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里仁第四(3)

貫,還有第三層含義,一以貫之,就是一貫之,一貫如此,專注堅持。不管世事風云如何變幻,不管別人怎樣,不管多少誘惑,我的原則,一貫如此。就像孔子說的,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君子就見用于世,國家政治黑暗的時候,我不投機、不參與,我閉嘴,明哲保身,但不改變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總結就是,融會貫通,貫徹到底,一貫堅持。

學習不難,難在一以貫之。因為真正學到,學通了,不容易;學到了還能做到,照那樣去貫徹,不容易;做到了,還能堅持不變,不受外部環境誘惑影響,那更不容易。

“子出”,孔子說完,出去了。

門人問曰:“何謂也?”同學們問曾子:“老師剛才說的啥意思?一以貫之啥呀?”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崩蠋煹牡?,就是忠恕之道而已。

忠恕之道,就是將心比心

萬事都忠于自己,再將心比心,用對待自己的態度,來對待別人。我想要的,努力幫助別人也得到。我不想要的,不把它加之于別人。

原文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華杉詳解

曾子一句話就總結了孔子之道,就是忠恕而已。這忠恕之道,就是儒家之道了。

“忠”,是中心,忠于誰呢?首先是忠于自己,中自己的心。“恕”,是如心,別人的心,就如同我的心。忠恕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將心比心,以對待自己的態度來對待別人。

“忠”是積極的一面,我想要的,也努力幫助別人得到。因為他的心和我一樣。都是人,我想要的,他也想要。

“恕”是消極的一面,我不想要的,也別讓它落在別人頭上。因為他的心和我一樣,都是人,我不想要的,他也不想要。

孔子解釋“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想有所作為,也讓別人有所作為;你想發達,也讓別人發達。這就是忠。

所以儒家講忠不是單方面的臣忠君、下忠上。儒家思想對任何人,都是要他要求自己。

孔子解釋“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蹦阕约翰辉敢饴涞阶约侯^上的事,不要加之于別人。

張居正注解說,一個人的心,就是千萬人的心。我心里想要的,也就是人心都想要的。如果真實無妄地盡自己的心,念念都出于忠心,便能推己及人,事事都符合恕道。可見千萬人的心與我自己的心都相通??鬃诱f的“吾道一以貫之”,就是問自己的心,將心比心罷了。

安心做事,接受結果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華杉詳解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边@話一般人都不愛聽,或胡亂點頭:“嗯!嗯!”卻不往心里去體會。因為人人都想要利呀!你說要利就是小人,要義才是君子,那我就只能是小人了。這義利之辨,若是被解成君子就不要利,只要義,那便成了偽君子。

“喻”,是知曉、明白。喻于義,就是把義不義弄明白;喻于利,就是把有沒有利弄明白。君子喻于義,君子做事,必辨其是非,合于義就做,不合于義就不做。有義有利,則取。不義之財,不取。

小人喻于利,小人做事,只計較利,對自己有利就做,別說對別人義不義,對自己的后果都顧不上,所謂小人無忌憚也,見小利而亡命也!

君子喻于義,就不會為利所迷惑,也不會迷失方向,專注堅持于自己的使命。

小人喻于利,就像猴子掰苞米,今天干這,明天干那,每天都在找機會。

因為孔子、孟子都老把義和利放在一起說,給人感覺形成了一個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人們就不太好接受。回顧歷史,多少大惡人,也榮華富貴,還得以善終,人們心里,就難免覺得還是利重要。

義和利沒有必然聯系。利,是你自己的本事和機緣,義,是價值觀的選擇和做事的態度、原則。

君子喻于義而不喻于利的價值在哪里呢?或者說,義的“利”在哪里呢?

在于心安。

喻于利,不等于你就能得利,反而是患得患失,誠惶誠恐,心不安,各種糾結,各種焦慮,各種廢動作、亂動作,最后一無所獲,悔之不及。

喻于義,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專注堅持于自己的使命,能抓住機會,能拒絕誘惑,生知安行,不疾而速,靜候佳音。

有人又要問了,靜候佳音,這樣行嗎?如果堅持了一輩子,也沒佳音,沒有成功呢?

那就接受結果。

人們總是對結果不接受,總是想改變結果。但為改變結果做出的各種折騰,往往并不能改變結果,而是越陷越深,越掙扎離目標越遠。

君子也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么,只是安心做自己的事罷了。

安心做事,接受結果,這是君子喻于義,對自己心理健康的最大價值。

你是缺錢還是缺德?是見賢思齊,還是見錢思齊?

一般說來,見賢思齊,每個人都大概曉得。見不賢而省察自己,就很少有人有這意識。而這后一條,比前一條有價值得多!這樣你既能寬容他人,又能檢討自己,天地完全不一樣。

原文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華杉詳解

看見賢德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向他看齊??匆姴毁t德的人,就趕緊對照檢查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毛病。

這是儒家的“學習學”,自修心法,無論看什么,都對照自己看??磿?,是切己體察,對照自己看;看別人,也是切己體察,他好的地方,我能不能學,他不好的地方,我有沒有,如有,能不能改。

張居正講解說,人之自修,磨礪之功,盡在自己身上;而觀察別人,正可幫助自己。看見有德的賢人,我就想:“善本吾性,事在人為,他有這等賢德,我怎么不能呢?”于是勉力奮發,一定要和他一樣才罷??匆姛o德不賢的人,心里就厭惡他。但如果只是厭惡,甚至輕蔑、譏諷、痛罵,那只是又害了自己的德性而已,要自家省察說:“自知甚難,他這么缺德還不自知,干出這樣的事。他這毛病,莫不會我也有吧?”發現有——其實多半都有——馬上就改。

養成這樣的學習習慣,則每個人,無論賢愚,都是你的學習對象,那進步還不快嗎?

一般來說,見賢思齊,每個人都大概曉得。見不賢而省察自己,就很少有人有這意識。而這后一條,比前一條有價值得多!這樣你既能寬容他人,又能檢討自己,天地完全不一樣。

我們往往都覺得自己缺錢,別人缺德,所以不注意見賢思齊,成天琢磨的都是見錢思齊。其實我們自己就缺德,最缺的就是德,每個人都缺德,缺德比缺錢缺得厲害。

覺得自己缺錢,就小人喻于利,不擇手段追求錢;覺得自己缺德,就君子喻于義,時時刻刻追求德。不要把缺德當罵人話,認識到自己缺德,著急自己怎么這么缺德,進步就快了。

孔子講孝敬父母的四個要點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華杉詳解

這是孔子講孝敬父母的四個要點。

第一條,“事父母幾諫”?!皫住保钇铰?,輕微、婉轉的意思。侍奉父母,看見他們有不對的地方,輕微婉轉地諫勸。“見志不從”,如果他們不聽我的,不聽就算了,“又敬不違”,還是恭恭敬敬,不觸犯他們?!皠诙辉埂?,雖然憂愁,但是不怨恨。這條針對性很強,因為人們很容易因為跟父母的意見沖突,就心生怨恨。

第二條,“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不要出遠門,如果需要出,必須讓父母明確知道你在哪兒,說去深圳,就不要跑去北京;說去北京,就不要其實在上海。總之要父母隨時能找到你,有需要時你能趕回來?,F代社會通信手段先進,不管去哪,每天跟父母通電話,就不會出現父母去世了都不知道的悲劇。

張居正還補充講一點:“古之孝子,不登高,不臨深,出必告,反必面?!?

先說這“出必告,反必面”。出門時一定跟父母說一聲,我去哪里哪里,去哪個同學家玩,大概什么時候回來?;貋頃r則馬上去父母房間報個到——我回來啦!我也是這么要求我孩子的??鬃又v孝,首先不是你能為父母做什么貢獻,而是你不要讓父母替你操心。

再說這“不登高,不臨深”。就是不會去登珠穆朗瑪峰,也不會跑到萬丈深淵邊上站著??傊蝗プ鲇猩kU的極限或探險運動。那運動有危險,再怎么好玩兒,我要是有個三長兩短,丟下父母怎么辦?不去。

第三條,“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边@個在第一章講過了,不重復。

第四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紀,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也因為父母的衰老而恐懼,來日無多,隨時就可能子欲孝而親不在,能不懼嗎?

這個問題可以問問自己,說不清父母多少歲,說不準兒子是在上幾年級,這樣的“成功人士”今天不少呢!

“實在”,是人的最大價值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華杉詳解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躬”,是躬行。“逮”,是及。古人不輕易說話,因為怕說出來了,又沒做到,那是很可恥的事呀!

我們這方面習慣不好,經常說一些自己都不當真的客套話、場面話、空話、糊弄話、和稀泥話,大家習慣了,對方也不當真。不過,如果你能自己改一改,自己把自己的話當真,就能體會到別人把你的話當真的效果。

“以約失之者鮮矣?!薄凹s”,是約束。約束自己,收斂,不要放縱。節制欲望是約,遵規守矩是約,謹言慎行是約,信守承諾是約。

能小心謹慎約束自己而出差失的人是很少的。

不能約束自己,就容易出差錯,容易闖大禍。喝酒注意約束一下自己,就不會喝傷了身體甚至喝死了人。工作也要注意約束一下自己,就不會過勞死。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訥”(nè),是遲鈍的意思。說話很容易,所以要遲鈍。身體力行很難,所以要敏捷。問題總是出在說到了,事情沒做到。話一個不注意就說得過了頭,做呢,使勁注意,拼命努力,還是做得不夠。

知道這一點,話就不要說得太滿,而行動要努力,要敏捷。言能顧行,行能顧言,就是實實在在的君子。

做個實在人,“實在”,是人的最大價值。做人不實在,就沒價值。人人說你實在!就是最有價值的評價了。

與人保持適當的距離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華杉詳解

“德不孤,必有鄰?!庇械轮耍夭粫聠?,一定有人來親近他。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們都在尋找同類。你若是有德之人,自然就有有德之人向你靠攏,你會發現滿世界都是好人,好人多得不得了。

反過來,你若發現滿世界都是壞人,這世界已經沒好人,糟糕!原因只有一個——你自己是壞人。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言偃,孔門十哲之一。

“數”,是煩瑣,啰啰唆唆,黏黏糊糊,貼著人家,逼促對方。

侍奉君王,你如果太煩瑣,逼促他,就會自取其辱。對待朋友,你如果太煩瑣,逼促他,就反而會被疏遠。

靠近他人,要有一定距離,逼得太緊,適得其反。

胡寅注解說:向君王進諫,他不聽,就應該自己走開;引導朋友向善,他不聽,就應該停止。如果煩瑣啰唆逼促對方,則言者輕,聽者厭。那是求榮反而受羞辱,求親反而被疏遠,沒理由這樣啊。

范寧注解說,君臣也好,朋友也好,也是以義相和,不相和,就不要和了。

我們對朋友,對老板,對客戶,都是一個道理,別黏黏糊糊往人家身上貼。你覺得我有價值,我就把價值發揮出來給你。你覺得我沒價值,我轉身就走,不煩你。這是自重,也才讓人尊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气| 阜宁县| 怀仁县| 浪卡子县| 汉沽区| 宜黄县| 孝昌县| 峡江县| 新安县| 平乐县| 广宁县| 年辖:市辖区| 大庆市| 漳浦县| 黄浦区| 平利县| 广河县| 马山县| 通化县| 阜城县| 沁水县| 佛山市| 资溪县| 丁青县| 惠州市| 云林县| 灵宝市| 深州市| 宜章县| 白山市| 晋中市| 新沂市| 佛冈县| 观塘区| 江都市| 仪陇县| 凌海市| 凤凰县| 绵竹市| 柯坪县| 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