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紀念典藏版)
- 林語堂
- 2147字
- 2019-01-04 09:17:41
三、子思:內在的道德律
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孔子死時他只有十五歲,受教于孔子最幼的門徒曾子。曾子是《禮記》中數章的作者?!抖Y記》是儒家的一本經典,其中一篇名為《中庸》,被認為十分重要,而且成為中國學童們所讀四書之一。在這本書中,我們見到孔學的哲學根據。它談及宇宙的靈性與控制它的道德律。由于活得和這道德律相符合,人便實現真我。這樣,外在的合乎道德的宇宙和內在的真人性之間,便建立起一種和諧。人在發現真我時,同時發現宇宙道德律的統一性,反過來,人在發現宇宙道德律的統一性時,實現真我,或真人性。在這短短的一本書中,我找到對儒家哲學最完滿的說法。
人有時無法實現那個在他身上“最好的人”,是因為他還沒有做到對這個宇宙的真正了解,“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照子思看來,宇宙是一個道德性的秩序,而人所需要的是發現那個存在于他自身的道德性秩序,而由此成為“匹配”那個與道德性的宇宙和諧的“最好的人”。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是中心,庸是經常,中庸是“中心的常道”或“內在的不易之道”。因此我跟著辜鴻銘把“中庸”解為“宇宙的道德秩序”,下文同此。
但什么是宇宙的道德律,什么又是人的道德律呢?二者從哪里獲得和諧呢?《中庸》的作者明說他有一種宇宙道德律的概念,這種概念與主張有某種常規控制這個宇宙的科學觀點十分接近。這種常規在它的運行中、在它的彌漫一切上,是宇宙性的。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它包含無限大及無限小。
君子之道,費而隱……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這常規是不能毀滅及自存的。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這常規是不變的。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跟著是談及控制宇宙的物理定律的辭藻華美的一段。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鄉,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云:“維天之命,于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
這是導致一種萬物有靈性的宇宙道德律的概念。在這個問題上,孔子曾明白表示:
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下文引自子思關于儒家哲學依據的最佳綱要,談及道德律的性質,在物質存在后面的靈性的實在,且談到利用人類的道德感與才智的雙重力量來完成人性。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仁”,或真人性,在道德律的形式上,是以人的內心和外在宇宙的道德相和諧為基礎。當這個“真義”實現時,便“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就是儒家的哲學基礎。
我覺得這種觀點是令人滿意的。人性不被視為和道德律相反,而需對人性用種種反抗、克勝、壓抑等手段。人的本身有為善的可能性。因此,這種教人“成己”就是合乎道德律的最基本的、古典的儒學,和后來十二世紀及十三世紀因佛教“孽”的思想的介入,而有注重節制及懼怕情欲的傾向的新儒學,相對立。而這一點可能使許多不明白古代儒家理想主義的學生感到驚訝。這點人的天性,子思稱為“天命”。因此《中庸》開首那三句話含有哲學的意義。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
甚至在古典的儒學中也有談及“節制”人類的欲望,但人性當被視為要完成的東西,而不是要反抗的東西。在這里,“完成”一詞的意義是“順從(率)”。
因此,完成天性及實現人的真我是儒家的教條。這一點是儒家與道家都認同的。道家莊子最關切的是讓人和動物各遂其生,或讓他們“安其性命之情”。儒家試圖借養成好習慣與好風俗來顯出人最好的性格,道家則非常懼怕干擾。
在這里我們可以注意儒家與道家的一些相似之處。我們不必一步跳到因為那個“道”字的應用而以為孔學是從道家“借來”的結論。在古代及近代中國人中,“道”字通常用來指真理、路線,或簡單地指道德教訓。因此我們今天稱孔子的教訓為孔子之道??鬃右辉儆眠@個字,在經典時代的普通語法中,人常用“無道之世”(道德混亂之世)來和“有道之世”(道德教化大行之世)對立。在這本子思所作的書中,有些文句的確有人所共知的道家“無為”的性質。下面這類意思的話,我在《中庸》中曾看見過兩次。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無為而成”,當然是道家典型的教義。還有一句話:
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像這樣一句談及“不動”“不言”的話,當然會令人想起老子及他常說“無言之教”的后繼者——莊子。但我們必須記得,這種借自道家的推斷不是完全正確的。子思的思想太接近孔子本人,足以證明他不必從道家的老子那里借用這種宇宙的道德律。我以為我們沒有理由假定,在匯編孔子的警句與格言而成的儒家教訓的背后,沒有一種中心的道德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