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沉默的革命

孔子首先被認為是個箴言者。這種印象來自孔子在《論語》中多方面的談話。《論語》像一本記錄日常言語的書,沒有連貫的上下文與談話的背景,也沒有經過編輯手續排好次序。因此,甚至中國學生都很難貫通他思想的主旨,更不要說西方學生了。但我們仍可考察出孔子思想的兩個主題——人的問題和社會的問題。因為孔子是個教育家,對借個人的修身來改革社會有興趣,而他同時也是個社會哲學家。

孔子說:“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孔子有深沉的智慧來樹立人生活習慣的模范,而把立法的工作留給別人。他一再表示不信任法律與法律的強制力。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種倫理學與政治學的奇妙融合。政治秩序必須建立在社會秩序之上,而社會秩序必須依靠個人的修養。他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在他的學說中,他相信人的天性本是相近的,因為習慣的不同才使其相遠。“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倫理與社會問題是要清楚地鼓勵個人建立好習慣,社會建立好風俗。論及他對法律強制力的不信任,他曾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是孔子教訓的真正基礎。

換句話說,孔子在處理人類社會問題時是把個人放在社會之上的,社會的治亂,只能來自構成這個社會的個人分子。說到這里,我想起孔子和馬克思的觀點剛好是對立的:孔子相信沒有人格變革的社會改革是表面的;馬克思則以為社會環境決定人的道德行為,而烏托邦的實現要靠物質環境的變換。

如果考察希臘哲學,我們可以發現柏拉圖是共產主義者,而亞里士多德是一個反共產主義者,亞里士多德不相信只靠社會的改革就可以改變人性。如果杜蘭特在他的《哲學的故事》中把亞里士多德某些關于這個問題的讜論放進去就好了。談及柏拉圖所神往的共產主義國家時,亞里士多德說:“人對于絕大多數人所共有的東西,很少加以注意。人人都首先想到自己,很難使人對公眾的事情有興趣。”亞里士多德又說:“人們很喜歡聽烏托邦,且容易被說服去相信在某種奇妙的方式之下,每一個人都成為朋友,特別當某些人聽見別人指摘現存的罪惡是來自私有財產的時候。但其實這些罪惡是來自一個十分不同的來源——人性的邪惡。”

孔子,像亞里士多德一樣,把他的賭注放在人性上,且認為接受天然的人性勝于改變它。一個較好的社會的實現,不是靠改變它的生產系統,而是依賴改造人本身。

沉默革命的教義是社會改革,以個人的改革及教育、自我的修身為基礎,這是孔子的首要意圖。儒家可能被稱為君子的宗教。君子是有教養的人,雖然在成就上有各種不同的階級,如果稱他為一個經常設法改善并教育自己的人,可能更為適當。與這種君子相對立的人,孔子常用小人來稱呼。“小人”這個詞的正確意義既非普通人,也非劣人。“小人”主要是指俗人,沒有教養、沒有文化的人。《論語》中充滿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對比,例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能令儒家得到安慰的是孔子對人性沒有提出強人所難的要求。他不專注于罪惡的問題,而只注意缺乏教養的人的不良態度、不良出身及無知的自滿。如果一個人有某種道德的警覺,且經常努力去改善自己,他就滿足了。在這種意義上,儒家聲言這種教訓是容易實行的。有一次孔子諷刺地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最令人驚異的是他訂立了一個純人性的標準,而教人以人的標準是在乎人的本身。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孔子的理想是成就最好的人和真人性,他稱其為“仁”,或真人性的哲學觀念,然而對于孔子,這成為一種難以達成的理想。他承認他最好的弟子顏回“三月不違仁”,而再沒有提及其他人達到“仁”的標準。多種情形之下,別人問他當時這個或那個大人物是不是“仁”,他的回答都是那個被問到的人在某些方面奇異和超卓,但他不知道他是不是“仁”。

“仁”字有“慈愛”的意義,在孔子看來則是指最好的人,是人性發展到理想的境界。“仁”字的發音剛好和“人”字一樣,因此“一個仁人”,讀起來是“一個仁仁”。這使我們想起英語中有一個相似的事例,就是“human”與“humane”兩詞意義的相似。英語的“humanity”一詞,像中國的“仁”字,包含有“人道的”與“人性”雙重含義,例如“基督的人性(humanity)”, “仁”則發展為“真人性”的哲學上的意義。

下面這個事例,使我們對孔子所謂“仁”的真正意義更為明了。有一次,孔子在南方旅游,他的弟子們見他沒有施行主張的機會,而想知道孔子有什么感想。其中有一個進來想探聽孔子對古代的兩個圣人有什么看法,這兩個圣人是在暴君統治之下從政壇退出后餓死的。孔子說,“古之賢人也”。孔子甚少用“仁人”來稱人,無論他是古人還是今人。那個弟子再問:“怨乎?”孔子用下述的態度來回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那個弟子出去對其他的弟子說孔子不會幫不仁之人的。

這件事顯出如把那個“仁”字解為慈善,是多么不適當。孔子認為人人都可得仁。他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但做一個“真人”,在美國也像在中國社會一樣不容易。我猜孔子會說林肯是一個仁人,一個真人,一個“最好的人”的楷模,堅決保持一個高水準。他可能說富蘭克林是一個天才,但“不知其仁”。杰斐遜是有大才智、有原則的人,但孔子也可能說他“不知其仁”。以上三個人可能都堪稱“仁”,我只是舉例指出孔子用這個字的審慎。照這個字審慎的用法,儒家仁人——最好的人——的理想,是羅馬迦特力教“圣徒”在人道主義上的配對。仁,真我的實現,“最好的人”的真意,將在下文對于子思的討論中看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政县| 建水县| 辽源市| 宿州市| 扎兰屯市| 长兴县| 阿巴嘎旗| 内黄县| 日照市| 太仆寺旗| 新竹市| 绍兴县| 青河县| 高青县| 镇坪县| 泸溪县| 阳曲县| 枣阳市| 论坛| 呈贡县| 苍南县| 洪江市| 夹江县| 晋中市| 吉水县| 兴仁县| 临夏市| 资源县| 西宁市| 东城区| 曲阳县| 安吉县| 瓦房店市| 万安县| 公主岭市| 宝丰县| 宁陵县| 漾濞| 兰考县| 江阴市|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