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根莖子實類(2)
書名: 名老中醫(yī)李乾構(gòu)親授食療秘方:藥物卷作者名: 李乾構(gòu)本章字數(shù): 4970字更新時間: 2017-07-26 11:16:24
西洋參與中國人參市場:據(jù)史料記載,中國人參是在宋代經(jīng)阿拉伯商人傳到歐洲。1642年,塞姆德·阿爾活龍根據(jù)商人的描述撰寫了關(guān)于人參的報告。1697年,鮑德倫教授在法國科學院首次宣讀了關(guān)于中國人參醫(yī)療作用的論文,使歐洲人認識到人參的藥用。法國牧師雅圖斯在我國黑龍江省寧安縣曾見到人參,以“關(guān)于遠東植物人參”為題寫了一篇論文,發(fā)表在1714年英國皇家協(xié)會會刊上。論文記述了中國人參的外部形態(tài)和用途,并附有人參圖。論文傳到一位住在加拿大魁北克的法國傳教士拉弗多神父手上,他仔細研究了從中國寄去的人參植物標本,認為當?shù)厣峙c遠東地區(qū)人參產(chǎn)地的自然環(huán)境相近,應當有人參存在。于是雇用印第安人到加拿大南部蒙特利爾的森林中去尋找人參,于1716年終于發(fā)現(xiàn)了與人參類似的植物。這種植物就是西洋參。不久在加拿大東南部、美國東部也找到了野生的西洋參。受東方市場高額利潤的吸引,一時掀起人工采挖西洋參的熱潮,并大量投入市場買賣,與我國人參市場競爭。
西洋參在我國栽培成功:西洋參原產(chǎn)加拿大、美國,1948年江西廬山植物園曾從加拿大引過西洋參的種子,并試驗成功,但未能擴大發(fā)展。真正的引種馴化工作始于1975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國進行多點試驗,取得引種試驗成功。1980年吉林集安收獲了4年生引種西洋參。此后,吉林、北京、河北等省市建立了西洋參種植基地,使引種產(chǎn)量逐步擴大。國產(chǎn)西洋參現(xiàn)已引種于吉林、遼寧、黑龍江、北京、河北、山東、陜西、云南和福建等地。栽培西洋參一般5~7年收獲。藥材商品有兩種:原皮參——不去外皮,粉光參(去皮參)——刮去外皮。吉林省的栽培西洋參還有紅果(吉洋l號)、黃果(吉洋2號)等新品種。
西洋參與人參功效異同:人參甘溫,大補元氣,西洋參甘涼,補氣養(yǎng)陰,潤養(yǎng)五臟,而無溫燥上火之弊端,被視為補藥中之上品。清光緒二十一年前后,慈禧常有脾虛夾濕之疾,太醫(yī)考慮調(diào)攝不宜燥烈,常以西洋參、黨參同處一方,外感風熱需用人參時也代之以西洋參,在擬定服用香砂養(yǎng)胃丸時,有時也以西洋參取代黨參或人參。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有:“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代之。”
生曬參代替西洋參:生曬參百余元一千克,而一千克西洋參的零售價約為2400~3000元,二藥藥性相似,是否可用生曬參代替西洋參呢?生曬參,味甘性平,不溫不燥,既能補氣,又能養(yǎng)津,最適宜津液虧乏而口干舌燥和氣血不足而無力的人服用。生曬參性味功效與西洋參相似。平素體質(zhì)虛弱或老齡人進補、益氣養(yǎng)陰時可用生曬參代替西洋參,但人參不可隨意代替西洋參。
專家提醒
1.西洋參和中國人參雖然同科同屬,但在藥性功能上有很大差異。西洋參的化學成分與人參不同,因此形成西洋參與中國人參在醫(yī)療功效和應用上的差異,二者各有特色,不可替代。
2.西洋參反黎蘆。
3.西洋參性屬寒涼,能傷陽助濕,中陽衰微及胃有寒濕者不宜多服。
4.感冒咳嗽或急性感染有濕熱者,也不宜服西洋參。
5.曾有口服西洋參致過敏反應1例的報道,應適當注意西洋參不良反應。
6.西洋參為益氣養(yǎng)陰藥,嬰兒、身強力壯的青壯年,以及元氣不虛、形癥俱實的患者,忌用西洋參。
黨參
——補氣健脾
主要成分:甾醇類、糖苷類、生物堿、含氮成分、揮發(fā)性成分、三萜及其他類成分、磷脂、多種氨基酸和人體必需或有益的多種微量元素。
性味歸經(jīng):味甘,性平,入脾、胃、肝、肺經(jīng)。
功效主治:補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潤肺化痰,和胃止嘔。
主治肺燥咳嗽、胃虛嘔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風濕痹痛、脫力勞傷及病后體虛等癥。
用法用量:10~30克,水煎服,亦可入丸、散、膏劑。
或煮食或浸酒服。
【藥用驗方】
黨參牛肉湯:牛肉500克,黨參30克,當歸10克,枸杞子10克,生姜10片,紅棗10粒。制法:以上湯料洗凈后,一起放在湯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改慢火煮2小時,調(diào)味后可食用。本方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溫中的作用。適用于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營養(yǎng)不良者,或產(chǎn)后貧血等癥。
黨參雞蛋羹:明黨參30克,當歸15克切細,煎水300毫升,雞蛋2個,打碎與藥液攪和均勻,在飯鍋上蒸熟食。本方具有補益氣血的作用。適用于體乏無力、貧血頭暈等癥。
黨參燉羊肉:羊肉500克,黨參30克,當歸30克,紅棗10粒,陳皮5克,生姜10片。羊肉出水,洗凈,切成塊;陳皮浸過,去白;紅棗去核。將各用料一起放入湯鍋中,加適量清水,急火煮沸后,慢火約煮兩小時,調(diào)味即可食用。本方具有益氣補血、溫中散寒、理氣開胃的作用。適用于虛勞羸瘦、畏寒肢冷、頭暈乏力等癥。
黨參升壓湯:黨參30克,黃精20克,當歸15克,枳殼15克,升麻10克,天麻10克,炙甘草10克,每日1劑,水煎服。本方具有補益氣血、驅(qū)風寧神的作用。主治眩暈乏力等癥(貧血性、感染性、直立性、原因不明性低血壓服黨參升壓湯有較好的療效)。
黨參升白湯:潞黨參30克,黃芪20克,花粉20克,雞血藤30克,水煎二次,取300毫升,分3次溫服,連續(xù)30天。本方具有補益氣血、升高白細胞的作用。主治由腫瘤放療、化療所致的造血功能障礙、白細胞減少等癥。
【傳說趣事】
黨參出上黨:黨參的“黨”為地名,為古時上黨的地名,即今山西省長治市及長子、屯留、壺關(guān)、潞城、黎城、襄垣、平順等七縣一帶地方,屬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之南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在全國分設(shè)三十六郡,設(shè)有上黨郡。唐武德初年,將上黨改為潞州。
黨參與人參功效異同:黨參與人參均為補中益氣要藥。但黨參的補益作用次于人參,故一般補益劑中,大凡用人參補氣者,皆可以黨參代之。由于黨參較人參補益力弱,故用量宜大,一般可為人參用量的2~3倍。人參補氣,無補血之功;黨參為氣血雙補之佳品。尤其可貴之處,黨參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潤肺而不犯寒涼,養(yǎng)血而不偏滋膩,鼓舞清陽,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
專家提醒
1.黨參最適用于虛寒證,實證熱證不宜應用黨參。
2.黨參反藜蘆,黨參與藜蘆不能同用。
3.黨參常用量為10~30克。但用量過大(每劑超過60克)有可能出現(xiàn)心前區(qū)不適和心律不齊,其癥狀在停藥后可自行恢復。
黃芪
——補氣固表
主要成分:黃酮、異黃酮、二氫黃酮、三萜皂苷、核黃素、葉酸、有機酸、香豆素、β谷甾醇、胡蘿卜苷,羽扇豆醇、單糖、多糖、氨基酸、蛋白質(zhì)、微量元素、維生素P、正十六醇、膽堿、甜芳堿等。
性味歸經(jīng):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jīng)。
功效主治: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利水退腫,托瘡生肌。主治肺脾氣虛咳喘、中氣下陷之內(nèi)臟下垂、氣虛自汗、氣虛水腫尿少、氣血虛所致瘡瘍難潰或潰久不斂、氣血不足之貧血、氣虛血滯之偏枯等癥。
用法用量:15~30克,水煎服,大劑量可用至30~60克。
亦可入丸、散、膏劑。固表止汗,利水托瘡用生黃芪;補氣升陽用蜜炙黃芪。
【成分功效】
黃芪能增強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在體細胞、自然殺傷細胞釋放免疫活性物質(zhì),誘生干擾素、白細胞介素等方面表現(xiàn)出多種生理活性。黃芪可使細胞的生理代謝作用增強,促進各類血細胞的生成、發(fā)育及成熟過程,促進骨髓造血功能。黃芪煎劑可顯著促進骨髓造血細胞的DNA合成,加快有核細胞分裂過程,明顯提高小鼠血漿和組織內(nèi)cAMP和cGMP的含量,促進蛋白質(zhì)更新。黃芪對人及動物有利尿作用。對腎毒血清性腎炎大鼠,黃芪粉能顯著減少尿中蛋白量,使腎臟病變減輕。黃芪還能增強體質(zhì)和免疫功能,具有抗衰老、改善心腦及肝腎功能的作用。
【藥用驗方】
北芪燉鱸魚:鱸魚l條(重約500克),黃芪30克,料酒、精鹽、蔥段、姜片、生油、雞精少許。制法:將黃芪浸潤洗凈切片。將鱸魚去鱗、鰓、內(nèi)臟,洗凈,入油鍋煎至金黃色,鍋中注入適量水,加入雞精少許,再加入黃芪、料酒、鹽、蔥、姜,旺火燒沸,撇去浮沫,改為小火燉至魚肉熟爛,揀出黃芪即成。具有補氣養(yǎng)血、健脾行水的作用。適用于脾虛食少、乏力、眩暈、心悸、健忘、面色無華,還用于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慢性白細胞減少癥、慢性支氣管炎、腦血管意外、慢性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糖尿病及周圍神經(jīng)麻痹等癥。
補虛正氣粥(《圣濟總錄》):炙黃芪30克,人參3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制法:先將人參、黃芪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入砂鍋煮沸,后改用小火煎成濃汁,取汁后,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取二汁,去渣,將二次煎汁合并,分兩份于每日早晚用粳米加水適量一起煮粥。粥成后,加白糖調(diào)味,稍煮即可。每日1劑,連服l周。本方具有益氣固本的作用。適用于年老體弱、元氣不足、面色白、身倦肢乏、動則自汗、易于感冒、大便溏薄等癥。久服大補元氣、延年益壽。
黃芪茶:生黃芪15克,大棗10枚。水煎代茶飲。本方具有增強體質(zhì),增強人體肌表的防御功能,提高預防外感性疾病能力的作用。適用于體質(zhì)虛弱易患感冒的人,有較好的防治感冒作用。
黃芪補血飲:黃芪30克,當歸10克,山慈菇10克,甘草5克。將上述藥材一并放入砂鍋內(nèi),文火煮沸約30分鐘后去渣取汁備用。本方具有補益氣血的作用。適用于腫瘤術(shù)后氣血虛弱而頭暈眼花、體乏無力等癥。
補氣升陷湯:黃芪60克,黨參15克,當歸10克,陳皮10克,升麻10克,白術(shù)10克,柴胡10克,葛根15克,枳殼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2~3個月。本方具有補氣升陷的功效。主治內(nèi)臟下垂等癥。
益氣補血湯:黃芪30克,當歸15克,黨參15克,茯神15克,雞血藤30克,生姜、大棗、炒白術(shù)、陳皮各10克,砂仁3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個月。本方具有益氣補血的功效。主治氣血不足之貧血,癥見面色蒼白、乏力神疲、動輒心慌、頭暈目眩等癥。
補氣止汗湯:黃芪30克,白術(shù)15克,防風10克,桂枝10克,杭芍15克,浮小麥30克,桑葉20克,生姜、大棗、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2周。本方具有補氣止汗的功效。主治氣虛自汗等癥。
益氣清熱湯:黃芪30克,龜版15克,青蒿10克,功勞葉15克,當歸10克,甘草6克。先將黃芪、當歸、龜版用沸水煎煮30分鐘后,再放入青蒿、甘草、功勞葉煎10分鐘,取藥液300毫升分早中晚溫服。本方具有補養(yǎng)氣血、清虛熱的功效。主治無明顯原因的低熱、功能性低熱等癥。
【傳說趣事】
黃芪名稱的緣由:相傳古時有一位名老中醫(yī),名叫戴糝,擅長針灸,為民解除疾痛,受到老百姓的稱贊。他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墜崖兒童而獻身。老人形瘦,面黃肌瘦,人們以尊老之稱而敬呼之“黃耆”。老人去世后,人們?yōu)榧o念他,便將老人墓旁生長的一種味甜,具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藥稱為“黃芪”。
黃芪的別名稱“王孫”:唐代詩人王維在《山中送別》詩中的詩句曰:“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里的“王孫”并非指人,而是指一味中藥——黃芪。
黃芪治遍身水腫醫(yī)案:清·陸以湉《冷廬醫(yī)話》記載一例醫(yī)案,海寧許珊林治山陰王某患腫脹,自頂至足皆腫,氣喘聲嘶,大小便不通,危在旦夕。許大夫用黃芪四兩,糯米一酒杯,煎一大碗,病人服完而喘平,小便大通,腫亦隨消。繼加祛濕平胃之品,調(diào)治兩月后,獨腳面有錢大一塊腫脹不消。后來更換了醫(yī)生,極力詆毀前面所用方法,改為迭進祛濕猛劑,竟使病人漸至危殆。許大夫仍以前方挽回,服用黃芪至數(shù)斤,最終使腳面之腫全消而愈。許大夫單用黃芪就治愈了王某的遍身水腫,正是因為黃芪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
黃芪治愈王太后中風案:《新唐書·許胤宗傳》中記載:許胤宗在他初任新蔡王處兵參軍之職時,有王太后患中風病,口噤不能講話,脈象沉得幾乎摸不到。許胤宗精于醫(yī)道,認為太后所病為陽氣虛,氣血不能流通,由于已不能進湯藥,就用黃芪、防風二味藥煎出幾十斛熱湯,置于太后床下,以藥之蒸氣熏口鼻、皮膚。御醫(yī)們?nèi)绶ㄊ褂茫D時滿室藥味彌漫,一晝夜許,王太后逐漸蘇醒,能夠言語,后來漸漸痊愈。這則故事則說明,黃芪治氣虛血滯引起的中風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療效顯著。
專家提醒
1.黃芪味甘性溫,宜于氣虛陽微患者。若表實邪盛,濕毒內(nèi)蘊,氣機壅滯,痰食郁結(jié),瘡瘍腫毒初起及其他陽證和實證,均不適宜用黃芪。
2.黃芪適用于脾胃虛弱的食欲不振者,若因飲食過多而引起食積證的食欲不振者不宜用黃芪。
3.注意生黃芪與炙黃芪的區(qū)別應用。生黃芪多用于固表、托瘡、利水;蜜炙黃芪多用于補中益氣。
4.黃芪中含糖類及淀粉類較多,應注意防潮、防蛀、防霉,應放置于陰涼干燥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