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76章 學會放下過多的好勝心
- 第75章 善用鏡子效應提升人際關系感知力
- 第74章 加強溝通,幫助你了解對方
- 第73章 認真聽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 第72章 完全從反對者的角度看整件事情
- 第71章 對別人感興趣,而不是證明自己有趣
第1章 前言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比如,送人禮物時,我們多半會選擇自認為對方喜歡的;請人吃飯時,第一時間會想到自己喜歡的餐廳……如果我們凡事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不去體諒對方的感受,不去理解對方的做法,久而久之,分歧和矛盾自然就會產生。
為什么你常常感覺與人話不投機?因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會讓你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只關心自己的感受,以致使你在人際交往中寸步難行。而“共情”能夠幫你打破這一阻礙,讓你懂得傾聽,被人需要。
共情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并對此做出反應的能力。
共情能夠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主義的行為。共情并不是一種情緒,也不是一種感受,而是一種能力。
如果一個人嘆了口氣,你會做何反應?是詢問對方年紀輕輕,為何嘆氣?還是勸慰對方拋下煩惱,及時行樂?這種反應通常只會讓對方感覺自己不被理解。如果你抱著真誠的態度詢問:“剛才聽你嘆了一口氣,是心情不好嗎?”就等于接納了對方的情緒并表現出對他的感受的關注。這種察覺他人的情感需求,與對方產生情感共鳴,就是一種共情的表現。
共情式傾聽是共情能力重要的體現,共情式傾聽的第一重境界就是“我愿意聽你說”。每個人都有被傾聽、理解的需要,這種傾聽方式能夠深入他人的內心和靈魂,發現對方被恐懼、憤怒、悲痛或絕望所折磨的東西,而共情的產生會使你有耐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從而讓對方產生被理解和接納的感覺。同時,在傾聽過程中,當你能夠做出及時且正確的反饋,就容易使對方打開心扉。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格局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以至于很多人將彼此之間的矛盾解釋為三觀不合,不過我覺得知乎上的一段描述更為精妙:“你喜歡看書,他喜歡玩游戲,這不叫三觀不合。你喜歡看書,他說看書有什么用,不就是裝文藝嘛,這才是三觀不合。”
其實,所謂的三觀不合都是不懂得尊重和包容對方與自己的不同,也是一種缺乏共情的表現。諾貝爾獎獲得者卡尼曼認為,認知偏見會影響到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處理信息、形成觀點、行為決策等。這就體現在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先入為主、以貌取人、地域歧視等認知偏見,甚至對自己也心存偏見。這種偏見往往是一種拘泥于固定思維,不斷將片面而單一的觀點放大的結果。共情能力將會幫助我們打破這一認知偏見,全面而客觀地看待事物。當我們不帶偏見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我們或許會收獲另一番未知的驚喜。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重在溝通,而構建平等有效的溝通模式是一種共情的體現。你有沒有發現在溝通中,“我”和“我們”雖然一字之差,卻能給對方完全不同的感受?你有沒有發現用建議的方式來說服別人,比起用命令的方式更容易讓人接受?你有沒有發現放低姿態的請教更容易讓人敞開心扉?你有沒有發現將優越感讓給別人,會使溝通更加順暢……而這一切的改變都是因為你能夠換位思考,給予了對方足夠的尊重。
電影《少年的你》上映,全網將“霸凌”這一話題推向了輿論頂峰。
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境況并不少見,“跳樓”時的起哄,道德綁架式的逼捐,逐漸消磨著人們對這個世界的善意。懂得理解他人的處境,體諒他人的不易,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就如“知乎”上所說:“我們年輕時,看到的往往是生活帶來的表象;隨著年齡的增大,隱藏的部分開始逐漸顯露。落在一個人一生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有存于世間的價值和意義,給他們多些理解和關注,是你對這個世界最好的善意。
共情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與體會。在與他人交往溝通過程中,從對別人感興趣開始,嘗試完全從反對者的角度看整件事情,試著接受相反的觀點,放下過多的好勝心等,都是對一個人共情能力的修煉。當對方感覺自己被在乎、被理解,才能使彼此的關系處于和諧愉快的氛圍中。
本書通過貼近生活的具體案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共情的重要性和共情能力帶來的益處,并在如何培養共情力方面,給出了詳細而可行的方法,以期能夠幫助讀者擁有換位思考的覺悟和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溝通更融洽,讓交往更順暢,讓人生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