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治療與保養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馮若 金輝
- 13957字
- 2019-01-04 04:01:12
第二章 糖尿病治療總則
糖尿病治療的目標
糖尿病治療的唯一目的
治療糖尿病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全面控制糖尿病的病情,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并對加重病情、產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干預。為達到這一目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患者迎戰各種病癥的手段之一。從某種角度上說,血糖水平反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如果糖尿病患者沒有控制好血糖,處于高血糖的狀態,輕則出現頭暈、惡心、心慌等癥狀,重則引發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等并發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只有血糖正常了,糖尿病患者的身體情況才會較為“安全”。
當然,低血糖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也很危險,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出現低血糖。有冠心病的患者,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險,因為低血糖會加重心肌缺血、誘發心肌梗塞,因此,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要盡量避免使用降糖作用強、持續時間長的藥物。
調節異常血脂
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質的總稱,主要包括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正常范圍內的血脂不僅無害,而且還是維持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異常,不僅會影響到血糖的控制,還會使發生糖尿病血管病變的幾率增大。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及時檢測血糖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體內血脂的水平。一旦血脂出現異常,就要及時采取措施,如控制飲食、服用藥物等。4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必須要服用降脂藥物。但降脂藥會造成肝損害和肌損害,在服藥期間應每月復查肝功能、肌酸激酶,如果肌酸激酶比正常值增高10倍以上,轉氨酶比正常值增高3倍以上,就應停用降脂藥。
降壓
糖尿病與高血壓的共同發病因素是糖代謝的異常,糖尿病患者發生高血壓的幾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且發病高峰比正常人提前10年。伴有高血壓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并發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及末梢大血管病。高血壓還會加速視網膜病變及腎臟病變的發生和發展。若糖尿病患者本身肥胖、血脂異常、缺乏運動,都必須要注意測量血壓,發現高血壓后應高度重視,且要進行有效治療。
戒煙戒酒
煙草中的煙堿會導致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若過度吸煙,則會使血壓下降),血管痙攣,血液流動異常等不良反應。每一種不良反應都會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科學實驗證明,乙醇對心臟具有毒害作用,過多攝入乙醇會降低心肌的收縮能力,加重心臟的負擔,嚴重時會導致心律失常,并影響脂肪代謝,加速動脈硬化的形成。這也會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甚至會引發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
降低血液高凝狀態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內皮細胞受到損傷,血小板功能異常,血液、血細胞的流動性發生改變。血液高凝時,處于低流動的狀態,這些情況會變得更加嚴重。糖尿病的多種嚴重并發癥,如心肌梗死、腦梗死、視網膜病變失明、下肢血管病變足壞疽、腎病、腎衰竭等,都與患者體內的高凝狀態關系密切。
糖尿病的治療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結合患者的病情、日常生活環境等因素,制定出全方面、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治療糖尿病的目的。
糖尿病治療的3大目標
短期目標——控制血糖,降糖達標
血糖就是血液中的糖,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葡萄糖。體內各組織細胞活動所需的能量多來源于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須要保持在一定水平才能維持體內各器官和組織的需要。正常的人早晨空腹血糖在4.44~6.66毫摩爾/升之間,若超過7.22毫摩爾/升就稱為高血糖。
人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會使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尿糖增加,出現血管、神經等并發癥。糖尿病發病的病因雖然復雜,但歸根到底是因為胰島素出現相對或絕對缺乏,或產生胰島素抵抗。而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就會導致無法產生胰島素,進而引起糖尿病。所以,治療糖尿病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控制血糖。但相對于漫長的糖尿病治療過程來說,控制血糖只能算是短期目標,因為只有血糖正常了,糖尿病患者出現其他病癥的幾率才會降到最低。
控制血糖的過程中,如果藥物治療或飲食、運動治療運用不得當,就會使身體進入低血糖。像高血糖一樣,低血糖對糖尿病患者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應該盡量“達標”,維持在正常水平內。血糖“達標”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
長期目標——保護心血管,預防并發癥
糖尿病治療的長期目標是通過良好的代謝控制,預防各種急慢性并發癥,延緩病情的發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中,尤其要受到重視的是心血管并發癥。有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高達25.3%,在所有與糖尿病相關的死亡病例中,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高達80%,心血管疾病已成為糖尿病患者的“頭號殺手”。
二甲雙胍對降低血糖和保護心血管有較好的作用。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優先考慮這種藥物。但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個體化用藥(根據自身的病情確定使用藥物的種類)的效果更為明顯。通過個體化的藥物、飲食、運動等支流,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壓、體重等指標會逐步恢復正常,以實現對心血管等身體各要素的保護,延緩糖尿病各種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在重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同時,也要做一些預防其他并發癥的措施,如通過改善血脂異常,降低高血壓等措施預防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腦血栓等病癥。
糖尿病患者如果做到了“達標”和“護心”這兩個目標,就會讓病情得到長期良好的控制。
生活目標——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質量
糖尿病患者患病以后,需要得到長期有效的健康管理和教育指導。在治療的過程中,既不能保留生活中原有的不良習慣,那樣會導致治療效果不佳;也不能在思想上懼怕糖尿病,不積極配合治療,任由病情發展;更不能因自覺癥狀不明顯,而輕視糖尿病的治療。糖尿病患者應經常參加一些有關糖尿病的健康講座,讓自己對糖尿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了解哪些生活習慣會對糖尿病產生不良影響,以便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尤其是飲食和運動方面。
糖尿病治療的關鍵
控制飲食
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假如像正常人那樣無所顧忌地進食,餐后血糖就會明顯升高,這會對胰島組織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加重病情,影響糖尿病的治療和預后。所以,任何糖尿病患者,不論病情的輕重,或正采取何種治療方式(口服降糖藥、胰島素治療等),都要科學合理地控制飲食。一些病情較輕的糖尿病患者,只需要控制飲食就可使病癥得到控制,甚至是消失,血糖、尿糖也會恢復正常水平。病情較重的患者在接受治療時,若飲食控制良好,治療效果也會大大增加。
1型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要注意定時、定量,同時要注意飲食搭配,掌握好胰島素、飲食與活動量三者之間的平衡關系。其中任何一項出現變化時,都要對其他幾項作出相應的調整。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一定要控制熱量的攝入,減輕體重,以更好地改善癥狀。
在采取飲食控制時,糖尿病患者經常會出現饑餓感,有許多患者因此而放棄飲食治療。為解決這一問題,患者可多吃一些低熱量、高容積的食品;可少食多餐;可用粗雜糧代替精細糧;可先吃副食后吃主食。
勤做運動
適當而有規律的運動,能夠促進肌肉和組織對糖的利用,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少胰島素抵抗,增強胰島素的利用,還能起到減輕體重、降低血脂水平的作用。此外,運動對血管、神經功能、關節靈活性也有良好的作用,能預防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1型糖尿病患者的運動適宜在餐后進行,運動量不能過大,持續的時間也不宜過長,因為過多的運動會增加胰島素的吸收速度,容易出現低血糖反應。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可減輕體重,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謝紊亂。
糖尿病患者采用的運動法主要有散步健身法、慢跑健身法、糖尿病健身操等。
多了解有關糖尿病的知識
糖尿病患者應多了解一些有關糖尿病的知識,包括糖尿病的發病原因,對人體造成的損害、應采取的防治措施和治療方法等。對糖尿病的了解越深刻,患者對自己病情的掌握相應地也會越準確,在治療時,也就越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那些懼怕和輕視治療的患者,往往就是對糖尿病了解不深刻的人。了解糖尿病可增強應對糖尿病的信心。
放松心情
放松心情主要是指糖尿病患者平時的心理調節問題。糖尿病患者應該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有利于糖尿病的防治。心理上的緊張或不平衡,則會加重胰島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發生。實踐證明,許多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本來再過幾年才會發展成為糖尿病,但受過一次重大的精神刺激后,很快就得了糖尿病。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緊張、懼怕而導致病情加重。
治療糖尿病的“四大轉變”
從“重治輕防”到“防治并重”的轉變
對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從“重治輕防”向“防治并重”轉變。糖尿病前期是血糖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間的過渡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人有3種情況:糖耐量損害、空腹血糖異常、糖耐量損害+空腹血糖異常。不管是哪種情況,以后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都很高。另外,如果這類人伴有高血壓、脂代謝紊亂等癥狀,很可能會發生血管病變。
這類糖尿病高發人群要盡早進行早期干預(一級預防),包括生活行為干預和藥物干預。通過干預不僅可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率,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醫學實驗證實,生活方式干預比藥物干預更為有效、經濟,應該大力提倡。
從單純降糖到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轉變
糖尿病往往聚集了眾多心血管并發癥的因素,如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凝、慢性炎癥以及腹型肥胖等,這些因素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表明,嚴格控制血糖,能減小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幾率,但預防大血管并發癥的作用并不明顯。因此,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僅控制血糖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對各種心血管危險因素實施全面控制,以達到降低大血管并發癥和其他慢性并發癥發生的幾率。
從“逐級漸進治療”到“積極理性化治療”的轉變
逐級漸進治療是2型糖尿病的傳統治療模式,即從飲食治療和運動治療開始,每一步驟無法較好滿意控制血糖時,逐漸升級,依次進行單一口服降糖藥治療、聯合治療、采用胰島素治療。這種治療模式比較保守,不能迅速控制血糖。患者處在高血糖狀態下的時間越長,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的幾率就越大。而且,如果使用胰島素的時間太遲,就有可能錯過修復胰島功能的最佳時間,到時胰島β細胞下降或消失的趨勢將無法逆轉。
積極理性化治療是根據2型糖尿病自然進程中不同階段的病理和生理特點,提出的最新治療理念。這種療法遵循糖尿病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根據不同階段的病理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盡早給予藥物聯合治療,盡快控制患者的血糖,并使之達標。
積極理性化治療主張疾病治療的全過程都要使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胰島素增敏劑),并且根據不同胰島功能不同階段的衰減程度,適時加用胰島素或胰島素促泌劑。
從“常規治療”到“強化治療”的轉變
強化治療能較為有效地保護正常的胰島β細胞,修復受損的β細胞,進而恢復和提高患者自身胰島素分泌功能,同時還能有效地保護血管,減輕或延緩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經過強化治療的早期糖尿病患者,有10%能恢復到停用口服藥物的程度,這是常規治療所無法取得的效果。
強化治療適用于早期糖尿病、血糖嚴重超標的糖尿病患者、口服藥物療效欠佳的三種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治療的準則
重視糖尿病的前期干預
對糖尿病的防治,要特別重視糖尿病的前期干預,也就是要采取積極措施,使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延緩或控制病情的發展。
一般來說,健康人的空腹血糖應該低于6.1毫摩爾/升,餐后或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2小時的血糖應低于7.8毫摩爾/升。假如有人的空腹血糖高于7.0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的血糖高于11.1毫摩爾/升,就說明他得了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指的是空腹血糖或餐后兩小時血糖介于正常值和糖尿病數值之間。有研究指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在5~10年內,有1/3發展成為糖尿病患者,有1/3仍保持這種狀態不變,剩下的1/3血糖恢復正常。也就是說處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有較大的可能發展成為糖尿病患者。也有大量的臨床事實表明,如果不對這類人群進行積極干預,糖尿病前期的患者發展成為糖尿病患者的可能性將會更大。
那么,該如何對糖尿病進行前期干預呢?主要方式有兩種:生活行為干預和藥物干預。
生活行為干預主要包括飲食和運動兩方面。飲食上,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要減少攝入高熱量的食物,尤其是油脂類食物,每天攝入的動物脂肪應該少于每天攝入食物總量的1/10。多吃一些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糧、豆類等,每天攝入的纖維素至少為20克。運動上,糖尿病前期患者要經常參加各項體力活動,積極進行一些體育鍛煉,如慢跑、平地騎車、游泳、跳舞等,患者可選擇適合自己的一項或幾項運動,每周的鍛煉時間不能少于3小時。對于肥胖者來說,不管是飲食還是運動都要將控制體重作為一項目標。
藥物干預在必要時才能進行,應該由醫生決定。能對糖尿病前期患者實施干預的藥物要符合以下條件:能改善糖耐量,不引起低血糖;不刺激胰島β細胞;可改善血脂異常;不增加體重;最好能減低血漿胰島素水平;安全性高,無嚴重不良反應。目前,已通過測試并大量用于糖尿病前期藥物干預的藥物有以下幾種:
(1)屬α-糖苷酶抑制劑的阿卡波糖(優降糖):可以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減輕餐后高血糖,降低餐后高胰島素血癥,還能動員腸道類胰高糖素肽-1,以修復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輕微缺陷。
(2)二甲雙胍:可減少腸道糖的吸收,降低血糖,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同時對降低高血脂也有一定的作用。
(3)屬噻唑烷二酮類的羅格列酮(文迪雅):可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胰島素和甘油三酯,而且不增加體重。
有些處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因臨床反應小或無癥狀,并不清楚自己的身體情況,以致于不對其采取任何干預措施,加重了病情,甚至發展成為糖尿病。因此,即使無糖尿病自覺癥狀,也要經常檢查血糖水平,尤其是那些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食欲正常)、有過妊娠并發癥、年齡超過50歲、肢體潰瘍久治不愈、肥胖或超重、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治療糖尿病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除要進行必要的藥物、飲食、運動治療外,還需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與糖尿病做斗爭。很多時候患者的主觀思想在治療中會起決定性的作用。
第一,要有信心
有的人一旦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就開始怨天尤人、委靡不振,甚至失去活著的勇氣和信心,用“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去對待生活。對治療不抱信心,不僅不會讓各種治療發揮最佳功效,反而受心情的影響,人的機體免疫功能也會急劇下降,導致抗病能力降低,而這又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心理和生理,以致于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患者的心理和身體完全崩潰。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對自己有信心,也要對醫院、醫生有信心,更要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信心。有了信心的支持,應對疾病才更加游刃有余。
第二,要有決心
再困難的事情,一旦下定決心去做,往往就會變得簡單起來,糖尿病的治療也不例外。糖尿病患者要下定決心抗戰糖尿病這兇惡的敵人。那些生活質量提高的糖尿病患者,都是決心與糖尿病一搏,意志堅韌的人。下定了決心,患者才能勇敢地面對疾病,而疾病也會被你頑強拼搏的精神所嚇退。可以說決心是戰勝糖尿病最鋒利的“武器”。
第三,要有打長期戰的恒心
治療糖尿病需要打長期戰,需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治療。有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療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血糖得到了滿意的控制,血壓、血脂等指標也比較正常,就認為可以放松了,不再堅持每天治療,漏服藥物,飲食上也不再重視,結果導致病情惡化,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錢和精力再次做出強化治療。也有的患者在和糖尿病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后,病情只得到了較小的緩和,便認為再繼續治療下去也不會有好的效果,于是就放棄了。殊不知,人體內部的調節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糖尿病的治療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糖尿病患者只有具備了長期應對疾病的恒心,病情才有可能會處于平穩的狀態。
第四,患者家屬對患者要有足夠的愛心
糖尿病患者因受病魔的折磨,心理普遍比較脆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關懷。而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如果將自己的愛心奉獻給別人,給身邊的人帶去快樂和關懷,也會使自我心理得到調節。當糖尿病患者的愛心獲得回報時,相信他們比得到別人的關懷會更加快樂。因此,愛心在帶給別人快樂和感動的同時,也會讓患者們收獲良多。
較為重要的是,給予別人愛心,可以使糖尿病患者感受到正常人的生活,而不是總讓自己處于“特殊”的位置。愛心可以改變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第五,要能正確看待糖尿病
對待糖尿病要有一顆平常心,既不能把糖尿病看成是可怕的惡魔,將自己的病情夸大,也不能將其看成是平常的一般小病,對其不重視。平常心不會讓糖尿病患者覺得自己“特殊”,有助于調節自己的心理。
患有糖尿病的人,在官場、商場、工作上會受病情的影響,減慢甚至是阻礙事業上的步伐。對待這些,糖尿病患者也要以一顆平常心,將名利看淡。即使有再高的官位或再多錢,但沒有了健康,這些都不會長久。
掌握正確的治療方法
木桶原理說的是,構成木桶的任何一塊木板如果被截短,都會影響到木桶的容積,其他未被截短的木板也就相應地失去了作用。糖尿病需要綜合治療,飲食、運動、藥物、心理、自我檢測病情等方面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就會像木桶原理那樣,大大影響療效。對患者來說,就是病情因此而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患者一定要掌握正確方法。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
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糖尿病患者要控制攝入體內的總熱量,合理搭配飲食,吃一些低脂、低糖、低鹽、高碳水化合物、高纖維素的食物。有關飲食治療的順口溜這樣說: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飯后喝湯越喝越胖;先吃飯后吃菜,血糖翻番;先吃菜后吃飯,血糖減半。基礎關做好了,其他治療才有保障。
運動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手段
糖尿病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或體力活動,可以促進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能較好地降低血糖和控制糖尿病的發展。那么,糖尿病患者運動治療的原則有哪些呢?
運動強度:要以運動時心跳加快、有微汗為度,安全心律為(170-年齡)次/分鐘。只有當運動強度到達某一程度時,才能改善代謝和心血管功能。
運動時間:最初可定為10分鐘,以后可逐漸增加至30~40分鐘。
運動頻率:每周鍛煉4~5次最適宜。
運動方式:可根據個人興趣、生活環境決定采取何種方式,可采取步行、慢跑、太極拳、練功十八法、爬樓梯等方式。
藥物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關鍵
藥物治療的目的是保護和修復胰島β細胞的功能,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通過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則需要綜合治療,在飲食和運動無法控制血糖時,要服用降糖藥。但糖尿病目前還沒有根治的方法,不能輕信某種藥物可以根治糖尿病。大多數患者通過口服降糖藥都能比較滿意地控制血糖。
心理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統帥
已有實例說明,人在緊張和遭受重大刺激時,能引發糖尿病。焦慮、抑郁、緊張等心情能通過神經系統的反應使人體的血糖升高。而愉快的心情可使糖尿病的病情得到緩和。因此,糖尿病患者要保持好的心情。因治病而達到養性的目的,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也是“因禍得福”。
自我監測病情是糖尿病治療的必需環節
自我監測的內容包括血糖、尿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尤其是血糖的監測,處于強化治療期的患者,每天要進行多次血糖監測,以及時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出現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反應。要做好自我監測的工作,需要糖尿病患者多了解一些糖尿病的知識。
糖尿病患者必須做到“五戒”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一個度,不能矯枉過正,糖尿病的治療也不例外。糖尿病患者除了積極配合治療外,還要做到“五戒”,否則就會引發新問題,影響治療的效果。
一戒:過度瘦身
雖然肥胖是糖尿病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越瘦越好,糖尿病患者體重的理想狀態是標準體重。過度消瘦會導致身體營養不良,以及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下降,加重糖尿病病情,甚至會增加發生并發癥的幾率。過度消瘦的糖尿病患者的肝糖儲備降低,自我調節低血糖的能力下降,容易誘發低血糖。
二戒:過度節食
飲食治療時,要控制飲食,但這不等于是饑餓療法。糖尿病患者要在保證人體基本生理活動的基礎上,適當合理地限制攝入體內的熱量,但是要保證營養的均衡。過度節食會導致營養不良、貧血、饑餓性酮癥等問題和疾病,降低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而且還會導致低血糖后血糖反復性升高,很不利于血糖的平穩控制。只有合理地控制飲食,所用的藥物才能較好地發揮它的效力。
三戒:過度降糖
血糖只有維持在一定水平內,才能發揮出對人體的作用,否則將會對人體造成損害。低血糖造成的危害絕不亞于高血糖,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嚴重的低血糖會嚴重損害中樞神經,導致意識障礙、昏迷、心肌梗死、腦血栓等。因此,糖尿病患者切記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服藥,不能因為血糖偏高一點,就私自加藥,從而導致血糖過低。應慢慢地將血糖降下,而不是在短時間使血糖大幅度下降。
四戒:過度運動
激烈、幅度又大的運動,尤其是無氧運動,會導致兒茶酚胺等胰島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而運動的時間過長,運動量較大則會加大對葡萄糖的利用和吸收,從而引發低血糖的危險。有的糖尿病患者餐后的血糖較高,可以采取適量運動的方法降低血糖,但切忌運動過度,以免出現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在空腹狀態下進行大量運動,更可能會造成低血糖。所以,糖尿病患者要采取適度運動,運動的時間、強度、頻率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五戒:過度思慮
糖尿病患者關心自己的病情是人之常情,但擔心也應該是有度的。適當地擔心自己的病情,會提醒自己重視當前的治療,將每一步驟都做好。過度思慮則會使得心理壓力過大,而緊張和焦慮的心態,不僅會讓患者的休息受到影響,還會導致血糖升高或波動。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保持一顆平常心是比較重要的。
糖尿病治療不容忽視的指標
肥胖、血糖、血壓、血脂、血黏度、有無胰島素抵抗是影響糖尿病的六大指標。
肥胖
肥胖與糖尿病是一對“難兄難弟”,兩者關系密切。肥胖是導致糖尿病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不管是糖尿病患者還是非糖尿病患者,如果存在肥胖病,就應該及時采取措施。保守點的措施是控制飲食,多進行運動。若有必要,可采取藥物治療。最好將體重指數(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得出的數字)控制在23~26之間。
高血糖
糖尿病,換句話來說就是體內的血糖水平較高。高血糖會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引發眼病、腎病等微血管并發癥,對自主神經和大血管的負面影響也較大。
近年的研究表明,高血糖會對胰島產生糖毒性,持續的高血糖能毒害胰島,導致胰島素分泌功能日趨下降,甚至是衰竭,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將血糖降到正常水平,是糖尿病追求的目標。糖尿病患者應及時監測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
高血壓
糖尿病患者若伴有高血壓,將有極大的可能并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降低血壓和控制血糖,對減小糖尿病性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率有同樣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糖尿病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不能只重視對血糖的控制,還應經常監測血壓,尤其是那些本身肥胖,血脂異常、缺乏運動的患者,一旦發現高血壓的現象,應當給予及時的治療。糖尿病患者的血壓至少要小于140/90毫米汞柱,最理想的情況應該是低于125/80毫米汞柱。
高血脂
血脂異常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導火線,與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有密切關系。糖尿病與血脂異常通常會同時出現,因此調節血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糖尿病的病情。
血脂各項指標的標準數值

高血黏度
血黏度高會造成血液流動性減弱,導致供血不足、血管損傷、局部缺氧缺糖、酸中毒,甚至是形成血栓。這些負面影響都會加速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從而影響到糖尿病的治療。因此,血黏度一定要保持在相對正常的范圍內。
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是指胰島素對身體不能發揮其相應的作用。胰島素抵抗的危害較大,不僅是2型糖尿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發生的重要原因,還會較為嚴重地影響到糖尿病的治療效果。2型糖尿病患者與胰島素抵抗的斗爭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之中。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抵抗,吃藥和打針的效果都不好。
治療糖尿病的“六個不等式”
血糖恢復正常≠糖尿病痊愈
糖尿病發現的初期,許多患者的病情較輕,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治療,血糖恢復到正常水平,但這只是說明病情得到了控制,并不等于糖尿病痊愈了。有的患者在血糖恢復正常后就放棄治療的做法是錯誤的,很容易使血糖迅速升高,加重病情。到目前為止,糖尿病還沒有根治的方法,一旦得上糖尿病就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不能輕易中止治療。
糖尿病治療≠單純服藥
很多糖尿病患者認為,治療糖尿病只要按時服降糖藥就可以了。而實際上,糖尿病需要綜合治療,如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心理治療等等,單憑服藥無法理想地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血糖降得快≠病好得快
糖尿病的高血糖不是一下子升上來的,而是一點一點慢慢上升的,只是因為人體自身有一定的耐受能力,等感到不適時,血糖已經很高了。因此,降血糖也要一點一點地進行,否則人體就無法適應。血糖降得快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不一定是好事。在治療過程中,糖尿病患者不要自行加藥。
治療糖尿病≠單純降血糖
糖尿病的主要癥狀是高血糖,但在它的治療上,并不是只降糖就可以的。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發癥。為防止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除控制血糖外,還要綜合控制體重、血脂、血壓、血黏度等一系列指標。
空腹、餐后血糖正常≠血糖控制理想
空腹、餐后血糖數值,僅反映最近一段時間內血糖的水平,是進行治療的主要參考數值。但它們容易受進食和糖代謝等因素的影響,并不是一個穩定的數值。
國際上公認的糖尿病監控的金標準是糖化血紅蛋白(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糖尿病患者應該每3~6個月監測一次。
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的關系

尿糖正常≠血糖正常
不少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腎病患者,尿糖正常,這是因為他們的腎糖閾(尿中開始出現葡萄糖時最低血糖濃度)值升高而導致的。由此看來監測尿糖不如血糖準確,尿糖正常不一定血糖正常。
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
血糖是監測糖尿病病情的重要指標,常見的血糖異常情況主要有高血糖和低血糖。
高血糖
短時間或一次性的高血糖對人體無嚴重損害。處于應激狀態,或情緒波動、緊張時,容易出現短暫高血糖。之后,血糖會逐漸恢復正常。而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控制血糖就會使人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的狀態。
血糖越高,尿糖就越多,導致人體絕大多數的營養成分從尿液中排出。體內的營養不足,導致進食增加,血糖升高。這樣下來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使糖尿病的病情加重。長期高血糖,有較強的利尿作用,排尿的次數和量增加,會使體內水和電解質大量流失,出現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的問題,嚴重時還會引起昏迷、休克,危及生命。
高血糖會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胰島細胞的負擔。長期高血糖,會導致胰島β細胞的功能衰竭,導致病情加重。長期高血糖還會加重糖代謝紊亂,使全身各個組織器官發生病變,導致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如胰腺功能衰竭、腎功能受損、神經病變、眼底病變等。
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在進行藥物治療時,如果過多地服用了降糖藥物,很可能就會造成血糖過度下降,出現低血糖,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和病情較為嚴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為胰島素分泌能力下降的同時,胰島素拮抗激素的分泌往往也會相應地下降。
當血糖低于2.78毫摩爾/升時,就會出現顫抖、心悸、乏力、出汗、惡心、視物模糊等癥狀。如果血糖的濃度繼續下降,通常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渾身無力、思維混亂、語言不清、復視等更為嚴重的癥狀。若仍不采取措施,很有可能會神志不清,出現低血糖昏迷,甚至會導致死亡。
如果重度低血糖持續1~2個月,那么就很可能在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出現神志不清或低血糖昏迷等癥狀。這種情況通常見于病史較長或長期接受胰島素治療,以及伴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三種患者身上。
綜上所述,無論是高血糖還是低血糖,都會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甚至會導致死亡。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血糖,盡量讓血糖保持在比較滿意的程度。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學就醫
·明確就醫目的。在去醫院之前,糖尿病患者應根據最近的病癥,找出那些要重點診療的項目。比如是要咨詢飲食、運動或用藥方面的細節,還是要了解最近血糖的控制情況。必要時將需要咨詢的問題記錄下來,以免有遺漏。
·做好就診準備。醫生診治是對病情的綜合分析,需要患者的病例、化驗檢查結果、血糖監測記錄、用藥情況記錄等資料。患者在就診前應把以上資料都備齊,讓醫生對病情有充分的了解,以便能快速準確地做出診斷和給出治療建議。
·選擇上佳的就診時間。通常上午去醫院就診的人較多,醫生留給每位患者的時間就會相對較少,因此糖尿病患者可考慮下午去醫院就醫,這樣會有更多的時間與醫生交流,也不會因為時間倉促而有所遺漏。
·簡明而有重點地介紹病情。患者需要讓醫生知道的方面主要有病癥、目前使用的藥物、治療效果。如果怕“跑題”,患者可事先將這幾方面寫在紙上,以做提醒。如果近期的生活規律有變,如旅游、探親等,一定要向醫生說明,并請教要注意的問題。
·該做的檢查要做。有的患者認為檢查不治病,只有藥方才能治病,殊不知,藥方是在檢查的基礎上完成的,要想清楚自己的病情,就一定要配合各項檢查。否則盲目吃藥,害的只有自己。
·合理安排復診。這要求患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控制情況,如血糖、血壓、血脂等各項指標是否達標;有無出現并發癥;近期的病情有無加重等。如果各方面控制得較好,則可以適當地延長復診時間。若控制得不好,則一定要及時復診,以免延誤診治的時間。
·常規開藥時列好清單。病情平穩的患者每月常規開藥時,最好將之前用藥的藥物名稱、劑量等列一份清單,以防不了解自己病情的醫生漏開或錯開藥物,影響后面的治療。
·務須每次都去專家門診。在以下情況時可選擇專家門診:首次就診或病情出現惡化時;糖尿病治療方案需要作出調整;懷疑自己已患有某些急慢性并發癥等特殊情況。如果是常規性地復診開藥,糖尿病患者只需要選擇一位普通的專科醫生,這樣可以節省部分開支。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若想做到科學就醫,一定要做到有備而來,讓自己既得到有效的治療,也能節省就診的時間。
糖尿病患者如何評估病情輕重
任何一位患有疾病的人都想準確地評估自己病情的輕重。有的糖尿病患者及其家人會片面地將血糖高低作為評價病情輕重的唯一標準,忽視了其他許多并存的危險因素,以至于對自己的病情過于樂觀,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為避免出現這樣的惡果,糖尿病患者及家人要學會從以下幾個方面評估病情的輕重。
(1)從糖尿病的類型看,1型糖尿病一般比2型糖尿病的病情重。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嚴重受損,其分泌功能幾乎喪失,必須終身進行胰島素代替治療,否則就可能會發生危機生命的急性并發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而2型糖尿病患者除非到了晚期,胰島β細胞的功能才會出現衰竭。大多數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不需要使用胰島素進行代替治療。
(2)從血糖看,血糖波動頻繁或居高不下的糖尿病患者病情比較嚴重。血糖波動頻繁說明患者的病情沒有得到滿意的控制,而這會加重病情。長期的高血糖對血管的毒性作用較大,還會增加血液的黏度,加重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大血管或微細血管出現慢性并發癥。這兩種情況的患者在感染、外傷、情緒波動等應激狀態下,還會引發急性并發癥。
血糖長期保持穩定,沒有低血糖反應的患者,糖尿病病情較輕。
(3)從并發癥看,有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病情嚴重。
·慢性并發癥。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如果病情控制不好,很可能會損害到心、腦、腎、眼、神經、肢體等部位,出現各種慢性并發癥。實例證明,各種慢性并發癥是糖尿病致殘或死亡的主要原因。
·反復發生急性并發癥或合并重癥感染。酮癥酸中毒和感染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急性并發癥。酮癥酸中毒如果搶救不及時可能會導致死亡。而感染也會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糖尿病患者的身體抵抗力較弱,容易引發感染,發生感染會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而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突然升高,病情惡化,應該首先從感染方面找尋原因。
若糖尿病患者無任何急慢性并發癥,說明病情較輕。
(4)從胰島功能看,隨著胰島功能的逐漸衰竭,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會加重。胰島功能嚴重衰竭的糖尿病患者,通常血糖會波動較大,而且有明顯的酮癥傾向,口服降糖藥往往無效,必須要采用胰島素治療。
雖然上述指標可以判斷出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輕重,但每位糖尿病患者都應該知道,病情的輕重是相對而言的,兩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病情較輕的患者若不及時治療,將各項指標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就會由輕變重。同樣,病情較重的患者通過一系列正規的治療,病情也可能會由重變輕。
糖尿病患者何時需要住院治療
病情較輕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門診檢查,院外治療;但病情較重、伴有并發癥的患者就需要住院觀察和治療。那么具體哪些情況要住院治療呢?
·首次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和部分病情比較嚴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進行胰島素治療。首次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住院治療可以方便醫生進行全天候血糖監測,便于制定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此外,通過住院治療,患者還可以學會自我監測血糖,掌握注射胰島素的技術,學會根據血糖的變化自行調整胰島素的劑量,能較快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首次進行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的患者,必須要住院治療。
·血糖波動頻繁或居高不下的患者。這類患者通過住院治療,能得到全面檢查和嚴密監測,可較快地找出血糖異常的原因,以便調整治療方案,對癥下藥。治療期間,醫生會安排患者進行合理的飲食、運動及生活起居,可以幫助患者消除引發血糖異常的各種誘因,讓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內。
·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的患者。糖尿病急性并發癥主要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非酮癥高滲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以及嚴重的低血糖昏迷。這些急性并發癥發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一旦發現要以最快的速度送入醫院治療,否則會危及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伴有嚴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患者。比較嚴重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有糖尿病腎病、眼底出血、痛性神經病、頑固性腹瀉、足部壞疽以及心腦血管病變等。出現嚴重慢性糖尿病并發癥的患者要住院治療,以便全面檢查和了解病情,擬定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
·處于應激狀態的患者。糖尿病患者處于高熱、各種感染、外傷、肺結核、急性膽囊炎、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等應急狀態下,都應該住院治療,否則會引發料想不到的嚴重后果。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間或妊娠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也要住院治療。糖尿病患者在手術前后也要住院治療,無關痛癢的小手術也要住院治療,因為這樣更有利于糖尿病的病情和手術后的恢復。
·新確診為1型糖尿病的患者。新確診的1型糖尿病發病急、血糖高,年齡多在30歲以下。通過住院治療,可以控制高血糖,使患者掌握糖尿病的基礎知識,學會自我觀察病情。更重要的是,患者可向醫生學習胰島素的注射技巧,對以后病情的控制有較好的作用。
存在以上幾種情況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及時住院,進行系統的觀察和治療,不能延誤,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