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西和乞巧歌》留給我們的寶貴記憶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陶立璠

甘肅西和的七夕文化在中國節(jié)日文化鏈中獨樹一幟,其傳承歷史的悠久、時間節(jié)點的漫長(七天八夜)、儀式規(guī)模的完整,民眾的普遍認同和參與等,都顯示出獨特的地方特點。更值得一提的是西和趙殿舉(字子賢)先生對《西和乞巧歌》的挖掘、整理和出版,為我們研究西和七巧文化留下了歷史的見證。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的性質(zhì)與《詩經(jīng)》相同,風、雅、頌兼?zhèn)洹N覀兺ㄟ^《詩經(jīng)》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民間歌唱風俗和經(jīng)典文本,而通過《西和乞巧歌》則同樣可以了解西和往昔的乞巧風俗。

《詩經(jīng)》中的十五國風本是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經(jīng)文人編定成為經(jīng)典,被列為《十三經(jīng)》之一。《詩經(jīng)》所表達的是先秦時代的風土民情,是中國詩歌的先聲,內(nèi)涵十分豐富,甚至成為人們行為的準則。大家記得孔子的名言:“不學詩,無以言”。這是孔子教育他的兒子伯魚(鯉)的話。此話來自一段經(jīng)典故事。《論語·季氏篇》篇中說,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據(jù)說《詩經(jīng)》是孔子編定的,他將其運用到家庭教育中,變成一種“庭訓”,教育他的兒子如果“不學詩”,在交際場合就不會恰當?shù)卣f話,“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jù)??鬃釉凇墩撜Z·陽貨》中又講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币馑际钦f,學習《詩經(jīng)》可以從中得到許多知識。所謂興、觀、群、怨大概是孔子編纂《詩經(jīng)》的主旨。興,可以激發(fā)情志;觀,可以幫助觀察社會;群,教人如何結(jié)交朋友;怨,可以怨刺社會不公、不平。趙殿舉先生是一個富有責任感的文人,生于斯長于斯,對西和民歌具有特殊的感情。當他意識到流傳于西和地區(qū)的七夕風俗和伴隨這一習俗的歌唱,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婦女的艱辛,具有教化作用時,便動員他的學生深入民間,記錄西和七巧歌。他的初衷也許是用來批判封建禮教的,但在客觀上為我們留下了認識西和七夕文化的寶貴資料,留下了歷史的記憶和乞巧文化的足跡。也使我們看到至少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西和大地上的乞巧風俗、歌唱傳統(tǒng);使我們明白了乞巧風俗在西和流傳以及乞巧歌在西和大地產(chǎn)生的社會基礎(chǔ)。如果他對民間歌唱抱著一種漠然的態(tài)度,就不會有如此動人的《西和七夕歌》流傳到今天。如果我們引申孔子的言論,就會覺得“不學詩,無以言?!奔床蛔x《西和乞巧歌》就不會了解西和七巧文化發(fā)展的源流變化,“不學禮,無以立”。即不讀《西和乞巧歌》,就不會懂得西和乞巧的一系列儀禮和這些儀式歌(乞巧歌)所反映的內(nèi)容和時代特色。

民歌是一種最古老的也是最現(xiàn)代的文學體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西和民間一向具有歌唱傳統(tǒng),山歌的演唱至今還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楊克棟先生搜集整理的山歌集《仇池風》,共收錄隴南山歌4000余首,包括傳統(tǒng)情歌、婚姻家庭、生活勞動、時事政治等內(nèi)容,這充分說明《西和乞巧歌》正是在西和山歌的海洋里產(chǎn)生的一朵奇葩。沒有民間的歌唱風俗,西和乞巧歌就失去生存的土壤。所以西和乞巧歌雖然是在乞巧儀式上唱的,但它不都是儀式歌曲,而是涉及到廣闊的內(nèi)容。趙殿舉先生的《西和乞巧歌》仿照《詩經(jīng)》體例,將乞巧歌用風、雅、頌分類,完全符合乞巧歌所表達的內(nèi)容。其中的“風”類歌謠大量收入婦女的苦情歌,這和西和乃至隴南山歌的內(nèi)容和風格完全一致。

如《西和乞巧歌》卷一的第一首歌:

北山里下雨南山里晴,勢成的女子不如人。

四五歲時穿耳環(huán),七歲八歲把腳纏。

十一二上不出門,媒人登門問行情。

六尺花布一瓶酒,打發(fā)女兒跟著走。

侍候阿家把花扎,挨打受罵養(yǎng)娃娃。

只讓喝湯不給飯,一點不對讓滾蛋。

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請下凡。

這首歌用比興的手法“北山里下雨南山里晴,勢成的女子不如人”打開敘事的閘門。反映婦女纏腳、包辦婚姻、生兒育女、家庭暴力帶來的痛楚。乞巧風俗中大量的婦女歌謠的出現(xiàn),直指封建買賣婚姻、童養(yǎng)媳、繁重的家務(wù)勞作、家庭暴力等。這些都是舊時婦女命運的寫照。讀到這里我們自然想到傳統(tǒng)的“七夕節(jié)”為什么叫“女兒節(jié)”,而乞巧歌所傳達的正是婦女們不平的呼聲。在這一點上乞巧歌和隴南山歌的傳統(tǒng)是一致的。時代變遷,今天西和的乞巧歌中已經(jīng)很難見到這樣的內(nèi)容,而這正是《西和乞巧歌》留給我們的寶貴記憶。

《西和乞巧歌》所包含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不僅在乞巧活動中,就是在平時,婦女們總是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一個“巧”字上。認為巧女、巧媳婦不僅是婦女的本分,而且象征著美好的未來。所以未出嫁的閨女,特別熱心于乞巧活動,求容貌、求心靈手巧,就此創(chuàng)造了令人震撼的西和乞巧儀式文化。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拜巧、卜巧、照巧、送巧等一系列完整的儀式,均由“巧”而發(fā),寄托了婦女們對巧娘娘的崇拜,希望巧娘娘神靈能關(guān)顧自己,為未卜的前途設(shè)下光明的前景?!段骱推蚯筛琛肥珍浟舜罅康钠蚯筛柙~,這些歌詞不外乎對婦女“女紅”手藝的向往和追捧。至少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西和對巧媳婦的評價標準一是針線,二是茶飯。在甘肅有些農(nóng)村,新媳婦過門三天要為公婆做一頓飯,叫做“試刀面”,以此測試新娘的茶飯功夫。這就不難理解乞巧歌中為什么不停地歌頌婦女的繡工。

頭上的豆兒腳下的瓜,姊妹坐下來扎花。

扎花要扎扣線哩,扎下的花兒動彈哩。

扎花要扎金絳哩,要扎兩只鴛鴦哩。

扎花要扎老金黃,菊花落了一衣裳。

扎花要扎麻葉哩,要扎十朵蓮花哩。

十朵蓮花九朵開,將有一朵沒開開,放到院里風吹開。

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請下凡。

西和婦女心目中的巧,主要是心靈手巧。而乞巧無疑是七夕活動的主題。乞巧歌的曲調(diào)都是輕松歡暢的。每唱一段都以副歌“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請下凡”結(jié)尾,只有在這時,乞巧活動才變得莊嚴、肅穆而又感人。筆者曾兩次考察西和的乞巧活動。即便是在今天,女孩子們參加乞巧活動,演唱乞巧歌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還是那樣專注和認真,特別是送巧的場面更加感人,有的女孩子甚至哭得暈過去。這說明對于一個未出嫁的少女來說,乞巧的心情古今是相通的,表達的方式是一致的。

《西和乞巧歌》提供給我們的不只是文本,它不僅使西和的乞巧活動有了文獻依據(jù),而且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西和乞巧歌》的歷史價值、文化史價值、審美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民歌是一種流動的文化,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今天當我們再次收集西河乃至隴南地區(qū)的乞巧歌時,歷史絕不會重現(xiàn)。所以趙殿舉先生的采風活動給我們今天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帶來很多的啟示:

1.民俗學的田野作業(yè)是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必不可少的方法。西和七夕節(jié)2008年進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些年來,對西和乞巧文化的考察不斷進行,而且編寫了《西和乞巧風俗志》。但這本書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田野民俗志。書中過多的歷史敘述和議論,沖淡了田野考察實錄的風格。田野民俗志要求歷史地、客觀地采訪記錄民俗事象本身,盡量還原西和乞巧風俗的歷史風貌、流傳地區(qū)、傳承特點和傳承譜系以及乞巧歌的文本制作等。趙殿舉先生記錄的《西和乞巧歌》,距今已經(jīng)過去了80多年,80多年經(jīng)歷的風雨變幻,對西和七夕文化的沖擊是很大的,一度還曾停止。所以要通過細致的田野考察,記錄這種變化。要考察西和七夕文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只有保護了西和七夕文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山歌演唱的環(huán)境等,西和七夕文化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2.對七夕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持有者——傳承人的保護,是西和七夕文化能否持續(xù)傳承和發(fā)展的關(guān)鍵?!段骱推蚯筛琛纷鳛槲谋居衅鋵W術(shù)價值,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這種文本不是建立在科學考察的基礎(chǔ)上的,許多信息被忽略了。比如這些乞巧歌是從什么地方收集來的,誰演唱的,當時乞巧活動的儀式是什么樣的等等都沒有記載。今天我們有了民俗學田野作業(yè)的豐富經(jīng)驗,又有現(xiàn)代化的記錄手段,工作應(yīng)該做得更細致一些。目前西和地區(qū)被認定的乞巧文化的傳承人有30多位,有年長的,也有年輕的,是一個不小的傳承群體,對這些已經(jīng)認定的代表性傳承人必須要做口述史記錄。請傳承人自己講述接受傳承和從事傳承的經(jīng)歷,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

西和的七巧文化傳承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幾乎清一色由少女參與,“女兒節(jié)”的文化氛圍是十分濃厚的,保持下去,西和的七巧文化就會代代傳承。傳承人始終是七夕文化的主體,她們才是七夕文化遺產(chǎn)的持有者,要學會尊重他們,因為她們是人間國寶。國寶一般都是放在博物館里的,但人間國寶生活在民間,我們應(yīng)該為她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傳承環(huán)境。

3.要讓西和七夕文化的保護回歸民間。這些年來,對于西和七夕文化的保護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文化資源是國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它的保護是政府的責任。當人們還不認識西和七夕文化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時,西和縣政府組織專家進行考察和認證并開展了有聲有色的宣傳活動。比如舉辦文化節(jié)、山歌會、申報命名七夕文化之鄉(xiāng)、申報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等,這些工作有助于提升西和七夕文化的地位和影響。但是這些工作的最終的目的是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使其可持續(xù)傳承,而最好的保護方法又是使保護回歸民間。要相信千百年來西和的民眾創(chuàng)造和傳承了這一文化,自然有能力去保護這一文化。在目前的保護工作中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政府的事,與傳承人無關(guān)。于是政府越俎代庖,包辦一切,結(jié)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其實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政府是主導而不是主角,主角永遠是傳承的個人或群體。政府的責任是制定政策,扶持(包括資金的投入)和監(jiān)督保護工作。保護回歸民間最好的辦法是“保護自治”。在傳承地建立自治的村民保護委員會。西和每年各個村落都有乞巧活動,在活動的準備階段,都有“巧頭”自發(fā)地組織婦女進行選址、聯(lián)絡(luò)籌資、練歌備裝、生巧芽、請巧、造巧等活動,如果將這種各個村落自發(fā)的組織變成類似村落保護委員會性質(zhì)的組織,制定保護條例,充分發(fā)揮傳承地、保護地、傳承人的積極性,保護工作一定會開展得生動活潑。如果政府想開發(fā)、利用西和的七夕文化資源,開展旅游等活動,大可利用乞巧節(jié)的文化元素,形成有特色的文化產(chǎn)業(yè)。但這僅僅是元素的利用和創(chuàng)新,它和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時的承諾是兩回事,不可喧賓奪主,本末倒置。文化遺產(chǎn)萬萬不可成為文化產(chǎn)業(yè)開發(fā)中的可利用的道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水县| 南岸区| 林西县| 阿荣旗| 二连浩特市| 正宁县| 崇阳县| 南充市| 那坡县| 兴宁市| 天全县| 富顺县| 清镇市| 杂多县| 文安县| 凉山| 娱乐| 和田市| 南丹县| 玛沁县| 汕尾市| 常熟市| 安庆市| 泰和县| 甘孜| 台东市| 虞城县| 宜兰县| 鱼台县| 满洲里市| 大余县| 澜沧| 海盐县| 天祝| 金塔县| 凌海市| 随州市| 和田市| 藁城市| 南陵县| 云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