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初闖通信江湖,華為橫空出世(1)
- 創華為:任正非傳
- 華牧
- 4492字
- 2017-01-11 10:38:43
任正非初來深圳,就遭遇了一連串的挫折,連生存都成了問題。一個曾經豪情滿懷、自信堅強的人混成這樣,這種打擊落在一般人的身上,估計早就一蹶不振了。但是,任正非不是一般人,他沒有時間去感傷,家庭的責任、事業的急迫,令任正非走上了一條下海創業干實事的道路。
方向的選擇是創業的第一要務。做什么?做產品!不過,知道做產品,也只能是像一只沒頭的蒼蠅到處亂撞。“不巧”的是,這種誤打誤撞使任正非給自己套上了紅舞鞋。在破落的民房里憧憬未來的遠景,感謝上蒼賦予的執著、智商和大勢,任正非帶領弱小的華為搭上了開往成功的順風車。
這幾年,挫折成了任正非的伙伴,隨影而行、揮之不去。到了山窮水盡、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最后的“撒手锏”也許就是冒險“賭一把”了。正是無處可以就業,所以任正非才被迫重新走上通信行業這一塊屬于自己的優勢領域。就這樣,處于中年危機之中的任正非被逼無奈開始創業,華為誕生了。就這樣,深圳少了一個國企干部,中國多了一個高科技企業的“教父”。
稚嫩華為初長成
在南油集團打工期間,任正非曾經給南油老總寫了“軍令狀”,請求將其旗下的一家公司交給他打理,未果。這時,一種當時對中國人來說的高科技產品吸引了任正非的注意,那就是數字式程控電話交換機。
1876年,世界上第一部電話誕生于美國的貝爾實驗室。一部固定電話要打通,核心設備就是交換機,它承擔著所有接轉功能,好比整個網絡的大腦,通過接入網、傳輸設備、計費設備等中間層輔助設備,用電話線連接各部終端用戶的電話機。
1965年,美國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部計算機控制的電話交換機——程控交換機,是電話交換技術的一個重大突破。與傳統機電式交換機相比,程控交換機接續速度快,話音質量清晰,工作效率提高了上萬倍,而體積只有機電式交換機的十幾分之一,很快成為世界各國電信網中的主流設備。
一直到80年代,我國的電話還沒有普及,原有的固定電話網設備正由傳統的步進制、縱橫制向數字程控交換轉型。全國都在大興土木,對電話的需求以每年翻番的幅度增長著,很多生意人想要買的第一件東西就是電話,而此時中國還不能生產程控交換機,西方限制對中國的高技術出口,此項技術無法通過引進獲得。
很多聰明人選擇了代理程控交換機生意,有的還貼牌生產。他們從港臺把形形色色的交換機產品弄進海關來轉手倒賣,或再貼個自己的標簽。
過量進口、低價傾銷和走私進口的交換機嚴重沖擊國內市場,影響了國內企業的正常生產,使我國原有的縱橫制交換機產業發展受阻。由于通信發展迅速,程控交換機市場大,很多國內廠家都想搶占這個市場,但鑒于技術瓶頸一時難以實現突破。
技術出身的任正非敏感地意識到了這項技術的重要性,迅速領會到了其中所孕育的商機,也對貼著形形色色標簽的交換機充斥國內市場感到不滿,認為國有企業完全應該在這個領域里發揮作用。據說他立即向公司董事會申請成立數字程控交換機研發組,說服了公司領導同意撥款研制。很快一年過去了,耗資100萬元(當時的天文數字),項目沒有成功。他向董事會申請再研究一年,并追加200萬元,一年又過去了仍然失敗,任正非辭職了。
1987年10月,在深圳灣畔一個雜草叢生的兩間“簡易房”里,任正非和他人合伙投資21000元創辦了一家小小的公司,取名“華為”,注冊為集體企業,經營小型程控交換機、火災警報器、氣浮儀開發生產及相關的工程承包咨詢。最初兩年,公司主要是代銷香港的HAX交換機,靠價格差獲利。就這樣,華為橫空出世了。不過那時候誰也沒有想到,這家誕生在一間破舊廠房里的小公司,將成為一個走向世界的大公司,還改寫了中國乃至世界通信制造業的歷史。
華為創辦初期,任正非與父母、侄子擠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陽臺上做飯,生活十分清苦。父母為了省錢,專門買死魚、死蝦吃,等到晚上菜市場快收攤時才出去買菜。
經過幾年的發展,華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換機獲得了第一桶金。
但是,任正非很不甘心。當時我國大型局用機和用戶機大多是來自國外大企業和它們在中國的合資企業,通信圈中的人都非常清楚這個行業的巨大風險。做代理既沒有大風險,又可以獲得穩定的利潤,任正非有什么不甘心的呢?
雖然做代理也能賺錢,但任正非是永不服輸的硬漢,不甘心為他人“做嫁衣”。在任正非看來,這樣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他不想走這條路,堅持自己的信念,要為自己的發展找出一條生路。
列強肆虐,任正非拍案而起
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通信設備市場幾乎全是外國公司的天下,沒有人會相信中國企業能制造出自己的程控交換機。那時中國企業發展剛起步,技術落后、實力不足,與那些老牌企業根本不能同日而語。在激烈的競爭中,“巨頭們”根本不把它們放在眼里。
中國市場所蘊含的巨大商機吸引了世界各國程控交換機廠商來華淘金。當時從省到縣各級電信局都有采購權,由于很多國外產品都有政府貸款,可以馬上建設立即投入使用,加之據說“買機器就可以出國考察”,各地電信引進的時候幾乎來者不拒,局面比較混亂。最終形成了中國通信史上有名的“七國八制”,即日本NEC和富士通、美國朗訊、加拿大北電、瑞典愛立信、德國西門子、比利時貝爾和法國阿爾卡特八家產品共同瓜分了中國市場。
這些交換機價格高昂:歐美廠商的交換機價格一般是每線300~400美元,日本廠商便宜一些,也需180美元。跨國巨頭們仰仗著壟斷技術,宰起人來毫不手軟,賺得盆滿缽盈。當時中國人裝一部電話要收初裝費5000元(后逐漸降到3000元、2000元以下),而且還不能及時裝上,要排隊等幾個月乃至一年,要遞煙送禮請吃飯才可以加塞裝上。而且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和制式的交換機互不相通,造成了通信市場的混亂。
身為軍人的任正非,看到“七國八制”肆虐中華大地,國人受盡“洋人”的壓榨,滿腔的怒火頓時迸發出來,決定自己建立公司,研發交換機。這正印證了尼采的話:“在強毅而能負載的精神里面,存在著尊嚴;在傲立著的尊嚴之中,存在著意志力;在意志力中,存在著對最重的重負的內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著欲望的爆發力。”
為了活下去,為了捍衛神圣的祖國,任正非離開軍隊后,走上了充滿汗水和淚水的辛酸創業路。他沒有任何家庭和政治背景,創業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任正非經常說:“市場已沒有時間等待我們的成長,它不是母親,沒有耐心也沒有仁慈。”
20歲創業憑年輕,摸爬滾打全不怕;30歲創業靠實力,先苦后甜打天下;40歲創業則滋味苦澀。著名企業家邱永漢說:“25—35歲為創業最佳時期,40歲已經相當遲了,40歲以后則是例外中的例外。”
然而,就是在不惑之年以后,任正非開始了艱苦的創業。他咬緊牙關,為了“保家衛國”,在最艱難的時刻挺了過來,成就了華為后來的輝煌。
任正非曾慷慨激昂地說:“在戰場上,軍人的使命是捍衛國家主權的尊嚴;在市場上,企業家的使命則是捍衛企業的市場地位。而現代商戰中,只有技術自立才是根本,沒有自己的科研支撐體系,企業地位就是一句空話。”
華為要做自己國家的產品
華為剛剛創辦時,位于深圳南山區南油工業區里一棟七層高的破舊大樓的五樓。后面是一棟名叫億利達的大廈,一家名為深意壓電的中意合資公司占用了整幢大樓。有老員工回憶說,那時候很是羨慕這家大公司,覺得在那里上班很神氣。但是“10年以后,它還是那個樣子,一點都沒有變”。后來華為搬到南油工業區另一棟大樓。當時所在的那棟大樓每一層都是倉庫型的房屋,華為就占用了十多間倉庫。
環境雖然簡陋,可這并沒有阻擋任正非和同事們的熱情,他們豪情萬丈,準備大干一場。
在倉庫的另一頭用磚頭壘起墻,隔開一些單間,員工就住在這些單間里。倉庫很少有窗戶,這些隔開的單間更是沒有陽光,隔墻只壘了一人高,屋上無片瓦,“斜風細雨”全不擋,根本不用擔心忘記帶宿舍的鑰匙——從倉庫翻墻過去就可以了。倉庫里到處堆放著從香港公司進來的交換機配件、組裝好的整機,員工們在倉庫一角開發用于做配件的板件(SKD),再將買來的配件組裝成整機。
賺了第一桶金之后,任正非不安分了,他想到的是,華為應該做出自己的產品。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為任正非鼓掌,他像一個俠客一樣勇敢地站了出來。中國人喜歡俠客,古代俠客中流傳著亮劍精神。這些俠客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不管對手多么強大,即使是天下第一,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慘敗也雖敗猶榮。這是中華民族的真精神,難能可貴。
任正非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敢于亮劍,勇于挑戰最強大的對手。為了民族工業的獨立,為了在市場上立足,他努力搞研發,決心打造自己的品牌與國外巨頭一爭高下。
做產品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就是難上加難了。做貿易需要的是敏銳的眼光、靈活的頭腦、迅速的執行力以及復雜的人際網絡,當然還需要勇氣和膽量。而做實業尤其是研發型的高科技企業就不同了。從產品研發、生產質量控制、原料采購、成品銷售、售后服務到與之相關的人員管理、組織設計、流程運作,都充滿挑戰,其中的變數很大,需要持續的認真務實精神和過人的毅力。敢于創辦企業是一種勇氣,敢于冒著傾家蕩產、準備跳樓的危險也要搞研發更需要一種勇氣。
人的潛力是無窮的。曾有個真實的事件,一位英國婦人非常瘦弱,平時連一部電視機都搬不動。在一場大火中,她竟然奮不顧身地左手拖電視機,右手抱保險箱,安然逃出火場。她在危急之中發揮潛力,從弱女子變成了力大無窮的力士。
任正非相信,自己及伙伴們是有這種潛力的。
當時跟著任正非赴湯蹈火的是一群思想單純的年輕人,多數受過高等教育,滿懷著建功立業的熱情和期望從內地南下特區闖蕩。憑出色的口才,任正非用他的激情、鼓動和同甘共苦把這群年輕人打造成一支目標簡單又充滿激情的鐵軍,每個人的智慧和創造性都空前爆發出來。任正非讓所有的人從內心相信他們所從事的是前途遠大的事業,只要公司能生存下去,每個人都將擁有極其美好的未來。任正非說了一句很有煽動性的話,讓員工以后買房子時要選陽臺大的朝南的房子,以后可以用來曬分到的錢,這就是后來“曬錢”傳奇的由來。
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自主研發,人人都想,可是沒有技術,沒有人才,從哪里開始入手呢?
當時我國郵電部下面好幾家國營單位都已在生產34口和48口的單位用小交換機,華為的第一款打著華為品牌的產品叫BH01,這其實是一款從國營單位買散件自行組裝的產品。華為公司將散件買回,做包裝,寫說明書,然后打華為的品牌,再到全國找自己產品的代理商進行銷售。
華為的第一款產品BH01只是一個24口的用戶交換機,屬于低端機,這使市場很受限,只能在小型的醫院、礦山使用。而且當時的華為也做不到買斷,只能說是華為的BH01和別家的BH01同時在市場上銷售。但是華為堅持打自己的品牌,把自己的優質服務注入到功能、外觀都和別家一樣的產品中去。華為公司銷售的第一款自主品牌的產品,就是把其他廠家的BH01宣傳單上的廠家地址和品牌一抹,換成華為的,發個傳真給客戶就完成了。
自己控制散件的好處是自己可以控制設備的備件,這在提升對客戶的技術響應度和服務質量方面大有優勢。擁有自己的品牌,也不用像做別人的代理那樣,還需要花錢買代理權,還要提前半年以上打訂金去訂貨。自己的品牌做好了,還可以在全國發展自己的代理,自己收代理費,這些也可以緩解現金流的緊張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