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勝戰計(2)

戰爭中,“借刀殺人”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利用矛盾的謀略。其中的“殺人”不能僅理解為損人利己之事,而是可以引申為想要達到的任何目的。“借刀殺人”,巧在一個“借”字,即利用、借用。

所謂“借”,就是借用外部力量來幫助自己。自己缺兵少將,就多借用盟軍的力量;直接殺敵有困難,就要設法使用他人的刀槍;資金不足,就要想法利用別人的金錢;缺乏物資,就千方百計讓別人的物資為己所用;自己的謀略行不通,就試著采納他人的智謀。

總之,自己難以做到的事情,可以借助他人之手去做,無須親自動手,便可坐得其利,這便是“借刀殺人”之計的妙用。

要深刻理解此計,不能忽略以下幾個重要因素:

一是如上所說,巧用外力為己所用。借用別人的手和力量,自己不用動手不用出力,不花任何代價,便順利實現自己的目標。

二是爭取有利可圖的第三方加入。借其刀去殺人,即使對方不是心甘情愿入伙,也必然難逃干系。

最后要注意此計的絕妙之處在于,避免自己拋頭露面,做到不留任何痕跡,也就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既落得置身事外,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因此,此計的主要特點在于:抓住主要矛盾后,借敵方內部力量或盟友力量,削弱或消滅敵對勢力。而關鍵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矛盾,包括敵方內部的矛盾以及敵方與盟友的矛盾,并想方設法將這些矛盾擴大、激化,直至引起敵方內部爭斗,或是敵方與盟友的斗爭,以達到削弱或消滅敵方兵力的目的。

在軍事上,此計的運用多與利用反間計相聯系。而現代商戰中,有些商家為謀取私利故意造成他人過失來掩蓋自身失誤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其所用策略都可稱為“借刀殺人”。

【戰例】

子貢游說三國保魯國

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曰:“損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

于是子貢游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

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做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

田常高興地同意了。

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

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后顧之憂。子貢游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后,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系:吳國伏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于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國書及幾員大將死于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后,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

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張居正陰謀奪權

張居正是明朝宰相,也算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大政治家,為了要奪權,也不惜使用移尸嫁禍的陰謀。

明神宗即位時,年僅十歲,太監馮保,居中用事。大學士張居正明白要奪權專政,非借馮保之力不可,乃暗地結好馮保,稱兄道弟。這時,獨握朝政大權的是內閣大學士高拱,高拱和張居正又是面和心不和的。

有一次,神宗早朝,方走出宮,突有一無須男子,做宦官狀,疾趨而來,左右見此,即上前把他抓住,搜出一把利刀,顯有行刺企圖。神宗即命馮保審問,此人供說名叫王大臣,來自南方戚繼光的營里。馮保聞言大驚,立即停審,親往見張居正,問如何處置。

張居正說:“高拱此人,屢想把你逐出宮外,此番可打蛇隨棍上,乘機把高拱除了,你才可以高枕無憂。何況戚繼光正握南北軍權,妄指不得,何不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馮保聞言大喜,回來即叫親信年儒去行事。年儒私對疑犯王大臣說:“下次審問的時候,你只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來行刺的,便可赦你無罪,還會升你官做錦衣衛,賞賜千金。如不這般說,必會把你打死。”

王大臣在此威迫利誘下,自然勉強答應照辦了。

到第二次審問的時候,各大臣早已心知肚明此案的內幕復雜,都列席旁聽。馮保這位無須主審官便問疑犯:“大膽王大臣,你來行刺,究竟受誰人指使的?”

王大臣在拘押時已吃盡拷打之苦,此時便憤然回答:“是你教我說是受高拱相公主使的。”

旁聽之人大嘩起來,馮保聞言大驚,即宣布退庭,不敢復問。

第二天再審,疑犯王大臣已中了啞毒,不能說話,馮保不待細審,即朱筆一批,押犯人往午門斬首。

在此情況之下,高拱也不安于位了,讓出位,回家吃老米去了,朝政大權,便落在張居正手里。

第四計 以逸待勞

【原典】

困敵①之勢②,不以戰;損剛益柔③。

【注釋】

①困敵:迫使敵人處于困頓。

②勢:即兵勢。

③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又可相互轉化。“損”,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上)。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也就是說有水浸潤著山,抑損著山,故卦名叫“損”。“損剛益柔”是根據此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則。

【譯文】

對敵人造成圍困的形勢,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式,完全可以采用靜守不戰的戰略,積極防御,因勢利導,逐漸消耗敵人的再生力量,最后用敵方力量發展的命脈來扼殺它,可使“強敵”受損失而使“弱己”有所增益,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這就是“損剛益柔”原理的演用。

【簡析】

“以逸待勞”,是指當敵方氣焰高漲時,為了避開敵人的鋒芒,有力地增強自己的兵力,首先應該主動采取守勢,進行積極防御的同時,養精蓄銳,有效地控制敵人。

巧妙周旋,調動其在預設的戰場上四處奔命,待敵人疲勞混亂、銳氣減退、敵我態勢發生變化時,迅速轉守為攻,乘機出擊取勝。

此計強調:要想讓敵方處于困難的境地,不一定只有進攻之法。關鍵在于適時地掌握主動權,伺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制動,積極調動敵人,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創造決勝機會。

所以,此計中的“待”切不可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相反,它是積極主動的反擊準備。

戰爭是一種“力”的較量,要運用智慧,削弱、限制敵方的力量,增強己方力量的發揮,才有取勝的把握。“以逸待勞”之計,就是實現“力”轉化的有效方法。以我方的嚴整來對待敵人的混亂,以我方的冷靜來對待敵人的惶恐。

總之,想方設法讓敵人長途跋涉,疲于奔命!以自己的從容休整,來對待敵人的筋疲力盡;以自己的物資豐盈來對待敵人的彈盡糧絕。這樣,才能戰勝敵人。

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己,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御,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制勝。

【戰例】

重耳“退”滅楚軍

公元前655年,晉國發生王位繼承權爭奪內亂,太子申生被逼死,他的弟弟重耳被迫逃亡國外。公元前637年,重耳流亡到了楚國。楚王覺得重耳以后有可能重回晉國奪取王位,因此對重耳非常熱情。

一天,楚成王舉行宴會招待重耳,氣氛十分熱烈。席間,成王見重耳有些醉意,便乘機試探:“公子,如果將來能返回晉國執政,您將怎么報答我呢?”

重耳沒想到楚成王會在這種場合提出這樣的問題,一時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但憑他的政治經驗,他還是很快回答道:“大王,楚國美女如云,金玉珠寶成山,美麗鮮艷的羽毛、潔白細潤的象牙、堅固耐用的皮革應有盡有。傾晉國所有,都比不上貴國一個零頭。”

重耳面帶慚愧,稍事停歇又說:“托您的福,重耳如能返回晉國奪得王位,一定不忘您的大恩大德。將來如晉、楚發生戰爭,我一定下令晉軍后撤九十里,以期大王諒解。”

楚成王聽了,雖然心里不怎么滿意,也不好說什么。大將成子玉有點氣不過,悄悄對楚成王說:“重耳說話如此囂張,日后一定忘恩負義,大王應該及早鏟除他,不留后患。”

楚成王并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之后,重耳歷經磨難,終于回到晉國,登上了國君寶座。他抓緊改革內政,擴充軍隊,國力迅速加強。

公元前635年,楚國大將成子玉率兵進攻宋國。宋國一面抵抗,一面與晉國商討派兵救援一事。重耳和眾臣商量之后,決定派兵攻打剛剛投降楚國的曹、衛兩國,如果楚軍前往救援,宋國便可以逃過一劫。

楚成王聽說晉軍接連攻下了曹、衛兩國,慌忙命令成子玉撤離宋國。成子玉不自量力,私自發兵向晉軍進攻。

重耳命令晉軍向后撤退,將士們都強烈反對,“堂堂晉軍在楚軍面前打退堂鼓,這是莫大的恥辱,會讓諸侯嘲笑的。我們應該攻其不備,讓他們措手不及。”

大臣狐偃解釋道:“當年國君曾向楚王許諾,如果同楚軍發生沖突,當‘退避三舍’以報大恩。今日我軍暫退三舍,不僅兌現了當年國君的諾言,還可以避開楚軍鋒芒,待其斗志松懈再與之交戰,這樣就可以勝券在握。”

晉軍將士一退九十里,列陣等待楚軍。重耳坐臥不安,既擔心晉軍從未與強大的楚軍交鋒過,又害怕諸侯會怪罪他的忘恩負義。

忽然,帳篷外歌聲大作,將士們個個士氣飽滿,積極準備迎敵,重耳頓時堅定了與楚國決一死戰的信心。決戰開始,重耳派出一隊精兵強將,駕著戰車猛力沖擊楚軍的薄弱環節。

同時,他又指揮一部分主力部隊,假裝繼續退兵,引誘楚軍主力追擊,將其帶入晉軍的埋伏圈,全部殲滅。晉軍取得了全面勝利。

重耳借“退避三舍”從容布陣,正是妙用了“以逸待勞”之計,以靜對動,掌握了主動權,積極調動敵人,待機而動,不僅在敵人疲憊不堪、無力應對時將其一舉攻下,而且因為舍棄了諸多不必要的盲目行動,為晉軍減少了許多無謂犧牲。

李牧破匈之戰

戰國時期,經過兼并戰爭,只剩下七個大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中,秦、趙、燕三國與胡人為鄰,趙國在代郡、陰山之下筑了長城,設置了云中、雁門、代三郡。

到了戰國末期,北方的匈奴部落強大起來。匈奴騎兵數量既多,又很精銳,常到趙國雁門、代郡一帶劫掠,趙國軍隊無法與之抗衡。

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智勇雙全,他長期駐守北疆的代郡和雁門,抵御匈奴入侵。李牧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對匈奴采取防御為主、設法使敵軍產生驕傲情緒的策略。

李牧在駐地設置官吏,將軍中交易所得稅收都作為士兵的伙食費用,每天宰殺牛羊為士兵改善伙食。士兵吃飽喝足之后,李牧就帶領他們練習騎射。

李牧在邊疆修了烽火臺,派出很多間諜去探察敵人的動靜,并給士卒們訂立了嚴格的制度,他傳令說:“匈奴騎兵來時,要迅速進堡自守,有敢去捕捉匈奴騎兵者斬首。”

因此,當間諜偵知匈奴騎兵進犯時,烽火臺立即舉火報警,李牧從不迎戰,而是及時堅壁清野,讓軍隊收好畜產退入堡壘中堅守。

像這樣過了幾年,人畜都沒有傷亡損失。而匈奴以為他兵弱膽小,不敢出戰,便不再把他放在眼里了。

久而久之,趙國駐守邊境的兵士以為守將膽怯。趙王認為李牧膽小怯戰,遣使斥責他,但李牧依然照舊行事。趙王大怒,撤了他的職。

代李牧守邊的趙將每當匈奴來犯時,就率兵出戰,結果屢遭失敗,損失慘重,邊疆不寧,百姓無法耕牧。一年后,趙王只得又派李牧去守邊疆,李牧閉門不出,稱病在家。

趙王一再強令,他對趙王說:“如果一定要起用我的話,請允許我仍按老辦法行事,我才敢領命。”

趙王答應了他,李牧到了邊疆,一切如前。漸漸地,匈奴以為他膽小怯戰,對他毫無戒心了。李牧關心士卒生活,每天仍是宰牛殺羊為士兵改善伙食。

李牧善于治軍,他率領的部隊軍紀嚴明,軍事訓練非常嚴格,士兵個個馬術精熟,勇敢善戰。將士們日日受賞而不能報效,時間長了,都愿和匈奴決一死戰。在敵軍驕惰無備、趙軍求戰心切的情況下,李牧選出戰車一千三百乘,戰馬一萬五千匹,勇士五萬人,善射者十萬人,全部進行操練,演習作戰,準備發起攻擊。

為了引誘匈奴騎兵,李牧讓百姓出城放牧,漫山遍野都是牛羊。不久,敵人小股來犯,試探著進攻,李牧佯裝敗退,丟下數十人。匈奴單于聽說后,忙率大軍南侵,長驅直入。李牧見狀,出其不意地擺出奇陣,從左右兩翼包抄合圍,敵兵立即亂了陣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乃东县| 宜兴市| 资阳市| 胶州市| 大荔县| 平谷区| 巨野县| 象州县| 什邡市| 绥阳县| 盐津县| 兴义市| 钟祥市| 新野县| 招远市| 商丘市| 乌苏市| 林芝县| 富源县| 陆河县| 卢氏县| 靖宇县| 祁连县| 新丰县| 休宁县| 四平市| 通渭县| 罗源县| 桃园县| 黄山市| 息烽县| 犍为县| 昔阳县| 连州市| 石泉县| 神池县| 松滋市| 独山县| 门源| 和龙市| 资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