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書精講
- 南懷瑾
- 1401字
- 2019-01-04 21:56:15
大小的問題
因此,接著下文便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的闡說了??鬃釉谶@里所提的大小問題,與“天命之謂性”的體、相、用最有關系。同時,也是與哲學、科學有關的大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在周秦前后時代,所用的天地這個名詞,與秦漢以后所說的宇宙,是同一理念。但言語都是隨著時代社會的演變,由簡單漸漸變為繁復。漢代以后,把宇宙這個名詞擴展了,所謂上下左右謂之宇,用“宇”字代表空間;往來古今謂之宙,把“宙”字代表時間。換言之,宇宙便成為代表無限無盡時空的理念,而天地只是在宇宙之中的一個有形象的空間現象而已。
我們首先交代了天地和宇宙兩個名詞的內涵,再來看孔子在這里所說的第一句“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這是說人們對于自己所生存的天地,雖然表面看來也很偉大,但是人們并不滿意,還會隨時隨地怨天怨地。所以說,做天做地還不能使人滿意,更何況做人呢!即使做人做到像天地那么偉大,也還是有人會抱怨的??!
其實,這個宇宙中的天地,究竟有多偉大呢?那就很難說了。首先要了解大和小的定義,因為大小只是兩個符號。真正的大,是無邊無際無限無量的,如果有了邊際限量,就不能叫大了。相反的,怎樣才叫作小呢?同樣也是無邊際無限量的,如果還有一絲毫的形象可見,有了邊際限量,就不能叫作小。這等于莊子說過的話,“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如果還有內外之別,就都不能叫它是多大多小了。
所以孔子便說“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你要真正知道怎么叫作大,那是大到天地都裝不下。“語小,天下莫能破焉”,你要知道怎樣叫作小,那是小到沒有東西可以再解剖它,分析它了。換言之,大到無邊無量就是小;小到無限無量就是大。這個哲學性的道理,也就是自然科學的最高原理。一個原子,再分析就到了電子、核子、中子、質子;然后再加分析到最后的最后,便是空的。空就沒有什么大小之別了。因為大小不過是人為意識觀念上的假定名詞而已。所以莊子用寓言來表達這個意思,他說:“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藏天下于天下。”釋迦牟尼佛則說:“于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這都是說明,心性的體相與物理世界物質的微塵,同樣都在無量無邊、無大小內外、無中亦無邊的空性之中偶然而起的暫時性的一點作用而已。釋迦牟尼佛更進一步,說明心物一元的心性之體:“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云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大家只要明白這些上古圣人的名言內義,便可了解孔子在這里所說大小的理念,也就是表達天命之性的“費而隱”,是無所不在而無所在的作用。所以他在下文便引用了《詩經·大雅·旱麓》第三章詩句的祈禱詞說:“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這是把《詩經》描寫天地空間上下寬廣的境界,用來申述人們須在自己本性的心境上,隨時隨地胸襟中別有一番天地,如光風霽月,日麗風和,猶如“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的中和氣象?!疤斓匚谎?,萬物育焉”,然后才能真有清明的智慧,可以觀察到與生命俱來本有的性天風光。因此,他的下文,便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的結語。這是說明從人性所起的愛欲作用,以“修道之謂教”來反身而誠,反觀而知,便可以達到“率性之謂道”的境界,然后才能自知天然本有性命實際的本相。
《中庸》到此,再引用孔子八節的名言,闡明“率性之謂道”,稟性起修的原理。接著又引用孔子的遺教,說明由修道而轉進到入世行道的行持。這便是“修道之謂教”的指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