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古代文學

第一節 歷史背景和文學成就

歷史背景 亞洲和非洲是世界文明的搖籃,也是世界文學最早或較早的發祥地。孕育、產生在這些大河流域的埃及、巴比倫、希伯萊、印度和中國的古代文學,代表著亞非古代文學的最高成就,也是古代時期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學現象。這些文學多方面地反映了上述地區從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以及奴隸制社會由盛及衰時期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生活。有少數國家和地區的文學還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封建社會初起階段的社會現實。早在公元前4千紀末至3千紀初,美索布達米亞的兩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就出現了早期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3千紀末2千紀初,印度的恒河流域和中國的黃河流域相繼進入階級社會,公元前2千紀末,地中海東岸地區的希伯來人也建立了奴隸制君主國家。

古代亞非文學是伴隨著亞非地區各奴隸制國家的形成而產生、發展的,它多方面反映了亞非地區原始社會末期、從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尤其是奴隸社會的歷史生活。少數國家的文學還反映了封建社會初期的社會現實。

古代亞非文學與同期的歐洲文學相比,有其自身的鮮明特征:

首先,亞非文學歷史悠久。從文化起源上看,世界文明古國多在亞非地區。在歐洲,古希臘文學最早出現于公元前12世紀;而在亞非地區,早在公元前4000—3000年,亞非地區便出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蘇美爾——巴比倫”文學和古埃及文學,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又出現了印度文學和中國文學。隨后出現的希伯萊文學則與古希臘文學產生的時間大體上相當(大約出現于公元前12世紀左右)。

其次,古代亞非文學的形成和發展呈多源性狀況。與歐洲文學主要起源于古希臘、古羅馬而后一脈傳承發展至今不同,亞非文學則是在若干大的文化區域內獨自孕化衍生的,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恒河流域和黃河流域都產生了各自的文學,各個區域的文學都有相對獨立的發展線索,相互之間的交流影響則發生在相對晚近的時期。

第三,古代亞非文學是在人民口頭創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人民口頭創作的關系十分密切。其早期作品如神話、傳說、歌謠、史詩、寓言故事等等,本身就是口頭創作的產物,即令是部分文人的創作,也往往是以人民口頭創作為基礎或是深受口頭創作影響。

最后,古代亞非文學的許多作品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其中有的本身就是宗教典籍,如《吠陀》和《圣經》)。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古代亞非地區產過幾種影響廣泛的宗教,如猶太教、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等,這些宗教的教義必然會影響當時的文學創作。

上述后兩個特點并非古代亞非文學所獨有,只是和古代歐洲文學相比顯得比較突出。

文學成就 古代埃及文學和巴比倫文學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學。

遠在公元前4千紀末,古代埃及就產生了早期的書面文學作品。古埃及文學的最早形式是神話,如開天辟地、滅絕人類神話和自然之神奧西里斯的神話。詩歌也是產生較早的文學體裁之一,有世俗歌謠、宗教贊美詩和哲理詩等,著名作品如表現奴隸們苦難勞動生活的《莊稼人的歌謠》、《打谷人的歌謠》、《搬谷人的歌謠》,熱烈贊頌太陽神和尼羅河的《阿通太陽神頌詩》、《尼羅河頌》,以及龐大的宗教性詩歌總集《亡靈書》。《亡靈書》是古代埃及人放在石棺中供死者閱讀的書,書中匯編了大量經文、頌神詩、歌謠、咒語等,內容駁雜,種類繁多。它們大多反映古代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冥世觀念,有些為國王,奴隸主歌功頌德,也有的表現了下層人民和奴隸的思想感情。

古埃及散文的產生稍遲于詩歌,主要樣式有訓言、箴言一類教諭體作品和故事、旅行記,如《普塔霍蕾普箴言》、《能說善道的農夫的故事》、《兩兄弟的故事》和《威納蒙旅行記》等。產生于新王國時期的《兩兄弟的故事》生動地描繪了善良、正直、勤勞的勞動者瓦塔的形象,通過他三次死而復生的曲折經歷,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反映出古代埃及人的道德觀念。故事情節離奇,想象豐富,讀來引人入勝。

巴比倫文學是世界最古老文學的一部分,其源頭可追溯到公元前4千紀的蘇美爾、阿卡德時期。到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巴比倫文學的發展進入繁盛階段,主要文學體裁有神話傳說、史詩、勞動歌謠、寓言、贊歌、祈禱文和箴言等,其中以神話傳說和史詩的成就最為突出。流傳至今的重要作品有:反映巴比倫人對自然現象的原始理解和對光明、幸福的熱烈追求的創世神話《詠世界創造》,記錄初民對四季更迭、萬物榮枯的樸素解釋的神話《伊什塔爾的下降》,敘述一個正直的老實人因屢遭磨難而對神靈和宗教教義發生懷疑的箴言詩《關于受難的虔誠人的詩篇》,以及表現了當時尖銳對立的階級關系的箴言詩《奴隸和主人的對話》等。

巴比倫文學的最高成就是迄今所知世界文學中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這部長達3000余行的作品融匯了古代兩河流域神話傳說的精華,反映了巴比倫人對自然法則、生死奧秘的探索及其敢于違抗神權的斗爭精神,尤其頌揚了古代英雄、英雄業績和英雄之間的友誼,具有較高的認識意義和思想價值。史詩的主人公吉爾伽美什除了力大無窮、武藝高超外,還勇于探求真理,性格也表現出明顯的發展變化,明顯區別于古代印度和古希臘史詩中的古代英雄。

古代埃及文學和巴比倫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作為世界文學的第二批碩果,它們不僅直接影響到西亞北非各民族的文學創作,還輾轉豐富了后代的西方文學。

在古代亞非文學中,希伯來文學和古代印度文學取得了尤為輝煌的成就。

古代印度文學可當之無愧地躋于當時世界文學的前列。它以《吠陀》、兩大史詩、《五卷書》、《沙恭達羅》等一系列藝術精品和同期的希臘文學、希伯來文學及中國文學交相輝映,為人類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古代印度文學通稱梵語文學。“梵語”即印度古代通行的文化語言,是相對各種方言“俗語”而言的“雅語”。梵語文學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吠陀時期、史詩時期、古典時期。

吠陀時期(約從公元前20世紀至公元前10世紀)產生了大型宗教性詩歌書《吠陀》。《吠陀》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又是印度最古的歷史文獻和文學遺產。“吠陀”一詞的本意是“知識”或“學問”。它由婆羅門教祭司整理編訂成冊,早在公元前2千紀中期就初具規模。全書包括四部本象,(通稱“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

《梨俱吠陀》是“四吠陀”中文學價值最高、產生年代也最古的一卷,大約編訂于公元前15世紀前后。全書收入詩歌1028首,共約4萬行。它們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及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的生活形態。內容和思想傾向頗為復雜。書中較重要的作品是神話傳說和歌詠自然的詩篇,這類作品歌頌了天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以及太陽神、黎明女神等。贊頌天神因陀羅的詩歌大約250首以上,約占全書詩歌總數的四分之一。因陀羅形象經歷了從造火者、雷雨之神、生產能手到軍事英雄,再發展到眾神之王的一系列變化,這一過程展示出印度上古宗教發展、演化的某些特點。此外,《梨俱吠陀》中還有一些勞動歌謠,生活歌謠,愛情歌謠和反映風俗民情、古代戰爭等的詩歌。

《阿闥婆吠陀》在其它三部本集中最為重要。它的編訂時間晚于《梨俱吠陀》,共收入731首詩。“阿闥婆”意為“禳災”,書中詩作大多被婆羅門巫師用作咒語,或詛咒猛獸、惡魔、妖巫和仇敵,或祈求長壽、富貴、和睦和安全,還有的祈禱治愈疾病、賭運亨通或得到愛情。

史詩時期(約從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的主要文學成就是以口頭創作形式在民間長期流傳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其次是幾種不同類型的吠陀文獻,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它們是印度最早的散文著作,有些中間也夾雜著詩歌。另外,佛教和耆那教的不少著作(如《本生經》、《所行經》等)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摩訶婆羅多》的書名意為“偉大的婆羅多族”(“婆羅多”是印度古代王族的名謂)。

全書共18篇,約100000頌(一頌兩行),相當于希臘荷馬史詩《伊利昂紀》、《奧德修紀》總和的8倍。據傳它的作者是毗耶娑(又稱廣博仙人),但這樣一部巨著顯然不可能是一人一時一地之作,而是無數詩人、歌手在漫長年代中不斷積累、加工的產物。據推測,它最后編訂成書的時間是紀元前后。

史詩的基本內容是婆羅多王族的后代堂兄弟之間的內部斗爭。中心故事是:婆羅多王的后代有持國、般度兩兄弟,前者有100個兒子,稱俱盧族,后者有5個兒子,稱般度族。起初般度為王,死后其兄持國繼位。后來般度的兒子堅戰長大,要求繼承父位,但持國之子難敵不肯,于是發生沖突。經過許多曲折磨難(如般度五兄弟曾被流放13年),雙方終于在“俱盧之野”爆發大戰。戰爭進行18天,許多王國都卷入了戰斗。最后般度一方得勝,堅戰繼位稱王。后來般度五子入山修道,四人先死,只有長子堅戰達到天堂。這個主干故事通過兩個家族爭奪王位的經歷,再現了古代印度王國的紛爭和古代印度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轉變。史詩以鮮明的態度頌揚雖然力量弱小,但卻團結一致、反抗強權的般度族,揭示出正義之師必勝的道理,同時批判了爭權奪勢和不義戰爭,表達出古代印度人民追求家族和睦、兄弟友愛的生活愿望和渴求國家和平統一的政治理想。

《摩訶婆羅多》在藝術上表觀出早期民間文學的許多重要特征:浪漫幻想和現實描繪相結合的手法,半人半神式的英雄形象,常用比喻,富于夸張的語言,以及貫穿于主要故事發展過程中的大量插話。史詩中的插話不少都情節完整、寓意深邃,如贊美古代賢德貞節妻子的《莎維德麗傳》。

《羅摩衍那》被稱為“最初的詩”,書名意為“羅摩傳”。羅摩是印度古代傳說中的一個英雄人物。全書約兩萬頌,分為7篇:《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國篇》、《美妙篇》、《戰斗篇》和《后篇》。相傳作者是跋彌(又稱蟻垤仙人),但如同《摩訶婆羅多》,它顯然也是在長期民間傳唱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一般認為它的最早部分形成于公元前3、4世紀,最后寫定于公元后2世紀。

《羅摩衍那》主要描寫羅摩和妻子悉多悲歡離合的故事:即將繼承王位的羅摩受害于宮廷陰謀,被迫攜妻流放森林14年。在林中,悉多不幸被十首魔王羅波那劫走。羅摩在猴王協助下,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戰勝惡魔,奪回悉多。爾后,因羅摩一再無端懷疑妻子的貞節,悉多痛不欲生,投身大地母親。詩史的主人公羅摩一方面具有理想君主和古代英雄的某些特征(如不爭權勢、關心人民、力大無窮、英勇善戰),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統治階級的劣根性(如專制、殘暴、冷酷和虛偽)。就基本方面而言,羅摩的美好德行體現了下層人民的優秀品質,表現出作品的進步思想傾向:反對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勢的斗爭,要求國家的團結和統一,反對不義戰爭,認為侵略掠奪者必敗等。

《羅摩衍那》顯示出民間口頭創作的鮮明特征,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作品對政治斗爭、愛情、戰爭和風景的描繪都達到很高水平,在印度長篇敘事詩的創作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開創地位。在人物塑造方面,作品善于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成功地刻畫各種形象,它所描繪的羅摩、悉多,神猴哈奴曼等早已深深植根于印度歷代人民的心中。

古典時期(公元1世紀至12世紀)。這是古代印度文學的繁榮階段。此時期的文學從歷史、哲學、宗教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不僅民間文學繼續繁榮,而且出現了一大批重要的知名作家,文體形式多樣化,有神話、寓言、詩歌、故事、小說、戲劇等,其中詩歌、故事和戲劇取得了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成就。

這一時期的民間創作主要有寓言童話故事集《五卷書》、詩體神話故事叢書《往世書》,佛經中的《百喻經》和寓言故事集《嘉言集》等。文人創作可分為幾種主要類型:1、故事:著名的如德富的《偉大的故事》;月天的《故事海》等。2、詩歌;有馬鳴的《佛所行贊》、《美難陀傳》;伐致呵利的《三百詠》;迦梨娑陀的《羅怙世系》、《鳩摩羅出世》、《云使》、《時令之環》;勝天的《牧童歌》等。3、小說:有檀丁的《十公子傳》;波那的《迦丹波利》、《戒日王傳》;蘇般度的《仙賜傳》等。4、戲劇:有跋婆的《菩施傳》;首迦羅迦的《小泥車》;迦梨陀娑的《摩羅維迦與火友王》、《優哩婆濕》、《沙恭達羅》等。

《五卷書》是一部流傳很廣、影響極大的民間故事書。它大約成書于公元1世紀,是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作品的基本思想是,只要機智勇敢,頑強斗爭,弱者必能戰勝強者。書中許多故事歌頌了下層人民的機智勇敢,諷刺了統治者的愚蠢昏庸,并教人以多方面的處世為人經驗,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五卷書》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結構形式,全書78個小故事歸屬于5個大故事,以動物的活動諷喻現實,說故事與講道理穿插交錯,文體以散文為主,又不時插入一些格言,詩文并茂。從公元6世紀起,《五卷書》就被介紹到國外,此后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先后被譯為數十種語言,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第二節 希伯來文學

希伯來文學與古代中國文學、印度文學、希臘文學并稱為世界古代文學的四大寶庫。

流傳至今的希伯來文學作品集中薈萃于希伯來《圣經》(即基督教圣經中的《舊約》、《次經》、《偽經》和1947年發現的“死海古卷”中,其中《圣經》體現了希伯來文學的主要成就。

歷史文化背景 希伯來人(即古代以色列人或猶太人)是閃族的一支,最初生活于阿拉伯半島南部地區。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們經由美索布達米亞草原逐漸向西游牧,公元前2000年中葉進入迦南(即后來的巴勒斯坦地區)。隨后他們曾因饑荒逃到埃及,又因不堪忍受法老的壓迫從埃及回到迦南。經過與迦南人和來自地中海東岸諸島嶼的非利士人長期爭戰,他們約于公元前1030年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猶大”聯合王國,由掃羅、大衛、所羅門先后任國王。所羅門約于公元前931年去世,此后聯合王國分裂為以色列和猶大兩部分。公元前722年,亞述軍滅以色列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軍摧毀耶路撒冷,滅猶大國,并將數萬俘囚擄至巴比倫,造成著名的“巴比倫之囚”事件。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魯±占領巴比倫,為巴勒斯坦設立遠征埃及的據點,把被囚的猶太人放回耶路撒冷,建立傀儡政權。公元前332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擊敗波斯,占領西亞。公元前64年,羅馬大軍東征,將巴勒斯坦地區變為屬國。公元后66至73年,猶太人奮起反抗羅馬的統治,最終遭到殘酷鎮壓,希伯來民族的歷史至此終止。

“巴比倫之囚”事件之5、6百年(公元前586年至公元后1世紀),是希伯來人呻吟于四鄰大國鐵蹄之下的悲慘年代,也是他們創造出光輝文化的重要時期。俘囚期間,他們最終建立了獨尊耶和華的猶太教,并逐漸將自古流傳下來的各種神話、傳說、故事、詩歌及文獻、史籍等整理編纂成冊,形成符合猶太教教義要求的總集。這份文化遺產被后來的基督教教徒收入他們的圣經,稱為《舊約》,以區別寫作于公元后的基督教的《新約》。

《圣經》用希伯來文寫成,全書39卷,一般分為經律書、歷史書、先知書和詩文集4個部分。

經律書指《圣經》開頭的5卷書——《創世記》、《出埃及記》、《利耒記》、《民數記》和《申命記》,即通常所說的“摩西五經”。這部分成書時間最早,公元前5世紀中葉就被確定為“圣經”。其內容主要包括天地創造、伊甸樂園、洪水方舟等神話和族長亞伯拉罕,雅各,摩西等的傳說,以及猶太教所制訂的教規國法。

歷史書包括《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10卷,主要記載以色列猶大王國盛衰興亡的歷史,大約成書于公元前三百年左右。

按照傳統的說法,《圣經》中有《以賽亞書》等4大先知書和《何西阿書》等12小先知書,但其中的《但以理書》是實際上啟示文學,《約拿書》是小說,因此先知書共有14卷。先知書的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

詩文集是除了上述3類作品之外的書卷,包括抒情詩集《詩篇》、《雅歌》、《哀歌》,哲理詩集《箴言》,《傳道書》,大型詩劇《約伯記》,小說《路得記》、《以斯帖記》,《約拿書》和啟示文學《但以理書》。這部分作品約成書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150年之間。它們編入《圣經》的時間最晚,有的遲至公元后100年左右。

《圣經》文學的內容《圣經》文學以豐富的文學樣式,多方面反映了希伯來民族的歷史生活和古代巴勒斯坦地區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狀況,具有重大的認識意義和思想價值。《圣經》各類作品的文學性因篇而異,其中神話傳說、故事、詩歌、小說和先知預言取得了突出的文學成就。

希伯來人的神話傳說主要匯集于《創世記》中,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上帝創造天地萬物和人類始祖的神話、人類始祖被趕出伊甸園的神話和挪亞造方舟躲避大洪水的神話。

創造神話說的是:起初,上帝從“空虛混沌”中創造萬物,第1天造出光,第2天造出空氣,第3天造出陸地和海洋,第4天造出日月星辰,第5天造出游魚飛鳥,第6天造出野獸昆蟲,并“照著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第7天,因為“天地萬物都造齊了”,上帝就歇息了。

接下去是伊甸園神話:上帝在東方建造了美麗的伊甸園,把他造的人亞當安置在那里,又用亞當的一根肋骨造成一個女人夏娃,做他的配偶。亞當、夏娃受了蛇的引誘,違背上帝旨意偷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從而“眼睛明亮了”,有了智慧,懂得了羞恥。上帝得知后十分氣憤,就對蛇、夏娃和亞當發出嚴厲詛咒,因怕人類再“摘生命樹上的果子吃”而“永遠活下去”,就把他們從伊甸園趕了出去。

這兩篇神話生動地反映了上古初民對天地萬物創造和人類起源的樸素想象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古代人類敢于違抗神意、勇于追求知識和智慧的斗爭精神。其中前一篇宏偉壯觀,后一篇優美動人,顯示了早期民間傳說的不同風格。

此后是洪水方舟神話:上帝發現人類的罪惡越來越大,便決定發一場洪水消滅人類。他唯獨對義人挪亞開恩,啟示他造一只方舟,帶著妻子、兒子、兒媳和飛禽走獸各一對進入其中躲避洪水。洪水到來時,方舟在水上漂泊200多天,挪亞以此保存了人類’和生物,使之得以生存繁衍下去。這個神話形象地表現出古代人類對洪水的畏懼心理,戰勝洪水的強烈愿望及其與大自然作斗爭時的聰明才智和頑強意志。

《圣經》中還記載了許多英雄人物如參孫、大衛、所羅門等人的故事。這些人物大多與歷史上的真實事件相聯系,同時又被賦予不同程度的傳奇色彩,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參孫是力大無窮、英勇無畏的以色列士師。他能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將獅子撕裂”,用“一塊驢腮骨”殺死1000個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收買了他的情人大利拉,設計將他逮捕,挖去雙眼。一天,非利士人在舉行祭典宴樂時奚落侮辱他,他手抱立柱使大廳倒塌,與3000多個非利士人同歸于盡。參孫視死如歸的反抗精神被后人廣為傳頌,17世紀英國詩人彌爾頓據此創作了著名的《斗士參孫》,謳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年代的時代精神,我國現代作家茅盾于上個世紀40年代初寫作了小說《參孫的復仇》,表現中國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決心。

大衛是“以色列——猶大”王國最著名的國王。他還是一個牧羊娃時,就曾用拳頭打死過偷襲羊群的獅子和熊。后來掃羅與非利士人作戰失利,他主動出戰,機智地殺死非利士人的首領歌利亞,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掃羅死后,他成為受人擁戴的國王。他建都耶路撒冷,率軍戰勝四周強鄰,建成一個統一、強大的聯合王國。

《圣經》關于所羅門的傳說也相當動人。所羅門在位時,“以色列一猶大”王國進入黃金時代,經濟和文化上都出現異常繁榮的局面。他以博學多才著稱,相傳他具有敏銳的辨別力,善于判案斷獄,能詩善文,寫過3000首格言和1005首詩歌,還熟知各種樹木花草、飛禽走獸、昆蟲水族之名,以至“世界各國的王都派人去聆聽他的智慧言論。

在藝術上,這類故事往往通過渲染和夸張,賦予人物形象以神奇,超人的力量,并通過突出描寫英雄性格的某一方面突出特點(如參孫的力氣,大衛的勇猛和所羅門的智慧),給讀者留下難忘的印象。

詩歌是《圣經》文學中成就最高的部分之一。《圣經》詩歌大體可分為抒情詩和哲理詩兩大類,其中前者以《詩篇》、《雅歌》、《哀歌》為代表。

《詩篇》是《圣經》中最大的詩歌集,共收錄150篇作品。這些作品是在數百年中陸續寫成的,它們主要表現希伯來人宗教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虔誠教徒對自身罪過的懺悔和反省,對上帝耶和華的贊美、懇請和祈求;也有些反映當時的歷史生活,流露出憂國憂民的情緒,如,第137首生動地展示了一群囚居巴比倫的希伯來人的內心世界:

“耶路撤冷啊,要是我忘了你,

愿我的手枯萎,再也不能彈摹!

要是我不記得你,

不以耶路撒冷為我最大的喜樂,

愿我的舌頭僵硬,再也不能歌唱!”

接著又對敵人發出詛咒:

“巴比倫哪,你要被毀滅!

照著你加給我們的殘暴報復你的人,

他是多么有福啊!”

對故國的深切懷念和對仇敵的切齒仇恨溢于筆端。

《雅歌》(或《歌中之歌》)是一部精選的抒情牧歌集。它通過對所羅門王和書拉密牧女愛情生活的細膩描繪,流溢出希伯來人歡樂,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對甜美婚姻的執著追求。全詩在近400行詩中沒有一處提到神,沒有一點宗教氣味,而以優美的詞句,豐富的想象和巧妙的譬喻,多方描寫了男女戀人的美貌及慕悅、依戀、摯愛、思念等微妙感情,并一再強調愛情的至高無上的價值:

“愛情如死一般堅強,

戀情象陰間一樣堅固,

它爆發出火焰,

象烈火一樣燃燒,

大水不能熄滅愛情,

洪水也無法將它淹沒。

若有人想用財富換取愛情,

他必定會招來鄙視。”

將世俗愛情置于如此崇高的地位,在整個世界古代文學中都是罕見的。

相傳由偉大先知耶利米所作的《哀歌》五章,是《圣經》中表現愛國主義感情最為深摯的抒情詩。作品極為真切地記錄了希伯來人在“巴比倫之囚”事件前后的悲慘際遇和深重災難,將哀悼故園的悲愁和復興國家的祈愿溶于一爐,一吟三嘆,撼人肺腑,被后人尊為民族的絕唱。

《圣經》中還有兩卷哲理詩——《箴言》和《傳道書》。《箴言》被稱為哲理詩的“集中之集”,其中收入大量格言、諺語和警句,它們論及經濟、政治、軍事、律、道德、宗教、教育等各個方面,從不同側面顯示出希伯來人歷經滄桑后的成熟、練達及其對歷史經驗的沉痛反思。《傳道書》則情調低沉,宣揚萬事皆空,及時行樂的頹廢消極思想,反映出一部分希伯來人屢遭磨難后的悲觀絕望心理。

另外,規模宏大、辭采華美的詩劇《約伯記》也是《圣經》文學的重要收獲。詩劇重在探討好人受苦的原因,同時宣揚了上帝的全知全能和無比威力。作品表現出希伯來人為追求真理不惜犧牲一切的高貴品質,其圓滿結束寄寓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信念。希伯來詩歌有其顯著的形式特征——它們的詩體大多為“平行體”,或兩句平行,或三句、四句平行,各分句間往往形成對稱平衡的意象。如:

“智者不可夸耀自己的智慧,

勇士不可夸耀自己的力氣,

富人不可夸耀自己的財富。”

希伯來詩歌的語言凝練、生動、高度形象化。詩人往往運用比喻、象征、擬人、夸張等筆法,將深摯的感情展示于形象優美的詩行之中。如,“言不由衷,猶如粗糙的陶器涂上一層白銀”,“大山跳躍發出贊美的聲音”。

在音韻方面,因希伯來文只有聲母而無韻母,故其詩歌不押腳韻,它們一般使用“貫頂體”,即將希伯來文的22個字母依次安排在二十二節首句的句首。此外,部分篇章(如《哀歌》)還運用了“氣納體”韻律,詩句中留有間歇,絕妙地表達出哭泣吞聲的藝術效果。

希伯來人素有說故事的才能。從公元前4世紀起,他們陸續寫出一批正式的小說,但因社會動亂,幸存者很少。《圣經》中收入3篇小說作品,它們是:反對狹隘民族主義、鼓吹各民族間團結合作的《路得記》、《約拿書》和頌揚猶太女英雄、表達愛國主義思想的《以斯帖記》。

《路得記》約產生于公元前400年左右,當時希伯來的領袖人物要求凈化民族信仰,反對與異族通婚,已結婚的必須退離。《路得記》反對這種作法,它以士師時代(公元前11世紀)的社會生活為題材,借古諷今,宣揚民族間的團結互助,贊同異族聯姻。故事梗概是:猶太婦女拿俄米和丈夫、兩個兒子到摩押地逃荒,兩個兒子都娶了摩押族女子為妻。后來丈夫和兒子們死了,拿俄米要回故鄉,便叫兩個媳婦回娘家改嫁。大媳婦回去了,二兒媳路得卻不肯走,她對婆婆說:“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哪里。”回國后,她又嫁給猶太農民波阿斯,長老們也同意這個異族婚姻。新夫婦悉心奉養拿俄米,生下一子名俄備得,就是大衛王的祖父。《路得記》在田園詩般的抒情氛圍中,以樸素的現實主義手法描寫了摩押女子路得的賢慧、忠貞和勤勞,突出表現了婆媳之間的感情和路得與波阿斯之間的戀情,形象地說明異族通婚并非壞事。

先知書是《圣經》文學中的一束奇葩。所謂先知,原指一種具有“先知先覺”能力的人物,據稱是上帝的代言人,但實際上他們是生活于俘囚前后(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一批希伯來愛國志士。在內憂外患的年代,他們目睹各種社會惡罪,深感民族危機之嚴重,便憤激地吟詩撰文,抨擊當權者,告誡國民明辨時局,棄惡揚善,同心協力共渡難關。如,耶利米預言了即將到來的民族災難,哈巴谷、彌迦抨擊了富人對窮人的壓迫,那鴻、西番雅對敵國發出詛咒,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激情。

《阿摩司書》是希伯來先知書中最早產生的一卷。阿摩司出身于下層勞動人民,以種樹牧羊為業。他在北方奉羊皮時看到社會的黑暗腐敗:“賣出用小升斗,收銀用大戥子”,“用銀子買貧寒人,用一雙鞋換貧乏人”,父子同宿一個寺廟中的娼妓,富人用剝削窮人的錢在神殿中酗酒……。他對此極為憤慨,便以上帝的名義警告作惡者:

你們以為大難臨頭的日子不會到來,

但你們的行動正是自取滅亡。

同時要求他們:

你們應象洪水滾滾涌流,

不屈不撓地伸張正義!

象溪水川流不息,

始終不懈地主持公道!

《圣經》先知書文學有其獨特的美學價值。它們的思維方式和藝術手法一一調動一切必要手段,打著“傳達神諭”的旗號宣傳預言者的社會改革主張——真實地反映了產生于民族宗教戰勝原始宗教、一神論取代多神論這一時期的一類作品的重要特征。作為世界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必要環節,其歷史地位是不應忽略的。

《圣經》文學的特點和影響《圣經》文學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希伯來民族盛衰沉浮的全部歷史,為后人提供了認識古代巴勒斯坦地區社會生活和希伯來人思想性格的珍貴資料。《舊約》文學形象地表明:希伯來民族的歷史是一部戰亂不息的歷史,希伯來人在曠日持久的戰爭磨難和深重的亡國之痛中,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同仇敵愾的戰斗激情和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希伯來人不僅英勇不屈、敢于斗爭,而且向往世俗幸福,追求甜美的戀愛婚姻生活,同時,他們又是聰慧睿智、見微知著的人,善于總結人生和社會的經驗,最后,宗教在他們的歷史生活中發揮了重要而復雜的作用。

《圣經》文學中的許多作品屬于人民口頭創作,它們雖經猶太教祭司的一再修訂,但仍未磨滅民間文學清新、質樸、熱情、健康的藝術風格。從創作方法上考察,它們常把幻想、傳說與現實描寫結合起來,形成早期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完美融合。

作為猶太教(及后來的基督教)的經書,《圣經》文學作品也程度不同地染上了宗教色彩。在藝術上,既要注意到它對作品抒情性及藝術感染力的強化,又要看到它對人物塑造、情節安排、主題選煉等方面的束縛,如歷史書中所記述的事件大多是以色列人“犯罪”——“受罰”——“悔過”的模式化套路。

《圣經》文學在產生過程中曾吸收了迦南文學和四鄰古國文學的營養,產生之后又通過《圣經》對世界文學尤其對西方中世紀、近現代文學發生了不可替代的巨大影響。希伯來文學和古希臘文學共同構成了西方文學的兩大書面源頭,歐洲許多文化巨人(如但丁、歌德、彌爾頓等)都曾從《圣經》中取材,創作出杰出的文學作品,更有許多的哲人學者不時引用《圣經》典故,論證不同歷史語境下的現實問題。希伯來文學和古希臘、羅馬文學一樣,具有無可替代的“永久的魅力”。

第三節 迦梨陀娑和《沙恭達羅》

迦梨陀娑 是印度古代最著名的詩人和劇作家,關于他的生平事跡,歷史上未留下任何確切資料。根據一些相關的傳說和他作品中所反映的情況,學者們推測,他出生在喜馬雅山南麓鄔閹衍那(優禪尼)城的一個貧寒家庭,生活于公元359—472年之間(即印度奴隸制社會接近尾聲、封建制度已開始萌芽的歷史階段),接近并同情下層人民,曾在印度周游,熟悉許多地區的自然風光,精通哲學、歷史和文學,尤其具有超人的文學才華,后應召成為宮廷詩人。

相傳迦梨陀娑一生寫了30部作品,傳世之作有兩部敘事詩(《羅怙世系》、《鳩摩羅出世》),一部抒情長詩(《云使》)、一部抒情小詩集(《時令之環》)和三個劇本(《沙恭達羅》、《優哩婆濕》、《摩羅維迦與火友王》)。其中《云使》和《沙恭達羅》是他的代表作。

《云使》是印度最優美的古典抒情詩之一。全詩共125節,每節4行,分為《前云》和《后云》兩部分。詩中描寫了一個被貶謫離鄉的小神仙藥叉拜托天上的行云為愛妻傳遞口信的故事。家住印度北方阿羅迦城的藥叉因怠忽職守,受到大神仙俱毗羅的詛咒,被流放到印度中南部的羅摩山服刑一年。雨季的一天,他正在因思念妻子而痛苦悲傷,忽見一片云彩飄上峰頂,便異想天開地讓它當自己的信使,給遠方的妻子傳遞信息。詩中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從羅摩山至藥叉家鄉間羅迦城的沿途景象,著意刻畫了大自然的秀美和萬物的勃勃生機:“陣陣雷鳴使大地肥沃,蕈菌叢生”,雨水使“豐滿的大地放出香氣!涼風因此怡人,它又使林中的無花果成熟……,”錦繡多姿的自然美景有力地反襯出藥叉別離愛妻的凄苦心境。以上是《前云》的主要內容。在《后云》里,詩篇仍以藥叉與云使款款而談的口吻敘事抒情,開頭先渲染了阿羅迦城的壯麗和家鄉女郎的嬌美:“那兒的宮殿有美女,有畫圖,有低音樂的鼓聲,它上觸云霄,珠寶鋪地”,“那兒的女郎手執秋蓮,發間斜插冬茉莉,面容與春季的羅陀花相映,更加嬌艷”。接著指出,藥叉的家園是阿羅迦城最美的地方,藥叉的妻子是城中最美的女郎,藥叉與妻子之間的戀情是世間最真摯最熱烈的愛情:“妻子因為伴侶遠離,……已如霜打的荷。花姿色大非昔比”,藥叉也因思念愛妻而“清癯消瘦,凄愴悲痛,頻頻嘆息,熱淚縱橫和焦灼不安”。最后,藥叉讓云使傳語妻子:別離之日就要結束,重逢之期指日可待。

在《云使》中,詩人以飽含感情的優美詩句,描繪出印度中南部至北部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尤其將藥叉和妻子彼此間純篤熱烈的愛情抒寫得極為感人,使作品成為人類所創造的最美好情歌的一部分,表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迦梨陀娑于1956年被推薦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沙恭達羅》1789年譯成英語,1791年譯成德語,此后很快傳遍歐洲。早在800年前,《沙恭達羅》的故事即已傳入中國,解放前出過幾種從英文、法文轉譯的譯本,其中盧冀野將其改為南曲,名為,《孔雀女金環重圓記》。解放后出版了季羨林從梵文直接譯出的譯本,并被搬上舞臺,受到我國讀者和觀眾的高度評價。

《沙恭達羅》的基本情節來自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及后來的《蓮花往世書》,但史詩和往世書中的故事比較簡單。迦梨陀娑借用了故事的基本輪廓,依據當世的現實增入若干人物和細節,使劇作融進了時代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情趣。

《沙恭達羅》全劇共7幕,故事梗概如下:國王豆扇陀外出行獵,和凈修女沙恭達羅一見傾心,兩人遂以干闥婆的方式(即不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主婚姻)私自成婚。國王離開凈修林時留給她一個戒指作為信物。分別后沙恭達羅思夫情切,失魂落魄,怠慢了一位來到凈修林中的仙人達羅婆娑。仙人大怒,詛咒國王喪失記憶,直到見到信物時方能相認。日后,已有身孕的沙恭達羅進城尋夫,國王果然拒認。她想拿出信物卻無法找到,原來途中不慎失落河中。她呼天愴地,求告無門,被她母親、天女彌諾迦救到天上。后來一漁夫從捕獲的魚腹中發現戒指,送交國王。國王如夢方醒,深為自己的拒妻行為而懊喪痛悔。這時,天帝因陀羅請豆扇陀出戰,去征服惡魔阿修羅。作戰得勝后,豆扇陀乘車飛往天帝父母居住的仙境,在那里,夫妻、父子合家團圓。

德國大詩人席勒曾說:“在古代希臘,竟沒有一部書能夠在美妙女性溫柔方面,或者在美妙的愛情方面與《沙恭達羅》相比于萬一。”這一評價指明了《沙恭達羅》的巨大成就,也精辟地概括出劇本內容的主要特點:沙恭達羅的基本性格特征——“溫柔”,劇作的基本主題——歌頌“美妙的愛情”。除贊美忠貞不渝的愛情外,作品還反映了某些社會問題,表達出對社會惡勢力的批判。

《沙恭達羅》描繪了一個發生在半人半仙、亦人亦仙的世界的愛情故事。沙恭達羅是凡人苦行者嬌尸迦與一位天女彌諾迦所生之女,豆扇陀固然是凡夫俗子,卻具有往來天上人間、平妖鎮魔的非凡本領。但是,兩位主人公的戀愛婚姻卻完全是人間愛情的寫照。正因為詩人在他們身上寄托了普通人的感情,通過他們表達了下層人民渴望愛情純潔堅貞、天長日久的美好愿望,并把他們的感情鏤刻得深沉熱烈,細膩入微,劇本才在歷代人民心中產生強烈共鳴。

劇本的社會批判意義主要通過“仙人詛咒應驗”這個具有象征意義的重要細節表現出來。仙人達羅婆娑象征性地體現了社會上阻撓和破壞美滿愛情的各種邪惡勢力,他對男女主人公的詛咒應驗是造成戲劇沖突的主要原因。此外,作家還通過豆扇陀形象間接地的抨擊了現實生活中貴族統治者的劣德敗行。

《沙恭達羅》的進步思想傾向集中通過男女主人公形象顯現出來。

沙恭達羅是溫柔、善良且柔中有剛的印度古代理想婦女的藝術形象。

沙恭達羅最突出的特征是美麗、純真和質樸。她具有純樸的外表和服飾,處處顯示出一種自然美:猶如野林中的花朵,她具有天生的麗質,穿的不是綾羅綢緞而是樹皮衣,戴的不是金銀飾品而是荷花須鐲子,生活在美麗和諧的凈修林中,環境的美更顯其秀麗天成。她的社會關系十分單純,只有養父養母和兩個女友,她和女友間關系平等,友情真摯,互相信賴,即使象愛慕豆扇陀這樣的最隱秘的心事,也能開誠布公地直言相告。她對大自然充滿深厚的感情,和各種花木禽獸都有著動人的友誼。辭別凈修林時,她激動哀傷,依依難舍,突出顯示出純潔晶瑩的美好心靈。更重要的是,她在愛情方面也表現得單純、熱烈而忠貞。她的愛情是發自內心的純真感情,在和豆扇陀相遇前,青春的體驗已在她心中萌動。和豆扇陀相識后,她一心追求自己向往的愛情,曾寫下極為誠摯熾烈的詩句:“你的心我猜不透,但是狠心的人呀!日里夜里愛情在劇烈地燃燒著我的四肢,我心里只有你。”全劇末尾,當獲悉豆扇陀對她的遺棄只是由于仙人詛咒而并非出于本意時,她便不咎既往,恩愛如故,表現出寬厚待人的品質和建立美好生活的真誠愿望。

沙恭達羅的性格以溫柔和順為主,然亦不乏剛強的一面。作為一個森林道院的苦行者,她明知凈修林中的清規戒律不允許自己和外界男子談情說愛,但一經愛情萌發,她便沖破種種精神束縛,以干闥婆方式和豆扇陀結了婚。當遭到豆扇陀遺棄時,她怒不可遏,當面對他進行了嚴厲斥責,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印度古代婦女的反抗精神。

沙恭達羅和《羅摩衍那》中的悉多都是印度古代理想婦女的典型形象,但后者以貞節著稱,屬“烈女”型;前者則絕少舊道德的影響,是一位天真未鑿、水晶般純凈的“大自然之子”。

沙恭達羅形象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通過沙恭達羅坎坷波折的戀愛經歷,詩人贊美了不經他人包辦、建立在自由戀愛基礎上的婚姻方式,贊揚了對愛情堅貞不渝、始終如一的理想婦女,贊頌了純真、熱烈而深摯的美妙愛情。同時,通過仙人達羅婆娑對主人公美滿愛情的破壞及第6幕沙恭達羅遭遺棄的場面,詩人還曲折地表達了對社會惡勢力的憎恨和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弱女子的深切同情。這些觀點和態度既寄托了當時普通印度人的愛情理想和生活愿望,又對后人認識古代印度的歷史生活和迦梨陀娑的思想特征具有重要價值。另外,沙恭達羅形象是在人物美與環境美、人物的外表美與心靈美、人物性格的溫柔和順與柔中有剛之美的高度和諧統一中塑造而成的,它不僅為后世理想女性的刻畫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美學范例,而且至今仍給人以美的享受。

國王豆扇陀是個較為復雜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存在著明顯的兩重性。

就主要方面而言,豆扇陀是開明君主、無敵英雄和多情郎君的代表,是受人擁戴的好國王。他“關心臣民象關心兒女一樣”,“百姓歡迎國王的詔令象歡迎甘露一樣”;還是亦人亦神的勇士,能應天神因陀羅之約,駕駛天車征服天神無法戰勝的惡魔阿修羅。劇本尤其描寫了他的戀愛生活,反復抒寫了他對沙恭達羅深沉熱烈、始終如一的愛情:在凈修林中意外見到沙恭達羅后,就被她的美貌和豐姿所吸引;當得知女方對他也有好感,更是“魂魄離身”,“身體走了,那顆心卻跑回來”;初戀之中,他因思念沙恭達羅而夜不能寐,日漸消瘦,以至如其獨白所言:“內心的灼熱使我的金鐲子褪了顏色,頭枕在腕上,夜夜眼角里流出的淚把它染壞;它不再緊緊地套在給弓弦磨出來的繭子上,而是從腕上頻頻下落,我還要把它拉回來”。第5幕,劇情突起波瀾。表面上看,豆扇陀從一個多情男子一變而為遺棄賢妻之人,但劇情又告訴讀者,他拒認妻子只是由于喪失了記憶,而喪失記憶則起因于仙人詛咒,仙人詛咒又僅僅是沙恭達羅沉溺于愛情、無意獲罪于仙人從而遭其詛咒的結果。在恢復記憶前后,豆扇陀對沙恭達羅的態度轉變很得體:恢復記憶前,他雖為沙恭達羅的美貌所傾倒,但舉止莊重,認為既然不是自己的妻子,就不能收留她;當他因聽到對方訴說兩人海誓山盟的往事時,仍然決定:寧可因丟掉自己的愛人而痛悔,也不可因“撫摩別人的妻子而陷于不義”,表現出端莊的態度和高尚的情操。這使守門人也驚嘆不已:“啊哈,主子真守法呀。看見這樣一個帶來幸福的美麗的女人,除了他誰還會猶豫呢?”可見在作者筆下,他并不是一個隨便貪戀女色、荒淫無度的國王。恢復記憶后,他痛悔自己的過失,“痛哭流涕”,猶如“毒箭穿心”。在第6幕中,他曾面對沙恭達羅的畫像獨白:“以前她親自來,我同她絕斷,現在卻向她的畫像禮拜贊嘆。正如走過了一泓解渴的河水,卻向沙漠的蜃樓中尋求清泉”,真切表達出內心的悔恨和對愛妻的深摯懷念。

另一方面,豆扇陀對沙恭達羅的感情與后者的純真愛情相比又有明顯區別。劇中丑角摩陀弊耶發現了他對沙恭達羅的戀情后曾說:“正如一個厭惡了棗子的人想得到羅望子一般。萬歲爺享受夠了后宮的美女,現在又來打她的主意,”尖銳地暗示出,國王追逐山林少女,不過是喜新厭舊、拋開家花采野花罷了。在第1幕中,豆扇陀曾面對著美似天仙的凈修女沙恭達羅慨嘆道:“野林中的花朵以其天生的麗質超過了花園里的花朵”,隨后又說,沙恭達羅“是一朵沒人嗅過的鮮花,是一個沒被指甲掐過的嫩芽,是一顆沒有戴過的寶石,是沒有被嘗過香味的鮮蜜,……不知道什么樣的人才能有享受她的運氣!”可見,他對沙恭達羅的感情中混雜著一定成分的占有欲和享樂欲。恢復記憶后,豆扇陀承認了沙恭達羅,這固然主要出于蘇醒了的愛情,但亦應看到另一個重要原因:沙恭達羅為他生了一個小皇子。劇中多次流露過他對王位繼承問題的關心和對無子嗣位的憂慮,沙恭達羅為他消除了這一隱憂,無疑有助于得其寵愛。此外,劇本還在若干地方側面表現出他的暴虐(如他的守門人兇神惡煞地要殺死送交寶石戒指的漁夫)和荒淫(如幾次提到他有“幾百個后宮佳麗”),使得豆扇陀形象又或明或暗地表現出現實生活中國王的某些特征。

總的看,作家對豆扇陀的贊美是主要的,對他的揭露則比較含蓄、溫和。就這一形象的基本方面而言,作家寄寓了自己的進步理想:祈望國王都能關心臣民、作戰勇敢、愛情純篤,通過另一方面,作家則間接抨擊了實際生活中荒淫無道的統治者,曲折地批判了當時在戀愛婚姻方面男性對女性的的玩弄和壓迫。

《沙恭達羅》取得了引入注目的藝術成就。

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氛圍中精致細膩地鐫刻主人公形象,是全劇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英國著名梵學家莫尼爾韋廉士曾盛贊迦梨陀娑為“印度的莎士比亞,”認為《沙恭達羅》“體現了他的豐富的寫詩天才”,寫出了“人類心靈的最嬌嫩和最高尚的情感”,這種贊譽是恰切的。如同莎士比亞,迦梨陀娑的劇本都用詩體寫作,《沙恭達羅》中不僅舉目可見優美的詩歌片段,而且字里行間充滿了醇厚郁烈的詩情。如在沙恭達羅別離凈修林的場面中,春藤牽衣,小鹿頓足,親友伙伴們含淚送行,難舍難分,極為感人地映襯出女主人公的美麗心靈。

《沙恭達羅》體現了現實主義手法與浪漫主義技巧的完美統一,既寄寓了人民群眾對美滿愛情的熱烈追求,又反映出一定的社會問題。迦梨陀娑以《摩訶婆羅多》、《蓮花往世書》中的古老愛情故事為題材,將神奇的古代傳說、嚴峻的現實生活和崇高的審美理想水乳交融地結合起來,一方面不拘泥于人物的社會地位和階級屬性,賦予男女主人公(特別是女主人公)以高尚美好的情操,充分表達了人們的理想;另一方面又真實揭示出某些社會矛盾,對邪惡勢力和腐朽觀念進行了抨擊。

詩劇《沙恭達羅》用古典梵文寫成,風格淳樸、雍容、典雅。人物語言充分個性化,富于戲劇性,飽含哲理意味。不僅不同人物的語言風格各有不同,隨著環境的改變,同一人物的語言也發生變化。如沙恭達羅的語言真摯、熱情、質樸,但在斥責豆扇陀時就變得柔韌有力。與之相比,豆扇陀的語言則雅致、矯飾,有時顯得虛偽。劇中丑角不時以辛辣的諷刺插科打諢,又有一番情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浙江省| 舟山市| 行唐县| 永川市| 元氏县| 当涂县| 渭南市| 高碑店市| 金溪县| 当阳市| 塘沽区| 温州市| 荆门市| 韶山市| 六盘水市| 军事| 阿荣旗| 明水县| 铜鼓县| 山东省| 长兴县| 怀远县| 淮北市| 大同县| 抚宁县| 泾川县| 英吉沙县| 板桥市| 崇州市| 辽源市| 乡宁县| 类乌齐县| 新晃| 阿瓦提县| 独山县| 苍南县| 邻水| 青州市| 佛坪县| 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