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勝戰計(1)

勝戰計,是指在敵弱我強的條件下,根據對手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行動。此計要求在戰前要具備取勝的條件、方案和把握,而后在戰斗中通過計謀的運用,將我方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戰勝敵人,獲得更大的利益。

第一計 瞞天過海

【原典】

備周則意怠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②。太陽,太陰③。

【注釋】

①備:防備。周:周全、周密。意:思想、意識。怠:懈怠、大意。

防備很周密,戒備心反而容易松懈。

②陰:在這里指隱秘的策略。陽:指公開的行動。對:相對、相反。

隱秘的策略藏匿在公開的行動中,而非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面。

③太:極、極大。陰、陽是古代哲學思想中矛盾對立的雙方。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的極端是陽,陽的極端是陰。全句的意思是非常公開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計謀。

【譯文】

防備得周全時,更容易麻痹大意;習以為常的事,也常會失去警戒。秘密常潛藏在公開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公開暴露的事物發展到極端,就形成了最隱秘的潛藏狀態。

【簡析】

所謂瞞天過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偽裝的手段迷惑、欺騙對方,使對方放松戒備,然后突然行動,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

“瞞天過海”的“瞞”并非此計的最終訴求,而只是達成“過海”目的所用的必要手段罷了。

此計的原意是指瞞著“真龍天子”唐太宗,利用船造的房屋做掩飾,讓其在不知不覺中渡海,攻打高麗,無形中化解了唐太宗渡海的恐懼。

“天”指代對實施者有危險的所有對象,因此“瞞天過海”的引申意是用方法、計謀隱蔽真實的目的和意圖,制造公開的假象,使對方失去警戒之心。

此計的精妙之處在于“瞞”,并被廣泛地應用于諸如軍事、政治、商業及職場等不同領域。或將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藏匿于公之于眾的政治主張中,或將具有實際意義的外交行動遮蔽于華麗的外交辭令里面,或通過煩瑣的工作實現人生的遠大

抱負。

【戰例】

隋朝將領賀若弼智取徐州

公元589年,隋朝大舉攻打陳國。陳國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于歷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

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面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并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

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松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一帶)。

假“禪讓”曹丕篡帝位

曹丕承襲了父親曹操的魏王爵位,還不滿足,一心想當皇帝,但又不愿落個篡位的名聲,于是演出了一場“禪讓”戲。先是讓一班文官進見漢獻帝,說什么自曹丕襲魏王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黃龍出現,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當代漢之

象”,漢獻帝應該效仿古之堯、舜,以山川社稷禪讓給魏王。

漢獻帝不忍將祖輩創建的四百年江山拱手交給曹氏,曹丕又令曹洪、曹休帶劍進內宮把漢獻帝挾出殿來,竭盡威脅之辭,逼他讓位。

漢獻帝為保全性命,只得令人草擬禪國之詔,并送出國璽。曹丕一見詔書和國璽,喜出望外,立即就要接受,司馬懿等一班文武勸阻曹丕,不可如此草率受禪。為了避免天下人議論,應該走一番形式,于是熱熱鬧鬧的“禪讓”戲開鑼了。

曹丕令人上表故作謙虛,稱自己德薄才疏,請另外求大賢受嗣天位。漢獻帝一見奏表,還以為曹丕是真推辭,就想趁勢作罷。群臣哪里肯放過,連忙說,當初封曹操為魏王時,他也是再三推辭,陛下你三降其詔,他方才答應了。現在你也應該再次降禪位之詔,魏王曹丕肯定會應允的,不得已,漢獻帝又讓人二次擬了一份禪位詔書。

曹丕見到第二道詔書,倒是滿心歡喜,但又不以此為足。他認為要免除后世說他竊國篡位之名,光有兩道詔書還不行,應該筑一“受禪壇”,選擇吉日良辰集大小公卿,盡到壇下,讓漢獻帝親自捧著國璽,雙手交給他,到那時就可以消除別人的猜疑和天下的議論了。

一想到這里,他又寫了一折,辭謝受禪的奏章。漢獻帝哪里知道其中原委,見他兩次推辭,疑惑不定。

這時一個叫華歆的大臣站出來說:“陛下你可以筑一土壇,名叫‘受禪壇’,召集滿朝文武和京城百姓,選擇一個良辰吉日,明明白白地禪位,一來讓天下百姓黎民知道陛下是自愿禪讓,二來你的子子孫孫也會正大光明地受到魏王恩澤,無人敢于加害的。”

漢獻帝見事已至此,只好照此辦理。于是差人在繁陽定下一塊地方,筑起一座三層的高壇,選好日期,舉行禪讓儀式。

到了那天,受禪壇下集聚大小官僚四百余人,虎威御林軍三十萬分列前后,還有無數京城百姓,先請曹丕登壇,漢獻帝親奉國璽至臺上,開讀禪讓的詔書,群臣在壇下跪聽詔書:

咨爾魏王!昔者唐堯禪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歸有德……

讀完詔書,曹丕行八拜之禮,雙手接過詔書和國璽,登上帝位。大小官僚在壇下立即山呼“萬歲”,朝賀新皇帝。當下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大魏。曹丕傳旨,大赦天下。追封父親曹操為太祖武皇帝。大臣華歆當即奏明魏帝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漢帝既然將天下禪讓給陛下,他就應該另作安排,望陛下明確一下,將他安置在何處?”說罷,讓漢獻帝到壇下跪著聽旨,曹丕當即封漢獻帝為山陽公,當日就要起行赴任。華歆手按寶劍指著漢獻帝,厲聲喝道:“立一個新皇帝,廢一個舊皇帝,是古來就有的常理!現在的圣上仁慈,不忍加害于你,還封你為山陽公。你快打點行李,今日就離京,不是朝廷召見,不許你回來!”此時的漢獻帝打落門牙只好往肚里咽,無話可說,只好叩頭謝恩,上馬離去。壇下軍民等人見此情此景,也是傷感不已。已是喜不自勝的曹丕情不自禁地對群臣流露的第一句話是:“所謂舜、禹禪讓,我現在算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本來,從曹操起,就把漢獻帝玩弄于股掌之中,要立則立,要廢則廢,到了曹丕,廢掉一個獻帝,自己稱帝,似乎也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政治斗爭是復雜的,為避免時人的議論,也為避免后人的責難,使出一條“禪讓”的謀略,熱熱鬧鬧地假戲真做,以達到混淆視聽,欺騙輿論的目的。局外人或者不知道個中原委,信以為真的;或者不大愿意接受事實,經他一宣傳一鼓動而改變了態度。如果撇去曹丕的政治目的,單就他制造假象,假戲真做以迷惑人的計謀而言,從商者倒是可以得到一些啟迪的。

第二計 圍魏救趙

【原典】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注釋】

①共敵:兵力集中的強敵。分:分散,使分散。

②敵陽:古代兵法中指先發制人、正面進攻的戰略。敵陰:古代兵法中伺機出擊、后發制人的戰略。

【譯文】

進軍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把這樣的敵軍分散減弱了之后再攻打。與其從正面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從防守相對薄弱的部分進攻更有效。

【簡析】

所謂圍魏救趙,是指當敵人實力強大時,要避免和強敵正面決戰,應該采取迂回戰術,迫使敵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敵人的薄弱環節發動攻擊,置敵于死地。此計適用于敵我力量懸殊之戰,對于軍事實力幾倍、幾十倍于自己的敵人,如果采用莽撞、強硬的方式與其一決高下,一定會頭破血流、傷亡慘重。

在己方處于軍力劣勢的情況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導引流,找準敵人的薄弱環節、要害部位,避實就虛,全力攻擊,或是繞到敵軍的后方攻其不備,對其造成威脅和牽制,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圍魏救趙”被廣泛應用于軍事、政治、經濟、職場、處世等領域,為人們解決諸多難題提供了實用、便利的指導方針,效果顯著。而要充分挖掘此計的潛在智慧,為我們所用,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戰例】

齊、魏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后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

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并許諾解圍后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并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征。孫臏曾與龐涓是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

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于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并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于見人。后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于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

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

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場,龐涓復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一紙救江東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當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就準備再次興兵進犯江東。但是,他又擔心西涼州的鎮東將軍馬騰,會乘機襲取空虛的許都。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涼州,以朝廷的名義給馬騰加以征南將軍的頭銜,命令他隨軍討伐孫權。

于是,馬騰帶領其子馬休、馬鐵及五千西涼兵卒應召來到許昌城下。不久,西涼兵被曹操消滅,馬騰父子三人也慘遭殺害。此后,曹操自認為解除了后顧之憂,即時起兵三十萬,直撲江東。江東聞報之后,立即讓魯肅派使者西上荊州,向劉備求援。

諸葛亮看罷江東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對劉備說:“既不用動江南之兵,也不用動荊州之兵,我自有妙計使曹操不敢進兵東南。”

他讓使者帶回江東的信中說:“如果曹軍南犯,劉皇叔自有退兵之策。”

諸葛亮告訴劉備說:“曹操平生最擔心的就是西涼之兵。現在曹操殺了馬騰,馬騰長子馬超仍然統領著西涼之眾,曹操的殺父之仇定使馬超刻骨切齒。主公只要修書一封,派人結援馬超,讓馬超興兵入關。這樣一來,曹操豈能兵犯江東?”

劉備聞言大喜,立即修書,派使者投送西涼的馬超。

馬超聽說父親和兩個弟弟遇害的消息后,放聲大哭,悲愴倒地。他咬牙切齒,痛罵曹賊。正在此時,劉備的使者持書趕到。

馬超拆書一看,劉備在信中除了大罵曹操之外,還回憶了昔日與馬騰同受漢帝密詔、誓誅曹賊的往事和舊情。指出,他統荊、襄之眾以遏曹之前。認為此舉不但曹操可擒、奸黨可滅、大仇可報,而且漢室可以復興。

馬超看罷,立即揮淚復信,打發使者先回,隨后便點齊西涼兵馬。正準備進發時,西涼太守韓遂使人請馬超相見。

原來韓遂與馬騰是結義兄弟,韓遂與馬超以叔侄相稱。韓遂告訴馬超:曹操派人送來書信,以封西涼侯為誘餌,讓他擒拿馬超。

韓遂還向馬超表示:既為叔侄,不忍加害,愿意與他一起聯軍進擊曹操,以報仇雪恨。

韓遂殺掉曹操的使者,又征調手下八部兵馬,合自己與馬超共計十部,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奔長安。曹操得到關中警報以后,遂放棄南下攻擊孫權的計劃,專力對付關中的馬超、韓遂之軍。諸葛亮一封書信就輕而易舉地制止了曹軍南下,救了孫權之危。

第三計 借刀殺人

【原典】

敵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殺敵②,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注釋】

①友:盟友,可以結盟而借力的人、國家或他物。

②引:引誘。引友殺敵:引誘友軍,借助盟友的力量消滅敵人。

【譯文】

敵軍的基本情況已經摸清楚了,而盟友卻還處在猶豫觀望之中。當務之急是設法促使盟友堅定進攻敵軍的決心,這樣就可以不用我軍出兵,保全我軍實力。這是從《易經》的“損”卦里推導出來的,盟軍在攻戰中可能會有損失,這對我軍是極為有利的形勢。

【簡析】

所謂借刀殺人,是指在對付敵人的時候,自己不動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擊敵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再進一步,則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使其自相殘殺,以達到置敵于死地的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普县| 东平县| 司法| 安乡县| 泰顺县| 拉萨市| 黑河市| 五大连池市| 即墨市| 黑水县| 阿拉尔市| 全南县| 万源市| 长沙市| 民县| 鹤峰县| 南雄市| 晴隆县| 潜江市| 边坝县| 陈巴尔虎旗| 长春市| 博客| 会东县| 荣昌县| 象山县| 蛟河市| 灵台县| 汝城县| 瓦房店市| 南郑县| 大新县| 西畴县| 浙江省| 汨罗市| 舟山市| 东光县| 东山县| 嘉祥县| 罗平县| 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