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大融通
- (美)愛德華·威爾遜
- 974字
- 2019-01-04 14:03:44
知識是沒有基礎的結構?
科學是啟蒙運動的引擎。比較具有科學傾向的啟蒙運動作家,都贊成宇宙是物質受到明確定律的支配所呈現的規律現象。它能夠劃分成可測量并依照層級排列的實體,比方說,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每一個人的大腦具有神經細胞,而神經細胞又由原子組成。至少在原則上,我們可以把原子重新組合成神經細胞,神經細胞組成大腦,并把個人組成社會,視整體為一個由機制和作用力所組成的系統。如果你仍然堅持要有神靈介入,那么啟蒙運動的哲學家會告訴你,把這個世界想象成是神的“機器”。那些使我們無法看清物理世界的局限觀念如果能夠減少,將對人類各個領域的發展有所助益。因此,身處一個仍然受繁復事實牽累的時代,孔多塞呼吁人們以“分析的火炬”,照亮人類的道德和政治學。
這個夢想的總設計師不是孔多塞,也不是其他任何一位把這個夢想表達得很好的啟蒙哲學家,而是培根。在啟蒙運動的發起人之中,培根的精神影響力最為持久。在過去四個世紀中,他的精神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必須知道發生在自身四周與內心的自然現象,才能使人類走上自我改進的道路;而且當我們這么做時,必須認清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否定這樣的夢想,我們就會重新步入野蠻時期。在學術上,培根質疑古典“細致”學習(classi-cal“delicate”learning)的可信度,中世紀的這種學習形式根植于古代文獻和邏輯解釋中。培根嘲諷并反對依賴經院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呼吁不要參考預定架構,要根據自然和人類特有的狀況來研究自然和人類。他以卓越的洞察力觀察人類的心理過程,發現“人類心智往往在匆忙的狀態下,毫無選擇地吸收對事物的第一印象,并加以珍惜,從此之后事情相繼而生,當初所犯的錯誤會永遠持續下去,而不加以修正”。這么說來,知識并不是好好架構出來的,而是“一個沒有基礎的偉大結構”。
當人們同意去贊賞并夸大錯誤的心智潛能而忽視或摧毀可能成真的真理時,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尋求較好的協助,從頭開始,并在一個堅固結實的基礎上重新培育,建立起科學、藝術和所有的其他人類知識。
在培根想象的所有可能的研究方法中,他認為最佳的是歸納法。這個方法是收集大量事實,然后從中探索模式。為了獲得最高的客觀性,先見必須愈少愈好。培根宣稱,各種學科可以組成一個金字塔,以博物學為基礎,之上是包含博物學的物理學,哲學則位于最頂端,用來解釋之下的所有事件——不過,有時也許會以超出人類理解范圍的權威和形式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