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黃帝內經》與藏象學說(3)

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都需要血的濡養和支持,都賴于心主血脈作用的正常發揮。若心氣衰絕,則血行停止,心與脈的搏動亦消失,生命也隨之終結,故《靈樞·經脈》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發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2.心藏神

心藏神主要指心具有主宰人體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活動和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因此,心藏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心主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肝之疏泄,脾之運化,肺之呼吸,腎之封藏,胃之受納,腸之化物、傳導……人體一切生理活動,無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進行的,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若心神不明,人體各部得不到應有的協調和控制,則必產生紊亂,疾病由生,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又說:“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殞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另一方面,心是人進行精神思維活動的主要臟器。《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指出了心臟對于精神思維活動的重要作用。

(三)心與形竅志液的關系

1.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是指心臟及血脈的活動是否正常,可以從面部顏色光澤的變化顯現出來。《素問·五臟生成》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素問·六節臟》說:“心者……其華在面。”即是說從面部顏色光澤,可以了解心臟及血脈的活動情況。心血不足,則可導致面色白無華;心血阻滯,則可引起面頰口唇發紺晦暗;血脈充盈,心氣旺盛,則可使面色紅潤光澤。

2.心開竅于舌

《靈樞·脈度》說:“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可見,舌的功能發揮有賴于心氣的給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心生血……心主舌。”又說:“在臟為心……在竅為舌。”心臟的功能可以從舌質的情況反映出來。心火旺盛,則舌質絳紅;心血虧虛,則舌質淡白;痰迷心竅,則舌轉動不利;心血阻癉,則舌體瘀斑。所以,觀舌可以知心臟狀態,舌者,心之苗也。

3.心在志為喜

藏象學認為,人對外界刺激所引起的情志變化,是由五臟的生理功能所化生。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志以五臟的生理功能為基礎,五志過極,又會影響五臟正常的生理功能。古代醫家通過觀察某一情志因素過激所產生相應臟腑的病理變化,以及某臟病理改變后引起相應的情志改變,而把五志分屬于五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在臟為心……在志為喜”之說,這就是說五志之中,喜為心之志。喜,一般說來屬于人體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良性反應。喜樂愉悅,則有益于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所以《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但喜樂過極也可導致心神受傷、神志渙散而不能集中,所以《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比如《范進中舉》中的范進因為太高興而心神散了,成為瘋子。

(四)心與小腸及四臟的關系

1.心與小腸

心臟其合小腸,心臟與小腸,同為丙丁,一臟一腑,一里一表,一陰一陽,互相配合,相互聯系。《靈樞·本輸》說:“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

心與小腸的關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心與小腸的表里關系。心的經脈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脈屬小腸而絡心。二者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了表里關系。在生理情況下,心火敷布小腸,小腸受盛化物、泌別清濁的功能才能正常進行。心與小腸的內在聯系,表現在病理上較為明顯。心火熾盛,會出現心煩,口舌生瘡,糜爛銳痛等癥狀。若心火下移,影響小腸分別清濁功能,常可出現小便短赤、尿道灼熱疼痛,甚則尿血等癥狀,臨床上稱之為心移熱于小腸,又稱“小腸實熱”。可用清心利尿的方法,導熱下行。若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熏于心,出現心煩,舌尖紅赤、疼痛,口腔糜爛等。

另一方面是心主血與小腸主受盛和化物的關系。《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能進一步消化和吸收經胃初步消化后的飲食物,所以,小腸的功能在化生氣血精微的過程中亦屬關鍵的一環。心所主之血,亦賴小腸之泌清別濁。

2.心與肝

見本書“肝與心”。

3.心與脾

心主血,藏神;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心與脾的關系,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以及神志活動方面。心主血,是指心氣推動血液在脈管內循環運行;脾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而不溢于脈管之外的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心氣旺盛,使血液在脈中沿一定的方向運行不息;脾氣充足,則統攝血液不致溢于脈外。二臟共同推動、固攝血液,使血中的營養物質供應全身的需要而相輔相成。若心氣不足,推動無力,可出現脈搏細弱或不整,甚則血行瘀滯,而見舌紫暗、面唇青紫等癥狀,進而可影響脾之統血功能。脾氣虛衰,無力固攝,血液不僅容易溢出脈外,引起各種出血證,而又往往由于血液的過多丟失,從而導致心失所主,心氣亦更加不足,二者相互影響。

在生理上,心的主血功能須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道通利為前提;心主神志的功能,也必須以氣血為物質基礎。而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只有脾氣健運,氣血化源充足,心血充盈才能使心有所主;脾統血,使血液不致溢于脈外,血液才得以正常輸布全身,神志活動也就有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所主的血液對脾有滋榮作用,使脾能運化氣血而為后天之本。同時,心所藏之神也對脾的生理功能有協調和促進作用。

在病理上,心、脾常互為影響。如果思慮過度,不僅暗耗心血,出現心血不足,而且影響脾的運化導致脾失健運。反之,如果心血不足,脾失氣血之滋榮,健運失司,而表現脾氣虛弱;若脾氣虛弱,運化失職,則氣血生化乏源,可導致血虛而心無所主;若脾氣不足,統血失司,可致血流脈外,也可導致血液衰少,造成心血不足。以上種種,均可形成以眩暈、心悸、失眠、多夢、腹脹、食少、便溏、體倦、面色不華等為主要表現的心脾兩虛證。

4.心與肺

心為火,心主血而肺主氣,氣血的運行有賴于心肺的協調一致,所以心與肺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心血與肺氣的關系。

心主血,主要是指心主持人體的血液循環,但血液的運行必須依賴氣的推動作用,此即“氣為血之帥”之意。肺主氣,主宣發肅降,能助心行血,故有“肺朝百脈”之說。肺主氣,主要是指肺主持人體的呼吸功能,但是人體的呼吸功能有賴于心主血功能的正常,心主血的功能正常,肺才能主氣、司呼吸,故有“呼出心與肺”之說。兩者位置比鄰,同居上焦,氣為血之動力,血為氣之載體,“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故心與肺在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上密切相關。“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心主血與肺主氣的關系,實際上就是氣和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血的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氣的運行有賴于血的運載。積于胸中的宗氣是連接心主行血和肺司呼吸之間的中心環節。

宗氣由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氣相互結合而成。由于宗氣具有貫心脈而行氣血、走息道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從而使血液循環和呼吸運動之間互相協調趨于平穩,故《靈樞·邪客》說:“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心與肺以宗氣相協調,心主血和肺主氣在生理上相互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如果心主血的功能失常,則可使肺主氣的功能發生異常變化;反之,肺主氣的功能失常,也可引起心主血的功能異常。只有肺氣充沛。宣降適度,心才能發揮其“主血”的生理功能,血液才能運行周身發揮其濡養作用。

如果肺氣不足或肺失宣肅,均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出現胸悶、心悸,甚則出現面唇青紫、舌質紫暗等血瘀表現;反之,只有心主血的功能正常,血運通利,肺才能正常“主氣”,呼吸才能深淺適度,節律正常。如果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導致血行異常,瘀阻心脈,也會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可出現咳嗽、氣促等肺氣上逆的病理表現。

5.心與腎

腎為水,心與腎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水火、陰陽的相濟關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心陽與腎陰的關系。心在五行屬火,居上焦,其性主動,故以陽(火)為主;腎在五行屬水,居下焦,其性主靜,故以陰(水)為主。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位于下者以上升為順,位于上者以下降為和。《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這段文字從宇宙現象說明了陰陽、水火的升降關系。人體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心火必須下降于腎,以資腎陽,共同溫煦腎陰,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于心,以資心陰,共同濡養心陽,使其不亢。這樣,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才能協調,這種現象稱為“心腎相交”,也稱“水火既濟”。在病理情況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腎,而獨亢;腎水不能上濟于心,而凝聚,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就會失調,而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表現,稱為“心腎不交”,也稱“水火失濟”。例如,在臨床上出現的以失眠為主癥,兼有心悸、怔忡、心煩、腰膝酸軟,或見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多屬“心腎不交”。

二是腎陽(命門火)與心陽(心火)的關系。腎為先天之本,內寄元陰元陽。腎陽對人體五臟六腑均有溫煦作用,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在生理情況下,心陽有賴于腎陽的溫煦作用,命門火充足則心陽旺盛,血流暢利,而血流暢利又可反過來充養腎陽。反之,如果命門火衰,可導致心陽不足,血液運行不暢,而血液運行不暢又可以影響命門之火,使命門火勢微,所以臨床上可見心陽虛與腎陽虛同時并見。由于心腎陰陽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在心或腎發生病變時,常相互影響。所以臨床上經常見到腎陽虛而水氣上凌于心的水氣凌心證。

三是心藏神與腎藏精的關系。精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精的外在表現。只有腎精充足,才能使心主神志正常,表現神機聰靈,所以,腎精不足之證多出現心神方面的異常,表現為虛煩、少寐、健忘等癥狀。

附:心包絡

《素問·靈蘭秘典論》中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就是說,膻中是維護著心而且接受其命令的臣使之官,心志的喜樂,靠它傳布出來。

膻中即是心包絡、心包膜,簡稱“心包”。心包膜包裹在心臟外面,為心主之官城,起保護心臟的作用。

心包絡的生理作用

(1)物理保護心包膜的壁層是漿膜,心包腔中含少量液體,使心臟壁層和臟層心包膜保持濕潤光滑,有利于心臟舒縮運動,起著物理保護作用。

(2)代心受邪《靈樞·邪客》:“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包絡。”外邪不能侵犯心臟,其邪氣均留滯在心臟的外圍心包絡上。“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是因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主神的機能不能受到侵害。《素問·靈蘭秘典論》:“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神明是人的征象,若沒有意識的能動作用,就說不上是社會人。心神不能受傷,就由心包代心受邪。而要保護心不受邪,就必須有抗御病邪的能力,即應具有免疫功能。從現代看,胸腺附著于心臟,屬于中樞免疫器官,也應是心包的組成部分,其具有免疫應答能力,識別并消滅異物。

三、脾臟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升清和統攝血液。脾在體合肉,主四肢,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在志為思。脾在季屬長夏,與胃相表里,為陰陽往復中之至陰。

(一)脾的生理特性

1.脾主升清

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義;清,是指水谷精微。升清,是指脾氣上升,并將其運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轉輸至心、肺、頭目,以營養全身。五臟各有升降,正是在其相互作用下,形成了機體氣化活動的整體性。脾性主升,在人體氣機升降方面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脾升胃降,是臟腑、表里的配合;肺降脾升,是母子、同經的關系,脾為中土,其問只有脾氣升發。谷氣輸布,生機才能活躍,順應脾臟主升的特性,四臟亦可安和。脾之升清,是和胃的降濁相對而言的。脾胃同居中焦,通過經脈絡屬,構成表里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兩者納運協調,升降相因,燥濕相濟。發生病變時,兩者亦互相影響,導致升降失常,消化功能紊亂。

脾的升發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如果脾不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內臟亦無所舉,可出現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腹脹、泄瀉、脫肛,甚至臟器下垂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称多县| 平远县| 会同县| 蓬溪县| 田阳县| 大厂| 电白县| 河西区| 黄山市| 德钦县| 通城县| 会昌县| 吴江市| 东宁县| 会宁县| 海淀区| 水城县| 五寨县| 筠连县| 名山县| 城步| 福安市| 嘉鱼县| 通江县| 淅川县| 海淀区| 宿迁市| 鄂伦春自治旗| 梨树县| 安顺市| 南开区| 宽甸| 仁化县| 遂川县| 吴桥县| 闵行区| 奉贤区| 镇赉县| 江西省| 大英县| 屯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