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孟子與告子上篇(3)

孟子說:依你的說法,白馬的白,與白人的白,是有差別,不一樣的了?那么,那個馬的年長,與人的年長,兩個觀念是不是一樣?我問你,主觀的第一個甲的年長,是個真正的主觀定義,還是說把乙的這個年長,拉到和甲的年長一樣年長,才叫做客觀的因素呢?

我認為他們這些辯稱,以邏輯學來說,都不高明,彼此都是引喻失當了。什么這個白,那個白;這個長,那個長;都不在主題上討論,所討論的,還是辯論的方法,是技術問題。以客觀的邏輯,來論辯一個主題的事實,往往會有錯誤的。研究因明,研究邏輯學以后,發現幾十年來,我們許多學說上的錯誤,都是因為把邏輯拿來當哲學,這是一種很嚴重的錯誤。

邏輯上爭辯了半天,理論上都對,但是用之于事實都不對了。例如許多事在辦公室里擬計劃、立法令,理論上、邏輯上都對,但政令由上到下一付諸實施,就“失之毫厘,謬之千里”了。又例如在邏輯上尊重人權,提倡人道,在法律上講寬大,認為犯人值得原諒。當一個人犯了罪,殺了人,于是說這個人從小的家庭環境不好啦,心理不正常啦,或者講是社會影響,要社會來負責啦!等等,這都是邏輯上的道理。但在邏輯上進一步研究,要社會負什么責任呢?這個犯人本身就是社會的一分子啊。社會是怎么來的?是個人及家庭、個體與群體綜合成的一個概念通稱為“社會”,個人個體的行為是自己的問題呀,為什么要讓社會為他個人負責呢?每個人應該自己負起責任來才對。

有許多邏輯,初聽起來好像蠻有道理的,常常把人搞迷糊了,還跟著叫好。好個什么?都是自己在說夢話。這幾十年以來,我們的文化思想跟著邏輯走,邏輯是討論一個事實的工具,等于禪宗所參的話頭“我是誰”、“念佛是誰”一樣,話頭只是工具而已,不是悟道,如果一旦抓住一個話頭,就認為悟了道,這就等于發瘋了。

我這個觀念對或不對,希望青年朋友們多用頭腦去思索。未來的世界,是今日青年的,我們這一代已經老了,未來需要年輕的一代去挑起來,大家要好好為自己的文化前途努力。

我們現在看到告老夫子與孟老夫子,辯論了半天,兩個人所爭執的都是王大娘的裹腳布,都忘記了王大娘的腳。攪和了半天,還只是兩人各拉這裹腳布的一端拔河,拉過來,拉過去。一個說,我拉住了王大娘的腳,另一個卻講,王大娘的腳在我的手里,兩人就是這樣吵得如此可笑。

云門祖師的三句話

我前面如此說,并非看輕貶低古人,因為純用邏輯學來討論,太嚴肅,也太枯燥,大家會感到頭腦發脹,所以輕松一點,用笑話來講。從笑話中,透露出問題的關鍵之所在,是透露出真理的方法,這也是中國禪宗的方法。禪宗云門祖師最后歸納起來,有三種言語,如果聽了以后,就認為學禪的都應該這樣說,那又完了,又是把王大娘的裹腳布,當做王大娘的腳,大錯特錯了。

云門禪師的第一種言語叫做“隨波逐流”,人怎么說,自己也跟著怎么說。人說空的,自己也說差不多,是空的;人說有,自己也說差不多,是有。第二種言語是“截斷眾流”,例如問“什么是佛?”答道:“干狗屎。”使人無法理解,把人的思想截斷。第三種言語是“涵蓋乾坤”,包含了一切,是圓融的,怎么看就怎么對。這樣也是一種邏輯。

現在我們看孟子與告子的辯論,是隨波逐流,而忘記了主題,告子更是被孟子的指東點西,不按拳路的招式,左勾右撩,亂來一通,弄得迷迷糊糊,莫名其妙了。

告子又說:我的兄弟,我就愛他;秦國人的兄弟,我就不愛;愛是由我出發,是我內心的事,所以為內。楚國人那么年長,和我的長輩差不多,所以我很尊敬他,這都是年長的影響,屬于外界所以叫外。

孟子說:愛好吃秦人烤的肉,和愛好吃自己烤的肉一樣,都是愛吃烤肉,那么一個人的愛好吃烤肉,也有外或不外嗎?

這里的理論、邏輯、用的方法又不對,指東說西,指著太陽去爭辯月亮,辯了半天,說我愛吃烤肉,我愛吃涮鍋,和內仁外義毫不相干。嗜好吃什么,只是生理的反應,湖南人愛吃辣椒,假使一位湖南籍的孕婦,是不是可以用聽診器去診察一下,這孩子生下來是不是喜歡吃辣椒?湖南人也有不吃辣椒的,湖南人初生的孩子,如果弄點辣椒水到他口里,也會被刺激得哭起來,這只是生理上的反應。

怎么會以嗜好吃烤肉這些生理上的習慣與反應現象,拿來辯論是否仁內義外的問題?如果這樣的辯論方法是正確的,那人人都很會辯,所謂歪理千條,閉著眼睛隨便說好了,這些都是不相干的話。

并不是我們在批判他們兩位老夫子,因為他們的辯論看來很熱鬧,當時有人批評孟老夫子,說他好辯。他自己就說過:“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可見他的確有這個毛病,他自己的供詞已經擺在這里了。

根據這些辯論,在哲學上嚴格地說來,不足以服人。看來,我們不得不服釋迦佛的因明學,那種嚴肅的論辯,有時候真是還不了手,主觀與客觀分得太清楚了。而且一個定義下了以后,如“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之類,硬是辯不了,不可推翻。再看這里的這些辯論,就差得多了。但是這兩位老夫子,對于人類文化有個共同的本性,是絕對正確的,他們在引導人類向善良、平安、安定的路上走,他們的用心是一樣的,是不錯的。

我們是說,他們論辯所涉及的范圍大有問題,這個問題可導致后世的儒家,更喜歡搞文學,不大喜歡搞邏輯。因此到了后來的理學家討論人性時,因為對邏輯不大清楚而發生很多錯誤,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希望專家們好好反省一下。

下面引出來的,是孟子與朋友輩,與學生輩的討論。

乏味的辯論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

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

“鄉人長于伯兄一歲,則誰敬?”

曰:“敬兄。”

“酌則誰先?”

曰:“先酌鄉人。”

“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尸,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

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

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孟季子是一個人的名字,古書上批注:“孟季子,孟仲子之弟也。”這還要他解釋嗎?誰都知道,孟、仲、季,或伯、仲、叔、季,以及冠、亞、季、殿,這些是中國文化下先后長幼序列的名詞。四個兄弟之中,長兄為孟或伯,老二為仲,老三為叔,老四為季。一年四季,每季三個月,如夏季,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這樣批注等于不注,未免多余。

公都子是孟子的學生,一次,孟季子問公都子:你的老師說,“義內也”,這是根據什么來的?

公都子說:在行為上,對一切事情都非常嚴肅,這是內心的出發,所以這就是內。

問題來了,孟季子說:有一個同鄉,比我哥哥大一歲,大家都知道要敬長者,像這種情形,我該敬誰呢?

公都子說:當然敬你的哥哥呀!

孟季子又問:在吃飯的時候,當然由我小老弟斟酒,你說該敬我的哥哥,那么我斟酒,該先斟給我哥哥呢?還是先斟給這位同鄉呢?

公都子說:當然該先斟給那位同鄉,因為他比你哥哥大一歲。

孟季子說:我內心應該敬我的哥哥,那我所敬的是在這里,而吃飯時,我也該先為我的哥哥斟酒;可是因為有一位比我哥哥大一歲的同鄉在一起吃飯,我就該最先為這位同鄉斟酒,然后再替哥哥斟,這是你說的,是禮貌上的敬。那么依你這樣的說法,這個敬是由于外在的因素,而不是發于內在。

我們看了他們的這些辯論,是在說些什么?辯了半天,只是一個內在發的、禮貌上、做人處世的應用問題。例如一個孩子對于自己的父母應該是恭敬的,應該是有禮的,如果獲得了一樣美味的食物,一定請父母先吃。但這時父親的義兄在一起,也許父母會提醒一句:“伯伯在這里。”于是孩子該轉而送過去說:“伯伯請先用。”實際上在孩子的心里,真不愿別人來分享自己孝敬給父母的這份美味,這就是愛的程度不同。一方面是禮貌的層次不同,愛與敬,每因時間、空間、事情的實質分量之不同,因而在道德上的取舍,禮義上的表現,便在行為上有所不同了。

可是,公都子被他這么一問,嘴巴被堵住了,不能答復。徒弟挨了打,回來告訴師父孟子,說:老師,你那一套義在內的理論,我拿出去跟人家辯論,被批駁得答不出來,吃癟了。于是一五一十的,把與孟季子辯論的情形報告了孟子,想請老師出場幫拳了。

孟子教這個徒弟,就像律師教不會說話的當事人一樣:你這個笨蛋,你怎么不問他,是敬叔父,還是敬弟弟呢?他一定會說,那當然要敬叔父,怎么可以敬弟弟?叔父比弟弟長一輩呀!這時你就可以問他,如果弟弟在尸位,我是該向弟弟代表的靈位行禮,還是向叔父行禮?

讀《孟子》到這里,不禁想起古人一則笑話,說唐朝人喜歡作詩,尤其是喜歡律詩。興起于那個時代的律詩,有所謂頷聯和頸聯,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一定要在音韻平仄及內容含義上,形成兩副聯語,必須對仗工整。所以學作詩時,要學對仗,而先生教一套歌謠式的對仗法,所謂:“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等等,由一個字的對仗,到七個字的對仗。

于是有人作了一首律詩,其中有兩句說:“舍弟江南死,家兄塞北亡。”他將這首詩請名人指教,人家看了這一聯,不禁嘆道:你的身世真可憐啊!這位作者說:老師!這是為了作詩,硬對出來的,不是事實。我們看來,他這個“硬對”與真的兄死弟亡的可憐也差不多了。

孟子的這個“弟為尸”,也可能和這則笑話差不多。

就嚴肅的一面看,弟弟尸位,代表死者,中國文化“死者為大”,縱然老前輩來,也要向死者行禮,這是當然的事情,跟向活人斟酒是兩回事。孟子對學生說,你這樣問他,他一定回答你:“當然要敬弟弟。”那么你再問他,又怎么不敬叔父,他一定說恭敬與不恭敬,因時間、環境、區域而有所不同,不一定叔父就應該恭敬的。你也說:是呀!因“位”的不同呀。

這些辯論,都不恰當,也沒有什么味道,和“舍弟江南死,家兄塞北亡”的詩一樣沒有味道。假如我們參加辯論,也可以說:依你的說法,死者為大,走在路上,遇到出喪的行列,即使是縣令鳴鑼開道,也要停在路旁邊,坐在轎子里,向靈柩拱手示敬,等靈柩過了,才能繼續前進。

可是如果遇到迎親的行列,縣長不但要停在一旁讓迎親的行列先行,而且還要下轎,站在路旁,向花轎中的新娘拱手致敬。因為這位新娘將來可能生一位狀元,乃至一位宰相下來,她這個肚皮之內可能價值無比,當然這也是笑話。實際上這是后世受了孔子思想的影響,因為《易經》上說,人倫造端于夫婦,迎親是夫婦的開始,所以最大,應該恭敬。總之,我們可以問孟子,假如你走在路上,這邊來了一個出喪的,右邊來了一個迎親的,兩個行列的距離都一樣遠近,請問你孟老夫子,先向哪一邊致敬?恐怕你孟老夫子就忙得很了。

如果以這些事來做辯論,花樣可就多了,怪不得孟子挨人家的批評,指他好辯。這是輕松的看法,但是站在嚴肅的立場來看,孟子的本意,還是值得恭敬的,不過他用的方法有一點歪了,實在不必要用這些方法。

他教公都子,等孟季子說了敬弟是“在位”以后,你也可以答復他,先斟鄉人的酒,也是“在位”的原因。所謂“在位”的“位”,并不一定是地位高就應該恭敬,而是說,一人在尸位,代表死者,死是人生中最大、最重要的一件事了。所以“位”是人在一件事上所占的地位,至于該不該恭敬,就看他在這件事上,所占的位置是不是重心所在。

例如,有一個小孩來到我們中間,那他只是一個小孩,沒有什么了不起;可是,這個小孩是帶著一個命令來的,在向我們布達命令時,我們必定要向這小孩肅然起敬,因為此時他所處的“位”不同。所以孟子說,你可以告訴孟季子,敬兄是日常的一種恭敬,而先替鄉人斟酒,那是在日常之外的特殊情況,因為鄉人處于賓客的地位,所以是臨時對他的一種恭敬。

辯了半天,其實就是這樣的兩句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区。| 淮南市| 阳西县| 廊坊市| 延川县| 广东省| 淅川县| 乌海市| 龙陵县| 南投市| 龙陵县| 平邑县| 奇台县| 崇文区| 周口市| 织金县| 台南县| 沁源县| 奉贤区| 温州市| 安塞县| 河西区| 浑源县| 新兴县| 治县。| 北海市| 怀安县| 家居| 石阡县| 科技| 涪陵区| 卓尼县| 吉木萨尔县| 万载县| 古交市| 西藏| 商南县| 大丰市| 虹口区| 柏乡县| 娄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