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一生要養成的習慣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若谷
- 1577字
- 2019-01-03 03:08:28
習慣9 擺脫你的“約拿情結”
“約拿情結”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我們想取得成功,但面臨成功,總是伴隨著一種心理迷茫。我們既自信,同時又自卑,我們既對杰出人物感到敬仰,又總是有一種敵意。我們敬佩最終取得成功的人,而對成功者,又有一種不安、焦慮、慌亂和嫉妒。我們既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性,又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性。
約拿是《圣經》里面的一個人物。他本身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并且一直渴望能夠得到神的差遣。神終于給了他一個光榮的任務,去宣布赦免一座本來要被神毀滅的城市——尼尼微城。約拿卻抗拒這個任務,他逃跑了,不斷躲避著他信仰的神。神到處尋找他,喚醒他、懲戒他,甚至讓一條大魚吞了他。最后,他幾經反復和猶豫,終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獲得赦免。馬斯洛用“約拿”指代那些渴望成長又因為某些內在阻礙而害怕成長的人。
“約拿情結”是一種看似十分矛盾的現象。人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性,這可以理解,因為人人都不愿意正視自己低能的一面。但是,人們還會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性,這很難理解。但這的確是存在的事實:人們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尤其害怕爭取成功的路上要遇到的失敗,害怕成功到來的瞬間所帶來的心理沖擊,害怕取得成功所要付出的極其艱苦的勞動,也害怕成功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壓力……
簡單地說,“約拿情結”就是對成長的恐懼。它來源于心理動力學理論上的一個假設:“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它反映了一種“對自身偉大之處的恐懼”,是一種情緒狀態,并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不愿發掘自己的潛力。在日常生活中,“約拿情結”可能表現為缺乏上進心,或稱“偽愚”。
馬斯洛在給他的研究生上課的時候,曾向他們提出過如下的問題:“你們班上誰希望寫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誰渴望成為一位圣人?”“誰將成為偉大的領導者?”等等。根據馬斯洛的觀察和記錄,他的學生們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通常的反應都是咯咯地笑,紅著臉,不安地蠕動。馬斯洛又問:“你們正在悄悄計劃寫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嗎?”他們通常也都紅著臉、結結巴巴地搪塞過去。馬斯洛還問:“你難道不打算成為心理學家嗎?”有人小聲地回答說:“當然想啦。”馬斯洛說:“那么,你是想成為一位沉默寡言、謹小慎微的心理學家嗎?那有什么好處?那并不是一條通向自我實現的理想途徑。”
人類中普遍存在某種約拿情結,即:不是追求高級需求,追求卓越,追求崇高的自我實現,而是相反,逃避高級需求,逃避崇高的人類品行。人們視天真純情為幼稚可笑,視誠實為輕信,視坦率為無知,視慷慨為缺乏判斷力,視熱情為懦弱,視同情心為廉價和盲目。為了表現“男子”氣概,英語中的Cool(冷)也因此而成了顯示“有派”和“時尚”的贊美之詞。在長期歷史中曾顯示出人類美好的、和諧的、崇高的、情感的東西竟成了當代人們不自覺的情感禁忌,無怪乎有人稱人類的當代為精神病、神經癥大發作的時代。
約拿情結的問題還在于,自己怕出名,如果別人出了名,他又會嫉妒,心里巴不得別人倒霉。這種情結阻礙生命成長和自我實現,馬斯洛給它取名為“約拿情結”。
我們大多數人內心都深藏著“約拿情結”。 心理學家們分析,這是因為在我們小時候,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和不成熟,心中容易產生“我不行”、“我辦不到”等消極的念頭,如果周圍環境沒有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機會供自己成長的話,這些念頭會一直伴隨著我們。尤其是當成功機會降臨的時候,這些心理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要抓住成功的機會,就意味著要付出相當的努力,面對許多無法預料的變化,并承擔可能導致失敗的風險。
毫無疑問,“約拿情結”是我們平衡自己內心心理壓力的一種表現。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成功的機會,但是在面臨機會的時候,只有少數人敢于打破平衡,認識并擺脫自己的“約拿情結”,勇于承擔責任和壓力,最終抓住并獲得成功的機會。這也就是為什么總是只有少數人成功,而大多數人卻平凡一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