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孫子,求全都是核心價值觀
原文
《公冶長篇第五》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币云渥悠拗?。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币云湫种悠拗?。
華杉詳解
這一章都是評價人物賢愚得失,可以說是孔子看人的價值觀。
先說公冶長,公冶長是孔子的弟子。孔子說,“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縲(léi),紲(xiè),都是指繩索,粗大的繩索,捆犯人的繩索。公冶長惹了官司,被抓在牢里??鬃诱f,他雖然被坐牢,但不是他的錯,還是可以把女兒托付給他的。
“以其子妻之。”“子”,也指女兒??鬃影炎约旱呐畠杭藿o了公冶長。
公冶長坐牢,但孔子認為他是無辜獲罪,還是力挺公冶長。公冶長德才兼備,深為孔子賞識,后來終生治學,成為著名學者。
再說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南容,孔子的弟子,非常有才干,又非常謹慎,孔子很欣賞他,說如果國家有道,南容一定能出人頭地,得到重用。國家無道呢,他也能明哲保身,進退自如,不會招禍被殺。所以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南容。
孔子把侄女嫁給南容的故事,在后面十一章還有:“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這是南容三復白圭的典故,南容讀《詩經》,讀到一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白玉有瑕,還能磨掉;言語有瑕,就沒辦法補救了。南容讀到這一句,一天之內,反復念叨了三遍,孔子聽見了,認為他很謹慎、很可靠,就把侄女嫁給他。
儒家的價值觀呢,是不跟人斗爭,有條件,就貢獻才能給社會;沒條件,就保全自己和家庭,等待和忍耐。這和孫子兵法思想高度一致,都是求全。有勝算,就打,沒勝算,堅決不打,保全有生力量,等待和忍耐。
對于孔子和孫子來說,求全,都是核心價值觀。
學習即模仿。師友是賢德之本,擇友是學習關鍵
原文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華杉詳解
子賤,孔子的學生,姓宓(mì),名不齊,字子賤??鬃釉u價子賤,“君子哉若人”,君子就是像子賤這樣的人啊!說子賤是君子。
接著說,“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鼻耙粋€“斯”,是說斯人,子賤這個人;后一個“斯”,是說斯德,這樣的君子之德。子賤能成為君子,還是因為咱們魯國君子多??!否則,他從哪里去學來的呢?
這是儒家的學習學,反反復復歷代儒者都這樣講,如曾國藩言,學習最重要是兩件事,讀書與交友,讀圣賢書,交良師益友,交諍友,能相互鼓勵,相互批評,相互指出不足,這樣才能進步。
交友,實際上比讀書還重要,因為朋友是活生生的榜樣。我們每個人都有體會,朋友對我們的影響,比什么都來得大,朋友老是讀書,你讀書也多了;朋友跑步,你也跟著跑了。
學習即模仿。師友是賢德之本,擇友是學習關鍵。
孔子論子貢:治國安邦之大器,但夠不上君子
子貢是孔門弟子中最有才干的,孔子夸他是國之大器,但卻還夠不上是君子,因為他沒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華杉詳解
子貢看見老師夸子賤是君子,有些著急,趕忙問:“賜也何如?”賜,是子貢自己的名字,他姓端木,叫端木賜?!袄蠋煟∧次沂窃鯓拥娜四兀俊?
孔子回答說:“女,器也。”“女”,就是汝。你,就是一件器皿吧!
器皿和器皿差別可大了,盛飯的是器皿,掏糞的也是器皿,所以子貢趕緊追問:“老師認為我是什么器皿???”
答曰:“瑚璉也。”瑚璉,是宗廟里祭祀盛小米的禮器。是玉器,是國之大寶??鬃舆@是夸子貢是治國安邦之大器。
子貢的才干,在孔門弟子中是非常出類拔萃的,他曾任魯、衛兩國之相,治國、外交都有突出成就。退休后又經商,成為巨富,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他就是代表人物,被譽為儒商始祖。在推廣孔門學說方面,因為他崇高的社會地位和在上層社會的交游,也是他貢獻最大。他影響太大,從政經商的本事也太大,以至于魯國一些貴族人士認為他比他老師還有賢德,但子貢始終對老師忠心拜服,孔子去世時他未能趕到,趕到后為老師守喪六年,是弟子中守喪時間最長者。
孔子評價子貢是瑚璉之器,非常恰當。
但是,孔子還說過一句話:“君子不器?!蹦窃俅蟮钠?,和君子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孔子沒有給子貢君子的評價,這么說評價是跟子賤有區別了。
口才夠用就行
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華杉詳解
接著評價雍?!坝骸保杖剑种俟?,孔子弟子,孔門十哲之一,以德行著稱,孔子對他有極高評價,說他的德行足以南面為王。這個驚人的評價弟子中還沒人得到過??鬃优R終時還在弟子們面前夸他:“賢哉雍也,過人遠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大概老師平時夸冉雍太多了,有人就說,冉雍同學仁義沒得說,但是口才不行?!柏保╪ìng),巧言佞色的佞,但這里并不是貶義,就是能言善辯之意。
孔子聽了不高興了:“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要口才干什么?
“御人以口給?!薄坝保謸?。“給”,辯論。拿嘴巴去對付人,屢屢招人厭憎,有什么好?你說冉雍仁義,但是沒口才。他仁不仁義我不知道,但是要口才來做什么呢?
能言善辯,只是壓制人一時,人家當時辯不過你,或屈服于你。但心中并不舒服,其后必有反彈。而且人一旦口才太好,所謂“身懷利器,殺心自起”,便容易逞口舌之利,或強詞奪理,或巧言惑人,或因言取禍,或惡語傷人,都不是吉祥之事。
戒之!戒之!別人夸你口才好,你不要認為是好事。
有本事的人不缺機會,缺的是認識
原文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華杉詳解
孔子對漆雕開說,你可以去做官了。漆雕開說:我對這個還沒有信心??鬃勇犃?,“說”,同悅,很高興!
朱熹注解說,“信”,是指“真知其如此,而無毫發之疑也”,就是對做官任事,非常清楚了解。漆雕開認為自己還沒達到,所以不能攬這個責任。孔子聽了,覺得他這個人非常誠懇實在,很喜歡他這種性格。
程頤注解說,漆雕開已經有得道的意思,所以夫子很高興。又說,漆雕開見道分明,所以說自己還不知道怎么做官,不自信。
君子戒慎恐懼,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隨時警醒自己,自己還有沒見過的、不知道的。對自己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以及還有沒有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知道不知道的,都了了分明,心中有數。
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很重要,最可怕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無知無畏,無所忌憚。
張居正注解說,人之為學,要實得于心,知得十分透徹,深信不疑,然后出居其位,行其志,才能事事停當。漆雕開覺得自己對從政的道理還沒能做到真知如此,沒能做到無毫發之疑,自己心里還有對自己信不過的地方,所以不肯出去攬事。
可見漆雕開所見者大,所期者遠,對自己要求高,大志不欲以小成自安。所以孔子聞而喜悅,嘉許他篤志于學,將來成就不可限量!
漆雕開的態度,也對應我們每天碰見的事,君子不怕錯過機會,反而不輕易接受機會,唯恐自己能力不足,給人家把事情搞壞了。小人一點機會也不愿錯過,胸脯拍得打雷一樣響,拿別人的身家性命,下自己的賭注。
有本事的人也不怕錯過機會,因為知道機會從來都不缺,缺的是認識、是本事。
子路:性格即命運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華杉詳解
“桴”(fú),木筏??鬃痈袊@說,天下沒有明君,我的主張得不到實行,不如坐木筏漂到海外去發展。能跟我去的,恐怕只有子路吧!
子路一聽,非常高興,躍躍欲試。孔子譏諷他說:“子路比我還勇敢,就是裁度事理,總是不能恰當?!?
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是個另類,忠勇好義,還武藝高強,是弟子,也是孔子的保鏢。子路為人剛直不阿,對老師也直言不諱,經常批評孔子??鬃雍退星楹苌?,卻也遺憾他始終沒能成為一個儒生君子,不能行中庸之道,孔子說他無所取材,又曾預言他“不得其死”,他最后果然在衛國內亂中舍生取義,慷慨就死。
當時子路在衛國做大夫,權臣孔悝的母親與人合謀,要孔悝殺衛出公。衛出公聞訊逃到魯國。子路聽說后立即返城,子羔告訴他衛出公已經逃脫,且城門已閉,不可去送死。子路說:“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子路進城后被人打落冠纓,氣憤地說:“君子死而冠不免?!币闳幌岛妹崩t,從容就義。
前面孔子夸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子路則完全違背了老師的教訓,卷入政治斗爭,而且他本來可以逃脫,卻自己主動去送死就義。他跟了老師一輩子,卻始終沒改掉自己的性格。
曾國藩說,讀書能轉人之性,甚至說讀書能改變骨相。性格即命運,改變骨相就是改變命運了。子路還是一味忠勇,讀書不夠,沒有真正學到老師的思想智慧。
沒有一點點私心雜念,沒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
原文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華杉詳解
孟武伯,魯國大夫孟懿子的兒子,史書上說他驕奢淫逸,是個浪蕩公子,不過看來他很喜歡找孔子論道。前面問孝,這里又問仁。
孟武伯問孔子,老師成天講仁,您自己的學生里,誰算是仁人呢?子路算仁嗎?
孔子回答,不好說!孟武伯連著問了三位同學,孔子都不肯給他們仁的評價。因為仁道至大,不是誰輕易配得上的。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孔子說,子路的才干哪,千乘之國,讓他治理軍政是沒問題的,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這些個稅賦后勤的組織,子路都沒問題。所以這子路的才干是很大的。
冉求仁嗎?“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冉求啊,一千家人的縣邑,能出一百輛兵車的卿大夫之家,讓他當個家宰,治理家政,沒有問題。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公西赤仁嗎?“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西赤啊,可以搞外交,有貴賓來,讓他穿著禮服,站在朝堂上,和外賓對答應酬,沒有問題。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張居正注解說,仁啊,是純乎天理,沒有一點點私心雜念,沒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
所以誰敢說自己仁呢?只能警醒努力,事事趨近,不可說自己達到了。
自知之明與自屈之量
原文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女,弗如也?!?
華杉詳解
孔子問子貢:“你覺得自己和顏回,誰更強些?”“愈”,是勝過的意思。
子貢說:“我哪能跟顏回比,顏回聞一知十,我最多聞一知二?!?
朱熹注解說:“一,數之始,十,數之終,二,一之對?!甭勔恢?,是聽說一點,就能推知全體,“明睿所照,即始而見終?!甭勔恢怯纱思氨耍茰y而知,因此而及彼。
胡氏注解說:“聞一知十,是生知之亞,上知之資。”什么是生知之亞呢,就是僅次于生而知之、不學而能,因為他畢竟還需要“聞一”。而生而知之的人,“聞一”都不用,遇到就會。這是什么境界?可以用陸王心學,陸九淵的話來說:“我在無事時,只是一個無知無能的人。到有事時,我便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
聞一知二,是學而知之之才,中人以上之資。
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孔子聽了子貢的話,說:“你不如他,我贊許你,你確實不如他。”
這里“與”,是許,贊許,我和你看法一致。不是“我和你都不如他”,而是“我很贊賞你,能看到并承認自己不如他”。
子貢在孔門弟子中,可以說才干第一,做官能任事,經商能發財,治世能臣,儒商始祖。顏回呢,窮居陋巷,生活窘迫。當時魯國的貴族,認為子貢比孔子還有本事,哪會看得上顏回。但子貢卻能看到自己和顏回的思想學問差距。
孔子知道子貢才高,所以故意問他,看他有沒有自知之明。子貢不僅有自知之明,而且有自屈之量,誠懇地屈居顏回之下。所以孔子非常高興,非常贊賞他!
我們往往沒有自知之明,自己眼中的我,遠遠超過了別人眼中的我。我們更沒有自屈之量,見誰不服誰,不愿意屈居人下。
不服別人,是罪。因為你只有服氣、仰慕,才能學習,才能見賢思齊,才能進步。誰都不服,就止步于此了。
有自屈之量,也是一種領導力,因為這樣你才能雇用比你強的人,不會武大郎開店,比我高的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