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神經癥禪療的理論基礎(3)
- 與自己和解:用禪的智慧治療神經癥
- 包祖曉
- 4876字
- 2017-07-18 13:51:34
(二)自性清凈與本性具足
慧能在《壇經》中多次提到人的“自性清凈”,如“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我本元自性清凈、善知識,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凈,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世人性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清凈法身,汝之性也”;“但見本源清凈,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這里的“自性”是指人的本性,就是我們本來的樣子,即人先天具有的能夠成佛的本性;“清凈”是相對污染、煩惱、妄念、迷惑而言,清凈性是指清凈的、潔凈的性,是無污染、無煩惱、無妄念、無迷惑的性。因此,“自性清凈”的意思是指每一個人的當下本心,其本性都是無煩惱、無妄念、無迷惑的,是清凈的、潔凈的。
這個“自性”有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里克·沃爾科特所寫的《愛后之愛》中“愛你一生的陌生人”:
這一刻終將到來。
當你充滿喜悅地,
在自己的門前,在自己的鏡子里,
歡迎自己的到來,并為此與自己相視而笑。
你說:“坐下來,吃吧。”
你會重新愛上這個陌生人——曾經的自己。
來點酒,來點面包,把你的心交給他。
交給那個愛你一生的陌生人。
你曾經為了另一個人而忽視過的那個人,了解你內心的人。
從書架上取下那些情書,那些照片,那些絕望的筆記,
從鏡子里剝下自己的影子,
坐下來,享受你的生命盛宴。
“本性具足”出自《六祖壇經》中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性具足”的“本性”指本來性質,即上文的“自性”。“具足”指具備,圓滿,無有缺陷。“本性具足”是指人性本來就是具備圓滿清凈的,人性本來就具備了成佛的可能性。這就把對佛的崇拜轉為對人自身的崇拜,從而肯定了人自身在人格完善中的作用。禪學研究者方立天據此認為,禪是一種超越善惡應然判斷的至善論,提出:“這樣,自性作為人性內在的完美的心性實體、道德實體,帶有一種抽象的本質論形態,而其實質是一種先驗的性善論。”方氏的觀點與王維“其教人始以性善,終以性善,不假耘助,本其靜矣”的認識一致。
下面舉一則名為《眼淚》的故事來說明禪學中的“本性具足”:
他是一個劫匪,坐過牢,之后又殺了人,窮途末路之際,他又去搶銀行,是一個很小的儲蓄所。搶劫遇到了從來沒有過的不順利,兩個女子拼命反抗,他把其中一個殺了,另一個被劫持上了車。因為有人報了警,警車越來越近了,他劫持著這個女子狂逃,把車都開飛了,撞了很多人,軋了很多小攤。這個被劫持的女子剛剛21歲,才參加工作,為了這份工作,她拼命讀書,畢業后又托很多人,沒錢送禮,是她哥賣了血供她上學、為她送禮,她父母雙亡,只有一個哥哥。她想她真是命苦,剛上班沒幾天就遇到了這樣恐怖的事情,怕是沒有生還的可能了。
終于他被警察包圍了,所有的警察讓他放下槍,不要傷害人質,他瘋狂地喊著:“我身上好幾條人命了,怎么著也是個死,無所謂了。”說著,他用刀子在她頸上劃了一刀,她的頸上滲出血。她流了眼淚,她知道自己碰到了亡命徒,知道自己生還的可能性不大了。“害怕了?”劫匪問她。她搖頭:“我只是覺得對不起我哥。”
“你哥?”“是的,”她說,“我父母雙亡,是我哥把我養大,他為我賣過血,供我上學,為了我的工作送禮,他都28了,可還沒結婚呢,我看你和我哥年齡差不多呢。”劫匪的刀子在她脖子上落下來,他狠著心說:“那你可真是夠不幸的。”
圍著他的警察繼續喊話,他無動于衷,接著和她說著她哥。他身上不僅有槍,還有雷管,可以把這輛車引爆,但他忽然想和人聊聊天,因為他的身世也同樣不幸,他的父母早離了婚,他也有個妹妹,他妹妹也是他供著上了大學,但他卻不想讓他妹妹知道他是殺人犯!她和他講著小時候的事,說她哥居然會織手套,在她13歲來月經之后曾經去找一個20多歲的女孩子幫她,她一邊說一邊流淚。他看著前方,看著那些喊話的警察,再看著身邊講述的女孩,他忽然感覺塵世是那么美好,但一切已經來不及了。他拿出手機,遞給她:“來,給你哥打個電話吧。”她平靜地接過來,知道這是和哥哥最后一次通話了,所以,她幾乎是笑著說:“哥,在家呢?你先吃吧,我在單位加班,不回去了。”這樣的生離死別竟然被她說得如此家常,他的妹妹也和他說過這樣的話。看著這個被自己劫持的人,聽著她和自己哥哥的對話,他伏在方向盤上哭了。“你走吧!”他說。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快走,不要讓我后悔,也許我一分鐘之后就后悔了!”她下了車,走了幾步,居然又回頭看了他一眼。
她剛走到安全地帶,便聽到一聲槍響,回過頭去,她看到他倒在方向盤上,劫匪飲彈自盡了。很多人問過她到底說了什么讓劫匪居然放了她。她說:“我只說了幾句話,我對我哥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哥,天涼了,你多穿衣服。’”她沒有和別人說起劫匪的眼淚,說出來別人也不相信。
(三)心生萬法與自在解脫
禪學認為天地、宇宙、萬事萬物皆由“心”(意識)決定,“心”是宇宙一切現象的本體。如《大乘起信論》說,“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六塵無境界”;“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三千念在此一心……介爾有心,即具三千”。因此,人的行為由“心”來支配,而不受外界影響,人生的解脫即在于心的覺悟。海空法師說:“一切唯心造,萬法由心生,離心難悟道,心外玄妙語,如月水中照,若能明自心,方是道中道。”《壇經》中也有記載,“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心,一切經書,因人說有”,“外無一物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換句話說,世界是人心建構的世界,世上的事物因人心的存在才被斷為“有”和“無”。
禪學中有一則公案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即萬物因心而異,心生萬法。《紐約郵報》曾刊登了愛因斯坦的一封信:“宇宙是一個整體,個人只是這個整體中的一部分,是在時間和空間上被限制的一個部分。人們有自己的經驗、想法和感受,認為自己和其他東西彼此脫離、毫不相干,但實際上這是一種意識層面的視覺假象……”可謂對“心生萬法”作了很好的注解。
“自在解脫”出自《六祖壇經》。慧能謂:“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凈自性,使六賊從六門走出,于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所謂“自在解脫”是指超越精神或自由境界。“超越”是指對某種有規范的現實存在狀況的一種突破,也就是一種“進取”的精神,這種“超越”和“進取”并不意味著不斷地索取和對結果的終極追求,而是強調精神層面上提升自我、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自由境界是指“自然”的境界,與“平常心”一致。
下面從丹霞天然禪師的兩則故事來看看禪學中有關“自在解脫”的人性觀。
丹霞原習儒業,應科舉途中偶遇禪僧,于是轉入佛門。一次參訪馬祖,未及參禮便闖入堂內,騎到一個僧人的脖子上,僧眾大為驚愕,趕忙去報告馬祖。馬祖來到堂內,看到這番情景,贊賞說:“我子天然。”丹霞下地禮拜曰:“謝師賜法號。”從此便以“天然”為法號。“天然”,即“自然”與“自由”,由馬祖對丹霞的贊賞,可以看出禪學對“自在解脫”的崇尚。
還有一個故事。《五燈會元》卷五載:
(師)后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主自后眉發墮落。
由“丹霞燒佛”公案可以看出,禪學主張徹底否定外在權威,直指人心,縱任心性,達到“自在解脫”的境界。正如《黃檗禪師宛陵錄》所說:“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么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念念不見一切相。莫認前后三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后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
禪學的這種“自在解脫”的觀點與尼尼微的圣徒艾薩克的教導一致,他說:“讓你內在的靈魂處于平靜狀態,則天地萬物也將與你和平相處。帶著渴望進入你內在的寶庫,你將會看到天堂里的事物。但只有一個入口通向它們,通往它們的階梯就潛藏在你自己內在的靈魂中……因此,請潛入自己!在你的靈魂中,你會發現幫助你提升的階梯。”
神經癥的禪學病理觀和病因觀
一、神經癥的禪學病理觀
神經癥是一種精神痛苦,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恐懼、強迫、疑病癥狀,或神經衰弱癥狀,并以形形色色的心理沖突為基礎。從禪學角度看,這是一種“煩惱”“妄念”。
禪學認為,受“業力”影響,人自從一生下來就要經歷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八苦。正如《法華經·壽量晶》上說:“我見諸眾生,沒在于苦海。”如果一個人無法認識到這些苦的必然性,或者試圖逃避與敷衍,那么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煩惱”“妄念”。在佛學大辭典里面,“煩”是“擾”的意思,“惱”是“亂”的意思,“煩惱”就是煩擾惱亂眾生身心,使之迷惑、苦惱、不得寂靜。所謂“妄念”即指虛妄的或不正當的念頭,是“心”的意識因為錯誤的理解和思維而產生的聯想造作,又常被稱為“妄想”。
具體地說,這種“煩惱”和“妄念”又有“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方面表現:
1.我癡
所謂“我癡”是指個體不明事理,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在軀體形式障礙患者中,盡管經過了多次身體方面的檢查未發現軀體方面的生物學異常,但他們仍不能消除疑慮,堅持認為自己可能是得癌癥了,只是醫生還沒查出來而已。有些疑病癥患者堅持認為自己“疲勞”“怕冷”癥狀是由于產后月子里沒調理好,就是不承認是自己的心理原因,如果有家人或醫生建議她去看精神科醫生,她不僅拒絕,甚至會勃然大怒。
2.我見
所謂“我見”是指個體執著于那些被加了強烈“我執”的見解,不能“如其所是”地看問題。在神經癥患者中常表述為“我應該”“我必須”“我不得不”等習慣性思維模式。如具有完美主義人格者常說,“我應該在任何事上都取得成功”“我應該總是表現得善解人意、慷慨無私”“我應該總是微笑宜人、彬彬有禮”“我必須得到這份工作、賺到這么多錢、得到×××的贊賞……否則我就沒什么價值”。因此,我們常稱神經癥患者“只活在自己的腦袋里”。
3.我慢
所謂“我慢”是指個體無法正確評價自我和他人,總以自我為中心,站在自己的立場或人生觀和價值觀上點評他人,自命不凡。通俗地說,“我慢”即是“自大”,在反社會人格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在神經癥患者中,往往表現為兩方面。一為過分爭強好勝,如讀書不是為了學習知識,而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周圍同學聰明;評級評薪時有如待決之囚徒,焦急不安,一旦落于人后就像受了奇恥大辱一般。另一種表現為,對自己的道德水平估計過高,以道德觀念強和富于正義感自負。這種人總是用“應該”壓抑自己的情欲,而自認不應該的處于壓抑狀態的情欲是經不起考驗的。換句話說,表現為“我慢”的神經癥患者往往是由于想掩飾骨子里的自卑而已。他們不敢正視自己存在的缺點和曾經犯過的錯誤,而想用不切實際的高標準去掩蓋,極力壓抑自己的情欲和企圖而把自己裝扮成圣人。這與精神分析大師阿德勒的觀點一致:極度自卑會造就自卑情結,而自卑情結往往會表現出極度的自負。
4.我愛
所謂“我愛”是指個體過分貪愛自身以及外物,從而將注意力過分集中于自己或者過分依賴外界。如身體變形障礙者的鼻子明明沒問題,但他卻反復照鏡子,認為鼻子是畸形的,要求醫生給予整形;懷疑自己有心臟病者會不斷給自己測脈搏;患有廣場恐懼癥者不敢一個人外出而要家人陪著。這些都是“我愛”的表現。
上述四種煩惱類似于神經癥患者扭曲的認知,它們就像一陣陣風,在個體內心泛起一道道漣漪,最后相互交織匯聚,形成驚濤駭浪,打破個體內心的寧靜,蒙蔽真心本性,衍生出各種形式的臨床表現。
二、神經癥的禪學病因觀
進一步分析,無論是“煩惱”和“妄念”,還是“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它們都根源于無明、住相和癡、貪、嗔三毒。
(一)無明
所謂“無明”,即“不明白”之意,也就是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作為“生命原始的蒙昧和閉塞的狀態”,“無明”內在于生命的結構之中,支配和控制著生命的運行,潛藏在一切語言、行為、情感和意念活動的背后,是造成生命之痛苦的根本原因。用莎士比亞的話說,“無明”是“外表(往往)與事實本身不符,世人卻(容易)被表面裝飾所欺騙了”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