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禪悟人生大全集(超值白金版)作者名: 丁鑫本章字數: 6430字更新時間: 2019-01-03 02:37:34
凡事親力親為,過質樸生活
大凡簡潔的人常有充實的人生。他們保持著本性中最淳樸的東西,在每日的勞動中磨煉自己的心性。這樣的人與其他人一樣有許多追求,但他們只追尋那些生活的必需,卻不會為虛榮而貪欲無度。這樣的人之所以幸福,正是因為他們內心簡約,因而寧靜快樂。
在每日的勞作中尋求著充實與安寧
蕓蕓眾生總有人問,到底要做到怎樣才稱得上是精進?精進,說起來其實很簡單,“把握現在”就是真正的精進。
昨天的付出是昨天的事,如果今天尚未付出,就不要期待收獲。很多禪修者秉承著這一古訓,整日緊張地勞動,過著清苦的生活,平淡、辛勤而又虔誠。
“深泥田里好相聚,拽耙鞭牛真快活。”這是源自《田歌》中的一句,描寫了江西真如禪寺中僧侶的農禪生活,從唐代以來,眾多僧人繼承了“師凡作務,執勞必先與眾”的禪風,在每日的勞作中尋求著充實與安寧。
百丈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曾經也遇到許多困難,因為佛教一向以戒為規范生活,而百丈禪師改進制度,以農禪為生活,甚至有人批評他為外道。
百丈禪師每日除了領眾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在生活中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于平常的瑣碎事務,尤不肯假手他人。
漸漸地,百丈禪師年紀大了,但他仍每日隨眾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弟子們畢竟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的工作,因此,大家懇請他不要隨眾勞動,但百丈禪師仍以堅決的口吻說道:“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工作,只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做工。
百丈禪師無奈,只好用絕食行為抗議,弟子們焦急地問他為何不飲不食。
百丈禪師道:“既然沒有工作,哪能吃飯?”
弟子們沒辦法,只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隨眾干活。
戒律是禪,勞動是禪,生活亦是禪。百丈禪師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才會堅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求在勞動之中磨煉自己的心性,度化自身。
“不作不食”是一種簡單而樸素的信仰,其目的在于錘煉自己的品性,充實自己的生活。當然,這種信仰絕非一日或短時間內形成的,在時光的洪流中,唯有日日如此,才能尋求生命的超脫之境。據說從前有個和尚問著名的文益禪師:“您是如何修行的呢?”當時文益禪師的回答是:“步步踏著。”
“步步踏著”,這四個平實而淡然的字卻有著重大的意義。人走路時都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只有腳下踩得很實在,心無二念,才是最好的修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又何嘗不是如此?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間,每一個“現在”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光,都需要用心體會。春風秋雨,花開花落,人們總是對不經意間消逝的美麗扼腕嘆息,卻不愿意為身邊的美駐足贊美,待其逝去,方才翻然悔悟。這種人何其可悲。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如果你因錯過了太陽而流淚,那么你也將錯過群星。”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我們要使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有所作為,每一步都留下堅實的腳印。
廬山東林雜詩(唐·慧遠)
崇巖吐清氣,幽岫棲神跡。
希聲奏群籟,響出山溜滴。
有客獨冥游,徑然忘所適。
揮手撫云門,靈關安足辟。
流心扣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騰九霄,不奮沖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保留本性淳樸,直心是道場
《維摩經菩薩品第四》中有一句名言“直心是道場”。這句話是在倡導人們要保留本性中最淳樸的東西,如果人人真善不虛,那么順其自然的世界自會十分和諧。古往今來,保持本性淳樸都為圣賢所強調。如果人們都在道德的生活中,既不尚賢,又無欲而不爭,那就合乎自然規范,天下也自然太平無事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有些人不能自修道德,不能整治爭心和欲望,卻只拿那些嘆古惜今的話來當教條,這自然是背道而馳,愈說愈遠了。
一天,光嚴童子為尋求適于修行的清凈場所,決心離開喧鬧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時,遇到維摩居士。維摩也稱為維摩詰,是與佛祖同時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眾多,資財無數,一方面瀟灑人生,游戲風塵,享盡世間富貴;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薩,在佛教界被喻為“火中生蓮花”。光嚴童子問維摩居士:“你從哪里來?”“我從道場來。”“道場在哪里?”“直心是道場。”聽到維摩居士講“直心是道場”,光嚴童子恍然大悟。“直心”即純潔清凈之心,即拋棄一切煩惱,滅絕一切妄念,純一無雜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修道;若無“直心”,就是在最清凈的深山古剎中也修不成正果。
原本人心純真無私、正直光明,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漸漸發現周圍的許多人都是心有城府、爾虞我詐、鉤心斗角、自欺欺人,便不由自主地隨波逐流,放棄了自己的直心道場。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社會上風氣不正,人們有失淳樸善良而流于虛偽,心地不再像古人那么淳樸,讓許多老人不由感嘆“今不如昔”。
取法于天地自然,超然外物,看透世間的萬事萬物,以天地之道運用于處世之中。然而,時代變化,人心不古,后世之人早已偏離了直心道場,故對于圣人的告誡不置可否。聽著他們的慨嘆,我們也能體會其中一二。
世風如此,多說無益,一聲嘆息,只愿自修其身,保持真我的本性。而這真我的本性也就是回歸的本性,去除惡習,去除貪念,一切以善為本,簡為主。當越來越多的人遠離狡詐欺騙,世界便會日漸和諧完滿。
偈(唐·司空圖)
人若僧時我亦僧,逃名最要是無能。
后生乞汝殘風月,自作深林不語僧。
生活的本質是實現,而不是占有
“清貧”的生活“符合自然,盡量節約,崇尚樸實,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或許會有人把“吝嗇”等同于“清貧”,但兩者的實質截然不同:清貧者追求的是一種簡單的生活,尤其是其中家境較為寬裕的人,不花錢并不是因為舍不得;慳吝人是因為舍不得給自己,更舍不得給他人,所以才節省。
金錢是用來實現人某種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種手段,而許多人卻把它當成了生活的全部。生活的目的遠遠跨越了物質的層面,人的內心深處都追求著精神的自由,沒有精神做支撐,人就只是麻木地在人世間行走的軀殼而已,所以在這個世間生活的人,都在實現著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或者內心信仰,如此說來,金錢遠遠支撐不了世人的生活。
因此珠光寶氣并不是高貴的象征,人之所以高貴,更重要的是因為氣質和品格,而非外在的浮華。
一個皇帝想要整修京城里的一座寺廟,他派人去找技藝高超的設計師,希望能夠將寺廟整修得華美而又莊嚴。后來有兩組人員被找來了,其中一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與畫師,另外一組是幾個和尚。由于皇帝不知道到底哪一組人員的手藝比較好,就決定比較一下。他將兩組人分別帶到一座需要整修的小廟,并給了同樣多的錢讓他們隨意支配。
工匠買了一百多種不同顏色的漆料,還有很多工具;和尚只買了一些抹布與水桶等簡單的清潔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來驗收。他首先看了工匠們所裝飾的寺廟——一座被裝飾得五顏六色,金光璀璨的寺廟。
皇帝滿意地點點頭,接著去看和尚們負責整修的寺廟。他看了一眼就愣住了,和尚們所整修的寺廟沒有涂上任何顏料,他們只是把所有的墻壁、桌椅、窗戶等都擦拭得非常干凈,寺廟中所有的物品都顯出了它們原來的顏色,而它們光亮的表面就像鏡子一般,反射出外面的色彩。天邊多變的云彩、隨風搖曳的樹影,甚至是對面五顏六色的寺廟,都變成了這個寺廟美麗色彩的一部分。在正殿中,很多香客在虔誠地向佛祖跪拜。
皇帝問和尚:“你們把錢花在哪里了?”
和尚合掌回答:“陛下,那些接受了您的施舍的流浪者,正在佛前為您祈福!”
皇帝被深深地震撼了。
和尚修整的寺廟沒有任何裝飾,卻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如同鏡子一般光亮的表面映射出外面的色彩。這則禪宗故事告訴我們:極致的樸素也可能是極致的美麗,時尚華麗固然吸引人的眼球,樸素淡然同樣精彩。和尚們用最簡單的方法完成皇帝的任務,卻把更多的福澤與需要者分享。唯有自己簡樸、簡單,才會有更多的東西給人;如果自己浪費、享受了,那能給人的東西也就減少了。
從事佛學研究及教學、弘法的濟群法師曾經說過:“佛法認為,解脫痛苦的方法,首先是了解有情的痛苦現狀,然后,由此尋找痛苦之源。人類痛苦固然與外在環境有關,究其根源,還是生命內在的問題。”從般若思想來看,一切痛苦都是對‘有’(存在)的迷惑和執著造成,想要解脫痛苦,必須對存在具備正確認識。
與其在亂花迷眼的花花世界中昏了頭腦,不如做個清淡、簡樸的清貧者,實現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清心寡欲,在樸實、簡單的生活中安定下來,不隨物質世界顛倒起伏。
送賀蘭上人(唐·賈島)
野僧來別我,略坐傍泉沙。
遠道擎空缽,深山蹋落花。
無師禪自解,有格句堪夸。
此去非緣事,孤云不定家。
讓心靈回歸簡樸
大凡簡潔而執著的人常有充實的生活。一個人若時常追求復雜而奢侈的生活,苦難則沒有盡頭,不僅貪欲無度,煩惱纏身,而且日夜不寧,心無快樂。因為復雜,往往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因為奢侈,極有可能斷送美好的人生。
在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的追求、許多的憧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銘心的愛情,追求金錢,追求名譽和地位。有追求就會有收獲,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擁有很多,有些是我們必需的,而有些卻是完全用不著的。那些用不著的東西,除了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為我們的一種負擔。
其實,幸福與快樂源自內心的簡約,簡單使人寧靜,寧靜使人快樂。
一個農民從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卻被淹死了。事后,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說他做得對,因為孩子可以再生一個,妻子卻不能死而復活。有人說他做錯了,因為妻子可以另娶一個,孩子卻沒法死而復活。
這件事情傳到了當地的寺院里。寺里的一個小和尚聽了以后便就去問農民為什么選擇救妻子。農民告訴他,他救人時什么也沒想。洪水襲來,妻子在他身邊,他抓起妻子就往山坡游。待返回時,孩子已被洪水沖走了。
自然是一種最睿智的生活方式,這個農民如果進行一番抉擇的話,事情的結果會是怎樣呢?洪水襲來,妻子和孩子被卷進旋渦,片刻之間就會失去性命,而這個農民還會在山坡上抉擇,妻子重要,還是孩子重要?
人的一生中,許多時候并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抉擇。抉擇十分最困難,也十分簡單,困難在于你總是把抉擇當做抉擇;簡單在于你別去考慮抉擇問題,遵循生命自然的方式。
佛陀告訴人們,不殺便是仁,一切要以慈悲、博愛為原則,遵循自然,愛護生命。現在的人,需求的東西越來越多,不僅貪圖享受,還追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時尚、流行、虛榮……這些無明的煩惱累積起來,壓得每個人都喘不過氣來。殊不知,其實簡簡單單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心造就一切,帶著枕頭被子出門,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反而更加累贅。再多的物質也有不滿足,心靈則更加苦楚。如若回歸到簡樸的心靈,雖然貧窮其實是富有。因為簡潔,每每能找到生活的快樂;因為執著,時時能感覺沒有虛度每一天。平凡是人生的主旋律,簡潔則是生活的真諦。
歸嵩山作(唐·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在勞動中品味幸福
如果有人說勞動是一種幸福,或許有些聽到這話的人第一個反應是嗤之以鼻吧:我就喜歡待著,有吃有喝,不用工作,一天什么都不干,那才幸福呢。或許如此吧。然而,人們有時卻在不需要勞動的時候懷念起勞動來。
農民忙過了秋季,享受整個閑暇冬季的時候,不免感到無所事事,顯得很無聊。
閑且貴的人,有些也會心血來潮租一塊城市周邊的土地親自耕種。
忙碌的上班族,閑暇太久也會嚷嚷沒意思,或許心里會想:還是工作好!
……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中重點強調了勞動:“人的雙手雙腳是為勞動而生的,勞動原是人類本分上的事,若常常勞動,身體必定康健。不僅尋常的出家人需要勞動,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勞動才行。”并且講述了佛勞動的故事:
有一次,佛和阿難出外游行,在路上碰到一個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難抬腳,自己抬頭,一直抬到井邊,用桶打水,叫阿難把他洗濯干凈。
還有一天,佛看到門前木頭做的橫楣壞了,自己動手去修補。
有一次,一個弟子生了病,沒有人照應,佛就問他說:“你生了病,為什么沒人照顧你呢?”那弟子說:“從前人家有病,我不曾發心去照顧他;現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來照顧我了。”佛聽了這話,就說:“人家不來照顧你,就由我來照顧你吧!”說完就將那病弟子大小便種種污穢洗濯得干干凈凈;并且還將他的床鋪理干凈、整潔,然后扶他上床。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要穿針縫衣,無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嚷道:“誰能替我穿針啊?”佛聽了立刻答道:“我來替你穿。”于是便走過去為他穿針。
佛尚且常常勞動,更何況普通人呢!幸福的右手是快樂勞動的天堂;不幸的左手是無所事事的地獄。
我們的雙手雙腳,本來就是為勞動而準備的,如果不用來勞動,就發揮不了作用,而且對身體也沒有任何好處。
勞動是一個人具有的本能之一,一旦喪失或者放棄,別說想要成佛,就是作為人,也是不稱職的。把勞動當成修行的必須,在平凡中踐行偉大的智慧,正是佛教宗旨偉大之所在。因為勞動是上天賜予的生活方式,一個人只有把勞動當做自己的本能,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生命才會生生不息。
人們討厭勞動,多是因為勞動過于勞累、過于頻繁。但無可否認,勞動能帶來幸福。將庫房般臟亂的房間收拾得一塵不染,會使人獲得一種明亮的幸福;將堆積很久的工作快速完成,會使人獲得一種充實的幸福;將眾多的知識技能搬進腦海里,會使人獲得一種沉甸甸的幸福。不勞動,等待自己的便是無聊、空虛、寂寞,若想生活充實,怎能缺少勞動呢?
題長安僧院(唐·蔣吉)
出門爭走九衢塵,總是浮生不了身。
惟有水田衣下客,大家忙處作閑人。
清心寡欲,才是人的真實寫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有一個東西渾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把它叫做“道”。
南北朝時有一位禪宗大師的悟道偈說:“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道,心物一元,包括了物質與非物質,渾然一體,“先天地而生”,一切萬象的種種變化,生起與消滅,只是兩種不同的現象而已,雖然與這超越一切事物的“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卻無法影響它的本質。
對于形而上的表達,佛學歸于“空”,一切皆空,“寂”和“寥”也是對空的一種認識。寂是絕對的清虛,清靜到極點,毫無一點聲色形象;“寥”是形容廣大,無窮無盡。
生命原本就是一段清虛寂寥的旅程,何必為塵世間幻化的種種表象而迷惑呢?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只帶了一塊布當做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搭了一間茅草屋,獨自居住。后來,他發覺茅屋里有一只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塊布,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不愿去傷害那只老鼠,無奈之中他又回到村莊,向村民要了一只貓。得到了貓之后,他又想:“我并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讓它跟我一樣只吃一些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奶牛,這樣那只貓就可以靠牛奶為生。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后,他又發覺自己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來照顧那頭奶牛,于是他又回到村中,找了一個流浪漢做他的仆人,讓其來到山中居住照料奶牛。他又幫這位仆人搭了一間茅屋,仆人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后,跟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于是……后來故事不斷發展,一年以后,山上成了一個熱鬧的村莊。
人總是活在不斷增加的心緒和欲望中,或許原本想過簡單樸素的生活,誰知,事情的演變卻不由著自己的本意,而是隨著現實的駁雜。究竟怎樣才能達到“寂寥”的境界呢?清心寡欲,恬淡自然,窮困而不潦倒,入世而不沉迷,一簞食,一瓢飲,無聲色之欲,無功名之累,或許就是寂寥的境界吧。
《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和人生要達到寂寥的境界是一樣的,不要被一些外在的東西所束縛,這正是對禪的頓悟。
送靈澈上人(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