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人們都知道沖突在神經癥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絕對想不到它會起到那么大的作用。因為神經癥患者基本上都不認同沖突的存在,加上這些沖突主要存在于無意識當中,所以,這些沖突都很難被發現。那么,沖突都是通過哪些線索,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呢?有兩個很突出的因素可以證明沖突是真實存在的,這一點在前一章舉的兩個例子中都有所表現,其中一個引起沖突的因素就是最終產生的癥狀,這一點在兩個例子中分別表現為疲憊和偷盜。事實上,所有的神經癥癥狀,都是直接沖突或間接沖突所造成的結果,這就說明,只要出現神經癥癥狀,不管是什么樣的癥狀,都證明沖突是存在的。人們出現憂慮、苦悶、猶豫、懶散、寂寞等情緒,其實都是那些還沒有被解決的沖突對人們施加的影響,這一點我們慢慢就能夠看到。理解了因果關系之后,雖然不能讓我們了解到其源頭的本質,但起碼能讓我們的注意力透過雜亂的表象看到它的根源。
相互矛盾是沖突存在的另一個標志性表現。比如第一個例子中的工程師,明明知道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卻并沒有對那件錯誤的事件提出反對意見;再比如第二個例子中的那個人,明明很看重友誼,需要錢的時候卻到朋友那里去偷。這種相互矛盾的表現,在那些沒有經驗的觀察者看來,是非常明顯的,就算是患者自己,有時候也能明顯地感覺到,但更多的時候,患者是不會發現這種情況的。
體溫升高,說明人生病了,同樣,相互矛盾也一定是沖突存在的標志。我現在就可以舉出一些自相矛盾的例子,都是一些常見的事件。比如一個非常想結婚的女孩卻不能接受任何男人對她表達的愛;一位母親很寵愛孩子,但是對于孩子的生日,她卻總是記不??;一個對自己很摳門的人,在外人面前卻出手大方;一個人很喜歡清靜,卻不愿意單獨待在某個環境中;一個人,對待自己很嚴酷和刻薄,在對待別人時,表現出來的卻都是包容和忍耐。
相互矛盾對于我們探索沖突的本質,有很大的幫助,這一點,和癥狀并不相同。比如,一個人有很嚴重的煩惱,說明這個人正處于進退兩難的環境當中,但如果是一位母親,她明明很寵愛自己的孩子,對于自己孩子的生日,卻總也記不住,這種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說這個母親的關注點并不是孩子本人,而是怎么樣當一個好母親。那么沖突的雙方,一個是她想要當一個好母親的理想,另一個是她想要讓孩子經受挫折的無意識虐待傾向。
我一直說“神經癥沖突是無意識的”,但有時候,我們會明顯感覺到沖突的真實存在,沒有任何隱藏。表面看起來,這兩種情況似乎相互矛盾,但實際上,那些沒有隱藏起來的沖突,只不過是歪曲或變形了的真實沖突。所以,當某個人在必須要做一個重要的選擇時,雖然可以選擇回避,但更大的可能是深深地沉迷到一種有意識的沖突中,自己根本就解脫不出來。到底要不要結婚,到底是和哪個女人結婚,到底要選擇哪一份工作,到底要不要繼續保持和別人的合作關系,這些事情讓他有些猶豫,又有些動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選擇,更沒辦法做任何決定??鄲赖乃麨榱伺宄约旱膯栴},很可能會去尋求心理分析師的幫助。然而,他現在的沖突,只不過是內心沖突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爆發,想要解決問題,必須要繼續探索下去,找到隱藏在背后的沖突才可以。所以,此時求助,他注定要失望了。
如果患者發現了自己與周圍環境的矛盾,就表示他已經意識到了沖突的存在,這表明,內心的沖突已經開始表現在外面。一個人還有另一種可能會發現自己內心的沖突是由更深層次的原因造成的,那就是總是在自己的愿望上感覺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害怕和郁悶,感覺特別矛盾。
那些導致神經癥外顯癥狀、相互矛盾和表面沖突的矛盾因素,越是出現在我們熟悉的人身上,我們就越容易發現這些因素。不過有一點我需要補充一下,由于在這種情況下矛盾的種類和數量都增加了,人們可能會感到更加疑惑。很正常,我們就會問:會不會有一個作為所有沖突根源的基本沖突,就躲藏在這些沖突的后面?對于沖突的結構,我們可以借用一段不融洽的婚姻來進行分析嗎?由于這段婚姻本身就不融洽,導致很多和孩子、朋友、金錢、吃飯等有關的分歧和爭論出現在了婚姻生活中,但從表面上看起來,這些分歧和爭論沒有任何關系。
人們從很早開始就堅信,人格中是有基本沖突存在的,不論是在各種宗教中,還是在哲學中,這種觀點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這個觀點主要表現為光明與黑暗的對立、上帝和魔鬼的對立以及善惡之間的對立。在現代心理學中,這一點和其他很多方面的創新性理論研究,都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來的,在他看來,盲目探求滿足的本能驅力,與家庭和社會形成的危險環境之間的沖突,就是基本沖突,這是他的第一個假設。從人們很小的時候開始,危險的環境就已經內化到了人的人格當中,在此之后,它就只會以超我的形式出現,很是嚇人。
這是一個很鄭重的假設,我們要是討論的話,就必須要詳細論述一遍所有反對力比多理論的觀點,這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就不要去管弗洛伊德的理論前提了,有那時間,還不如直接去了解這種觀點的本身含義,哪怕只是嘗試。這樣的話,觀點就只剩下了一個:使我們產生各式各樣的沖突的根本原因,就是最初的利己驅力和良心之間的對立。我覺得,在神經結構域中,這種對立(或者是我眼中和這種對立沒什么區別的東西)確實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一點和其他人的觀點一樣,但關于它的基本屬性的問題,我卻有自己的看法,這一點將在下面進行說明。我認為,在神經癥的發展過程中,其主要沖突中必然會表現出一種繼發性。
在我看來,神經癥患者那嚴重的心靈分裂情況,與所有因為欲望和害怕的對立而產生的沖突都沒有任何關系,也不覺得他有毀壞一個人的生活的能力,這就是我為什么會產生這種不同看法的原因,當然,這只是其中一點原因,至于其他的原因,后面我會詳細說明。從弗洛伊德假設的那種精神狀態來看,如果不是因為害怕,神經癥患者還是有能力去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奮斗的,也會為此而努力。我覺得,神經癥患者的所有愿望都是碎裂的,也都是對立的,這使他們不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某種事物的爭取當中,于是,沖突產生了。這時候的狀態的復雜程度,要遠遠超過弗洛伊德所設想的那種情況。
雖然我眼中的基本沖突,要遠比弗洛伊德眼中的基本沖突的破壞性更大,但是我覺得,最終解決可能性矛盾還是很容易的,不過,弗洛伊德卻遠沒有我這樣樂觀。弗洛伊德覺得,面對廣泛存在的基本沖突,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好地協調或更好地控制自己,因為從原則上來講,基本沖突是無法解決的。但是我覺得,先不說最先出現的到底是不是神經癥的基本沖突,就算這種沖突真的出現了,也完全有可能解決,雖然這個分析過程確實很困難,但只要患者能承受得住這種困難,并愿意付出努力,就沒有任何問題。我的觀點之所以和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同,是因為我們的出發點不同,所以得到的自然是不同的結果,也就是說,這并不是單純的樂觀和悲觀的區別。
在哲學上,關于基本沖突的問題,弗洛伊德的回答很有吸引力。但是,不說他思想中的各種暗示,單說他的生死本能的理論,也可以歸結為一種沖突,沖突的雙方分別是人類的建設性力量和人類的毀滅性力量。在弗洛伊德看來,這兩種力量的融合方式更吸引人一些,至于它們和沖突之間有什么關系,他并不覺得有什么關系。比如,在他看來,是因為性本能和破壞本能相結合,才出現了虐待驅力和受虐待驅力。
在沖突的研究中,只有先將道德觀點引入進來,才能順利運用我的觀點。但弗洛伊德極力建設的心理學,卻和道德觀點沒有任何關系,因為他覺得,道德觀點和科學領域是完全不相同的東西。我覺得,弗洛伊德的理論及以此為基礎而延伸出來的治療方法,之所以都處在一個很小的范圍之內,就是因為他的努力都是以對“科學的忠誠”為方向的。雖然他已經在這個領域中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他還是失敗了,因為他沒有搞清楚神經癥到底受到沖突怎樣的影響,這或許就是因為他這種努力所造成的。
對于人類的相互沖突,榮格也非常重視。榮格認為,所有的元素都是伴隨著它的對立面而共同存在的,這是他根據個體身上存在的多種矛盾總結出來的規律。表面上軟弱的人,內心一定是堅強的;看起來外向的人,其實非常內向;看起來一切以思想和理智為行為標準,但實際上,情感才是心中最重視的東西。從這里可以看出,在榮格看來,神經癥患者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沖突,不過在他的理想中,兩種對立面似乎有一種完美的狀態,全都能被接受,所以他在之后表示,這些對立面是互補的,并沒有任何沖突。榮格在他的“互補法則”中表示,在他看來,只有那些對某個方面過度重視的人,才會陷入困境當中,進而成為神經癥患者。在一個完整的人格中,確實會表現出一些相互補充的對立傾向,這一點我也承認,但是我覺得,這些被患者一直堅持的因素,其實就是患者用于解決沖突的各種實驗,也就是說,是神經癥沖突引發了這些因素的產生。比如,如果我們把一個平時從來不關注別人、只在意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并內向不愛說話的人的這種行為,當成是正常的行為,就是把這當成是由機體素質所決定并被經歷強化過的行為,那就表示榮格的推斷的正確性,想要治好,需要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先要告訴患者,他是有“外傾”傾向的,只是被隱藏起來了而已,隨后將偏向于某一種傾向可能造成的惡劣后果全告訴他,并鼓勵他,將這兩種傾向全部接受并全部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但是,如果我們覺得患者躲避沖突的行為是源于他的內傾傾向(我其實更愿意說這是神經癥孤獨傾向),那么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隱藏在內傾外表下的沖突告訴他,而不是勸他外傾。想要接近“自我完整”這個目標,就必須要將這些沖突解決掉。
現在,我要開始講述我的觀點。在我看來,一個人在面對別人時,感覺很矛盾,就會出現神經癥的基本沖突。我們先來回想一下“化身博士”的故事再來詳細討論。作者在這個故事中用戲劇化的形式將矛盾表現了出來:海德先生既是一個冷血、殘暴、只注重自己利益的人,又是一個熱情、敏感、總是同情別人和幫助別人的人。他這就是典型的神經癥分裂癥狀,當然,我并不是想說他的癥狀能代表所有這種患者的情況,我只是想說,根本性的矛盾總是能在患者對待別人的態度中表現出來。
在一個隱藏著敵意的世界中,患病兒童會有一種孤獨和無助的感覺,我管這種感覺叫“基礎焦慮”。想要知道根本性的矛盾為什么會表現在患者對待別人的態度中,我們就必須先討論一下這個概念。孩子不安的感覺可能來自于外界環境中很多的不利因素,比如:教育,不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冷淡;不冷靜的行為;孩子提出了需求,但沒有得到重視;父母吵架,逼著孩子站隊;偏向;看不起;欺騙;孩子感覺到了敵意等。
孩子們是能發現隱藏在環境中的偽善的,這一點需要家長注意,當然,也只有這一點需要特別提醒家長一下。孩子們可能會覺得父母的愛是假的,也可能會覺得他們所做的慈善活動是假的,還可能會覺得他們的誠信和大方等是假的,事實上,在這些行為中,孩子們只能確定有一部分確實是假的,更多的都是孩子們的一種下意識的反應,因為他們發現父母的行為是矛盾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對孩子到底有著怎樣的影響,就連分析師也沒辦法快速弄清楚,因為這些因素不但總是一起出現,還不都是暴露在外面的,有一些很隱蔽。
這些狀況讓孩子們有些心慌,因而產生了煩惱,甚至是質疑和害怕。為了面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為了在這個惡毒的世界中繼續活下去,他們開始無意識地用自己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不斷地探索各種各樣的應對辦法。他們發展的不僅僅是應對策略,還有在人格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性格傾向。而這些傾向就是我所說的“神經癥傾向”。
只有廣泛地觀察孩子們在這些情況下可能選擇的或真正選擇的行動,我們才能了解到沖突形成的原因,只是單純地在觀察個體的趨勢上花費更多的注意力,沒有任何意義。關于行動的細節,我們可能暫時沒辦法了解,但孩子們為了應對外界環境所采取的態度,我們卻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我們開始看到的可能是一些比較混亂的情況,但漸漸地,有三種情況會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中:孩子會親近他人、抗拒他人或疏遠他人。
孩子們雖然是帶著距離感和畏懼感來親近他人的,但認識到自己孤立無援的他們,是很希望讓別人喜歡自己并給自己找到依靠的,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放心地和別人在一起,所以他們愿意朝這個方向努力。在家里面出現爭吵情況的時候,他們會快速尋找歸屬感和支撐感,以免像以前一樣產生孤立無援的感覺,為此他們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方進行支持。
在孩子們看來,如果他們從周圍環境中感受到了敵意,就一定會出現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反抗情況,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時候孩子就會抗拒他人。他們總是對別人的感情和目的抱有懷疑態度,并會想盡一切辦法進行反抗,但事實上,他們沒有任何證據。為了保護自己,也為了報復別人、打敗別人,他很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強大。
當孩子覺得自己很特別、沒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時候,就會開始疏遠他人,這時候的他,既不想歸附別人也不想反抗別人,只希望自己一個人待著。他會待在屬于他自己的世界中,一個他自己用書籍、玩具、夢想和大自然所建設出來的世界。
孤立無援、敵視和孤獨,是這三種態度中著重強調的三種傾向,它們都屬于焦慮的范疇。事實上,在每一種態度出現的過程中,都會出現這三種傾向的影子,只不過占的比重不同而已,所以,就算孩子自己,也不能只表現出這三種態度中的一種。
想要充分理解我上面所說的這點內容,我們可以直接來說一說神經癥的充分發展這個話題。大家可能都看過某些成年人很顯著地表現出了上面那三種態度中的一種,然而在這個時候,其他傾向也仍舊在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我相信這一點大家也看到了。比如,我們可能會發現,雖然一個人看起來很孤獨,似乎很想找個人服從和依靠,但是有一種攻擊傾向也會從他身上表現出來;一個喜歡獨處,明顯和周圍環境都保持一段距離的人,也會表現出服從的一面;一個因為充滿敵意而單獨住在某個地方的人,也很希望得到友情。
然而,實際做出的行為到底是怎么樣的,主要是由占主導地位的傾向所決定的,這也是人們在面對別人的時候,最先想到的方法和手段。一個孤獨的人,會完全不知道應該如何和別人相處,所以總會想盡辦法和別人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而這只不過是他的下意識反應而已。另外,一般情況下,最能被患者的意識接受的傾向,會起到主要的作用。
如果你覺得我這樣說的意思,是說那些表現不明顯的傾向基本上沒有影響力,那就錯了。比如,一個表面上表現出依靠和服從的人,其實也會有控制別人的想法,只是這種想法并不夠直接而已,至于他到底是更想依靠別人還是更想控制別人,這就沒人知道了。很多例子都表明,隱藏起來的次要傾向所具有的力量更大。這些例子中的主要傾向和次要傾向會發生逆轉。這樣的轉變,不管是在成年人當中,還是在兒童當中,都有可能出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英國小說家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蘭德這個人物。同樣,這樣的轉變也經常出現在女患者的身上:一個原本叛逆、野心勃勃的假小子,在戀愛之后,很可能就會放棄自己的野心,變成小鳥依人的淑女;一個原本和所有人都保持一定距離的人,很可能會在遭遇重大變故之后,變得異常依靠別人。
這里需要補充一下,下面我們經常會遇到的這些問題,或許就可以用這樣的改變來解釋:成年以后的經歷,到底是有用處,還是沒有用處?過完了童年的我們到底還有沒有改變的機會?對于神經癥的發展,人們的普遍看法并不是最好的,我們只有從沖突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才能找到最適合的回答。比如,下面這種情況完全有機會發生:如果孩子在兒童時期受到的教導不夠嚴厲,那么他的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會依賴于他后來的經歷,特別是青春期的經歷。如果孩子從兒童時期開始就只知道墨守成規的話,那么他的性格就沒辦法改變了,不論他之后會遭遇什么樣的經歷。一方面是他完全無法接受全新的體驗,因為他實在是太呆板了,比如他那嚴重的孤獨傾向可能使別人根本不敢靠近他,或者是他太喜歡接受別人的控制,因為依靠別人的思想已經根植于他的大腦當中;另一方面,就算面對新的事情,他也總是用老眼光去看待,一般來說,這種人的老眼光會在遇到新的事情時得到加強,比如喜歡攻擊別人的人,總是會覺得對他好的人是傻子或者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進入青春期或成人期之后的經歷,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但這種改變并不明顯,所以當一位神經癥患者表現出和以往有很大區別的態度時,事實上已經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原因是在內外的雙重壓力之下,不得不把先前占主導地位的傾向放棄。當然,這種改變發生的前提是沖突從最開始就是存在的。
按道理來說,這三種傾向不相容的現象是不應該發生的,三者完全可以保持平衡、和諧甚至是互補,要知道,一個人完全能做到照顧別人的感受,也能做到堅持自己的原則,就算是不和任何人交往也沒有什么問題。只有在某個方向上的程度發展過高才會出現某種傾向起主要作用的情況。
神經癥中有很多證明這些傾向不相容的證據。在面對外界時,神經癥患者從來都不考慮環境,只會被迫去考慮到底是服從、反抗還是回避,根本就不會變通,甚至會因為使用其他方式行動而產生恐懼感。所以,自身三種傾向同時變得猛烈會讓他置身于強烈的沖突當中。
就好像身體的各個器官會逐漸被惡性腫瘤細胞感染一樣,患者的整個人格也會逐漸受到上面的各種傾向的影響,也就是說那些傾向并不會被限制在人際關系當中,這就使得沖突的范圍變得更廣泛。到最后,不僅是患者和他人的關系會被這些傾向所控制,就算是患者和自己甚至是和生活的關系,同樣也無法擺脫這些傾向的支配。沖突所造成的結果并不是絕對的矛盾,比如愛與恨、順從和反抗、服從和對抗等,但想要認清這一點,我們就必須要認清這種支配的所有特性,要不然的話,我們就會走上錯誤的道路。比如,我們不能因為法西斯主義和民主制度對待某個問題有不同的態度(比如對宗教或權力有不同的看法),就說它們是不同的。要知道,民主制度和法西斯主義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哲學,單純地強調不同的態度,是很容易忽略這一點的,況且,不同的態度之間也并不是相同的。
一個因為我們和他人的關系而產生的沖突,到最后必然會對我們的人格產生影響。我們性格的塑造、人生目標的制定以及信仰價值能否實現,都和人際關系有很密切的聯系,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些和人際關系聯系很密切的因素也很重要,可以說它們和人際關系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因為它們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人際關系[5]。
我認為神經癥的核心就是基本沖突,即因為矛盾的態度而產生的沖突。補充一下,我是為了著重表明它是神經癥的中心點,并且它是很重要的,所以才使用了“核心”這個詞語。神經癥的新理論的內部核心,就是這個觀點,這個觀點的主要論點就是人際關系混亂就代表得了神經癥,從廣義上來說,這可以看成是對我的以前的觀點的補充。至于具體的含義,會在后面一一進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