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悟人生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丁鑫
- 12167字
- 2019-01-03 02:37:34
慢行慢做,好學即能精進
中國的禪宗,注重智慧,而每個人的領悟能力不同,因而智慧的獲得也是有快有慢。但無論快慢都離不開是持之以恒的積累,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獲得。只有以這種精神來學習,才能獲得真知。除此之外,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離不開實踐環(huán)節(jié),實踐不一定能有成果,但一個不去修證、實踐的人不可能有所得。
心平氣和,慢慢修行
一位剛剛修行的和尚詢問老禪師:“我們打禪還要打多久?”老禪師氣定神閑地回答他:“打到驢年為止?!敝袊哪隁v里根本沒有驢年,也就是說,打禪根本沒有結束的一天,修行也就沒有終結的時間。生死涅槃,人一生都在修行之中。
無論做什么事,如果缺乏實踐的環(huán)節(jié),結局最終都只是鏡花水月而已,缺乏現實的根基。佛法也是如此,需要在現實的修行中逐漸獲得。一個人去修證、實踐佛法不一定能成佛,但一個不去修證、實踐的學佛者絕不可能獲得解脫。
中國的禪宗,注重智慧,而每個人的領悟能力不同,因而智慧的獲得也有快有慢。有的人慢慢地得到智慧,有的人很快得到智慧,因此禪宗分為“漸悟”和“頓悟”,“漸”與“頓”既和個人慧根有關,又與機遇相連,同時也離不開每個人在修行過程中的積累,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在修行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
有一個人問投子大同禪師:“一個沒有眼睛的人,走路時應該怎樣選擇方向呢?”
禪師回答說:“他可以朝著四面八方行走,周圍都會留下他的腳印?!?/p>
那人又問:“既然他都沒有眼睛,那么他的腳印怎么會遍及四方呢?”
禪師:“他還需要眼睛做什么呢?”
沒有“眼睛”的人,將會調動所有的潛能來感知外界的方向,現實生活中,視力比較差的人聽覺與觸覺往往尤為敏銳,如同“渾身有眼”,也就擺脫了對“眼睛”的依賴。所以在實際的禪修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要隨時保持這種狀態(tài),才能更快地接近禪的高深層次,才能真正洞悉禪的奧義,就如真正的禪者一樣,不思不慮,反而洞悉一切。
在實踐過程中,修行者務必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修行本身是一個不斷提高,求得證悟的過程,個中妙趣恐怕只有最終得道的人才能領悟,大多數人最初體會到的多是課業(yè)的枯燥,戒律的刻板和因果的乖謬。倘若因此心生倦怠,之前的所有修行都將如竹籃打水,所以,虔誠的向佛之心和修行誠意是賢者皆有的品性。
圣嚴法師開始隨東初老人修行時,住在文化館內一間很小的房間里。生活固然清苦,但他對修行與學習充滿向往。然而,東初老人似乎并不急于向他傳經授學。
剛剛安頓下來,東初老人卻找到他說:“圣嚴,我知道你愛好讀書和寫作,所以你需要更多的空間,你搬到隔壁的大房間去吧!”
圣嚴法師非常高興,很快就把自己的衣物搬到了大房間里。哪知第二天東初老人就對他說:“你業(yè)障太重,恐怕沒有足夠的福澤來享受這么大的房間。你還是搬回小房間去吧!”
雖然心中稍微有些不滿,但圣嚴法師還是照做了。他本以為搬回小房間之后就能夠隨師父參禪了,但沒想到東初老人又提出讓他搬回大房間。
這一次,圣嚴法師盡量克制著自己的氣惱,平心靜氣地對東初老人說:“師父,我可以住在小房間里。”聽到這話,東初老人嚴厲地斥責了圣嚴法師,并要求他遵照自己的指示。
隨后的日子里,依照師父的要求,圣嚴法師不斷地從大房間搬到小房間,又從小房間搬回大房間。他也曾表達過抗議,但出于對師徒倫理的重視,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服從。
終于有一天,圣嚴法師突然領悟到這也許正是東初老人鍛煉自己心性的一種方式。于是,他不再抗議,而是心平氣和地搬來搬去。當他不再猶豫,不再不滿,也不再惱怒后,東初老人就讓他住定不動了。
不同的人會從圣嚴法師的這段經歷中得到不同的啟示:有的人看到的是東初老人的嚴厲,有的人看到的是修行的不易,還有人看到的是圣嚴法師心態(tài)的變化。修行枯燥并且艱難,生活也大抵如此。我們可以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境遇都當做一場修行,通過每件小事去磨礪心智,陶冶品性。秉持著一顆虔誠的心,心中多一分平和,生活也多幾分愜意,修禪之法也會多幾分精妙。
宿永陽寄燦律師(唐·韋應物)
遙知郡齋夜,凍雪封松竹。
時有山僧來,懸燈獨自宿。
為法忘軀,追尋充實人生
佛經中談道:“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其意思是說:如果能活一百歲,卻學不好東西,還不如活一天,去勤奮追求真理。
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矣!”
佛祖為了求得佛法而甘愿獻出自己的血肉,以此獲得真理和智慧;古人為了尋求真理而頭懸梁,錐刺股……而我們已經不需要像佛祖那樣以生命為代價去尋求真理,就能得享快樂而充實的人生。
這些表明,真理的魅力與吸引力是巨大的,否則,不會有那么多人為此而前赴后繼??梢姡切┑玫秸胬?、明心見性的人從真理中找到了自己的未來面目,并且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從而超越了生命,進而把握了生死。
久遠劫前一位善根深厚的太子,名叫曇摩鉗,他好樂善法,派人四處尋覓懂得佛法的善知識,卻苦無所獲。忉利天王知道他的愿心,想試驗他的發(fā)心是否堅固,于是化作凡人優(yōu)塞來到王宮,表示能解佛法。太子得知立刻出迎,頂禮接足奉為上座。
“我這法世間稀有難得,恐怕太子您不愿意付出代價!”優(yōu)塞為難地說。太子立即表示不惜傾所有一切,只愿聽聞佛法,解除煩惱痛苦。優(yōu)塞要求說:“那么請?zhí)油谝淮蠡鹂?,投身供養(yǎng)法寶,便能傳授?!睍夷︺Q毫不猶豫地命令侍衛(wèi),挖掘深坑,并燃火于坑中。國王臣民們見太子為了聽聞佛法犧牲身軀,便向他哀求:“請看在國家前途上不要犧牲自己,我們愿意做奴仆供優(yōu)塞差遣?!倍訁s堅定地說道:“我累劫以來歷經無數生死投轉,以這色身在人道造貪嗔癡惡業(yè),在畜生道受人鞭打負重、為人所食,在地獄一日間喪身無數,痛徹心髓,苦無間斷。從未發(fā)心為法布施,今日此造業(yè)之身能供養(yǎng)法,實在是因緣殊勝,希望大眾成就我上求佛道的愿心!”
優(yōu)塞于是升座說法道:“常行于慈心,除去恚害想;大悲憫眾生,矜?zhèn)麨橛隃I;修行大喜心,同己所得法;救護以道意,乃應菩薩行?!碧勇労蟊銑^身躍入火坑,但熾熱的火坑卻剎那間化成清涼的蓮池,太子端坐于清凈芬芳的蓮臺上。曇摩鉗了達禍福無常、流轉為苦的道理,為求真理為法忘軀,真是精進無畏的大菩薩!
的確,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太子曇摩鉗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愿意為了求得佛法而放棄自己的生命是因為他深深地明白要想求得真正的智慧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正是因為真理的可貴,才使得很多人在真理面前都發(fā)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
“山重水復疑無路”,在尋求真理的道路上,并不會一帆風順,而是充滿艱難險阻并布滿荊棘的,有的時候甚至要為此而付出生命的代價。正因為如此,真理才難能可貴,才會有無數的人不畏艱難而孜孜不倦地追求著真理,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
的確,一個洞悉了人生百態(tài),達到智慧圓融境界的人又怎么會在乎追求真理之路的艱辛或者自身的安危呢?對于他們而言,真理和智慧的價值遠遠高于生命本身。而一個掌握了真理的人必將是一個快樂、生命充實而豐盛的人。
贈頭陀師(唐·劉商)
少壯從戎馬上飛,雪山童子未緇衣。
秋山年長頭陀處,說我軍前射虎歸。
疑問是成長的標志
佛法的弘揚十分注重對人們在佛法上產生的種種疑問及誤解進行解釋,而不是對這些問題和實際存在的現象進行逃避。只有疑惑解除之后,人們才能對佛法有更加正確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對佛法進行弘揚??梢姡幸刹庞形?。生活需要起疑,有疑才會去找答案,才會有所進步。
有一個小和尚心中有疑問,始終找不到答案,于是決定去問老和尚。
小和尚問老和尚:“僧人皈依佛門,四大皆空,講究一種虛靜。那么,我們來世上一遭,究竟是為了什么呢?究竟還有什么是屬于我們的呢?”
“為了自己的心啊。”老和尚開導小和尚說,“屬于我們的太多太多了,自由的身心、超脫的意念,以及藍天白云、這山那水?!崩虾蜕锌粗『蜕幸荒樌Щ蟮臉幼?,又補充說:“當一個人四大皆空時,這世間的一切就都是他的了。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夢游四海、思度五岳,我們還有什么不可企及的呢?”
小和尚說:“那塵世間的人們不也擁有這些東西嗎?”
老和尚說:“不!有錢的人,心中只擁有錢;有宅第的人,心中只惦記宅第;有權勢的人,心中只關注權勢……他們擁有某項事物的同時,也就失去了這項事物之外的所有事物。”
這時,太陽落山,月亮從東方升起,山中炊煙拂拂裊裊。小和尚觀望著山水云月,終于舒心地笑了。
這個小和尚敢疑敢問,才有了最后“舒心地笑了”的結果。生活中的我們必須學會起疑,學會面對疑問。有什么問題一次想不明白,就多想幾次,或者去請教別人??鬃诱f:“三人行,必有我?guī)??!敝皇情]門思考,而不懂得請教別人的人進步是有限的,孔子尚且要向郯子、萇弘、老聃請教,更何況我們呢?
人的一生總是伴隨著疑問。“我是從哪里來的?”這是每一個人幼年時都問過的問題。逐漸長大,我們又有了更多的問題出現:人死后往何處去?有人說人有前生,誰見過?死后靈魂究竟存不存在?人為什么會有痛苦?痛苦從哪里來?肉體是我,我卻不是肉體,那么真正的我是什么?如此一步一步追問下去,生命似乎是在不斷地出現疑問、不斷地尋求答案中度過。
克契到佛光禪師那里學禪有好長一段時間了,他個性隨和,遇事總是自己想辦法打理、解決,盡可能不去麻煩別人,就連修行,也是一個人默默地進行。
一天,佛光禪師問他說:“你來我這兒也有12個年頭了,有沒有什么問題呢?要不要坐下來聊一聊?”克契連忙回答:“禪師您已經很忙了,學僧怎好隨便打擾呢?”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晃又是三個秋冬。
這天,佛光禪師在路上碰到克契,又有意點化他,主動問道:“克契啊!你在參禪修道上可曾遇到些什么問題?有的話就要開口問?!?/p>
克契答道:“禪師您那么忙,學僧不好耽誤您的時間!”
一年后,克契經過佛光禪師的禪房外,禪師再對克契說道:“克契,你過來,今天我有空,不妨進禪室來談談禪道?!?/p>
克契趕忙合掌作禮,不好意思地說:“禪師很忙,我怎能隨便浪費您的時間呢?”佛光禪師知道克契過分謙虛,這樣的話,再怎樣參禪,也是無法開悟的,得采取更直接的態(tài)度不可了。所以當佛光禪師再次遇到克契的時候,便對克契說:“學道坐禪,要不斷參究,你為何總不來問我呢?”
只見克契仍然應道:“老禪師,您忙,學僧實在是不敢打擾!”
這時,佛光禪師大聲喝道:“忙!忙!我究竟是為誰在忙呢?除了別人,我也可以為你忙呀!”佛光禪師這一句“我也可以為你忙”的話,頓時驚醒了克契。
閉門造車是故步自封、無法進步的。對于不懂的,多聽多問,多請教那些內行人士。有時候自己苦思不解的問題,往往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豁然了悟。帶著疑問去尋找答案,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個人的進步正是在疑問與答案的螺旋上升中完成的。
云在法師西山讀莊子(清·金圣嘆)
蓮子峰高竺塢低,石幢沙崖到幽棲。
鄰僧夜靜聞秋水,侵早開窗見馬蹄。
外道千年無注疏,內篇三字作標題。
法師試作我經讀,定嘆東人未讓西。
真知從實踐中來
真知是怎么得來的?真知是從實踐中得來的!
蘇軾通過親眼所見才知道“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中的“明月”是一種鳥的名字,“黃狗”是一種黃色的小蟲子。
佛法也是,只有通過實證才知道它不是虛玄的,而是一個修正的事實。佛法需要修正,一個人去修正、實踐佛法不一定能成佛,但一個不去修正、實踐的學佛者則絕不可能獲得解脫。
臨濟在黃檗禪師門下,行為精純專一。睦州首座問他:“你到這里多少時間了?”臨濟回答:“三年了。”睦州又問:“你參問過老師嗎?”臨濟回答道:“沒有?!蹦乐莞嬖V他:“你去問問住持,什么是佛法的大義吧。”
臨濟就去問了,話音未落,黃檗禪師就打他?;貋砗?,睦州問他:“你問得怎樣?”臨濟答道:“我話還沒有說完,禪師就打我,我也不知道為什么?!?/p>
睦州說:“你還沒弄清楚,再去問問吧?!迸R濟又去問了,黃檗又打了他。就這樣三度發(fā)問,三度遭打。臨濟心灰意冷,對首座說:“承蒙您慈悲為懷,鼓勵我去問佛法。也感謝禪師不吝賜教,只恨我太愚鈍,不能領會深義,我只好離開這里了。”
首座說:“你若要走,也應該去向住持告辭啊?!庇谑?,睦州首座先到黃檗那里為臨濟說好話:“三次向你問法的那個和尚,非同常人,如果他來告辭,你要指引他一條路,往后雕琢成一棵大樹,天下人都可以享受到陰涼了。”
臨濟去向黃檗告辭時,黃檗告訴他:“你今后別的什么地方也別去,只要去大愚和尚那里就行了。他一定會指點你的?!庇谑?,臨濟直接去找大愚和尚。
大愚問:“你從哪里來?”
臨濟答:“從黃檗那里來?!?/p>
大愚問:“黃檗有什么話嗎?”
臨濟答:“我三次去問佛法大義,三次都被師父打了。不知道我有沒有過錯?”
大愚說:“黃檗是求成心切,為了幫助你悟法,弄得自己都累死了,可是你還到我這里來問錯沒有錯。”臨濟一聽,豁然大悟道:“原來黃檗的佛法也不多啊!”
大愚一聽,一把揪住臨濟道:“剛才你問有錯沒錯,現在又說黃檗佛法沒多少,你明白什么道理?快說!”
臨濟卻不答話,直朝大愚的肋部打了三拳頭。大愚推開他說:“你的老師是黃檗,悟不悟不關我的事?!?/p>
臨濟回來,把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黃檗,黃檗聽完便說:“大愚真饒舌,等將來我一定要痛打他一頓?!迸R濟便說:“等什么,要打現在就打?!闭f完,便揮拳朝黃檗打去。黃檗大喝道:“你這個癲和尚,竟敢在虎口拔牙!”臨濟便大喝一聲。
黃檗明白,臨濟是真的覺悟了。
臨濟的覺悟是屢次挨打的結果,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棒喝。佛法的大義就在拳頭下清晰:不要總是問別人,自己去實踐。實踐后得來的領悟才是真正的深刻領悟。
每個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在實踐的土壤上才能有所收獲。
沒有實踐,得到的不過是鏡花水月,一碰便破了;沒有實踐,一切終歸是虛妄,終歸是荒誕的想象。人必須去實踐才能得到真正的收獲。
只有在生活實踐中自悟自證,才能獲得禪旨的真諦;只有在生活實踐中反復驗證,才能真正修成正果。世間的事正如玄奘法師的一句名言所說的那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些只知道一味空想、與現實脫節(jié)的不思進取之人,永遠不會理解生命真諦。
過僧竹院(唐·周賀)
一生愛竹自未有,每到此房歸不能。
高人留宿話禪后,寂寞雨堂空夜燈。
有一種禪心叫認真
生命只有一次,時光短暫易失,這僅有的一次人生怎能不使我們去認真地對待呢?生命是一個過程,不管我們經歷什么樣的事情,遇到什么樣的人,我們都應該認認真真地對待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應該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情,力求將其做到最好。
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從西天取經歸來后,名動天下,就連隨行的白龍馬也被贊為“天下第一名馬”,迷倒了眾多的驢馬。很多的驢馬都把白龍馬奉為偶像,因此,總有驢馬來找它探討如何獲得成功。白龍馬回答道:“我去取經,大家也應該沒有閑著,有的可能比我還要忙。我的目標很明確,一步一個腳印,十萬八千里后,我回來了,可是你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你們的努力只是機械地走著。”
驢馬一聽,愕然。
不管你身在何處,在你朝著一個方向走的時候,能夠認真地堅持下去才能有所收獲。認真便是道!認認真真地干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才能得道。認真,對于我們每一個平凡人來說都是一種生活姿態(tài),一種對生命歷程完完全全地負起責任來的生活姿態(tài),一種對生命的每一瞬間注入所有激情的生活姿態(tài)。如果我們回顧歷史便會發(fā)現,許多成就斐然的人無一不是以真之心對待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甚至就連撞鐘這樣看似平凡的小事,他們也用心來做。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房中出來就聽到了陣陣悠揚的鐘聲,禪師立刻被那種與眾不同的鐘聲吸引了,他仔細聆聽,神態(tài)極其專注。鐘聲停了以后,他向弟子詢問道:“今天早上撞鐘的是誰???”
侍者回答道:“他是新來的,才來了沒幾天?!?/p>
奕尚禪師說:“你去把他找來,我有話要問他。”
那個新來的和尚來了,奕尚禪師問道:“今天早上你敲鐘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心情呢?”
他回答道:“沒有什么特別的心情?!?/p>
奕尚禪師道:“我看不是這樣的,撞鐘的時候,你一定是想著什么;否則,你不會撞出這樣的鐘聲的。我仔細聽過了,今天的鐘聲格外響亮,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撞出這樣的聲音來?!?/p>
新來的和尚想了想,然后說道:“我沒有刻意想什么,在我還沒出家以前,師父告訴我說:‘做什么事都要用心,撞鐘的時候想到的只能是鐘,因為鐘即是佛,只有虔誠、齋戒,敬重如佛,才配去撞鐘?!?/p>
奕尚禪師面露喜色,提醒他道:“撞鐘是這樣的,做任何事都是這樣的。要保有今天早上撞鐘的禪心,以后,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這位小和尚便是著名的悟由禪師。從此以后,他牢記奕尚禪師的教誨,事事認真,無論做任何事都保持撞鐘的禪心,后來終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撞鐘的時候想到的只能是撞鐘,無論是誰有了這樣的認真態(tài)度,他的前途都是不可限量的。
尋三藏上人(唐·武元衡)
北風吹雪暮蕭蕭,問法尋僧上界遙。
臨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語指芭蕉。
實事實干,空話少說
言出必行,不高談闊論,是一個人進行道德品質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少說些漂亮話,多做些實際事,應成為恪守的生活準則,正如一句伊朗的諺語:“如果空喊能造出一所房子,驢子也能修一條街了?!边@對于那些只知道夸夸其談而不干實事的人是莫大的諷刺。
有句話說得好:“一百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因為行動是敢于改變自我、拯救自我的一個標志,是一個人能力的證明。光心想、光會說,都是虛的,沒有一點實際的東西。
例如一個饑餓的人,讓他們研究食譜,即使把山珍海味的名稱寫了滿滿一紙,卻并不能充饑,倒不如讓他馬上得到立刻就可以吃的幾種普通的食品,解決饑餓問題,才是實在。通向勝利之路要務實,不要坐而論道,即便是滴水也能夠把石頭穿透。因此,行動才是我們做事的起點,它使我們的幻想、計劃、目標都變?yōu)楝F實,成為一股活動的力量。行動,是滋潤我們做事的食物和水,是接近夢想的最佳捷徑!
一日,一個禪師碰到一個拿著木棍的小叫花子,便告訴他怎樣畫一個方框,勤加練習,他日有緣,再相見時就可不必要飯了。老道走后,小叫花子閑來無事,便用木棍刻畫方框,極盡方框之變化。
時隔不久,禪師又碰到一個放牛的牧童,告訴他用木棍在地上從上到下拉那么一下,若能勤加練習,日后有緣,也就可以不用放牛了。于是牧童山間放牛閑散之余便用木棍在地上或寬或窄、或疾或徐拉那一畫。
四十年后,禪師圓寂之前,把這兩個人叫到了一起,合寫了一個中字。
這個中字便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地成就了書法史上的兩位傳奇人物。
成功來源于諸多要素的幾何疊加。比如,每天笑容多一點點;每天行動多一點點;每天創(chuàng)新多一點點;每天效率高一點點……假以時日,我們的明天與昨天相比,將會有天壤之別。所以說,我們不管做任何事,想要有所成,就需要下工夫,需要實干。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要急于求成,哪怕每天學習一點點,日積月累,自然就會有所得。
的確,一張地圖無論它繪制得多么詳細,比例尺多么精密,也都不能讓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動哪怕一寸;一部法典,無論它寫得如何公正,都不能預防罪惡的發(fā)生;一本食譜,無論它寫入多少山珍海味,都解決不了任何人一時的饑餓問題,還不如幾口粗茶淡飯來得實在。
贈江華長老(唐·柳宗元)
老僧道機熟,默語心皆寂。
去歲別舂陵,沿流此投跡。
室空無侍者,巾屨帷掛壁。
一飯不愿馀,跏趺便終夕。
風窗疏竹響,露井寒松滴。
偶地即安居,滿庭芳草積。
法鼓山并非一朝建成
佛教有一則偈子說道:人有不惜身,智慧心決定;如法行精進,所求事無難。其重點在于“精進”二字,乃是大乘菩薩道的六度之一。其實,這句偈語所強調的正是持之以恒的作用。
云門舞集的創(chuàng)辦者林懷民曾經說過:“法鼓山不是一年建立起來的?!泵總€人都應該捍衛(wèi)自己通過智慧心做出的選擇,應努力不懈,乃至不惜奉獻整個生命,也不能因為主觀或客觀的理由選擇退卻。
弟子們問禪師:“老師,如何才能成功呢?”
禪師對弟子們說:“今天咱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在睡覺前說一百次‘我行’,大家能做到嗎?”
弟子們疑惑地問:“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事?”
禪師說:“做完了這件事,一年之后你們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
弟子們想:這么簡單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一個月之后,禪師問弟子們:“我讓你們做的事,有誰堅持做了?”大部分的人都驕傲地說道:“我做了!”禪師滿意地點點頭說:“好!”
又過了一個月,禪師又問:“現在有多少人堅持了?”結果只有一半的人說:“我做了!”
一年過后,禪師再次問大家:“請告訴我,還有幾個人堅持了?”這時,只有一人驕傲地說:“老師,我做了!”
禪師把弟子們都叫到跟前,對他們說:“我曾經說過,做完這件事,你們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F在我想要告訴你們,世間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難做的事,最難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說它容易,是因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做到并持之以恒的,終究只是極少數人?!?/p>
后來一直堅持做的那個弟子成為禪師的衣缽傳人,在所有的弟子中只有他成功了!
每天100次的自語,看似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仍然沒有幾個人能堅持下來。由此不難看出,堅持不懈是多么困難的事情。堅持是最容易的,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但堅持又是最困難的,因為能夠做到最后的往往沒有幾個人。造成堅持變?yōu)槔щy之事的原因在于,我們總是急于見到成果,所以我們就不再注重過程,然而,很多事情在開始行動時并不一定能立竿見影,必須持之以恒,具足耐心才可。
古人教導我們:“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無論是佛道修行,還是世俗生活,實現目標的秘訣絕非一蹴而就,而在于一個人能夠堅持到底。任何偉大的事業(yè),成于堅持不懈,毀于半途而廢。
能夠堅持到最后的人往往有默默無聞的品行、利落果斷的性格、度己惠人的心愿,溫柔而不失剛毅,緘默而不輕言放棄,這便是“精進”二字中隱含的密碼。任何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都必須有持之以恒的品質。世人能夠有所成,條件很多,其中一項因素必然是精勤。
淦居士見訪(元·圓至)
婆娑穢土蓮花國,五濁群生九品人。
并坐夜深皆不語,一燈分映兩閑身。
越忙的人時間越多
時間如白駒過隙,瞬間消逝。如何在這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最大的幸福?
人的時間有限,然而才能無限。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所謂的嗟嘆上,認識自己,安于自己所走的路,珍惜時間,把每一秒都做最有效的運用。若能如此,即使年老體邁,也依然能夠保持年輕的激情與活力。
世間最可怕的衰老是心態(tài)的衰老,如果你有一個年輕的體魄,卻有一顆衰老的心,那會比你有一個衰老的身體還要可悲。沒有什么可以阻擋前進的腳步,擦亮眼睛,輕裝前行,每一天我們都能夠看到路邊不同的風景,嗅到清新的空氣。
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去一一打理,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容顏易逝的長吁短嘆上,不如細致地經營生命中的每一塊園地,在生命的終點翹首回望,你會看到一路芬芳。
時刻保持年輕的心態(tài),即使冬天萬木凋零,也依然能夠看到滿眼的青翠,生命之樹將與之常青。
佛光禪師門下弟子大智,出外參學二十年后歸來,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禪師述說此次在外參學的種種見聞。佛光禪師以慰勉的笑容傾聽著,最后大智問道:“老師!這二十年來,您老一個人還好嗎?”
“好!很好!講學、說法、著作、寫經,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沒有比這更欣悅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樂?!?/p>
大智關心地說:“老師,您應該多一些時間休息!”
夜深了,佛光禪師對大智說道:“你休息吧!有話我們以后慢慢談?!?/p>
清晨,還在睡夢中,大智隱隱聽到佛光禪師禪房傳出陣陣誦經的木魚聲。
白天,佛光禪師總是不厭其煩地對一批批來禮佛的信眾開示,講說佛法;夜晚禪師不是批閱學僧心得,便是擬定信徒的經書,每天總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禪師剛與信徒談話告一段落,大智爭取這一空當,搶著問佛光禪師道:“老師!分別這二十年來,您每天的生活仍然這么忙,怎么都不覺得您老了呢?”
佛光禪師道:“我沒有時間覺得老呀!”
“沒有時間老”,正如一句哲語所說:越是忙碌的人,時間就越多;也像孔子所言:“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禪者的人生觀也是如此。佛光禪師就是這樣一位領悟了禪宗真諦的圣人,他將誦經禮佛、弘法傳道當做是自己生命中必須承擔的責任,并默默地將這份重擔挑在肩頭,不以為苦,反以為樂。
當你將全部的生命與精力投入到有意義的生活中時,哪里還有時間去關注自己鬢角催生的白發(fā)、額上乍現的皺紋呢?人活在世上,往往有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常常覺得時間緊迫,光陰像細沙一樣從指縫間滑落,越是急切地想要將它抓住,它流逝得越快;另一種是看破了生命的無常后歸于淡定與從容,美與丑、樂與憂于他們而言都是彈碰即破的氣泡,并不能對生活造成什么實質的影響,云煙過眼,他們卻往往能夠明白生命的真諦。
生活如此美好,睿智的人從來不會慨嘆。我們隨著快速流逝的生命朝前奔跑,從來不擔心衰老。如此,每一秒鐘都可能創(chuàng)造一個奇跡,每一天都會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所以,不必傷春悲秋,把握住時間,就能把握住生命。
宴坐庵(宋·范成大)
油燈已暗忽微明,石鼎將干尚有聲。
鈉被蒙頭籠兩袖,藜床無地著功名。
跏趺合眼是無何,靜里惟聞鳥雀多。
俗客叩門稱問字,又煩居士起穿靴。
學習是一種偏執(zhí)
有人說,成功來自偏執(zhí)。一位佛學大師曾告誡世人:“除非不學,要學就要學會,否則決不放棄;除非不問,要問就要問懂,否則決不放棄;除非不想,要想就要想通,否則決不放棄;除非不知,要知就要知透,否則決不放棄。”只有以這種精神來學習,才能獲得真知。
人們常用泥燒制成沙鍋,來熬制中藥或在冬季煨燙,這種鍋使用起來很方便,但是也非常容易打碎,而且一碎就會一裂到底。后來世人常常用“打破沙鍋問到底”來形容執(zhí)著的求證精神。
凈居寺有一位比丘尼名喚玄機,常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參禪,有一天她突然想到,世人皆愛喧囂,而自己卻在寂靜中得到了快樂,瞬間,她覺得自己開悟了。
于是她動身前去拜訪雪峰禪師,想去請雪峰禪師確認自己是否已經到達了禪的無上境界。
雪峰禪師問道:“你從什么地方來?”
玄機回答道:“從大日山而來?!?/p>
雪峰用機鋒語問:“既然是大日山,那么太陽出來了沒有呢?”
玄機不甘示弱地回答:“太陽一直未曾出來,假如太陽出來了,雪峰必然會融化。”
雪峰禪師對她的機智非常贊賞,于是又問:“你叫什么名字?”
“玄機?!?/p>
“那你一天能織多少布呢?”
“寸絲不掛!”玄機說完,便覺得自己的回答一定會得到雪峰禪師的贊賞,于是起身告辭后便往外走。
雪峰禪師突然喊住她:“玄機,你的袈裟拖在地上啦!”
玄機一聽,趕緊回頭去扯自己的袈裟衣角。
雪峰禪師哈哈一笑:“好一寸絲不掛!”
這位比丘尼本已經懂得了禪的機鋒,能夠比較自如地應對雪峰禪師的考問,但是一聽到禪師說袈裟拖在了地上,馬上就做出了和普通人一樣的反應,可見她只知道如何解釋自己的名字,并未在心中做到了無掛礙,沒有真正懂得禪的意義。人一旦陷入這種明明不“知”卻自以為“知”的誤區(qū),就很難對自己做出準確的定位。
有時候,學習需要一種偏執(zhí)的精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以不知為知,是一種無益的虛榮。
真正的真理是經得起考驗的,所以越是經過反復推敲與驗證的事實距離真理越近,也越能經得起時光的考驗,其散發(fā)出來的光熱,在未來的日子里,會照亮更多人的前途,溫暖更多人的人生。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真理,從而體驗生活的更多樂趣,在有限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然而獲得真理的道路總是崎嶇的,真理不是雜草,盡管隨風飄落的草子也可蓬勃生長,但終會被鏟除而難以營造茵茵綠島;真理像是玫瑰,總能在枝頭綻放出別致的美麗,但并非一伸手就可摘到,那些銳利的刺,像是盾牌一樣,令人知難而退。
冰心曾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闭胬淼墨@得也是如此,只有勇敢的、執(zhí)著的,甚至有些偏執(zhí)的人,才能在學習中獲得最寶貴的真理。
乞食僧(唐·貫休)
擎缽貌清贏,天寒出寺遲。
朱門當大路,風雪立多時。
似月心常凈,如麻事不知。
行人莫輕誚,古佛盡如斯。
欲曉聲而操千曲,欲識器而觀千劍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滿腹經綸卻不知如何運用的人被稱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樣的“矮子”很多,既有趙括紙上談兵成為千年笑柄,又有馬謖痛失街亭萬古遺恨。所以古人又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p>
行,既是行動,也是行走,行動是一種隨時而發(fā)的實踐,行走是永遠身在途中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修行與學習相伴相隨,永遠都不會停止。
唐代的智閑和尚曾拜靈佑禪師為師。有一次,靈佑問智閑:“你還在娘胎里的時候在做什么事呢?”
還在娘胎里的時候,能做什么事呢?他冥思苦想,無言以對,只好說:“弟子愚鈍,請師父賜教!”
靈佑笑著說:“我不能說,我想聽的是你的見解?!?/p>
智閑只好回去,翻箱倒柜查閱經典,但沒有一本書是有用的。他這才嘆悟道:“本以為飽讀詩書就可以體味佛法、參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場空啊!”
灰心之余,智閑一把火將佛籍經典全部燒掉了,并發(fā)誓說:“從今以后再也不學佛法了,省得浪費力氣?!?/p>
于是他前去辭別靈佑禪師,準備下山。禪師沒有任何安慰他的話,也沒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閑來到一個破損的寺廟里,還過著和原來一樣的生活,但是心里總是放不下禪師問他的話。
有一天,他隨便把一片碎瓦塊拋了出去,瓦塊打到一根竹子上,竹子發(fā)出了清脆的聲音。智閑腦中突然一片空明,內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種從未體驗過的震顫和喜悅,體驗到了禪悟的境界。他終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實踐中自悟自證,才能獲得禪旨的真諦。”于是立即趕到靈佑禪師身邊說:“禪師如果當時為我說破了題意,我今天怎么會體會到頓悟的感覺呢?”
真正的學禪絕不僅僅是參禪,念幾句經就行了,它更在于參悟禪宗的道理,在于以慈悲的“行”來實踐開悟的“知”。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無論是自己在經典中學到,還是由圣人大德告知,都不是真正懂得,仍然需要通過親身實踐來參悟。
對于一些復雜的事情,我們會被這些表象所蒙蔽,因此猶猶豫豫,止足不前。其實,不要在乎它是簡單或是復雜,只要做就是對的。佛道本來就是簡單的,若以一顆簡單的心去面對,愿意做,甘愿做,任何被我們看做是復雜的東西也就變得簡單了。
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本毩曇磺е非蟛拍芏靡魳罚^察過一千柄劍之后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要學會一種技藝,不是容易的事;做個鑒賞家,也要多觀察實物,紙上談兵是不行的。所以,并非埋頭死讀書,讀書破萬卷與在讀書中實踐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如此,學習才能多有所獲。
《送贊律師歸嵩山》(唐·清江)
禪客歸心急,山深定易安。
清貧修道苦,孝友別家難。
雪路侵溪轉,花宮映岳看。
到時瞻塔暮,松月向人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