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黃帝內經》與藏象學說(4)

2.脾喜燥惡濕

“脾惡濕”這一特性,最早見于《素問·宣明五氣》。惡,即厭惡之意。古人通過對天象氣候的長期觀察,發現濕淫太盛的反常氣候,民病多與脾臟有關,出現腹滿、食減、體重、溏泄、足痿等。“脾惡濕”,也說明脾易被濕困的一面。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除運化水谷精微外,還具有運化水濕以調節體內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生理功能。同氣相感,脾虛不運則最易生濕,而濕邪盛每易困脾。脾為陰土,其對水濕的運化,皆賴脾陽溫煦之力。濕為陰邪,易傷陽氣,若脾陽受損,必導致水濕、水谷難以運化而出現病變。若脾被濕困,水濕湮郁,阻滯氣機,不單水谷難以運化,濕邪亦可內生,或濕留成飲,或濕聚成痰,或濕流皮膚形成腫脹,或濕留腸問形成泄瀉。正如姚本庵所云:“脾本濕土而性則喜燥,蓋濕極則氣滯不能運化矣。”

(二)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運化

脾的運化功能體現在兩個方面:一者為運化水谷之精微,將胃納入而腐熱之后的水谷之氣,敷布到人體的各個臟器。《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即是講此。二者為運化水液,指脾有吸收、輸布水液,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的作用。所以運化水液,也稱運化水濕。水濕流布,既離不開肺之宣化,腎之溫化,也離不開脾之運化。《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腫濕滿,皆屬于脾。”便是指脾之運化水濕功能失調時會出現水腫、腹滿的癥狀。

2.脾主統血

統,即統攝、控制。脾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在脈內運行,不使其溢出脈外的作用。《難經·四十二難》說:“脾主裹血。”人體之血液,為心所主,為肝所藏,為脾所統,三者缺一不可。血失統則外溢,其上溢則鼻衄,其下溢則崩漏。補脾則血止,使離經之血歸統血脈之中而不得妄行。

(三)脾與形竅志液的關系

1.脾其華在唇,其充在肌

《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脾……其華在唇四白。”《素問·五臟生成論》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口唇的顏色光澤可以反映脾臟的功能。唇赤則脾熱,唇淡則脾虛。《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四肢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四肢肌肉的運動機能狀態取決于胃中水谷精微的滋養,而胃中的精氣要靠脾運送到四肢。脾臟功能良好,則肌肉堅壯,四肢發達。脾臟功能衰退,則肌肉消瘦,四肢痿弱。

2.脾竅于口

《靈樞·脈度》說:“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入通于脾,開竅于口。”都講人之口味與脾臟有關。脾中蘊熱,可致口中甜味;脾臟虧虛,亦令口中乏味;脾濕不化,口里可致濁膩不爽。

(四)脾與胃及四臟的關系

1.脾與胃

脾胃兩者一里一表,一陰一陽,一臟一腑,一升一降,關系極為密切。脾為陰土,體濕喜燥,主子運化,其氣自下而上,以升為主。胃為陽土,體燥喜潤,主于受納,其氣自上而下,以降為主。脾胃同為倉廩之本,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以供給機體的營養需要。《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便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脾胃經脈相連,彼此絡屬。

在生理上,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但性能上各有不同:胃主納,脾主化;胃主降,脾主升;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納與化,升與降,潤與燥,相反相成,以維持對立統一的狀態。以“納”與“化”言,胃受納水谷,即是脾運化水谷的前提條件,又是為脾的運化做準備;脾的運化,“為胃行其津液”,則是為胃繼續受納與腐熟提供能源。如果胃不能很好地腐熟,必將影響脾的運化,脾不能正常健運,也要影響胃的受納,兩者必須緊密配合,才能完成消化運動,而使水谷精微營養全身。

“升”與“降”,也是脾與胃矛盾統一體的兩個方面。“脾升”,是指攝取飲食物的精微上歸心肺,布達運行于全身;“胃降”,是指胃氣將經過初步消化的食物下移于腸,以保持腸胃的虛實更替,并使代謝的廢料由大腸排出體外。脾胃健旺,升降協調,是納化功能的正常表現。

脾胃在五行中同屬于土,而脾為臟屬陰,胃為腑屬陽。脾主運化而升清,以陽氣用事,故喜燥惡濕;胃主受納腐熟而降濁,需陰液滋潤,故喜潤惡燥。從脾胃的功能來看,胃只有在津液充足的前提下,才能行使受納、腐熟水谷的職能。而胃的這種功能正常,正是為脾的運化、吸收水谷精微提供可能。反過來,脾只有在不受濕困的前提下才能運化不息,從而也保證了胃的受納與腐熟的功能不斷進行。在病理上,脾與胃亦相互影響。在經絡部位方面由于脾胃同居于膈膜之下,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皆循行分布于大腹至胸脘,其經脈又相互絡屬,胃脈上通于心,脾脈上注于心,故脾、胃二經病變皆可導致腹部脹滿,胃脘當心而痛。《靈樞·經脈》曰:“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煩心,心下急痛。”《素問·厥論》曰:“太陰之厥,則腹滿膜脹……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脾病所致胃痛腹脹,在臨床較為多見,但胃病亦可致胃痛腹脹,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素問·厥論》曰:“陽明之厥……腹滿不得臥。”由于二經關系密切,辨證及治療時常二經并提。

在臟腑傳變方面:病理上,脾失健運和胃不受納常相互影響,而出現消化功能的障礙。如胃氣受傷,則能化難納,知饑不食;脾氣受損,則能納難化,食而腹滿;脾胃兩傷,則納運維艱,不饑不食。一般來說,消化不良,食后腹脹,大便溏薄,其病主要在脾;食欲不振或嘈雜易饑,其病主要在胃。但由于脾胃相互影響,臨床上往往是飲食減退與食后飽脹同時并見,前者是胃不受納,后者是脾運不良。故治療時,亦往往脾胃兩顧。

2.脾與肝

見本書“肝與脾”。

3.脾與心

見本書“心與脾”。

4.脾與肺

脾主運化水谷和水濕,為氣血生化之源;肺主氣,通調水道。脾與肺在生理功能方面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宗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兩個方面。在生理上,宗氣的生成,須賴肺、脾二臟相互協作,自然界的清氣,為宗氣的主要來源。人一離母腹,即開始呼吸,不可稍有間斷,依靠肺的呼吸功能吸入清氣。而肺司呼吸所需要的津氣,又必須依靠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以補充。如《靈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又須賴肺氣之宣發肅降,才能敷布全身。

肺為水之上源,具有通調水道的作用,脾主運化水濕,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人體的水液代謝。脾為胃行其津液而上歸于肺。肺一方面通過宣發,將津液向上、向四周布于上部和形體、皮毛;另一方面通過肅降,使水液通過三焦氣化下達于腎,由膀胱氣化后排出體外。即《素問·經脈別論》所謂“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的過程。

在病理上,脾氣虛損,運化功能減退,生氣不足,肺不能受脾之益而氣虛,出現呼吸短促、語音低微等。肺氣不足,亦可影響氣之生成而致全身氣虛。肺氣虛無力布津(精),出現頭暈、面色萎黃、四肢無力等全身虛弱證候。無論脾病及肺或肺病及脾,其結果都可導致脾肺俱虛。在水液代謝方面,若肺失宣肅,水道不得通調,水液停滯,可致健運失職;若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凝聚而為病,上逆犯肺,而見喘咳等證候。故前人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臨床治療痰飲咳喘,常以健脾燥濕治其本,肅肺化痰治其標。如因肺氣不足,無力為脾布散水谷精微,以致水濕停留,阻礙脾運,而見納呆、腹脹、泄瀉等癥者,則又需以治肺為主,恢復脾的功能。

5.脾與腎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前人常用“先天生后天,后天濟先天”的理論來說明脾、腎兩臟相互資生的關系。腎藏精,必賴脾胃的滋養,方能生生不息,如脾運失職,腎精的來源亦不足;同時,脾的運化功能,又必須依賴腎陽之蒸化溫煦。脾胃運化和腎水、命門火都有關系。脾主運化水液,腎主水,司氣化之開闔。兩者相互配合,協同其他臟腑,才能保持水液代謝的平衡。

在病理上,脾與腎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如先天不足,或腎陽虛衰,腎的溫煦、蒸騰作用不足,影響脾的運化,可出現脾腎陽虛的病變,而見食少、腹脹、久瀉不止或五更泄瀉等;脾失健運,化生氣血不足,則腎亦不能正常地“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以致腎中精氣匱乏,而見腰酸膝軟、骨痿無力、精清、精冷、不育等癥。故養后天可扶助先天之不足。

四、肺臟

肺居胸腔之中,左右各一,居五臟六腑的最高位置,視為華蓋。如《靈樞·九針論》說:“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

肺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主宣發,朝百脈,主治節。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于鼻,在志為悲,在液為涕。

(一)肺的生理特性

1.肺為嬌臟

所謂嬌臟,即嬌嫩之臟。肺為嬌臟,是對肺的生理、病理特性的概括。在生理上,肺臟清虛而嬌嫩,吸之則滿,呼之則虛,為五臟華蓋,百脈之所朝會。在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從皮毛、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為病;其他臟腑病變,亦常累及于肺,繼而發病。肺位最高,邪必先傷;肺為嬌臟,不耐邪侵;肺為清虛之臟,不容邪氣所干。故無論外感、內傷或其他臟腑病變,皆可病及于肺而發生咳嗽、氣喘、咯血、失音、胸痹、胸痛、肺癆、肺痿等。

若嬌嫩之肺臟被邪侵犯,治療當以“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為法則,用藥以輕清、宣散為貴。

2.肺喜清潤,惡燥熱

肺臟嬌嫩,不能耐受過寒過熱的傷害。生理上,肺為清虛之體,性喜清潤,與秋季氣候清涼、干燥的特點相通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氣通于秋,燥為秋令主氣,內應于肺,同氣相求,所以在病理上,燥邪最易灼傷肺津,引起口鼻干燥、干咳、痰少而黏等,日久還可化火耗陰,以致肺失滋潤,肅降無權。因此,肺有喜潤而惡燥熱的特性。

(二)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氣,司呼吸

肺主氣包括兩方面:主一身之氣和主呼吸之氣。

(1)主一身之氣所謂“一身之氣”包括兩方面:一是指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如胃氣、肝氣、腎氣等臟腑之氣及太陽經之氣、太沖之氣等經絡之氣;另一方面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如元氣、營氣等。

肺主一身之氣,是指人體一身之氣皆歸屬于肺,受肺之統領。凡元氣、宗氣、衛氣、營氣等,皆需通過肺的呼吸得以敷布;而人體中各臟腑功能活動之氣及經絡、營衛之氣,皆賴肺的調節而實現其升降出入,發揮其特有的功能作用。可見肺為氣之主宰,所以《素問·五臟生成》說:“諸氣者,皆屬于肺。”在氣的生成方面,人體中各種精微物質的生成均與肺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于肺。”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肺為諸氣之門戶。”可見肺為產生和補充后天所需各種“氣”的關鍵。肺在“氣”的生成方面,主要是對宗氣的生成起直接的作用。宗氣是由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氣相結合而成的,積于胸中,上出喉嚨以司呼吸,通過心肺布散全身,溫煦四肢百骸,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氣的作用。《靈樞·邪客》說:“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肺的呼吸功能健全與否,直接影響著宗氣的生成,亦影響全身之氣的生成。在氣的調節方面,人體中各臟腑功能活動之氣及經絡、營衛之氣,皆賴肺的呼吸調節而實現其升降出入,發揮各自的作用。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有賴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斷供養;水谷精微之所以能敷布周身及五臟六腑,又有賴于肺的宣發布散;而各種功能活動之所以能有序進行,亦全賴肺主呼吸的調節。

元氣,又稱腎間動氣,雖為先天之氣,發源于命門,然其之所以能通過三焦,敷布全身,發揮其原始動力的作用,亦賴肺之統攝作用。

總之,肺主一身之氣,是因為肺在人體氣的生成以及氣的運動調節方面均起著重要的作用。人體的氣,是由先天精氣、水谷精氣、自然清氣三者相合而成,其中自然之清氣是由肺吸入的,因此,肺主氣功能正常,則自然之清氣吸入充足,氣的生成來源不致匱乏。若肺失主氣功能,清氣不能吸入,濁氣不能排出,生命也就隨之告終。氣的運動方式,不外升降出入,肺氣本身有宣有降,則呼吸之氣有出有入。脾氣主升,將水谷精微上輸于肺,依次分布到各個臟腑;胃氣主降,將水谷中的糟粕部分,經由腸的傳導而排出體外,均是升降出入運動的不同形式,均須肺主氣功能的調節。

(2)主呼吸之氣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實現了體內外氣體的交換。通過肺不斷地呼濁吸清,吐故納新,促進氣的生成,調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從而保證了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于肺。”“天氣”即指自然之大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池县| 丰顺县| 葫芦岛市| 商城县| 忻州市| 会昌县| 彭山县| 堆龙德庆县| 尤溪县| 巴中市| 昌宁县| 昌黎县| 新巴尔虎左旗| 河南省| 嘉禾县| 平原县| 韩城市| 腾冲县| 赤水市| 贺州市| 兰西县| 静海县| 甘德县| 吴堡县| 平江县| 五原县| 马关县| 萨迦县| 汶上县| 桃园县| 蒙自县| 遵化市| 瑞昌市| 阜宁县| 楚雄市| 衢州市| 天全县| 时尚| 光山县| 遂宁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