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們為什么不快樂(2)
- 每天讀一點快樂心理學
- 祈莫昕
- 5038字
- 2017-06-08 17:32:25
眼前是副有色眼鏡
老梁,假若你總是戴上有色眼鏡,看一切事物和一切人,假若你把你我之間的沖突當作是個人意氣用事,那就是清清楚楚地毀你自己。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陳平年輕時是一個聲名狼藉的人,曾經在魏王門下當差,可是混了很久都沒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又跳槽到項羽手下做事,誰知道和項羽也鬧翻了,搞得被追殺,連夜出逃。最后他才投效到劉邦手下,擔任護軍中尉,成了劉邦的坐駕陪乘。
不久,就有很多人向劉邦進諫,說陳平是個不值得信任的小人,品行不端,在家鄉的時候就已經和兄嫂私通,被掃地出門,才不得已離開家鄉。還說陳平幾易其主,是混不下去了才來投奔,劉邦剛剛給了他官職,他就開始接受賄賂,這樣的人定會毀掉劉邦的基業。
劉邦聽過之后哈哈大笑,他告訴大家:“現在是亂世,如果只是一些品德高尚的人,未必能夠對我有用,反而是這樣的人,在危急時刻也許會更有辦法呢。”劉邦的一席話其實是在提醒大家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一個人在某方面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并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都那么糟糕,但如果以一種有色眼光看別人的話,就會發現不了別人的好。
因為有了劉邦無偏見的接納,陳平自然發揮了自己真正的才能。在楚漢相爭時,陳平多次謀劃計策助劉邦,最終成了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官至丞相。他的一生,盡管年輕時品行不端、玩世不恭,但畢竟遇到了一個肯公平看待他,給他機會的人,才能有后來的成就。
人們有時會不自覺地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人,這樣很容易讓一些本來能夠成為朋友的人莫名成了敵人,使一些人的才華因為曾經的錯誤而永遠被埋沒。
心靈悟語
常常戴著有色眼鏡的人,只會覺得別人的錯誤遠遠要比優點多,這個世界上悲哀、憤怒、擔憂、恐懼的事情,似乎總是要多過那些讓人放心和快樂的事情。
這樣想要,那樣也想要
“擁有幸福需要智慧,智慧的人珍惜得到的東西,有感受愛的能力,而不幸的人們是在計算那些得不到的東西。你靜靜地坐下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調整呼吸,心情寧靜,陽光照在身上,你覺得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可能只需要一袋大米和一桶油,就是這樣。”
北宋文學家蘇軾和佛印禪師兩人之間的交情非常深厚,二人時常見面,在一起討論佛法和禪理。有一次,蘇軾又去拜訪佛印禪師,兩人相聊甚歡,不一會兒,竟然面對面坐起了禪。
蘇軾感覺自己坐得已然達到了一種境界,于是就問佛印禪師:“以你看來,我坐在這里像什么呢?”
佛印禪師將蘇軾從頭到腳打量了一遍,笑著回答:“我看你呢,就像是一尊佛。”蘇軾聽了很是高興,心中也免不了得意起來。佛印禪師反問蘇軾:“那么你看我又像什么呢?”蘇軾嘴角還掛著得意的笑容,他看佛印禪師穿著暗色僧袍,盤腿坐著,黑黑胖胖一大團,再加上之前同老禪師討論佛法,自己總是敗在下風,于是回答道:“我看你呀,就像是一坨牛糞。”佛印禪師聽了之后沒有絲毫生氣的意思,只是低頭微笑著不說話。蘇軾心中暗自想:“哼哼,這次你說不出話來了吧,無言以對了吧。”
蘇軾滿心歡喜地回家去了。到家后,他向妹妹蘇小妹炫耀這次贏了佛印禪師的經過。誰知蘇小妹并沒有像他那般高興,反而嘆了口氣說:“哎,你這次還是輸給佛印禪師了呀。”
蘇軾感到很迷惑,怎么會呢,自己分明說得禪師啞口無言了呀,怎么可能還是輸呢?
蘇小妹搖著頭說:“佛印禪師之所以說你像佛,那是因為他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什么都像是佛。可是你不同,你說他像牛糞,那是因為你心中只有牛糞。佛和牛糞相比,很顯然,你又輸了。”
心中有佛,自然看什么都是佛;心中有善念,自然看什么都心懷善念;心中有滿足之感,自然不會隨意地去奢求那些不必要的東西。
所謂欲壑難填,有些人的欲望像深谷一樣,很難填滿。這種人的內心混濁不堪,理不清頭緒,一味盲目地去追求,不擇手段地去獲取,直到最后才發現自己一直心心念念追求的一切,未必就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人的欲望會左右人的價值取向,而價值取向又會左右著人的生活習慣,進而決定著人的行為結果,欲望太多,會給人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酸、甜、苦、辣、咸本是五味,可是如果每樣都來點兒,放在一起調和,口味就太重了,不但會影響到人的味覺,還會干擾人的正常攝入,造成體內營養比例失調。
喜好奔馳狩獵本來是健康的,可是常常這樣做的話,會讓人變得狂野,心浮氣躁,長期劇烈運動對身體也是有傷害的。
喜愛那些珍稀的、奢侈的東西,甚至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收入而盲目購買,只會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一團糟。
心靈悟語
人生應該更務實一些,而不是講究那些虛的東西,真正需要的就去努力,不需要的就應該懂得放棄。這樣也想要,那樣也想要,只會把自己變成一個貪婪的人。欲望太多會蒙蔽雙眼,看什么都是不滿的,也就很難有快樂的時候。
感染了“踢貓效應”
“世上沒有真正不快樂的人,只有不肯快樂的心。”
一位女醫生去商店買圍巾,看著滿貨架的圍巾,她幾乎挑花了眼,這個也喜歡,那個也喜歡。她讓售貨員拿給她試試,一會兒要這條,一會兒又要那條,站在鏡子前照來照去,幾乎把所有圍巾都試了,還是難以決定要買哪一條。售貨員臉上的表情越來越難看,最后忍不住抱怨道:“你到底是來買圍巾的,還是來試圍著玩的?”
這句話讓女醫生的熱情降到了冰點,她憤怒地走出商店,撂下了同樣憤怒的售貨員。可是女醫生的氣并沒有消,她把這份壞心情帶到了醫院。
一位病人來看病,女醫生給他開完處方以后,病人指著其中一味藥說:“這個藥實在是太苦了,能不能麻煩您給我換一味藥效差不多但沒有那么苦的?”
女醫生抬起頭,沒好氣地說:“換藥?你到底是來買藥的,還是來嘗藥的?”病人一下子說不出話來,拿著藥方生氣地走了。
這位病人是位老師,他在回程的路上越想越氣,恨不得返回去打那個醫生兩巴掌。結果上課的時候,整堂課都語氣“不善”。課后,一個學生因為聽不懂某個問題而詢問他時,他不耐煩地說:“你這個腦子長著是用來思考問題的,還是用來裝糨糊的?”說得那個學生霎時間眼淚汪汪。
也許那個學生至今都不知道那天為什么遭到老師莫名其妙的責罵,而老師也不知道為什么醫生會莫名其妙脾氣糟糕,說話嗆人,當然醫生也未必能知道售貨員到底因為什么情緒不佳。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都被壞情緒感染了,而且不自覺地將被感染上的壞情緒傳到了別人身上。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作“踢貓效應”。“踢貓效應”的故事起初是這樣的:一位公司董事長為了激勵下屬勤奮工作,決定以身作則,宣布自己上班必然早到晚歸。可是有一天,他早晨邊吃早餐邊看報紙,居然忘了時間。等到抬表一看,發現要遲到了,于是匆匆開車朝公司趕,在路上超速駕駛。倒霉的是,他被交警堵下了,開了罰單,最終還是遲到了。
到了公司,他為了不讓大家注意到自己遲到的事情,便把銷售經理叫到辦公室,沒頭沒腦地訓斥了一頓。
大清早觸了這個霉頭,銷售經理當然愉快不起來。回到辦公室,他又氣憤地把自己的秘書叫了進來,找碴兒訓了一頓。
秘書覺得莫名其妙,于是回頭又把手下的助理指責了一番。
助理無故被人挑剔,當然氣憤異常,可是他沒有下屬可找碴兒了,直到下班,還是垂頭喪氣,回到家就無緣無故地對著兒子大發雷霆。
兒子沒弄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錯而被父親罵了一頓,卻又不敢反駁,于是便轉身把家里的貓狠狠踢了一腳。
小貓莫名其妙被踢,跑出家門,過馬路的時候被疾馳而來的車子撞死了。
在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可控制的壞情緒,有時候是自己造成的,更多的時候,或許是別人莫名給予的。而大部分人調節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在一定程度上比自己弱的人,將這種情緒變相發泄出去。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莫名其妙地向別人發火之后,不一定能夠獲得快樂,反而會將事情演變得更糟糕。
心靈悟語
壞情緒的傳染速度超乎想象,而且在傳染的過程中,威力并不一定會降低。結果就是本來只有一個人因為一點兒小事不開心,最后卻擴散到讓很多人都不開心。與其隨便發泄,倒不如遇到問題時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及時作出調整和改正,在自己身上就將壞情緒遏制住。
原來自己才是渾身緊張的刺猬
有時候,抓得太牢只會形成逼人之態,快樂和幸福都被逼得無處擺放,不如放輕松一些,讓自己,也讓別人自在一些。
一天,慧海師父的一個弟子來問他:“師父,什么是修行?”
慧海師父回答說:“饑餐困眠就是修行。”意思是餓了的時候就吃飯,困了就去睡覺,其實就是修行。
徒弟想不通,接著問:“我也是餓了就去吃飯,困了就去睡覺啊,可是為什么我不覺得自己是在修行呢?”
慧海師父答:“世上的人大部分如此,在吃飯的時候,通常都不想著好好吃飯,還在花心思想別的事情;睡覺的時候也不好好睡覺,甚至在夢里都是東想西想,不肯安寧。所以其實他們吃飯的時候沒有在好好吃飯,睡覺的時候也沒有在好好睡覺,自然不是在修行。”
吃飯睡覺,這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是成了很多人的煩惱,因為我們總是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腦子里還亂七八糟地想著別的事情。
文靜是一個成功的女強人,創業、奮斗,再加上結婚、生子,一瞬間就過去了十多年。可是據她自己說,這十多年間,她沒有一天是輕松的,因為總有操不完的心,處理不完的事情,從公司到家庭,到孩子,沒有一分鐘省心的。
對孩子的教育,文靜和先生的意見一直沒有完全協調好。先生主張讓孩子隨性發展,做家長的只要給予一些適當的引導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束縛太緊。可是文靜還是時刻緊張不已,沒事的時候經常跑去孩子的學校,找老師不停地問這問那,甚至站在窗外觀察孩子上課時的表現。這個脾氣暴躁的媽媽望子成龍的心太過迫切,又缺乏耐心,和孩子沒好好說上幾句就發火,孩子經常被她嚇得號啕大哭。
不僅如此,在先生面前,文靜也沒有什么好臉色,不是抱怨公司同事如何辦事不力,就是抱怨先生不關心家庭。總之,家里時刻都處于低氣壓中心。
家中氣氛不好,先生試探性地問文靜:“你是不是壓力太大了?不如找個時間出去休息休息,到處走走,放松一下吧。”
文靜想想,自己似乎已經10年沒有空出時間出去玩了,剛好一個朋友組團去海邊度假,她也就跟著去了。
可是在外面游玩的文靜并沒有一刻感到輕松,剛下飛機就迫不及待打電話回家查崗,到了酒店也是一百個不放心,惦記孩子的作業有沒有完成,惦記父親有沒有吃藥,更惦記公司員工會不會因為自己不在而常常遲到。這樣的緊張讓她完全忽略了海邊的風景是多么美麗,就連出去購物時也是心不在焉。結果,計劃10天的旅行被縮短了一半,第五天她就急匆匆地趕回家了。推開家門的時候,老公和孩子剛剛吃完飯,正在笑笑鬧鬧地收拾桌子。兩人看到她,都是一臉的詫異。文靜走過去,擁抱住父子倆,“我一分鐘都舍不得離開你們。”
擁抱并沒有成為溫馨的開始,第二天,習慣性的生活又開始了。文靜給孩子的班主任打電話,聽到孩子這次測驗分數下降之后非常緊張,迅速趕到了學校。她在路上就給先生打電話,說她很擔心孩子的成績,還抱怨先生似乎對孩子一點兒也不操心。
還沒有從前天的溫馨中走出來的先生突然有些憤怒,他吼道:“你難道沒有發現,你這種緊張其實根本沒什么實際作用嗎?你不光對孩子這樣,對我,對你父母,對公司的員工,你都是這樣。你的緊張搞得我們都莫名其妙陪著你緊張,實話告訴你吧,你不在家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有多快樂!”
心靈悟語
有些人一直以為自己天生就是操心的命,只有自己辛苦來照顧身邊的人,殊不知原來自己才是渾身緊張的刺猬。自己的緊張并沒有給身邊的人帶來幸福,自己也未能真正獲得快樂。
快一點兒,再快一點兒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說:“我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了,錢也多了,但越來越多的人感到抑郁,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也大大下降。”
向往繁華都市的澳大利亞姑娘愛麗終于來到了快節奏的美國紐約求學。她一下飛機,就感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氣氛。愛麗激動地看著這一切,心里充滿對新生活的期待。“嘿,姑娘,你怎么還在這里發呆!”一個爽朗急切的聲音在她耳邊響起。
愛麗回頭一看,原來是接機的學姐,“不好意思,我才剛……”
“行了,我知道你想說什么,我們每個人剛來的時候,都有同樣的感觸。”學姐豪爽地拍拍愛麗的肩,拉著她的胳膊往停車場走。“你有大把的時間來細心觀察機場,不過可不能是這個時候。今天一整天,我們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
“噢,學姐……”愛麗剛想給學姐道謝,學姐就說:“別客氣啦,明年說不定就輪到你來機場。現在我們還是盡快到學校吧。”學姐利索地把愛麗推進車里,把行李放到后座。“你可以先休息一會兒,飛機上一定不好受吧。”
一整天,愛麗跟著學姐東奔西跑,把入學和入住的手續都辦理妥當了。愛麗在心中驚嘆,“大都市的生活節奏果然更緊湊,這樣我應該會學到更多東西吧。”
很快,愛麗就融入了新生活,她的腳步一天比一天快,每天在校園里來去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