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素養
- 如果愛請深愛,如果棄請徹底:每天讀點柏拉圖
- 葉舟
- 16226字
- 2016-10-19 17:04:19
——改變你心中無奈的世界
培養耐心,擁有聰明
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
——柏拉圖
中國有句俗話叫“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有一部電影也叫《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意思是說一個人如若急于想辦成一件事情,中間勢必會有很多坎坷,成功的概率會大大降低。只有耐心才是做好、做成一件事情的根本。這一點與柏拉圖的“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的觀點基本一致,同時也體現了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耐心是一種素養,也是一種品質,是耐力的體現。柏拉圖之所以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哲學家,這與他的耐心有直接關系。我們知道,一個人無論從事什么行業,做到一定程度后都會產生一種煩躁的心理。這是因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挫折,或者多次長期重復同樣的動作而產生。生活中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比如兩個同時進入一家公司的工作者,一年后兩人的職位薪資沒有任何變化,一個人覺得這樣的工作太單調,自己沒有上升的空間,于是辭職離去,另一個人選擇了堅持。兩年之后,堅持留下的人升職加薪,離去的人在別的公司依然是一個新人。
這便是耐心的魔力,顯然,選擇堅持留下的人是聰明的,選擇辭職離去的人不能不聰明,但最起碼他失去了一些機遇。
齊白石是中國畫壇的一代宗師,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有一門造詣極高的技術,那就是篆刻。據說齊白石年輕的時候就特別喜歡篆刻,他篆刻了很多作品,都不是很滿意。于是,他向一位老篆刻藝術家請教,這位篆刻藝術家對齊白石說:“你去河邊撿一扁擔石頭回來,然后在這些石頭上刻了磨,磨了刻,等這些石頭刻完了,你的篆刻技術就算學成了。”
齊白石聽了老篆刻藝術家的話,去河邊挑了一扁擔石頭,刻了磨,磨了刻,還一邊拿成功的篆刻品比較琢磨。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的手上不知起了多少血泡,用了多少篆刻工具,最終,一扁擔石頭變成了一堆石泥,齊白石也成了一代篆刻大師。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齊白石具有堅定的意志,而這堅定意志的來源便是他的耐心。沒有了耐心,遇到困難挫折便打退堂鼓的人就沒有意志可言,更不能說他是聰明的人。
我們總是稱贊這個人很聰明,那個人很有智慧,那么什么是聰明,難道僅僅是腦筋轉得快,腦筋急轉彎問題回答得又快又準確的人就聰明嗎?事實上,我們經常所說的聰明只是一些“小聰明”而已,真正聰明的人應該是具有耐心的人,耐心才是聰明的基礎。回顧我們身邊的一些成功者,如馬云、柳傳志、張瑞敏等,他們的成功都是從最初的耐心開始的。
所以,不管你現在有沒有耐心、耐心的程度如何,從現在開始,我們都要主動培養,從實踐開始,培養自己的耐心。魯迅先生曾說:“即使慢,馳而不息,縱會落后,縱會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往的目標。”不要過分擔心慢,不要驚恐自己會落后,只要有耐心,你就一定會成功,因為耐心讓你成了一個聰明的人。
任何時候,愛智不棄
我一息尚存而力所能及,總不會放棄愛智之學。
——柏拉圖
“我一息尚存而力所能及,總不會放棄愛智之學。”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我還有呼吸,只要我力所能及,我都不會放棄學習的機會。柏拉圖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在什么時候,只要有能力、有機會,都不應該放棄學習的機會。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愛學習且持續學習的人總是站在世界的前沿,總能夠及早洞察世事,提早成功。
有兩個從大山走出來的青年去創業,他們在離開大山時共同發誓,10年之后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建設家鄉。
這兩個青年去了兩個不同的城市,甲青年工于心計,專研交際,心想,只要搞定人,抓住機遇,就一定能夠飛黃騰達。前5年,甲青年把很多的時間都花在了人際交往上,為此開了公司,他的事業一帆風順,很快就在某城市站穩了腳跟。
乙青年功于專業,一心學習專業知識,心想,只要自己的專業知識豐富,技術過硬,就不愁沒有生意。前5年,乙青年潛心研究專業知識,學習專業技術,用所有的積蓄也開了一家公司。由于是新公司,很多客戶對他們并不信任,為此,生意不是很好,只能勉強度日。但乙青年想,只要自己不斷學習,提高技術水準,生意一定會好起來。
5年之后,甲青年在經營公司的過程中越來越感到吃力,原因是一些老客戶逐漸離他而去,選擇了性價比更高的公司,他只能利用交際每天不斷努力去開發新的客戶,來平衡公司的業績。為此,形成了“老客戶離去——新客戶補充——老客戶離去”這樣一種循環狀態。公司不但沒有成長,反而經營壓力越來越大。
而乙青年的公司在5年之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由于公司的專業水準越來越高,只要合作一次的客戶以后幾乎都成了他的忠實客戶,而且還給他介紹了很多新客戶。為此,乙青年經營越來越輕松,客戶幾乎不用開發,他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學習專業、專研新技術上。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并成為了上市公司。
這天,兩人按照之前的約定來到一家茶樓,訴說了各自公司的狀態。甲青年這才發現自己與乙青年的差距,不僅無資格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也無能力建設家鄉。
甲青年和乙青年是很多當代人士的寫照,當下很多不愛學習的人后來成了老板,而很多持續學習的人成了打工者。為此,很多人覺得學習無用,不如投機取巧,功于交際。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在短時間內,那些放棄學習、功于交際的人可能會成功,但一定不會長久,因為他們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沒有專業的技術就不可能快速地成長。而那些能夠持續不斷學習的人,盡管在短期內不會成功,但他們一旦成功,便會穩穩地快速壯大,成為不可抵擋的勇士。
誠然,學習是一件很耗費時間、耗費精力的事情,不斷學習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但不學習就一定不會有好的結果,一定會落后。把一部分時間與精力放在學習上,并持續不斷,這樣你便會與時俱進、緊隨潮流,機遇才會向你招手,你才不會被世界遺忘。
意志堅定,更要純正
意志不純正,則學識足以為害。
——柏拉圖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說意志讓人勇敢,意志需要理智來支配。意志的確可以讓人勇敢,越是意志堅定的人,就越勇敢。之前讓他們感到懦弱害怕的事情,只要有了堅定的意志,他們便會不顧一切地去做。
記得我在上小學的時候,不愛學習,經常逃課,且很害怕班主任。那時候家里很窮,記得有一次逃課,老師找到了我的父親。父親把我叫到了身邊,他并沒有生氣,而是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我們家里是很窮,但我們人窮志不窮,別人看不起我們可以,但我們不能看不起自己,既要讓自己看得起自己,也要讓別人看得起自己,對于你來說,就一定要好好學習。”
那時候小,盡管不完全明白父親的意思,但父親的話讓我的意志堅定了起來,從此以后,我不再懼怕我的班主任,也沒有逃過一節課。每當我想要逃課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對我說的話,這便是意志使然。
在很多抗戰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抗日勇士被日本人抓住之后押到刑房,威逼利誘,使用各種刑具,比如老虎凳、辣椒水、拔指甲等慘無人道的酷刑,迫使其說出機密,而這些勇士們半個字也不肯說。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是杜撰的,在這樣的酷刑下任何人都扛不住。事實上,的確有這樣的事情,他們之所以不吐露半點機密,是因為他們有堅定的意志,而且是純正的意志。
同樣,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一些抗日者被抓到牢房之后,通過簡單的威逼利誘,還沒有使用以上種種酷刑,便將機密告訴了侵略者,而成為了漢奸,背負了千古罪名。原因是他們沒有堅定的意志,更沒有純正可言。
意志要堅定,而且要純正,否則同樣會害人害己。比如一個小偷,在偷一家商店時門沒有撬開,回到家后他很不服氣,發誓一定要把這家商店的門撬開,于是他去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最終,終于撬開了商店的門,偷走了財物。對于小偷來說,這也是一種意志堅定的表現,但是他的意志不純正,不但給商店主人造成了損失,自己也犯了盜竊罪,等待他的必將是法律的嚴懲。
在生活中,有些意志是否純正分辨起來并不是很明顯,比如在工作中,暗下決心業績一定要超過某某某,可是在操作中卻用了投機取巧的手段,業績盡管超過了某某某,卻損害了他人的利益。再比如,你想要一臺車,而且要車的意志很堅定,但你沒有錢,卻想辦法從父母處拿錢,這也是一種意志不純正的表現。
堅定的意志可以改變你認為無奈的世界,而不純正的意志可以降低你做人的素養,縱使你改變了眼中的世界,你的心中依然是陰暗的;縱使你有足夠的學識,也不能成為真正的優秀之士。
意志不堅定,但純正,不勝也榮;意志堅定,但不純正,勝之不武。意志堅定,且純正,才是一個優秀人士的黃金素養。
困難面前,不求憐憫
無論如何困難,不可求人憐憫!
——柏拉圖
柏拉圖的著作《蘇格拉底之死》不僅向我們展示了蘇格拉底的部分思想,同時也體現了柏拉圖的部分觀念。柏拉圖出生于公元前427年5月7日,來自一個名門貴族的家庭,因為其體貌特征,被人們稱之為柏拉圖,意思是肩寬或者額頭寬。20歲時跟著蘇格拉底學習,蘇格拉底死后柏拉圖離開雅典,在埃及、意大利和西西里島等地游學12年。縱觀柏拉圖的一生,他曾遇到過很多困難和挫折,但他從來沒有低頭放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描寫蘇格拉底的著作《蘇格拉底》中看出。
在柏拉圖的筆下,蘇格拉底是一位能夠影響西方哲學發展的人物,但是他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的思想與觀念基本上是由他的兩個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記載成書。所以,要了解真實的蘇格拉底和其思想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反過來,我們可以從記載他的著作中了解著作者的思想理念,比如《蘇格拉底之死》的作者柏拉圖。
據柏拉圖記載公元399年4月的一天,希臘501名普通民眾組成雅典法庭,以“創立新神,放棄舊神”的名義判處蘇格拉底死刑。面對死亡,蘇格拉底依然堅持著自己的思想,每天和前來看望自己的學生和朋友探討哲學問題。
其實,審判者并非一定要置蘇格拉底于死地,只要他表示悔過,不再傳播自己的思想,審判者就可以放其生路。當然,蘇格拉底也知道如何逃避死亡,只要自己“閉嘴”,就可以逃避死亡,對于審判者來說這是智慧的表現。而蘇格拉底并沒有這樣做,在法庭上他依然不屈不撓,冒天下之大不韙,堅持自己的立場、宣揚自己的思想,從而激怒了審判者。即使在喝毒藥之前,蘇格拉底還鎮定地洗了澡,給妻兒留下遺言,堅定地離去。
蘇格拉底是柏拉圖最崇拜的老師,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柏拉圖的思想。面對死亡,為了追求心中的正義,蘇格拉底沒有祈求憐憫,沒有求饒,柏拉圖對于這一做法是十分認可并崇拜的。
面對死亡都應該祈求憐憫,那么對于困難來說,我們更不應該祈求憐憫。不管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些困難也許可以通過努力解決,也許一時半會我們通過自己無法解決,讓自己陷入困境。不管怎樣,我們都不可以祈求他人或者他物的憐憫,憐憫等于低頭,如果你向對方低頭,就等于向困難低頭,也等于放棄了你心中的正氣,久而久之,你會變成一個可憐又可悲、喜歡依賴別人的人。
古羅馬哲學家緒儒斯說:“乞求憐憫的事業不會是堂堂正正的事業。”如同總是依靠他人的憐憫來做事業,那么這就不完全是你的事業,你在事業伙伴面前總會低人一等。德國元首納粹黨黨魁希特勒曾說:“憐憫是一種原罪。憐憫弱者是違背自然的事。”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出現困難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運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困難是人類發展的主方向。面對困難,如果你總是祈求憐憫,是一種人性罪,這種罪過的懲罰就是讓你失去自我。
享受當下,珍惜擁有
我們一直尋找的,卻是自己原本早已擁有的;我們總是東張西望,唯獨漏了自己想要的,這就是我們至今難以如愿以償的原因。
——柏拉圖
每個人都有夢想,都有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實現夢想、完成目標是一個人一生中一直需要去做的事情。在追求夢想與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會變得更加積極努力,會更加具有正能量。然而,當一件事情過度之后,它便會給我們帶來痛苦,讓我們失去幸福。
有些人為了實現夢想、完成目標,幾乎將自己所有的時間、精力都放在了上面,從而忽視了自己所擁有的。我們知道,在追尋的路上,其實是一個刺激而又痛苦無奈的過程,而你現在所擁有的,才是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快樂的東西。那么,當你忽視當下、忽視你所擁有的東西之后,你便忽視了幸福與快樂,所能感受到的就只有壓力、刺激以及痛苦。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很貧窮,是無房無車的月光族,幾乎一無所有。他剛入職場時,看到別人開著汽車上班,很是羨慕,心想,如果自己擁有一輛車,那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他可以帶著女朋友去郊游,開著它去參加朋友的婚禮,應該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于是,他為了能夠擁有自己的汽車而努力工作。兩年之后,他的夢想實現了,買了一輛屬于自己的汽車。
剛開始的時候他感覺非常地快樂,開著汽車到處轉悠。一個禮拜之后這種快樂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想買一套房,于是,他辭職創業,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賺錢買房上。5年之后,他完成了目標,按揭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交房那天,他非常興奮,一大早就來到了售樓部。之后幾天便是快樂的裝修。住進新房的3個月后,這種快樂也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想買一套別墅,他覺得住別墅才會讓自己有面子,才是高端人士的生活方式。為此,他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開發新項目、拓展新產業上,每天面臨著壓力與風險,面對銀行的貸款壓力,夜不能寐。表面看來,他是一個有身份、有錢的成功人士,而在了解他及他自己看來,自己過得非常痛苦。
又是三五年過去了,買別墅的目標依然沒有實現,而壓力與痛苦每天依然承受著,不知道何時才是盡頭。
追求夢想實現目標沒有錯,這是一個優秀人士所必須具備的意識。但是,人生一世,除了追尋,還應該懂得享受當下的東西,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妙。很多人一直在尋找,而當你靜下心來思考你想要的東西時,你會發現,有些東西其實你已經擁有;當你東張西望尋找的時候,你可能已經忘記了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柏拉圖說:“獲致幸福的不二法門是珍視你所擁有的,遺忘你所沒有的。”尋找是為了獲得幸福,當你擁有的時候,就應該懂得享受其中的幸福,珍惜你所擁有的。抽取一小部分時間享受你所擁有的,感受幸福。花費一部分時間追尋更多的幸福,在感受幸福中去追尋,這樣你才不會辜負你的人生。
時常反省,價值倍增
沒有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柏拉圖
在柏拉圖起初的政治思想中,他認為國家應該由哲學家的智慧來治理,而不是用法律條款來統治。法律法規與哲學家的智慧相比,前者如同沒有月亮星星的夜晚一樣暗淡。為此,柏拉圖曾三次來到西西里島,跪倒在城邦僭主面前,希望把他改造成為哲學家,結果被城邦僭主賣為奴隸。
現實打碎了柏拉圖哲學智慧統治國家的思想。現在看來,《理想國》固然美好,但與人性的私欲會產生很多矛盾,顯然不可能實現。如果沒有法規,就等于人沒有了約束,而私欲是人的天性,當人的私欲出現時,那么社會必然無法管理。
所以,柏拉圖曾在晚上的著作中這樣反省:“如果一個國王不愿意成為哲學家,或者哲學家不愿意成為國王,那么,法治要比人治好。當一個國家的法律處于從屬地位時,國家就沒有了權威,而且極有可能會毀滅;當一個國家的法律在官吏之上時,也就是說當官吏也要服從法律的時候,國家就會獲得諸神的保護與庇佑。”
盡管柏拉圖的反省有些晚,但他用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能夠時常反省,那么他的人生價值就會成倍地增加。
世界上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是人生旅途中極為正常的事情。對于一個人來說,重要的是在犯了錯誤之后,是否能夠及時反省,是否能夠及時認識到錯誤。
關于自我反省,大多數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有些人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沒有真正地去反省,沒有認識到錯誤的根源,這便起不到反省的作用。有些人的確進行自我反省了,但反省的方法不多,剛開始找自己的問題,漸漸地變成找別人的問題,成了反省別人。顯然,這樣的反省對自己沒有任何作用,反省不只是說說而已,也不是反省他人,而是一次深入的自我認識。
當然,反省不僅僅是犯了錯誤之后進行,在平時以及取得不錯的成績之后,都有必要進行自我反省。在平時,時常進行自我反省,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不足,比如當你工作一天之后,晚上躺在床上反省一下自己,那些還可以做得更好,無形中你就會變得更加成熟、強大。當你取得業績之后,在慶祝之余反省一下,你將會取得更好的業績。比如某項目獲得巨大成功,慶祝之后反省一下自己,如果換一種方式或者方法做某事,是不是會取得更好、更大的業績,這樣今后你在做同樣的事情時,你便會有更大的收獲。
試想一下,你的人生如果沒有反省那會怎樣呢?做事情時,你只能依靠經驗而進行,不能清晰系統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改進方式。比如第一次你犯錯誤之后,第二次你可能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但極有可能會犯其他錯誤;當你第一次成功之后,第二次你可能也會成功,但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所以,人生需要時常反省,即使做不到每日反省,也有必要每周、每月反省一次,這既是對自己負責,同時也是一個人成功強大之道。
唯有開始,才有可能
開始是工作的最重要部分。
——柏拉圖
當下,有太多的人熱衷于口頭說說,而沒有付諸實際行動。盡管講得很精彩、很有規劃,而如果沒有行動,一切都將是零。
首先,我們來探討一下成功與失敗,這兩種天壤之別的結果其實都值得點贊。成功固然值得慶賀,但失敗同樣也值得尊敬,因為你開始了,你行動了,如果沒有開始,你連失敗的資格都不會有。
生活或者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兩類人,一類能說會道,有理有據,是辯論帝,但不見行動;一類默默無聞,心中有計劃、有規劃,默默行動。起初,前者總能夠討得人們的喜歡,與他聊天你會感到無比快樂,但漸漸你會發現,對方在有些事情上只是說大話而已,因為你從來沒有見到他行動過。后者剛開始可能不怎么招人待見,因為在交際中他不能帶給你快樂。漸漸地,你會喜歡并崇拜他。前者只說不做的事情他去做了,不管結果如何,在周圍總能產生較大的影響力。
俗話說:“行動是成功的開始。”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源于開始,如果僅僅是思考等待,改變不了任何現狀,1永遠是1,始終不會變成2。只有行動起來,1才有可能變成2,甚至3、4或者更多。
在宇宙中,人只是一粒看不見的塵埃,不會有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是人的職能。正是我們每天所做的一些小事情,最后組成了成功的大事。當然,行動是需要吃苦的,是需要遭受各種壓力與挫折的。生活就是如此,不吃苦,不承受壓力,就不會有結果,哪怕是失敗。正是開始之后的那些苦難與挫折,成就了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給我們留下了美好而又浪漫的記憶。
行動是成功的開始,開始是工作的重要部分,而開始需要一定的勇氣。曾有這樣一個朋友,在大學的時候,他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縝密的規劃,比如畢業之后先做什么,達到什么程度之后再做什么,而后做什么,可謂計劃周詳。好友們都非常羨慕他這樣的規劃,對他充滿信心,每個人都相信他將來一定會成功。
畢業之后,他步入社會,然而他開始迷茫了。盡管當時想得很好,但就是沒有勇氣開始,只好找了一份工作來養活自己。就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他大學時的規劃依然是規劃,他當初暢想的成功一直都沒有實現。
人生必然要工作,而工作需要開始,開始需要勇氣。即使是再好的規劃、再好的暢想,如果沒有開始,就不會有任何成功的可能。當你規劃人生的時候,同時將開始的勇氣也規劃進去,等時機成熟時,拿出勇氣,勇敢開始;當你規劃事業時,放棄等待的想法和時間的限制,當一切具備時,盡快開始,不管結果如何,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很多人覺得當下的世界讓自己很無奈,對自己很不公平,其實不然,它只是對你不公平,只是讓你感到無奈,對于有些人來說,世界是公平的,感受不到任何的無奈。如果你沒有勇氣去改變它,你將會永遠遭受這種無奈與不公平。
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社會,有可行的規劃與想法,就盡快開始,不要等待,不要彷徨,可能你會擔心開始之后會失敗。也許,當你開始之后會出現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機遇,就有取得成功的極大可能性。
竭盡全力,無悔過程
無論你從什么時候開始,重要的是開始后就不要停止;無論你從什么時候結束,重要的是結束后就不要悔恨。
——柏拉圖
盡管柏拉圖的有些思想起初并不是那么完美,經過自我反省進行糾正。但對于這個過程來說,相信柏拉圖一定不會后悔,因為他經歷過,他嘗試過,對于他來說這也是一種人生財富。
很多人擔心失敗,懼怕失敗后的結果讓自己沒有面子、名譽掃地。其實,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情時不能只看重結果,而要懂得享受過程。結果只在一瞬間,也許讓你興奮,也許讓你垂頭喪氣;而過程則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也就是說,我們做一件事情時,很多時間和精力都在過程當中,享受過程也是一個人做事的初衷。
我們常說:不管結果如何,我都不會后悔,因為我嘗試過。這段話經常出現在一些創業人士身上,也是這段話鼓勵著他們堅持著自己的夢想,努力去實現目標。當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做事失敗后會感到后悔,心里總是在埋怨自己:“當初真不應該做這件事”“真后悔當初的開始”等,既然事情已經結束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只能讓自己感到不痛快,打擊自己的自信心,其他別無益處。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到不管什么時候結束,結束后就不要后悔呢?
首先,做有意義的事情。記得《士兵突擊》中許三多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爹說了,人活著就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所以,盡管在他人看來許三多做了很多很蠢甚至徒勞無功的事情,而對于許三多來說,那都是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他從來都沒有后悔過。同樣,我們在做事情之前,也要考慮這些事情是否對自己、對他人甚至對社會有意義。如果是,那么就大膽地去做,不要過多地在意結果,相信在做事的過程中你會感到無比地快樂與滿足,不管最后結果如何,你都不會感到后悔。
其次,做有價值的事情。人活著要有價值,做事同樣也要有價值。在愛情中,兩個人分手之后,付出多的一方總會說:“沒關系,我已經盡力了。”他之所以說他盡力了,是因為他覺得為對方付出的有價值、值得,所以他不感到后悔。工作中同樣也是如此,只要你覺得你已經盡力了而不感到后悔,那就說明對于你來說你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所以,做事情之前先考慮它是否有價值,這樣你也不會感到后悔。
柏拉圖說:“不管你從什么時候開始,重要的是開始后就不要停止。”這是在告誡我們,做事不要半途而廢,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這更是一個成功人士必備的素養,當然,前提是你所做的事情有可行性、有前景。
生活中不乏有一些淺嘗輒止、半途而廢的人,放眼望去,這些人都很難成功。經常聽到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這樣炫耀:“你看那誰誰,別看他現在是國內某行業的大佬,想當初我也是跟他一起創業的,只不過后來我放棄了而已。”說話者的意思無非是想表達我也差一點成為成功人士,也曾和現在的成功人士一起共事過。但也正好說明了他是一個淺嘗輒止、半途而廢的人,甚至說他目光短淺、沒有恒心,事實上并不值得炫耀。
總之,當你決心做一件事情時,開始之后就要勇敢地堅持下去,不要忘記自己的初衷,不管最后結果如何,都不要后悔,要懂得享受其中的過程。
良好開端,成功一半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柏拉圖
在教學方面,柏拉圖的思想幾乎涉及各個方面。他第一個確定了心理學的基礎劃分,并與教學密切聯系起來,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事物的本質探討問題。正是他的這些思想,給了后世的教育家很多啟迪。換句話說,柏拉圖的教學思想引領了全球教育的走向,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假設沒有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那么當前的教育思想可能不會發展到當下這種階段。所以,柏拉圖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在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教我們寫字,當我們第一個字寫得很工整的時候,后面的字都會書寫得很自然,或者老師會在我們的生字本上寫一個很工整的字,然后讓我們跟著寫,我們同樣也會寫得很工整。這是因為我們自己或者老師給我們帶了一個很好的頭,這個好的開頭引導著我們更加優秀地去完成。
做任何事情,如果你有一個精彩的開始,那么你的信心會倍增,做事的成功率也會遞增,自然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記得有一次參加企業拓展訓練,我們來到一條河邊。河上有一座獨木橋,河水急速從橋下流過。教練讓我們從橋上走過去。
當我走到橋邊,看到橋下湍急的河水膽怯了,心中充滿了恐懼,隨后我告訴教練,我不敢走。教練說:“沒關系,只要你站在橋頭走出一步,我就算你成功一半,你看行嗎?”由于很多同事都在看著我,盡管心里有些害怕,我也只能答應。我小心翼翼地來到橋頭,鼓起勇氣邁出了第一步,這時我發現其實并沒有那么可怕,覺得自己可以走過獨木橋,于是我又接著邁出了第二步、第三步……直到走到對面橋頭。
下來后,教練對我說:“聽我的沒錯吧,你現在不是成功了一半,而是徹底地成功了。”是啊!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前面我們解讀了柏拉圖“開始是工作的最重要部分”的思想,而開始得是否精彩、質量如何也影響著最終成功與否。
一方面,良好的開端可以給予我們更多的信心,讓我們不再膽怯,不再害怕,更加有勇氣完成要做的事情。比如你在做演講的時候,一段開場白便迎來了場下熱烈的掌聲,這時你心情如何呢?必定激動萬分,信心滿滿,即使一些沒有備課的內容此時也想講給在場的觀眾聽,而且你會越講越有激情、越講越興奮。反之,你的開場白臺下沒有強烈的反應或者沒有反應,很多人只是沒有表情的鼓了幾下掌,這時的你必然也會有些失落,心想“自己是不是講得不好呢!”“聽眾是不是不喜歡呢!”這時,你講下面的內容時就會有些膽怯,生怕聽眾有異議,在這種情緒下,你的發揮自然不會好,演講效果自然也會降低一半。
另一方面,良好的開端是一種堅實的基礎,是做事的基石,如同建房子,地基打牢固了,我們建二層和三層的時候心里就會更加踏實,不會擔心它倒塌。比如領導派你開發一個新市場,經過你前期的準備,第一階段市場開發效果很好,那么在進行第二、第三階段時,你還會像第一階段那樣擔心嗎?當然不會,因為你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接下來的工作會更加順風順水。
所以,任何事情只要開始,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這是提升自己信心、為成功打基礎的重要階段,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素養和意識。
告別懶惰,永別疏忽
懶惰是怯懦的兒子,而疏忽是懶惰的兒子。
——柏拉圖
懶惰是人們最不喜歡的一個詞,沒有人喜歡懶惰,也沒有人喜歡懶惰之人。然而,盡管每個人都不想成為懶惰之人,但仍有一些人做著懶惰的事情、裝著懶惰的心理。
懶惰之人必有懶惰之心,心生懶惰所以行動才會變得懶惰。這類人總是很讓人不喜歡,做事拖拖拉拉,沒有時間觀念,執行力差。通常,我們所認為的懶惰是不愛勞動、不喜歡工作,判斷任何事物的標準都需要一個參量、一個對比物。懶惰的對比物就是勤勞,如果沒有勤勞,就不可能有懶惰的出現。當然,如果沒有懶惰,也就不會有勤勞。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表現懶惰的癥狀,如下:
第一,不能心情愉快地與他人溝通,盡管你特別希望這樣做。這也是一種懶惰的表現,比如你要去拜訪一位客戶,因為有些困難,特別不想去,而由于職責所在,又不得不去。于是你去那里,但總提不起心情,這便是因為懶惰的心理所致。
第二,不愛運動,不愛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生命在于運動,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很多人始終不能付出行動,即使自己有時間,也用各種借口找理由,比如今天很忙,早上休息會兒,下午有事要辦,甚至連自己喜歡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做,等等。如果是這樣,你身上就已經有了懶惰性。
第三,沉迷于思考,但就是不付諸行動。喜歡思考本是一個人的優勢,但如果僅僅是思考,沉迷于思考而不見行動,這就說明你有懶惰的心理。
第四,日常生活無要求,不講究衛生。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的日常生活很隨意,早上想幾點起床就幾點起,晚上想幾點睡就幾點睡,好幾個星期才洗一次澡,而且成了一種常態。顯然,這種人的懶惰心理已經“深入骨髓”。
第五,沒有時間觀念,今日事經常會拖到明天。這種現象在很多人身上都有體現,本是早上8點開會,每次都掐著表趕到,或者會拖延幾分鐘。本是計劃今天要完成的工作,由于睡了一個午覺沒有完成,于是想:“今天已經不早了,明天做吧!”這種懶惰是一種習慣性的懶惰。
第六,總是感覺到身心疲憊,提不起精神。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體驗,當你睡覺時間過長時越想睡,越睡越不想起床,越覺得慵懶,即使起床也提不起精神。而那些起床很早的人,看起來總是那么精神、那么有活力。同樣的道理,如果你長期感到身心疲憊、沒有精神,就要考慮自己是否在那些事情上有懈怠。
綜上所述,懶惰是一種心理作用,是懶惰的心支配著你的行為,只有改變自己的心理,才能改變懶惰。其實,不管是哪一種懶惰狀態,都有一個因素夾雜在里面,那就是怯懦。不敢于改變,不敢于面對,害怕打破自己的生活習慣,為此,懶惰成了你的一種習慣而不自知,而且沒有人會告訴你是懶惰之人。
柏拉圖說:“懶惰是怯懦的兒子,而疏忽是懶惰的兒子。”的確,因為怯懦,所以懶惰;因為懶惰,所以你疏忽了很多事情,而不去主動改變,降低了我們生活、工作乃至人生的質量。
拖延時間,壓制憤怒
拖延時間是壓制惱怒的最好方式。
——柏拉圖
憤怒是一種極端的情緒表現,在憤怒狀態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不可理喻而后感到后悔的事情。顯然,盡管每個人都有憤怒的欲望,都曾經憤怒過,但我們都不想被憤怒蒙蔽雙眼,讓憤怒牽著走。所以,雖然我們心中會不期而遇地出現一些憤怒的欲望,而我們需要用一些方法和技巧來排除引導,提升自己為人處世的素養。
這是一件真實的事情:有這樣一個家庭,父親71歲,母親70歲,有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父親的身體一直很硬朗,待人也很好,就是有時候脾氣不是很好。母親是一位和藹慈祥之人,雖然從來沒有上過學,大字也不認識幾個,但待人非常熱情,從來不與人爭執,就是身體不太好。
這一天,父親和子女們商量要給母親過一次70大壽,出嫁的女兒帶著孩子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買了很多好東西,做了滿滿一桌子菜。兒子因為從小不喜歡上學,所以一直在家種地務農,種一些果樹、草莓、蔬菜等去街上賣。這一天,草莓成熟了一地,如果不摘了去賣,第二天就會爛在地里,所以兒子很早就拉了一車草莓去街上賣,這期間還給母親定了一個蛋糕讓媳婦帶了回來。
女兒們把菜做好之后一直等著兒子回來,一起給母親過生日。可能因為這天行情不是太好,一直到很晚兒子才拖著疲憊的身體拉著空空的車子回到家。由于已經很晚,兒子遲遲不回家,父親已經非常生氣,雖然并沒有表現出來,但心里一直在埋怨著兒子。
當他看到兒子回來之后,父親走到院子,帶著埋怨的情緒說的第一句便是:“怎么這么晚了才回來,不知道要給你母親過生日啊!”兒子隨意回了一句:“今天行情不是太好,我總得把草莓賣掉吧,要不明天壞了還怎么賣!”
聽到兒子這樣說,父親的怒氣瞬間爆發了,開始大聲指責并謾罵兒子,然后生氣地走到屋子,當著所有女兒的面,拿起桌子上的筷子一折兩段,扔在地上,大聲說:“都別吃了,回家吧!”二女兒看到這種情況,上前勸阻父親,也被父親指責了一通。最后,大家在壓抑的情緒中吃完了這頓飯。
第二天,母親向父親說起前一天的事情,父親有些內疚地說:“都是我的不對,當時的確太生氣了,都怪我掃了兒女們的心意。”
這個故事來自一個農村家庭,他們不懂得憤怒所帶來的危害,但卻嘗到了憤怒帶給自己的不良后果。試想一下,如果當時父親能夠控制心中的憤怒或者化解心中的不滿情緒,那么,他的憤怒欲望就不會爆發,也就不會讓兒女們難堪。
我們把憤怒比作是一種毒藥也不為過,它的破壞力相當強,能夠讓很多本是順利的事情變得坎坎坷坷。比如你去談客戶,如果你有憤怒的情緒,對方就會放棄;你去談對象,如果你因為一些小事而生氣,對方也會離開等。
為此,我們需要控制調節憤怒。最好的方法就是拖延時間,讓時間來化解你心中的怨氣和不滿。當你心中有憤怒的欲望和不滿的情緒時,壓制它,告訴自己,過一會兒再發泄。一段時間過去之后,你會發現你原先的憤怒已經不見了,很多事情已經想通了,沒什么東西可以發泄了。這便是做人的智慧,也是一個成熟人士該有的素養。
有想法,就有可能
我們的生活有太多無奈,我們無法改變,也無力去改變,更糟的是,我們失去了改變的想法。
——柏拉圖
生活中總有一些讓我們感到不如意的事情,房價太高,我們無力買房;工資太低,我們無力養車;和同事領導有矛盾,生活總是那么不愉快;職位長久不變,總覺得沒有前途;出門太堵,讓人總是感到很郁悶、很無奈。
從表面上看,有太多事情壓抑著我們的心情,我們感到無可奈何,也無力改變。比如高房價,這是一種宏觀經濟所導致的結果,關系到各個方面。對于普通人來說,以一人甚至一個企業的力量自然無法改變,似乎我們只能接受;低工資、低待遇,這與一個城市的消費水平、經濟水平、人力成本有很大的關系,一個普通人當然也無法改變,諸如生活很多煩心事如堵車、非法競爭等,一個普通人要改變它,的確不可能。
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去思考這些無奈的事情,我們的心情也許就不會那么無奈,你的人生境界也會大有不同。對于有些事情不要總覺得無可奈何、無法改變,不妨自己試著去改變它,盡管你一個人無法改變現實,但你在做的過程中會發現,你的心會變得更加積極、更加具有正能量。
比如堵車,試著在沒有緊要事情的時候騎自行車去上班,用這樣一種小小的舉動來改變堵車的無奈,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會發現,堵車的煩惱沒有了,而且會因為你沒有開車給城市減少了一份擁堵而感到自豪和開心。很多事情都是同樣的道理,生活中遇到很多無奈且無力改變的事情時,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先試著改變自己,化解你心中的無奈,會讓你的心情變得舒暢。有些看似無法改變的事情,當你試著去改變后,最后真的會改變。
有一個朋友去一家公司做副總,沒想到總裁是一個非常獨裁的人,只要他認準的事情,對于他人的意見根本聽不進去。朋友與總裁溝通了很多次,都無濟于事,還隱晦地告訴這位朋友,覺得不合適可以走人。離職很容易,但剛來公司不久,現在離職會使得他的職業生涯不是那么完美。如果不離開的話,那他與總裁的工作實在無法改變,這讓他感到很無奈。
后來一位朋友告訴他,不妨先改變自己,迎合總裁,最后慢慢去改變與總裁的關系。這位朋友這樣去做了,剛開始,盡管總裁依然不重視他人的意見,但他們之間的矛盾少了。隨著工作及關系的深入,總裁開始重視他的意見,甚至有什么事情都會征求他的意見。
在古代,要讓鐵疙瘩在天上飛,這是一件不可思議、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如今有了飛機,將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泡之前,誰也不相信晚上會像白天一樣明亮,如今實現了。有太多的事例告訴我們,沒有什么不可能,只要我們敢想敢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所改變,只不過是個時間問題。生活中的無奈與社會的發展相比沒有什么大不了,面對無奈和看似無法改變的事情,從自身做起,先改變自己,一些無奈就會減少,甚至改變。
經住誘惑,留住價值
人的價值,在遭受誘惑的一瞬間被決定。
——柏拉圖
人生在世,花花世界,有很多讓我們趨之若鶩的東西,經常誘惑著我們。是否經得住誘惑,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經得住誘惑的人往往是意志堅定的人,這類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執行力較強,個人魅力也較高。而那些不能有效抵制誘惑的人,大多是一些朝三暮四之人,今天他覺得A是正確的,因為某些誘惑,明天就會認為A是錯誤的,貪官污吏大多是這一類人。
在人的一生中,具有誘惑力的東西大致有這些:
第一,金錢。錢是社會關系中的一種工具,從價值的角度來看,它只是一張廢紙,不具有什么價值。但是,當這張紙能夠置換其他物品的時候,人們便給它賦予了價值。所以,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有了錢,我們可以買大房子、豪車,買自己喜歡的任何東西。所以,任何人都喜歡錢,這沒有錯,但我們不能因為錢而去做一些違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比如有人把兩萬元放到你眼前,讓你做偽證,去陷害一個和你不相干的人,你會做嗎?
面對如此誘惑,也許你會猶豫,這沒有關系。但如果你去做了,那么你就是一個沒有價值觀、沒有道德觀的人,你的個人價值也將一文不值,終有一天,你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以道。”雖然金錢可以讓我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讓我們有酒喝有肉吃,但我們應該客觀地來看待它,將金錢與自己的人生價值相隔離,不要將兩者混為一談。很多貪官污吏以及所謂的“大老虎”都是因為沒能抵得住金錢的誘惑而走進了大牢,終生榮譽毀于一旦,給后人留下罵名,親手摧毀了個人價值。
第二,美色。這里所指的美色并不是風景,而是美女的誘惑。記得在上大學的時候,和舍友一起去食堂吃飯,看到一個漂亮的女孩打飯,然后他對我說:“真是秀色可餐啊!”每個人都喜歡漂亮端莊的人,男人喜歡漂亮的女人,女人喜歡帥氣的男人,從人性的角度講這是人的本性。愛江山更愛美人,他們將美人和江山放在了同等地位。這都無可厚非,重要的是我們在美色的誘惑下,是否只是保持欣賞的狀態,而不會因為美色誤國誤事,失去做人的原則,拋棄人生價值。
近年來,有很多新聞報道了一些人被美女誘惑,做出了一些不地道、不道德、傷天害理之事,這都是自我價值缺失以及流失的體現。
第三,權力。權力是地位的象征,在當今社會,有了權力人們就會仰慕你,就會佩服你,就會奉你為老大,為此,很多人為了權力不擇手段。追求更高、更大的權力沒有錯,但如果為了權力而打破自己做人的原則,改變自己的正向價值觀就是一種錯誤,就是一種個人素養不健全的表現。
柏拉圖說:“一個人不應受名譽、金錢和地位的誘惑,去忽視正義和其他德行。”當你面對誘惑的時候,你的想法是什么?隨后會有什么舉動?這兩種狀態決定著你的個人價值。那些能夠名留青史,讓我們佩服的人大都是一些能夠經得住誘惑的人,他們通過自己的能力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升華了自己的素養。
耐住寂寞,人生不止
人生不止,寂寞不已。
——柏拉圖
柏拉圖的思想影響了西方哲學的發展,但在當時,柏拉圖的思想觀點不被人們認可的時候,他是寂寞的。如同一個人在黑夜行走,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意志繼續傳播和研究自己的思想,來贏得人們的認可。所以,當時他是寂寞的,如果當時耐不住寂寞,放棄自己的思想,那么今天我們就不會知道有柏拉圖這個名字。
耐得住寂寞是人生的一種境界,試想一下,如果把你放在一座山上生活3年,薪資是你現在的3倍,你能做到嗎?你可能會說:“我能!”其實不然,當把你真正處于那種環境、那種位置之下的時候,用不了多長時間你會感到無比地寂寞,打破你當初堅定的承諾。
某電視臺舉辦了一個叫《我們15個》的真人秀節目,15個人拿著5000元錢,有一個非智能手機、兩頭牛和一些雞,在荒涼的平頂山上生活一年,不能與外界聯系,他們要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收入,維持生活。他們能夠堅持下來嗎?顯然,在那樣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是寂寞的。據相關報道,有些人因為與外界聯系違反規則而被替換。與其說這是一場真人秀娛樂節目,不如說這是一場對人性寂寞考驗的節目。那些人之所以會偷偷地與外界聯系,主要原因是他們耐不住寂寞,所以,對于整個節目來說他們失敗了。
耐得住寂寞,才能擁有長久的繁華。但凡那些成功之人,都有一段寂寞的時光。哪個時候沒人支持,沒人幫助,天是昏暗的,而恰恰就是在這段時光,成了他提升個人素養、獲得成功的關鍵階段。如同黎明前的黑暗,只要你熬得住,天也就亮了。
馬云是一位耐得住寂寞而最后成功的人,當年馬云有了做電商的想法之后,找了國內很多的企業家、投資者合作,他們一聽到馬云的想法和商業模式,認為馬云是一個瘋子,是一個騙子,沒有一個人愿意支持他。那個時候,馬云是寂寞的,他沒有伙伴,沒有支持他的人,只能一個人堅持自己的想法,并艱難地實施。如今,他成功了,成為電商界的大佬,被人們奉為電商領袖,而人們所不能感受到的是他當初創業時的寂寞與無助。如果他當時耐不住寂寞,放棄他的想法,做當時很熱門的產業,那么今天他就很難獲得這樣的榮譽。
在這個工作和生活壓力劇增、競爭激烈的社會,很多人根本不會感到寂寞,而越是在這個時候,深解“耐得住寂寞”的含義,不要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燈紅酒綠、功名利祿之上,不要為了躲避而麻醉自己。忍受該有的清苦,修煉自己的素養,靜下心來追求你的人生,這時你的胸懷會開闊很多。
寂寞是一種環境,是一種氛圍,是一種素養,更是一種心境,歷史上一些成功的人都不會為環境所左右,勾踐臥薪嘗膽,最后成為春秋霸主,寂寞修煉了他的心境,也讓他成為一代梟雄;屈原被放逐后,寫出了源遠流傳的《離騷》。
人的一生,是一個伴隨寂寞度過的過程,你可以用很多方法逃避寂寞,但也可能會錯過很多機遇;你可以忽視寂寞,但也可能會阻止人生價值的提升。不害怕寂寞,耐得住寂寞,是人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