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一生要養成的習慣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若谷
- 6088字
- 2019-01-03 03:08:20
習慣4 永不抱怨
如果一個人從年輕時就懂得永不抱怨的價值,那實在是一個良好而明智的開端。倘若你還沒修煉到此種境界,就最好記住下面的話:如果說不出別人的好話,就寧可什么話也不說。
“煩死了,煩死了!”一大早就聽王寧不停地抱怨,一位同事皺皺眉頭,不高興地嘀咕著:“本來心情好好的,被你一吵也煩了。”
王寧現在是公司的行政助理,事務繁雜,是有些煩,可誰叫她是公司的管家呢,事無巨細,不找她找誰?
其實,王寧性格開朗,工作起來認真負責,雖說牢騷滿腹,該做的事情,一點也不曾拖延。設備維護,辦公用品購買,交通訊費,買機票,訂客房……王寧整天忙得暈頭轉向,恨不得長出8只手來。再加上為人熱情,中午懶得下樓吃飯的人還請她幫忙叫外賣。
剛交完電話費,財務部的小李來領膠水,王寧不高興地說:“昨天不是來過嗎?怎么就你事情多,今兒這個、明兒那個的!”抽屜開得劈里啪啦,翻出一個膠棒,往桌子上一扔,說:“以后東西一起領!”小李有些尷尬,又不好說什么,忙賠笑臉:“你看你,每次找人家報銷都叫親愛的,一有點事求你,臉馬上就長了。”
大家正笑著呢,銷售部的王娜風風火火地沖進來,原來復印機卡紙了。王寧臉上立刻晴轉多云,不耐煩地揮揮手:“知道了。煩死了!和你說一百遍了,先填保修單。”單子一甩,“填一下,我去看看。”王寧邊往外走邊嘟囔:“綜合部的人都死光了,什么事情都找我!”對桌的小張氣壞了:“這叫什么話啊?我招你惹你了?”
態度雖然不好,可整個公司的正常運轉真是離不開王寧。雖然有時候被她搶白得下不來臺,也沒有人說什么。怎么說呢?她不是應該做的都盡心盡力做好了嗎?可是,那些“討厭”, “煩死了”, “不是說過了嗎”……實在是讓人不舒服。特別是同辦公室的人,王寧一叫,他們頭都大了。“拜托,你不知道什么叫情緒污染嗎。”這是大家的一致反應。
年末的時候公司民主選舉先進工作者,大家雖然覺得這種活動老套可笑,暗地里卻都希望自己能榜上有名。獎金倒是小事,誰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呢?領導們認為先進非王寧莫屬,可一看投票結果,50多份選票,王寧只得12張。
有人私下說:“王寧是不錯,就是嘴巴太厲害了。”
王寧很委屈:“我累死累活的,卻沒有人體諒……”
抱怨的人不見得不善良,但常常不受歡迎。抱怨就像用煙頭燙破一個氣球一樣,讓別人和自己泄氣。誰都不愿靠近牢騷滿腹的人,怕自己也受到傳染。抱怨除了讓你喪失勇氣和朋友,于事無補。
播種蒺藜不會收獲牡丹
幾乎在每一個公司里,都有“牢騷族”或“抱怨族”。他們每天輪流把“槍口”指向公司里的任何一個角落,埋怨這個、批評那個,而且,從上到下,很少有人能幸免。他們的眼中處處都能看到毛病,因而處處都能看到或聽到他們的批評、發怒或生氣。
小王剛出來打工時,和公司其他的業務員一樣,拿很低很低的底薪和很不穩定的提成,每天的工作都非常辛苦。他拿著第一個月的工資回到家,向父親抱怨說:“公司老板太摳門了,給我們這么低的薪水。”慈祥的父親并沒有問具體數字。而是問:“這個月你為公司創造了多少財富?你拿到的與你給公司創造的是不是相稱呢?”從此,他再也沒有抱怨過,既不抱怨別人,也不抱怨自己。更多的時候只是感覺自己這個月的成績太少,對不起公司給的工資,于是他更加勤奮地工作。兩年后,他被提升為公司主管業務的副總經理,工資待遇提高了很多,他時常考慮的仍然是:“今年我為公司創造了多少?”有一天,他手下的幾個業務員向他抱怨:“這個月在外面風吹日曬,吃不好,睡不好,辛辛苦苦,大老板才給我500元!你能不能跟大老板建議給增加一些?”他問業務員:“我知道你們吃了不少苦,應該得到回報,可你們想過沒有,你們這個月每人給公司只賺回了2000元,公司給了你們500元,公司得到的并不比你們多。”業務員都不再說話,以后的幾個月,他手下的業務員成了全公司業績最優秀的業務員,他也被老總提拔為常務副總經理,這時他才27歲。去人才市場招聘時,凡是抱怨以前的老板沒有水平、給的待遇太低的人他一律不要,他說,持這種心態的人,不懂得反思自己,只會抱怨別人。
抱怨一般有三種:一種是工作上的抱怨,如抱怨上司不公平、待遇不佳、工作太多、同事不合作等等;另一種是生活上的抱怨,如抱怨物價太高、小孩不乖、身體不好等等;還有一種是對社會的抱怨,總是憤世嫉俗,對不公平之事極度不滿。
人都有一種正義與剛毅之氣,有一種自尊之需,因此難免會對周圍的不平之事發泄自己心中的情緒,但你要知道你的抱怨不會給別人帶來任何益處。
別人沒有聽你抱怨的義務,你的抱怨如果與聽者毫無關系,會讓對方不耐煩,如果你經常抱怨,下次他看見你便會躲得遠遠的。
有問題才會抱怨,如果你抱怨的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而且天天抱怨,那就會給人一種“無能”的印象。一個能干之人,如果因為愛抱怨而被人認為“無能”,那不是很冤枉嗎?
如果你時常抱怨別人,那么你也會被認為是個不合群、人際關系有問題的人,否則為什么別人不抱怨?
對工作的抱怨如果言過其實或無中生有,那么不僅聽的人不以為然,不同情你,反而會抵制你,連上司也會對你表示反感。
抱怨也會使自己的情緒惡化,看什么都不順眼,使自己陷入一種自己制造出來的消極情境之中。
經常抱怨也會變成一種習慣,遇到壓力或不如意之事,便先抱怨一番,這是最可怕的事。
抱怨也會影響其他人的情緒,讓不明真相的人心理產生波動,這會破壞工作場所的氣氛,而你這種行為也必將受到指責。
告別抱怨的理由:
1.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分內的事情你可以逃過不做么?既然不管心情如何,工作遲早要做,那何苦叫別人心生不快呢?太不明智了!有發牢騷的工夫,還不如動動腦筋想想辦法:事情為什么會這樣?我所面對的可惡現實與我所預期的愉快工作有多大的差距?怎樣才能如愿以償?
2.發牢騷的人沒人緣
沒有人喜歡和一個滿腹牢騷的人相處。再說,太多的牢騷只能證明你缺乏能力,無法解決問題,才會將一切不順利歸于種種客觀因素。若是你的上司見你整日哼哼唧唧,他恐怕會認為你做事太被動,不足以托付重任。
3.冷語傷人
同事只是你的工作伙伴,而不是你的兄弟姐妹,就算你句句有理,誰愿意對你的指責洗耳恭聽?每個人都有貌似堅強實則脆弱的自尊心,憑什么對你的冷言冷語一再寬容?很多人會介意你的態度:“你以為你是誰?”何況很多人不會把你的好放在心上,一件事造成的摩擦就可能使對方認為你一無是處。
4.重要的是行動
把所有不滿意的事情羅列一下,看看是制度不夠完善還是管理存在漏洞。公司在運轉過程中,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沒有問題。那么,快找出來,解決它;如果是職權范圍之外的,最好與其他部門協調,或是上報公司領導。請相信,只要你有誠意,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當然,如果你盡力了,還是無法力挽狂瀾,那么也盡快停止抱怨吧,不妨換個工作。
與其抱怨,不如實干
如果你還有時間抱怨,那么你就有時間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你已覺得抱怨無濟于事,你就應該去尋找克服困難、改變環境的辦法;如果你認為抱怨是一種壞習慣,你就應該化抱怨為抱負,變怨氣為志氣。
世界是美麗的,世界也是有缺陷的;人生是美麗的,人生也是有缺陷的;工作是美麗的,工作也是有缺陷的。因為美麗,才值得我們活一回,因為有缺陷,才需要我們彌補,需要我們有所作為。
一位偉人曾說:“有所作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則是無所作為,是逃避責任,是放棄義務,是自甘沉淪。”不論我們遭遇到的是什么境況,光是喋喋不休地抱怨不已,都注定于事無補,還會把事情弄得更糟。而這絕不是我們的初衷。
倘若我們的抱怨毫無理由,就應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心態,由消極變為積極,由推諉變為主動,由事不關己變為責任在我。即使我們的抱怨具備十足的理由,那也還是不要抱怨吧!在逆境中拼搏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這是人生永恒不變的法則。當你遇到某一個難題時,也許一個珍貴的機會正在悄悄地等待著你。對于一個優秀的員工而言,公司的組織結構如何,誰該為此問題負責,誰應該具體完成這一任務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他心目中惟一的想法就是如何解決問題。不論是誰的責任,我們都不妨換一個角色,比如自己就是這件事的責任人,你將如何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有一個小藥店的店主,一直想找一個能干一番大事業的機會。每天早晨他一起來,就希望自己今天能夠得到一個好機會。然而,好長時間過去了,他認為的機會并沒有出現。對此,他抱怨不已,他認為自己有干大事業的本事,卻沒有干大事業的機會。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他并不是去研究市場,而是經常在花園里去做所謂的“散心”,而他經營的小藥店也為此門庭冷落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免多少有點像這個店主。看見別人的成功便無形中會生出點嫉妒,并且在這種嫉妒之余,常常還會妄自菲薄,總以為別人的工作才是最好的,而自己呢?自己總是看不到什么希望。我們總是把別人的成功歸之于運氣好,于是,我們也夢想著那好運能早一天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來。
后來,這個藥店的店主戰勝了自己這種消極的態度,而他接下來的所作所為,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榜樣。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他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無論什么人,不管他們的地位是高還是低,自己都主動地去和他們接觸。
有一天,他這樣問自己:“我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的希望、自己未來的奮斗目標寄托在那些自己一無所知的行業上呢?為什么不能在自己現在相對熟悉的醫藥行業干出一番大事業來呢?
于是,他下定決心擺脫自己以前的那種怨天尤人的心態,就從自己的藥店做起,他把自己的這一事業當做一種極為有興趣的游戲,以此來促進他生意的發展。他讓自己用那種發自內心的熱情告訴別人,他是如何盡量提高服務質量使顧客滿意,以及他對藥店這一行業有多么大的興趣。
“如果附近的顧客打電話來要買東西,我就會一面接電話,一面舉手向店里的伙計示意,并大聲地回答說:‘好的,赫士博克夫人,二十片安眠藥,一瓶三兩的樟腦油,還要別的嗎?赫士博克夫人,今天天氣很好,不是嗎?還有……’我盡量想些別的話題,以便能和她繼續談下去。
“在我和赫士博克夫人通電話的同時,我指揮著伙計們,讓他們把顧客所需要的東西以盡快的速度找出來。而這時負責送貨的人,臉上帶著笑容,正忙著穿外衣。在赫士博克夫人說完她所要的東西之后不到一分鐘,送貨的人已帶著她所需要的東西上路了。而我則仍舊和她在電話中閑談著,直到等她說:‘呵,瓦格林先生,請先等一等,我家的門鈴響了。’
“于是我笑了笑,手里仍拿著話筒。不一會兒,她在電話中說:‘喂,瓦格林先生,剛才敲門的就是你們的店員,他給我送東西來了!我真不知道你怎么會這么快,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我打電話給你還不過半分鐘呢!我今天晚上一定要把這事告訴赫士博克先生。’
“因為我這里有優質的服務,過了不久,幾條街以外的居民也都舍近求遠地跑到了我們店里來買藥了。以至于后來城里好多別的藥店老板都跑到我這兒來取經,他們不明白,為什么偏偏我的生意會做得這樣好?”
這便是查爾斯·瓦格林成功的方法,也正是這一方法,使得他的小藥店生意興隆,其分店幾乎在全美遍地開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占領了美國醫藥業的零售市場。在當時的美國醫藥零售業中,他的公司擁有的分店數量及其規模占全國第二。并且他的事業還在繼續健康地發展下去。
他的醫藥事業之所以能夠成功,有一個小小的秘訣,那就是:如果你能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當做一種有趣的游戲,而且能夠用持續不斷的熱忱去經營它的話,機會不久便會站在你的門口。
瓦格林的成功多半得力于他對工作的態度,而不是工作的本身。當他看清楚他就好比是游戲中的作戰者時,好運便跟隨而來了。他承認自己是個作戰者,并在此基礎上仔細研究這游戲中的所有規則,然后再盡自己的力量好好地去努力。這樣,他從中既能感覺到樂趣,工作起來又覺得容易。你何不自己也去試一試呢?
一般人認為,忠實可靠,盡職盡責地完成分配的任務就可以了,但這還遠遠不夠,尤其對于那些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要想打開人生局面,必須做得更多更好。付出多少,得到多少,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因果法則。也許你的投入無法立刻得到相應的回報,也不要氣餒,應該一如既往地多付出一些。回報可能會在不經意間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最常見的回報是晉升和加薪,但回報也可能來自其他方面和其他人,以一種間接的方式來實現。你付出的努力如同存在銀行里的錢,當你需要的時候,它隨時都會為你服務。
沒有人欣賞好抱怨的人,就是因為這不是有出息的行為,真有志氣、有出息的人從來不會抱怨。恐怕沒有人愿意做一個沒有志氣、沒有出息的人吧?那么,就把所有應該的抱怨和不應該的抱怨都一齊拋棄,開動腦筋,甩開臂膀,信心十足地大干一番吧,美好的前程在等著你呢!
不要任何抱怨
傍晚時分,過路的神見一位年輕人坐在一塊石頭上唉聲嘆氣,他的身邊放著一擔柴火,顯然是剛從山上砍下來的。
“年輕人,你有什么事嗎?”神不解地問道。
“唉,別提了,每天上山前,我都計劃砍兩擔柴,可是,每次不是體力不支,就是斧子鈍了,以至于我的目標從未實現過。因此,我很沮喪,沒有一天過得開心的。”
“萬事不可強求,如果你順其自然,就不會有這么多煩惱了。”神說完,就消失了。但是遇到此種情況你應該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
順其自然——看似容易做起來難,但是你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你肯定會從中獲益良多。
你注意過沒有,當你在公司里上班,沒有任何干擾時,這一天你都能過得很快樂。如果你一心一意要執行某個計劃,往往到最后會因為無法完成而灰心喪氣。而且就算你完成了,你也會因為其間遭遇的困難而疲憊不堪。當然你難免有些計劃要去執行,有些目標你也非實現不可。
有一個人從一棵椰子樹下經過,一只猴子從上面丟下來一個椰子,正好打中了他的頭。
這人摸了摸腫起來的頭,然后把椰子撿起來,喝椰汁,吃椰肉,最后還用外殼做了一個碗。
朋友,假如猴子丟下的那個椰子打中的是你的頭,你會用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這個“意外的打擊”呢?如果是怨恨,是咒罵,那么不但無濟于事,反而還會使你的心情變得更糟糕,如果你選擇了積極的心態,就像故事中的那個人一樣,只是摸了摸頭上的腫塊,然后撿起椰子,饒有興致地吃掉果肉,并把椰殼做成一只碗。這時,你也有可能因心情的變好而感謝那只猴子、頭上的腫塊和椰子。因為如果沒有這一切,或許你就無法解決旅途中的寂寞、饑餓和無聊。
卡特和弗明同時被公司解雇了,這如同“晴天霹靂”。
卡特在找不到其他工作時,干脆自己做起了小生意。這是他第一次當老板,做自己以前并不想做、也不熟悉的事。雖然面臨很多的困難,但卡特卻突然覺得生活更有意義,更具有挑戰性,并認為這一切都是“晴天霹靂”帶來的好處。
面對失業,弗明卻選擇了沮喪、頹廢,他不愿重新去找工作,也不愿像卡特那樣自謀生路,而是一味地怨天尤人,終日咒罵上蒼的不公平。
若干年后,卡特和弗明在大街上相遇了。這時的卡特作為一個施舍者,向街邊一個年老的、衣衫襤褸的乞丐遞過去10美元,而那個伸著雙手,跪在地上的乞丐正是弗明。
當初同樣的境遇,兩人面對“晴天霹靂”的不同心態,才造就他們今天的天壤之別。
因此,當災難突如其來,你與其以消極抱怨的心態待之,不如以積極的心態去化解。當你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去化解災難時,你就有可能從中得到更大的益處,這難道不是人生中的另一番收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