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在乞巧文化高峰論壇閉幕式上的致辭

隴南市市長 陳青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好!“中國(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就要落下帷幕了,本次論壇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成果豐碩,開得非常成功圓滿。為此,我們要首先感謝中國文聯、中國民協、文化部非遺司、非遺保護中心和甘肅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等主辦單位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是你們讓乞巧文化走出隴南、走出甘肅,讓她特有的魅力完全展示在世人面前,特別是你們的親臨指導,給予了這次論壇莫大的鼓舞。

其次,要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的精彩論述和辛勤付出。參加論壇的各位專家學者都是我國民俗文化研究領域聲名卓著、享譽國內外的精英。大家圍繞“西和乞巧民俗與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這一主題,在赴隴南市西和縣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從不同的角度和視野,對乞巧文化的歷史淵源、豐富內涵、地域特征、文化價值以及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等重大課題進行了理論研討,從而科學定位了乞巧文化,厘清了乞巧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明晰了乞巧文化與七夕文化、牛郎織女傳說的關系,就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達成了廣泛共識,為我們傳承這一優秀中華民族傳統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三,要感謝聯合國婦女署、聯合國兒基會對本次論壇的關心支持。你們用世界的眼光,深刻闡述了文化保護中女性賦權的重要意義,把乞巧文化的傳承與婦女兒童事業的發展緊密結合了起來,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現代文明的有效對接和完美融合。

第四,要感謝甘肅省民協、隴南市委宣傳部和西和縣委、縣政府等承辦單位。為了高質量、高水準辦好這次論壇,各承辦單位認真策劃、精心組織,為論壇的成功舉辦付出了辛勤努力。

我們還要感謝廣大新聞界的朋友們,你們用犀利的目光、優美的文字、真實的鏡頭,記錄了西和乞巧文化的獨特魅力,讓西和乞巧這一民俗文化瑰寶走出西和、走向了世界。

最后,感謝中國職工之家、北京江河潤澤會議公司為本次論壇提供的優質服務。

交流產生思想,研討促進發展。我們將積極吸收這次論壇取得的豐碩成果,充分吸納和運用各位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進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以甘肅華夏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契機,以西和乞巧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為載體,進一步加大乞巧文化的挖掘、研究、宣傳、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力度,讓乞巧文化這朵奇葩閃爍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我們也真誠地希望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朋友們能一如既往地關注隴南、支持隴南;真誠歡迎大家到隴南做客,親身體驗千年乞巧文化的神奇與厚重,實地考察隴南轉型跨越發展的生機與活力,攜手共同譜寫幸福美好隴南新篇章!

最后,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再次向為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給予親切關懷、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和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謝!祝愿大家工作順利、身體健康、闔家幸福!

讓我們相約美麗隴南,在第六屆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暨乞巧文化高峰論壇上再見!

第520章關于七夕乞巧節的依法保護與科學保護——以國家級“非遺”甘肅西和乞巧節為例

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烏丙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西和七夕乞巧節項目,從2008年第一批擴展項目申報成功到2013年的今天,經過了幾年來有組織的搶救,科學的修復,有計劃的維護和有效的傳承,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傳播、弘揚和上規模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最具有示范性的大型文化空間非遺項目之一,發揮了它強大而切實的文化影響力。

西和乞巧節遺產保護取得的階段性突出成果有目共睹。其中有三點值得人們共同關注:

一是它充分體現了我國非遺工作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指導方針的正確性。西和乞巧節從一百多年的民眾自發保護到近10年的自覺保護,從當地傳承人群體和有關專家相結合的節日文化資源搶救,到有組織的科學普查和采錄,通過幾年來上規模的七夕乞巧的節日群眾性傳習活動,該項目得到了有目共睹的傳承和發展,可以說它是目前我國成功保護節日的范例之一。

二是它同時也證實了甘肅省隴南地區西和縣等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執行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非遺保護工作原則。在這方面,他們創造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經驗,值得推廣。

三是它同時還展示了該傳統民俗節日遺產項目在隴南仇池地區將近60萬民眾中從自發傳承到自覺保護的文化自覺歷程,顯示了突出民眾主體地位這一非遺保護的核心理念,從而走上了一條正確的保護非遺的必由之路。這一點更值得共同關注。

基于上述三點認識,我認為有必要認真坐下來總結經驗,探索社會轉型期非遺保護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在未來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5至7年,進一步做到統籌規劃,實施合理有序有效的保護。為此,提出以下有關依法保護和科學保護的幾點建議,供各相關單位參考。

第一,依法保護。今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10周年,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2周年的重要年份。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詞是“人人都是遺產的主人”,正是為了喚起保護遺產的全民自覺,突出人人依法保護物質和非物質遺產的責任和義務。

當前全國許多地方爭先恐后地進行非遺保護的地方立法調研,建議甘肅、隴南、西和各級政府和立法機構,及早把乞巧節保護納入相關的立法進程。

嚴格遵照國家“非遺法”及國務院有關文件實施保護,應當形成西和乞巧節國家級項目保護的首要依據和工作常態,無論組織機構怎樣調整和人員調動如何變動,都要堅持依法保護的工作原則和規范。

當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非遺保護遭遇了大規模文化產業開發的挑戰,因此必須嚴格遵照“非遺法”第三十七條“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優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務。”在有效保護基礎上的合理利用前提下堅持依法保護。很顯然,西和乞巧節是甘肅隴南地區極具當地漢族特色的古型節慶文化典型。它的所有文化表現形式和它完整的文化空間,在很久遠的歷史沿革中早已經構成了和那里五十幾萬民眾(尤其是婦女群眾)血肉相連的齊心共享的精神家園。要不要把它全部轉化為一種可以利用的產品并推入市場,這就需要在“非遺法”的框架范圍內給予慎重的考慮。至于怎樣合理利用,才能“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有條件的開發,那就要依法認真“講究”、而不能隨心所欲地“將就”了。

嚴格遵守“非遺法”第五條規定:“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尊重其形式和內涵。禁止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以任何形式和手段歪曲、貶損七夕乞巧節的做法,應依法給予制止和打擊。當下在國家級傳統民俗節日的保護過程中,七夕節的文化內涵被胡亂歪曲貶損的情況最為嚴重,其中就有一方面刻意刪除婦女乞巧的健康元素,另一方面又以打造所謂“東方情人節”的名號、以與時俱進迎合現代化為借口,故意篡改七夕節牛郎織女夫妻恩愛堅貞不屈的人文主題,舉辦許多與七夕文化相距甚遠的所謂“情人”聚會活動,應該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

第二,科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精神文化積累下來的財富。因此對它的保護和研究,不同于對政府管理下的一般性生活事務的處理方式,它只能用人文科學的知識理論和作業方法,遵循人類文化法則加以處理,才能科學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標。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它傳習的歷史沿流中都會遭遇到多種多樣的文化沖撞流傳下來,無論是完整的、殘缺不全的、片斷的和瀕危的都需要進行科學的調查、鑒定、維護、修復和保存等技術手段把遺產保護下來,特別是使其得以活態傳承下來。像西和乞巧節這樣大型的文化空間遺產的科學保護就更加復雜和細致,絕不是一般性的粗放型的簡單保護就可以奏效的。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3—5年內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西和乞巧節專項數字化保護系統。當務之急首先建立西和乞巧節專項資源數據庫。這就要求投入足夠的資金、現代最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器材,組織一個精干的技術團隊,在當地權威專家的智力支撐下,對乞巧節的歷史與現狀做一番精密細致的全面調查,取得詳盡的第一手數據,進入數據庫。

例如,按照楊克棟先生調查實錄的西和乞巧節分布數據采錄,就需要囊括西和縣和禮縣的19個鄉鎮、47萬人口居住的大約300多個行政村(約有不少于700個自然村)。其中至少應有1500個“固定乞巧點”和相對等的不固定的“坐巧人家”;同時就產生了多于這個數字的“乞巧頭兒”,這個民俗角色應該就是乞巧點上名副其實的最基層的代表性傳承人了。顯然,這個龐大的傳承人群體,正是我們在申報書中填寫“集體傳承”的準確依據。就是在這數以千計的“坐巧人家”里,除了節前籌資選址等準備事項外,還要用七天八夜的時間,完整有序地進行生巧、請巧、造巧、迎巧、祭巧、唱巧、拜巧、卜巧、吃巧和送巧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這樣燦爛輝煌、鮮活感人的文化瑰寶,將會成為我國節日文化經典精品傳之后世,同時以其信息的權威性進入數據庫永久保存,舉世共享。

加強對西和乞巧文化的全面深入多學科研究,出版一套圖文并茂的多卷集乞巧文化史、志、論叢書,包括組織精干的采錄工作者團隊對廣大老一輩基層乞巧節傳承人做訪談采錄的口述史在內。

第三,全面系統總結西和乞巧文化遺產保護的最佳實踐經驗,突出西和乞巧遺產在瀕危狀態下取得搶救性保護的最大成功舉措,在充分尊重民眾保護乞巧文化遺產的主體地位前提下,全力以赴支持民眾(特別是婦女群眾)保存久遠的系統完整的乞巧文化傳承機制,在被一段歷史暫時間斷后,很快就得到完好的修復。同時,積極鼓勵民眾(特別是婦女群眾)與當地專家廣泛傳播豐富多彩的乞巧傳統“文化記憶”和“手工技藝”。對這兩個“記憶”和“技藝”的全面搶救保護,是西和乞巧節遺產保護的成功關鍵,很值得總結推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回县| 门头沟区| 自贡市| 乌鲁木齐县| 增城市| 白玉县| 盐源县| 昭苏县| 本溪| 精河县| 高邮市| 玉环县| 同江市| 西乌| 呈贡县| 湟源县| 梧州市| 都昌县| 邯郸市| 黄大仙区| 禄丰县| 砀山县| 读书| 红原县| 夏邑县| 隆德县| 钦州市| 临城县| 富锦市| 三穗县| 阿鲁科尔沁旗| 农安县| 兴文县| 苍南县| 永州市| 中西区| 天长市| 巨野县| 平昌县| 阿瓦提县|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