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性的曲木(2)
- 品格之路
- (美)戴維·布魯克斯
- 2444字
- 2016-11-04 10:32:27
我們的天性中有心存偏見、過于自信的傾向,而智者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這種缺點。從完整意義上看,智慧是以遠距離視角對自我做出的準確認識,并在人生歷程中不斷發展——從青春期時的近距離自我觀察,逐漸演變為更廣闊的全景式觀察。不僅你的優點、缺點,你的親朋好友、各種依存關系,乃至你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都將一覽無余。
從道德層面看,謙虛的人也有引人注目的特點。在加強自我修養方面,每個時代都有它特有的做法,都會采用一些獨特的方法來培養品格高尚、有深刻思想內涵的人。在那期《御前演出》節目播出的那個時期,人們把洋洋自得、驕傲自大等缺點視若洪水猛獸,他們小心翼翼地檢視自己的行為,唯恐沾染上這些壞毛病。
時至今日,我們很多人都把人生看成一次遨游世界、攀爬成功階梯的旅程。為了不虛度一生,在設定人生目標時,我們所考慮的常常是如何才能在外部世界中有所作為。比如,我們的工作能影響這個世界,我們創建的公司能取得成功,或者我們能為這個社會做出某些貢獻。
謙虛的人會把他們的人生比作旅程,除此以外,他們還會使用另一個與內心活動關系更緊密的東西——自我對抗,來形容他們的人生。他們傾向于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對比鮮明的兩面:一方面,我們才華橫溢,另一方面,我們的缺點也極為明顯。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某些天賦,同時也有某些缺點。如果我們在那些誘惑面前習慣性地不加抵抗,不與自身的缺點展開斗爭,我們自身的某些重要品質就會逐漸喪失,我們的品格就無法達到我們期望的標準,甚至遭遇慘敗。
對這些人而言,在外部世界取得成功固然重要,但在內心世界與自己的缺點展開斗爭才是人生的核心內容。1943年,深受人們歡迎的牧師哈里·埃默森·福斯迪克在《做一個真實的人》(On Being a Real Person)一書中指出:“有價值的人生始于與我們自身的對抗?!?
謙虛的人會殫精竭慮地發揚自身的優點,戰勝自身的缺點,彌補自身的不足。我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是我們經常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2005年,戴維·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在凱尼恩學院畢業典禮上所做的著名演講完美地描述了這個困境:
我所有的親身經歷都告訴我,我是宇宙的絕對中心,是現存的最真實、最個性鮮明、最重要的人。以自我為中心是人類的一種天然的基本傾向,我們并沒有因為這種行為不利于社交活動而經常反思。不過,所有人基本上都是這樣做的。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特點:你所接觸的世界都在“你”的前后左右,或者“你”的電視上、顯示屏上。其他人的思維和感受都得通過這樣那樣的方式與你交流,而你自己的所思所感才是最直接、最緊要、最真實的。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天性會把我們引向若干不合適的方向。首先,它會激發出我們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欲望;它會讓我們產生驕傲的情緒,自認為高人一等;它會讓我們對自己的不完美之處視而不見,或者找出辯解的理由,同時夸大我們的優點。在人生歷程中,我們大多數人總是喜歡跟他人做比較,認為自己比他人棋高一著:優點更突出,判斷更準確,品位更高。我們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同,認為自己已經構建了某種身份,一旦受到任何冷落或者冒犯,我們就會十分反感,心情也變得異常糟糕。
人性中的任性成分會讓我們把低層次的愛好置于比高層次愛好更高的位置上。我們都有各種各樣的愛好,希望得到自己向往的東西,比如友誼、家庭、受歡迎、地位、金錢等。而且,這些愛好在層次與重要性上彼此不同。我認為,它們在我們心目中的先后次序應該大同小異。我們都知道,人們對父母子女的愛應當高于金錢,人們對追求真理的熱愛應該高于受歡迎程度。即便在相對主義與多元主義盛行的今天,各種道德品質在我們所有人心目中的排序也大致相仿,至少在大多數時間里差別不大。
但是,我們對這些愛好的排序其實并不合理。如果你在餐桌上閑聊時將某個人私下里告訴你的事情和盤托出,這就說明在你的心目中,你對受歡迎程度的熱愛高于友誼。出席會議時,如果你夸夸其談,而不愿意靜心傾聽,這就說明你對學習與友誼的重視程度不足,而更關注釋放自己的激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都是這樣做的。
對自己的本性持謙恭態度的人都是道德現實主義者。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有一句名言:“人性這根曲木,決然制造不出任何筆直的東西?!钡赖卢F實主義者知道人都是由“曲木”制造而成的,信奉人性“曲木”說的人對自身的缺點有深刻的認識,認為品格是在與自身的缺點做斗爭的過程中培養而成的。托馬斯·默頓認為:“靈魂就像運動員一樣,也需要能與之匹敵的對手,通過對手的磨煉、牽引與推動,才能充分發揮潛能。”
從這些人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內心深處的那些斗爭。他們在與自私自利以及冷酷無情做斗爭時,哪怕只取得了小小的勝利,也會欣喜若狂。如果他們因為偷懶或疲憊而缺席了某個慈善活動,或者沒有靜靜地傾聽某人訴說煩心事,他們就會感到無比沮喪。在他們的心目中,人生可能更像一次道德探險活動。正如英國作家亨利·費爾利(Henry Fairlie)指出的那樣:“只有承認人性有犯錯的傾向,而且過失不可能完全避免,我們的人生才不會漫無目的,我們才不會虛度一生。”
我有一位朋友,他在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會回顧自己當天犯了哪些錯誤。他最主要的過失是冷酷無情,這個過失又衍生出其他過失。他每天都要應付很多人,非常忙碌。在人們向他尋求意見或者訴說不幸遭遇時,他有時會心不在焉;有時他關注的不是對方的話,而是如何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例如,在某次會議上,他考慮更多的可能不是別人到底在說什么,而是如何引起他們的注意,比如,他可能會口是心非地對他人進行阿諛奉承。
每天晚上,他都會分門別類地整理這些過失,分析經常發生的主要過失以及可能由此衍生的其他錯誤。然后,他會思考對策,以便在第二天有所改進。到了第二天,他在待人接物時會力求改變。比如,更耐心地傾聽別人的話;把關心置于威望之上,更看重高層次的東西。所有人都有不斷提高道德修養的義務,我的這位朋友每天都會盡最大努力,力求在這個無比重要的領域取得哪怕一點點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