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太祖開國,天下從此改姓朱(7)

國有國規,明朝當然也有自己的規定。每年各布政司、府、縣都要向戶部(相當于現在的財政部)呈送錢糧及財政收支、稅款賬目。其中,戶部與各布政司、府、縣的數字都要完全一致,必須分毫不差,才可以順利結項。如果有一點兒對不上,一旦被查到,整本文冊都要被駁回,并立即宣布作廢,然后重新填報。除此之外,呈送人還要返回原地方,蓋上原衙門的印章,這樣才算有效。但是每次都要這樣做,實在是有點太麻煩。于是,朝廷的官員們為了能夠在實際運作中避免來來回回折騰,為了省事兒,在進京(南京)時就攜帶多份已經蓋好了本地公章的空白報表,以便在與戶部反復核對數字時,一旦需要返工,就可以在京城就地填報,省去了不少麻煩。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過了沒多久,“空印”的秘密事件就被朱元璋發現了。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至高無上的皇權,竟然被人們如此不放在眼里,并一再認定這是官員們相互勾結、徇私舞弊的驚天大案,必須要嚴懲不貸。于是,這位平日里缺少財政財務常識的皇帝便龍顏震怒,一聲令下,要將全國13個布政司、153個府、234個州、1171個縣的大小官員,不論清貪良莠全部以“欺君”的罪名處死;副職以下的官員鞭打一百大棍,充軍或者流放遠方。一時間,如同黑云壓城,人們驚恐不已,即使是當時的丞相、御史也不敢前去進諫,這就是著名的“空印案”。

“郭桓案”,發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明朝屬于一起重大的貪污案件。當年3月,經諸位御史們商討策略,決定狀告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提刑按察使司官吏趙全德,戶部侍郎郭桓、胡益、王道亨等人徇私舞弊、處事不公。尤其是貪財的郭桓,在收繳浙西秋糧時,暗地里和地方官黃文通、奸吏邊源等人勾結,合伙貪污,把軍用糧庫里的三年的積蓄盜了個精光。更不可思議的是,他還利用職權和12個布政使司的官吏也勾結起來,盜賣倉庫里的糧食。就這他還不肯收手,又和管理儲存金銀錢鈔的府庫官員合伙,偷盜金銀和錢鈔。

好景總是不長,紙里哪能包得住火呢?有人私下里把郭桓等人的不光彩之事匯報給了朱元璋。當即,朱元璋就下令逮捕了他們,并對他們十幾個人進行了嚴刑拷問。沒想到的是,這件事居然牽涉到了禮部尚書趙瑁等人。據刑部的人統計,發現那一群人除了侵吞大量的寶鈔金銀外,貪污的稅糧及魚鹽等即折精米2400余萬石,這可是個十分驚人的數字,因為這個數字幾乎與當時全國秋糧的實征總數是一致的。不用多說,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吧?朱元璋更是火冒三丈,下令將趙瑁等人棄市,并處死了從戶部左右侍郎以下到各布政使司官吏共計3萬余人,追回贓糧700萬石。由于此案牽連到全國各地無數富戶豪紳,尤其是江蘇、浙江一帶的那些豪門大族。因此,受此案牽連而遭殺身大禍和破產的不計其數,真不愧是明朝四大案之一。

短短數月,朱元璋斬殺了不少貪官污吏。雖然他們不是枉死,甚至可以說死得理所應當,但那畢竟都是一條條活生生的命。朱元璋擔心因為此案,會引起當地百姓的躁動不安。于是,他下詔要“大赦天下”,承諾對于此案絕對不再追究,緊接著又安撫了地方官僚和官吏,就這樣結束了它的蔓延。但是,為了進一步防止貪污案件的發生,朱元璋又親自編寫了《大誥》,其中不少法律就是針對貪官污吏的,看得出他是動了真格的。經過朱元璋如此大張旗鼓的整治,貪贓枉法的事情倒真是少了許多,同時吏治和社會風氣也有了一些改變,朱元璋對自己的政績很是滿意,但是他還想做到更滿意。

“郭桓案”發生沒多久,朱元璋為了更加有效地加強治貪方面的手段,又制定了嚴厲懲治經濟犯罪的法令,并在全國財政管理上實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并且把記賬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陌、阡”。后來,又把“陌”和“阡”改寫成“佰”和“仟”。在重典和防范的雙重作用下,再也沒有發生過此類的貪污行為,也因此保護了一大批的官吏。自此,漢語數字就被正式改成了大寫,一直沿用到現在。可以說,這是老祖宗留給人類的一份反腐敗的遺產,也是一個永遠的警鐘。

大興文字獄

何為“文字獄”呢?每每提及這三個字時,人們禁不住就會問。所謂“文字獄”,亦稱文禍、筆禍。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因文字而罹禍,因文字而遭牢獄之災,更有甚者還會遭到滅門之禍。靜下心來仔細考究一番,不難發現,文字獄的“文字”,其實是千奇百怪、無奇不有的。

很顯然,“文字獄”的“文字”,不單單指文字。在歷朝歷代的“文字獄”案件中,最為常見的“文字”便是詩。這類文字獄被稱為“詩案”、“詩禍”,比如,北宋大文豪蘇軾的“烏臺詩案”。第二種常見的“文字”是文章,文章匯集成書,便成了文集,比如,清康熙年間戴名世的《南山集》案。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文字”,那就是史書。此類文字獄又被稱為“史案”、“史禍”和“史獄”。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北魏崔浩”事件。

此外,除了上述三類“文字”容易造成文字獄外,還有一些其他各種各樣的“文字”,也很容易引起文字獄。明朝文字獄的興起,并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有著一種復雜的社會歷史背景,也有著與其他朝代所不同的特點以及思想文化根源的。

明朝文字獄的興起,一方面來講,與封建統治帝王的自卑心理有著莫大的關系。先從朱元璋的出身說起,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出身貧寒的帝王。他幼年家庭困難,生活經歷也甚是坎坷不平。為了能夠維持生活,他才選擇了去寺廟里當和尚。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還做過盜匪。可以說,在那個時候,他屬于社會最底層的貧民階層。也正是這些誰都不愿意去回想的經歷,使得朱元璋自幼就對那些處于社會上層、掌握文化知識的文人儒士有一種偏激的看法,覺得在他背后,總是有無數雙歧視的眼睛在盯著他。因此,他養成了猜忌懷疑的自卑心態。而文字獄形成的絕大多數案件,都是因為被懷疑影射朱元璋的出身卑微而惹禍的。殊不知,這其實就是一種“莫須有”的罪名。但當時的人們為了保命,敢怒而不敢言,只好把所有的恨都咽肚子里。

比如,曾經有一些官員,在進獻的賀表里寫到“作則”兩個字。其實,這本來是一組很常用的詞語,但朱元璋看見這倆字,立即就聯想到“作賊”,認為官員們是在罵他,覺得他是盜賊出身、造反出身。除此之外,他還會從“生”聯想到“僧”,從“取法”聯想到“去發”,認為別人是在諷刺他曾經做過和尚……于是他跟瘋了一樣地大開殺戒,許多人也因此白白丟掉了腦袋。

甚至還有一些文人雅士,因為作詩而無意間獲罪于朱元璋。比如,明初的著名詩人高啟,他在《宮女圖》詩中寫道:“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不料,這首詩無意中被朱元璋看到,他認為,那是在諷刺自己。于是,他借口高啟替蘇州知府魏觀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將他腰斬于市。

還有一個官員叫陳養浩,因作“城南有安婦,夜夜哭征夫”的詩句,被朱元璋視為動搖軍心,最后也難逃其咎被溺死在水里。甚至還有兗州知州盧熊,發現官方公文中老把“兗”字誤印成“袞”字,于是上書朱元璋,請求更正。朱元璋看了奏章,很是不高興。他認為,“秀才無理,便道我‘滾’哩”,將“袞”視為“滾”。沒過多久,他就以結黨營私的罪名殺了盧熊。

更為無稽的是,就連死了上千年的“亞圣”孟子,也難逃朱元璋的文字之獄。有一次,朱元璋在讀到“民貴”、“君輕”的詩句時,認為這是大不敬,就命人將孟子的神位扔出孔廟,要讓他在死后也得不到赦免。緊接著,朱元璋又命人將《孟子》一書進行修訂,并刪節了三分之一,這樣才能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用本。后來,由于掌管觀天的人說天上的文曲星暗了,這又引起朱元璋的猜疑,才不得不將孟子的牌位重新送回了孔廟。

明成祖永樂時期,因他興“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在這場軍事政治斗爭中,文人充當了重要角色,成祖即位后遂向曾經反對其篡位的文人舉起了屠刀,比如方孝孺、練子寧、茅大芳等人的血案。縱觀明朝文字獄之殘酷,究其實質即統治者維護其統治、加強思想文化專制者也。

明朝文字獄,始于太祖,成祖繼續執行。其文字之禍,文臣之殺戮,書籍之盡毀,思想之禁錮,實乃歷史之罕見,并開創了惡劣的先例。在中國歷史上,明朝是繼秦朝以后最嚴厲的文化專制朝代,這兩個階段為中國文化史上最突出的兩個階段。“秦鑒在前,明鑒在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事兒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宁县| 巴彦淖尔市| 宁蒗| 田阳县| 富宁县| 交口县| 丹凤县| 周口市| 平遥县| 湘西| 郧西县| 牙克石市| 镇康县| 弋阳县| 万州区| 上虞市| 平远县| 曲麻莱县| 唐河县| 陇西县| 太仆寺旗| 塔河县| 什邡市| 察哈| 蓬安县| 鄂托克旗| 东方市| 平陆县| 沂源县| 大同市| 威海市| 会同县| 永兴县| 德州市| 都昌县| 宝山区| 长子县| 茌平县| 大洼县| 乌兰察布市| 邯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