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欲望就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欲望若沒有節制,無休無止,無盡無邊,就會成為痛苦與煩惱的源泉。欲望越強烈,人會活得越痛苦。曾有一位作家這樣描述欲望與苦樂的關系:一個口袋里沒有錢,心里也沒錢的人不算苦;一個口袋里沒錢,心里卻裝滿了錢的人是最痛苦的,而一個人口袋里有錢,心里卻沒有錢的人是最快樂的。因此,人要想活得快樂,就應該學會節制欲望,讓心里少裝一點欲望。
1.欲望太多會讓人迷失本性
幾乎每個人的生命中,都背負了許多已經獲得,又舍不得放棄的東西,同時,還牽掛著沒有到手,但又充滿渴望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欲望。適度的欲望可以激勵人不斷進取,但過分的欲望就是貪念,就是貪婪,就是一種毒藥,會讓人迷失在物欲橫流之中,搞得眼花繚亂,卻找不到自己,得不到輕松。
有兩個人聽說在東海深處的一個小島上,有一種奇特的樹。只要你站在樹下許愿,樹上就會結出你想要的東西。于是,他們決定前往這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們結伴而行,在大風大浪之中相互團結,乘風破浪,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這個傳說中的小島,也找到了那種神奇的樹。
第一個人來到一棵小樹面前,閉上眼睛,虔誠地許愿,當他睜開雙眼時,發現樹上真的出現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一碗白花花的米飯,還有幾道可口的菜。他十分高興,坐在樹下很知足地吃了起來。吃完之后,他許愿想要一種能治好妻子病的藥,結果真的得到了那種藥,然后他拿著藥,準備離去。這時,他想起了自己的同伴,于是去尋找同伴。
當他找到同伴時,發現同伴正在那里許愿,樹上有大把大把的金幣滾落下來,砸在他頭上。樹下的金幣堆積如山,快把同伴掩埋了,他也不在意。同伴怕他跟自己搶錢,就把他打發走了。沒走多久,他又擔心同伴,于是折了回來,結果發現同伴已經被成堆的金幣埋葬了……
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哪個人不是癡迷地追求金錢和財富?就像那個不斷許愿獲得金幣的人一樣,拼命地把錢往口袋里裝,最終貪婪成性,負累的是自己。而那個節制欲望,懂得知足的年輕人則不然,他懂得珍惜真情,而非金錢,因此,他在如愿以償之后是那么快樂。
英國著名的思想家約翰·米爾頓曾說過:“一個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懼,那他就能成為國王。”面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你所求的越多,往往失去的也越多。當有一天,你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快樂,不知道生活的意義時,你就明白了:原來過度的欲望是幸福的毒藥,毒害的是自己的身心,毒害的是自己的靈魂。
其實,人的一生并不需要太多的金錢,也不需要太多的名望。房子再豪華,我們也只睡一張床;山珍海味再多,我們也只有一張嘴,一天也只能吃那么幾頓。如果在短暫的生命里,你的眼里只有錢而沒有其他,沒有享受生活,沒有珍惜真情,那么當你死去的那一刻,一切的一切對你來說都是浮云,你帶不走,更享受不到。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快樂地活著。要想快樂地活著,就應該節制欲望,不讓欲望埋葬我們的幸福。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不知自己的過失是最大的病痛。”他并不否認人應該有欲望,他只是告訴人們:欲望要有所節制。
一位父親帶著女兒去看畫展,展廳里正在舉行拍賣會。父親認為,拍賣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地方,但也是一個鍛煉人的地方,于是決定帶女兒參加拍賣會。
父親蹲下身來,對女兒說了競拍的規則,并讓女兒選了一幅即將被拍賣的作品作為競拍的目標。然后,他問女兒:“你覺得這幅作品值多少錢?”女兒說:“1000元。”父親說:“好的,我再給你200元的籌碼,如果你能在1200元內拍下那幅作品,他就是你的,錢由我來付。”
竟拍開始了,小女孩顯得有些緊張,因為對手有好幾個,大家并沒有因為她是小孩,就讓著她。當叫價到達1000元時,小女孩緊張極了,當叫價超過1200元時,她還想繼續叫下去,但是被父親制止了。
拍賣會結束后,父親對失落的小女孩說:“今天你雖然沒有得到那幅作品,但是你已經學到了很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你必須學會給自己的欲望設置一個底線。很多人不知道給自己的欲望設置底線,所以被欲望操縱了,結果成了欲望的奴隸,徹底迷失了自己。”
有欲望沒有錯,錯的是欲望之火迅猛地燃燒,一發不可收拾。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團欲望之火,我們既不能讓這團火熄滅,也不能讓它燒得太過猛烈。因為欲望之火熄滅,意味著人不思進取,沒有斗志,沒有追求;欲望之火燒得過于猛烈,意味著欲望讓人痛苦,讓人迷失。
欲望過多,就是貪婪,它就如同雜草一般,在心中任意滋長,讓人心智大亂,變得盲目而沖動,變得沒有人性。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說這樣的事情:一些人為了賺錢,賣假貨、走私販毒、偷竊、搶劫,無所不用其極。還有一些女性,為了賺錢,不惜出賣肉體,出賣靈魂。這就是他們自我迷失的表現,這樣下去,即使他們獲得了財富,也是為人不齒的,他們失去的將是自己的尊嚴,失去的是純真的快樂和溫情的真愛。
貪婪會把人帶入罪惡的深淵,讓人失去理智,失去自我。貪婪會讓人心變得險惡,讓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欺詐,讓親朋好友反目成仇。貪婪的人也許能一時得意,但終將會落魄失意。貪婪的人總是苛求獲得更多,直到有一天從欲望之巔摔回現實的地面,摔得“四肢殘缺”時,才意識到自己當初的迷失是多么可笑。例如,在股票市場上,人的貪婪之心一覽無余,賺了錢還想賺更多,最后可能失去了全部。所以,還是醒醒吧,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學會知足,學會珍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快樂地生活。
2.心靈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唐僖宗年間,奉化出了一個有名的僧人,他體態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開,經常背著一個布袋,游覽四方,隨處寢臥,于是人們稱他為“布袋和尚”。
由于經常游歷山村原野,布袋和尚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有時候他還會幫農家勞作。在這種樸實的勞動中,他體驗到了許多人生哲理,升華了自己的思想修養,給世人留下過許多耐人尋味的奇思妙語。有一天,當他和農夫在一起勞作時,心有所感,于是作了一首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偈語詩,但蘊含了豐富的人生意義。農夫插秧的時候,總是插幾支秧苗,便會往后退一步,往后看看,再往前看看,看自己走的路線直不直。整個插秧的過程,農夫看似慢悠悠的,看似一直在后退,其實一直是在前進。當他們插完秧,退回到田岸上時,所有的秧苗都插好了。這不正是他們的收獲嗎?
雙槳向后不停地劃動,船兒卻不斷向前行進;彎弓射箭時,弓總是向后彎,箭總是向后拉,但是松開手時,箭卻飛速向前,威力無比。人世間,充滿了進與退的玄妙,也充滿了舍與得的智慧,關鍵在于你是否明白其中的真諦。
有時候,前方也許是一個死胡同。與其義無反顧地向前沖,碰得頭破血流,不如理智一點,后退一步,另辟蹊徑,也許你會找到更廣闊的天空。有后退的勇氣,才有前進的希望。輸得起,才能贏得起。暫時向現實妥協,向命運低頭,并不代表你是失敗者,也不代表你是懦夫,相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才是智者的思維,才是成功者的處世之道。
著名影星李連杰初到好萊塢時,幾乎沒有人看好他,也沒有電影公司請他出演角色。后來,好不容易有一家電影公司請他出演,但片酬只有100萬美元,而且還是演一個反面角色。這時李連杰猶豫起來,他對電影公司說:“我需要慎重考慮,才能給你們答復。”就在他考慮的這段時間內,對方卻改口了,在原來片酬上降低了25萬美元。
錢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李連杰在20世紀90年代的東南亞電影市場是一塊金字招牌,賺的錢并不少。可以說,他進軍好萊塢并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打出自己的名氣,讓自己走向世界。經過再三考慮,李連杰決定出演,可是卑鄙的片方再次趁火打劫,又降低了25萬元的片酬,這一次,李連杰答應得很爽快。
就這樣,李連杰以很低的片酬接了他個人第一部好萊塢影片——《致命武器4》,扣除律師、經紀人、宣傳公司等各項費用,再扣完稅,他幾乎沒有什么錢。但是他并不在意,他知道,只要給自己一個出演的機會,他就能用實力證明自己。后來,那部影片上映了,他獲得了7.5分,是整部電影中獲得評分第二高的演員。
很快,很多電影公司主動找上李連杰。從那以后,李連杰的片酬步步高升,他的第四部影片的片酬已經高達1700萬美元。
當李連杰談起進軍好萊塢的往事時,他感觸頗多,說出了布袋和尚的那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表示,當初正是受這首詩所啟發,才學會了退步。
古人說“以退為進”,又說“萬事無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貴面前,你若能退一步,將會獲得一份安然自在;在對錯是非面前忍讓三分,將獲得一份悠然自得。這種無欲則剛、以退為進的做人智慧,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生活中,很多人有一種固定的思維,認為只有前進才是進步,只有向前沖才是進取。比如,在追求物質的道路上,沒完沒了地忙碌著;在與人發生矛盾時,咄咄逼人,不肯讓步;在大富大貴之時,不懂得節制自己的欲望,一味地貪圖享樂。殊不知,這其實是欲念太多在作祟,欲念太多,人才會變得只想擁有,不想失去,只想前進,不愿后退。
布袋和尚的詩告訴我們,做人要淡泊名利,要保持內心的清凈,還要虛懷若谷,適時低頭審視自己,回頭反省自己走過的路。如此,才能從水田中看到那片真實的天空——低頭便見水中天,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看清世界。
布袋和尚的詩還告訴我們,做人應該把名利、榮辱看淡一些——心靈清凈方為道。現實中,很多人行走四方,奔波在名與利之間,只想擁有更多。卻不知,在得到的同時,內心的快樂和幸福感一直在降低。其實,人應該多關心一下自己的心靈,多聽一聽內心的聲音,這樣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煩擾。
3.心快樂了,生命才會快樂
快樂是生命自然舒展的云彩,善待自己,就應該讓自己的心快樂,只有當心快樂了,生命才會快樂;只有當心快樂了,生命才會舒展開來,綻放出最美的花朵。那么,怎樣讓心快樂呢?其實,這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你的心是否快樂,只有你自己知道。因為樂由心生,心靈的快樂是一種純粹的個人感覺。
著名女作家三毛曾說:“真正深刻的快樂,沒有可能使得他人意會。”當你苦苦追尋快樂的時候,不妨摸摸自己的心,問問自己:那里是否有一種輕松,那里是否有一種幸福,因為那里才是你快樂的根。只有你的心快樂,你的生命才會快樂。
有一個關于“快樂藤”的故事:
傳說在終南山一帶,有非常豐美的水草,那里生長著一種特殊的植物——快樂藤。得到這種藤的人,就會快快樂樂,笑逐顏開,從此不再有煩惱。
有個年輕人遭遇了種種變故,每天愁眉不展。苦悶之際,他得知快樂藤的故事,便決心去尋找快樂藤。于是,他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出發了,歷盡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終南山。雖然他順利找到了這種藤,但仍然快樂不起來。
這天晚上,年輕人在山下的一位老人家里借宿。面對皎潔的月光,年輕人忍不住嘆氣,他問老人:“我已經得到了快樂藤,但是為什么我不快樂呢?”
老人一聽樂了,說:“其實,快樂藤不只是終南山才有,每個人心中都有,只要你有快樂的根,無論你身在何方,都能快快樂樂。”
年輕人聽了老人的話,頓時一驚,問:“那么什么是快樂的根呢?”
老人說:“心才是快樂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