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人生的相遇:每個人的出現都是為了給你上一課

從降臨人世那一刻起,弗洛伊德就一直被復雜的社會關系環繞著:一個為生活忙碌奔波的父親,一個從監獄服刑出來的叔叔,兩個比母親還要大的哥哥,七個弟弟妹妹,以及與他親近又遠離的朋友們。在這些關系里,弗洛伊德收獲到的苦惱要比快樂多得多。

但弗洛伊德安然從容地與這些人和諧相處,因為他一直抱著這樣的信念:“人生的相遇是機緣,每個人的出現都是為了給你上一課。”

粗魯的教育也是受人喜歡的

我們能夠確定,孩子對教育他的人是有喜歡成分的,盡管他被粗魯地對待了。

——弗洛伊德

說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弗洛伊德總會想起兒時生活在弗賴堡時認識的一個人來。這個人就是他的保姆,一個又老又丑卻很能干的女人。

弗洛伊德一歲多時有了一個弟弟,母親無法照顧兄弟兩個,便雇了一個保姆來,與她一起照顧兄弟兩個。可弟弟八個月時生病去世,母親便陷入憂郁狀態,于是照顧弗洛伊德的事情便幾乎全部交給了保姆。

保姆年紀很大了,抱起弗洛伊德來很費勁,所以每次帶弗洛伊德出去都是牽著他的手。這讓弗洛伊德有些悲傷,他更喜歡母親的懷抱而不是老保姆干枯的手掌。

但這還不是讓弗洛伊德最難過的。

保姆雖然又老又丑,卻很干凈,她無法容忍小孩弄得臟兮兮的。只要弗洛伊德在院子里玩土或是在草甸上打個滾,她就會暴跳如雷。

“天啦,西格蒙德,你不能把自己搞得這么臟。”

“看你把才換上的衣服搞得這么臟。過來,你應該接受懲罰。”

“西格蒙德,你給我安靜地坐在那里不要動。”

保姆的聲音尖銳刺耳,弗洛伊德感覺自己的耳膜都要被她震破了。有時候如果搞得太亂,屁股上還會挨上一巴掌。只要弗洛伊德沒有依照保姆的清潔標準來做,她就會很粗魯地對待他。

保姆的不友好讓弗洛伊德很是苦惱,他也曾投訴到父母那里。但母親那段時間陷在憂郁癥里,根本無法用愛來呵護小弗洛伊德的心。而父親對保姆的做法很是贊成,因為文化很低的父親對他的教育比保姆還要粗魯。從小開始,只要弗洛伊德沒有按照他的標準做事,他都會大發雷霆。

有一次,父子兩個在大街上爭論起來,父親辯論不過弗洛伊德,便氣哼哼地嚷道:“怎么?你竟然要跟你父親對立么?!我的兒子雖然比我更聰明,但你休想同我對立。休想!”

這時候弗洛伊德已經是半大不小的少年了,可父親從來沒有用平等的態度來與他溝通。由此可見,兒時父親對弗洛伊德的教育有多么簡單粗魯。

聽到小弗洛伊德的哭訴,父親不但不會安慰他,還會呵斥他。

“西格蒙德,你一定是淘氣了,所以她才會那樣對你。”

“西格蒙德,我覺得保姆那樣沒有錯,她只是要你保持清潔而已。”

“別哭了。去,乖乖聽保姆的話。”

就這樣,弗洛伊德一直被保姆和父親簡單粗魯地對待著。

但即使是這樣,弗洛伊德依然喜歡他們兩個。在保姆的要求下,他變得愛干凈,并學會保持清潔。弗洛伊德后來承認,這個好習慣讓他的一生都受益。

父親粗魯的教育態度不只是培養弗洛伊德好習慣這么簡單,而且激勵出他的斗志來。最能說明這一點的便是他七歲那年鬧著要和父母同床而眠卻被父親粗魯呵斥的事情。

為了證明自己會有作為,弗洛伊德一直在努力,最終成為一名大師。

后來,弗洛伊德經常夢到保姆和父親粗魯對待他的情景,他通過夢境詳細分析了自己的內心后,說:“我們能夠確定,孩子對教育他的人是有喜歡成分的,盡管他被粗魯地對待了。”

教育問題是一個大問題。

一直以來我們都提倡“春風化雨”式的溫情教育,對簡單粗暴的教育說NO。因此,網絡上一旦出現哪個教師敢對孩子用體罰的新聞,就會受到眾口一致的討伐。

簡單粗暴的教育的確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會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驚嚇和傷害。因此孩子們會排斥粗暴的教育方式。不過對于粗魯的教育,孩子們只是會厭倦,卻不會排斥,甚至還會喜歡。

因為粗魯和粗暴在心理學上來說,不是同一種概念。

粗暴是帶有敵意的魯莽和暴躁,而粗魯卻是帶有善意的魯莽和急躁。粗暴的出發點是帶有破壞性的,而粗魯的出發點則是修復性的。

因此,粗暴的教育會成為口伐筆誅的對象;而粗魯的教育卻會受到喜歡。

我們回頭看看自己兒時接受的教育,往往更感念嚴厲的老師,在這份嚴厲中,包含的往往就有粗魯的元素,但卻讓我們感恩,就是因為他們為我們培養了一些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是對頭,也是伙伴

許多人看起來與自己的兄弟姐妹十分友愛,并且會為他們的死而異常悲慟,然而潛意識里卻活躍著對他們的敵意。

——弗洛伊德

關于童年的記憶,除了不友好卻并無惡意的保姆,讓弗洛伊德記憶深刻的便是大他一歲的侄兒約翰。在弗洛伊德四歲之前的那段時光里,約翰和他一直如影隨形。

因為住在一起,所以從弗洛伊德降生那一天起,侄兒約翰就成為他朝夕相處的小伙伴。

兩個差不多大的孩子在一起,既會是同伴,也會是對頭。約翰憑著自己個頭比弗洛伊德大,有很大優越感,總是欺負小叔叔。

弗洛伊德經常被他推倒,或是玩具被他搶走。弗洛伊德剛開始不知道還擊,直到有一天,他爬起來沖上去將約翰打倒在地。

約翰第一次被打,當即大哭起來。

等弗洛伊德的父親回到家,約翰便向祖父哭訴。弗洛伊德的父親聽了后,責備兒子說:“你為什么打約翰?”

兩歲的弗洛伊德挺直小腰板,仰臉望著父親,毫不示弱地回答:“因為他打了我,所以我要打回去。”

聽了這話,父親沒有再責備他,而是笑起來。

父親雖然什么都沒有說,但小弗洛伊德在父親的笑聲里聽出了寵愛、呵護和贊許。這讓他仿佛得到金牌加冕一樣,從此,只要約翰打他,他都會打回去,因為他堅信,這樣做會得到父親的贊許。

從那以后,他再也沒有被約翰欺負過,反而是約翰經常被他打哭。于是,在弗賴堡的小樓里,經常響起小約翰的哭訴。

而家里的大人都不會因此而斥責弗洛伊德,畢竟他比約翰要小一歲,而且還是約翰的長輩,所以約翰只好在不停的埋怨中度過每一天,可現狀卻得不到絲毫改變。慢慢地,約翰開始順從弗洛伊德,不再與他敵對,跟他變成了從屬關系。

十年以后,約翰從英國回到維也納來看望祖父母一家,兩個童年的小伙伴再次相遇。他們沒有像童年那樣相互敵對,而是變得友好起來。

兩個人組隊做游戲,在游戲中,約翰依然順從弗洛伊德,并且沒有表露出敵對的情緒來。看著侄兒從最初的強勢敵對,到最后的順服從屬,直到長大后依然保持順服從屬的性格,弗洛伊德因此得出結論:童年關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之后與同齡人之間的全部關系。

因為童年與約翰既相互友好又相互敵對的生活模式,導致在成年弗洛伊德的精神生活里,會要求同時擁有一個朋友和一個對頭。

弗洛伊德一直都在滿足自己的這個愿望,他能將朋友和敵人集中在同一人身上。

也就是說,從兩三歲開始,弗洛伊德的潛意識里就形成了與同齡人之間或友好或敵對的關系模式,這種關系模式也導致后來他與榮格、阿德勒、蘭克等人從親密的師友最后卻發展到分道揚鑣。

每個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都會受到兒時與小伙伴相處模式的影響。倘若小時候與小伙伴兒們友好相處,長大后也會隨和待人。

如果兒時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受到過心理創傷,長大后就會受到這種創傷的左右,引發或激烈或消極悲觀的情緒出現。

想要孩子將來有平和的心態與隨和的性格,父母就要注意孩子在幼時與伙伴們的相處,及時加以指導和引導。

鋼琴的聲音實在太吵了

對于成功的堅信不疑時常會導致真正的成功。

——弗洛伊德

小妹妹八歲生日那天,弗洛伊德從學校回到家,他像往常一樣鉆進自己的閣樓里繼續學習。就在他正凝神思考問題時,一陣雜亂無章的琴聲飄進屋里,打亂了弗洛伊德的思緒。

“誰在彈琴?”弗洛伊德皺著眉頭,打開閣樓門走了出去。

到了樓下的客廳里,他發現,八歲的小妹妹正坐在一架新鋼琴面前,在母親的陪伴下彈琴呢。

弗洛伊德頓時明白了,這是父母送給小妹妹的禮物。母親一直熱愛音樂,也早就說過要讓小女兒學習音樂的話。

弗洛伊德明白母親的心,她是想要把自己未實現的愿望轉移到妹妹身上,讓她彌補自己的遺憾。

弗洛伊德什么都沒有說,轉身回到閣樓。他想,只要母親能夠開心,音樂和學習并存應該沒有問題。

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這個想法有多么幼稚。

妹妹不會彈奏音樂,讓她彈奏音樂比彈棉絮還要難聽。這哪里是音樂,分明就是噪音啊!

弗洛伊德忍了兩天便再也無法忍下去了,他找到母親,堅持要求把鋼琴抬走。他告訴母親,在這兩天里,他根本無法安靜學習和思考。這樣下去,自己是沒有辦法安心學習的。

母親有些不舍,也有些為難。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要培養大兒子,女兒也是需要培養的啊,而且女兒剛有興致,要是突然搬走鋼琴,女兒會傷心難過的。

在與母親的談論中,弗洛伊德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最終為了照顧弗洛伊德,母親不得不把鋼琴抬走。

為此,小妹妹生了很久的氣。

在這一點上,弗洛伊德不是不內疚。但他堅信自己會成功,并且始終堅定不移地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因此無論遇到什么問題,他都不會妥協,即使會讓母親為難、會讓小妹妹生氣,他也要堅持自己的主見。

弗洛伊德并不是一個自私的人,他不能讓噪音影響到自己,當然也不會自己制造出噪音來影響弟弟妹妹們。

弗洛伊德雖然是同年級最小的同學,但卻是成績最好的,所以有一群粉絲追隨他。

弗洛伊德不僅認真學好每一門功課,還喜歡看課外書,歌德、莎士比亞等著名的人物,都是他喜歡和研究的對象。他淵博的知識吸引了他的粉絲們,那些同學經常來到弗洛伊德家里,與他探討書里的真理。

他們經常在小閣樓里大聲爭論,有時候場面太過激烈,所有人都變得面紅耳赤。

這一天,幾個同學又跑來找弗洛伊德,與他討論問題。一群人正說得起勁,就聽樓下母親大聲喊:“安娜,阿道芬,你們下來寫作業。”

弗洛伊德打住話,抬頭看向門口,只見妹妹們正在門外探頭向屋里張望呢。

弗洛伊德心里想,自己這樣影響到妹妹們學習,真的是一件很不對的事情。

弗洛伊德起身走到門口,并沒有說話,只是看著妹妹們,妹妹們便乖乖地下樓寫作業去了。

在弗洛伊德的妹妹們看來,這位成績優異的大哥比嘮嘮叨叨的母親還要讓她們敬重呢。他不止是同學們的偶像,也是她們的偶像啊!

弗洛伊德聰慧過人,他自然清楚妹妹們對自己很仰慕,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心里覺得自己不能不優秀,否則怎么為弟弟妹妹們做好榜樣?

從此以后,每當有同學們來家里找他討論問題,他都會把閣樓的門關得嚴嚴實實,以免打擾到弟弟妹妹學習。

弗洛伊德不容許別人制造噪音來影響到他的學習,也絕不允許自己制造噪音,影響到弟弟妹妹們學習。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如此了。

自己不愿意忍受的事情,也不要讓別人忍受。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表現。這也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最基本的原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相處,只要堅持這個原則,關系便沒有不融洽的。

如果每個人都把這一點做好,那么這個世界會美好許多。

給弟弟取個名字

那段快樂時光,每天醞釀著智慧的寶藏,無為而有為的追求,有無限歡樂的歡暢。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家是典型的猶太教家庭,家里始終都遵循猶太教的教規和習俗。

在眾多的猶太教教規中,有一條是召開家庭會議。家里無論大小事宜都要全家人一起商討,哪怕是懵懂無知的幼兒或是風燭殘年的老人,都要參加這個會議。

從弗洛伊德出生到他九歲入學,已經參加了無數次家庭會議。在弗賴堡時,因為家庭成員太多,所以家庭會議每天都有。作為一家之主,父親是會議主席,也就是在那時,弗洛伊德感覺父親是家里的國王,那么權威,那么自信。

后來哥哥們去了英國,弗洛伊德和妹妹跟隨父母來到維也納,家庭成員少了,家庭會議也相應減少。討論弗洛伊德是否提前入學,便是到維也納后最大的一次家庭會議。

入學是弗洛伊德的請求,父母尊重他的請求和意見,因此可以說,從這次家庭會議開始,弗洛伊德已經占有了一部分家庭會議的話語權,而入學成功又讓他更增強了自信。

在弗洛伊德十歲那年,家里又舉行了一次比較有分量的家庭會議:給弟弟取名字。

在此之前,母親已經為弗洛伊德添了一個弟弟。那個弟弟僅比弗洛伊德小一歲,遺憾的是只存活了八個月就早夭了。當時為了給弟弟取名字,也開了家庭會議,只不過那時候的弗洛伊德實在是太年幼了,沒有絲毫的話語權。

不過現在不同了。他從八歲就開始讀莎士比亞,后來又讀歌德、席勒等著名思想家的作品,雖然才十歲,但他卻已經對古希臘的歷史和文學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那天,弗洛伊德從學校回到家,妹妹們安靜地坐在客廳里,不見平日里挺著大肚子的母親。弗洛伊德正在納悶時,從父母的臥室里傳出了嬰兒的啼哭聲,弗洛伊德和妹妹們都好奇地跑到門口去張望。

只見父親側坐在床邊,母親滿臉疲憊地躺在床上,旁邊還放著一個襁褓,里面有嬰兒在啼哭。

父親招手讓他們幾個進去,說:“看,這是咱們家的新成員,也是你們的弟弟。”

“噢,弟弟?!”大妹妹安娜驚喜地嚷起來,“我真是太想要一個弟弟了。小丫頭們都太愛哭泣,我可不喜歡。”安娜很嫌棄地看了幾個小妹妹一眼,然后仰頭滿臉崇拜地看著弗洛伊德,“弟弟會像大哥哥一樣的,是不是?”

父母被安娜逗笑了,而弗洛伊德更是有一種自豪感和榮耀感在心底騰騰升起。雖然一直以來就被人贊賞,但這種被人崇拜的感覺,真是不錯啊!

“當然。”父親說,“不過,咱們現在有一個問題需要討論。”

父親說的就是給家庭新成員取什么名字的問題。

父親建議大家每人想一個名字。但五個小丫頭都太小了,而且也沒有上過學,能想出什么名字來?最后還是父親、母親和弗洛伊德想出三個名字。

但弗洛伊德覺得父母取的名字都不好,他堅持主張給這位比他小十歲的弟弟取名為亞歷山大。

“可是為什么呢?”父母問。妹妹們也都仰臉看著大哥。

弗洛伊德說:“亞歷山大英俊聰明,見義勇為,是一個響當當的英雄。”

父親持懷疑態度:“真有這樣的人嗎?”

弗洛伊德背起手,像個小大人一樣,耐心又從容地向他們解釋說:“當然有。亞歷山大是古希臘西北部一個名叫馬其頓王國的王子,他二十歲就做了國王,然后東征波斯王國,后又遠征印度。他的豐功偉績和聰明智慧可是世上無人能比的,他被世人尊稱為亞歷山大大帝呢。”

弗洛伊德有理有據的一番論述說服了父母。于是這個比他小十歲的弟弟便被取名為亞歷山大。

這一幕給思想開始萌芽的大妹妹安娜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多年后,妹妹問他:“你當時也只有十歲啊,怎么會有能力說服父母呢?”

弗洛伊德笑了。他知道,能力的背后是強烈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背后又是豐富的知識。

弗洛伊德幼年時從《圣經》故事里獲得的自信的種子,在進入學校讀書后,得以迅速發芽生長。他優異的成績以及來自周圍的人們的贊許,都是讓弗洛伊德建立和提高自信心的原因。

想要培養一份自信心,就要先充實自己,用知識武裝自己,當你有了才華,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有了自信。

強大的自信心,來自自己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知識。

想要獲得知識,就要對學習充滿狂熱。而對學習的狂熱,又能獲得更多的知識,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弗洛伊德深深懂得這個道理。

他不但精通歷史,更把西方文學熟記于心。后來他在精神分析學中建立戀母、自戀等概念時,都引用了西方經典文學作品里的人物,如俄狄浦斯、那喀索斯等。他研究醫學,著書立說。同時因為他扎實和深厚的文學功底,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融入了各種文學元素,因此他開創的精神分析學說又被稱為“一項由科學、詩歌和文學所構成的杰作”。

讓老師吃點虧試試

沒有所謂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

——弗洛伊德

給弟弟取名成功,說明弗洛伊德的思維早已超過了同齡人,他已經成為一個博學多識、有自己思想的小大人。但他終究只是一個男孩子,依然保持著男孩子淘氣的個性,而且隨著一天天成長,他也進入了每個少年都會經歷的青春叛逆期。

他和現代每個青春叛逆期的學生一樣,讀書、玩耍、搞惡作劇。

不過,弗洛伊德并不像某些頑劣的男生一樣,專門欺負弱小和女生。由于對母親的依戀,他對女生一直尊重有加,而兒時被約翰欺負的經歷也讓他學會不向比自己強大的敵人低頭,也絕對不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對手。

在他十五歲那年,他向一個比他要強大很多的對手發起挑戰。這個對手便是他的一位男老師。發起挑戰是一件臨時起意的事情,但對男老師的憤怒和不滿卻早已在心底萌芽。

那是一個周末,幾個男孩子聚集到弗洛伊德的小閣樓,討論學習上的問題。當說到維也納和多瑙河兩者的相互關系時,有一個靠在窗前的同學示意他們噤聲,然后朝窗外努努嘴。

大家探頭看向外面,只見一個中年男子正從窗外的街頭走過。弗洛伊德明白了同學讓他們噤聲的原因:因為正是這位老師教授他們剛才探討的知識。

但這位男老師極其傲慢,而且言談舉止缺乏威嚴,因為他總是用輕蔑的語氣來談論關于維也納的一切事情。這讓處于熱血青春的學生們很憤怒,他們覺得這位男老師侮辱了他們的家鄉,也就是侮辱了他們。

大家把話題轉移到男老師身上,這幫熱血少年越討論越氣憤,最后同仇敵愾起來,大家一致決定,要讓男老師吃點虧,以此打消他輕蔑的氣焰。

弗洛伊德一直以學習為重,當然不會主動挑頭來做這件事。其他同學都是弗洛伊德的粉絲,看偶像不表態,便也都不說話。不過,站在窗前的同學卻屬于那種學習不怎么樣,捅婁子卻處處有他的人。他說:“讓別人吃虧這事兒,我做在行。你們只要聽我的命令就成。”他說,關于多瑙河對維也納到底有多重要這一章節,老師還沒有講完呢,下次上課,肯定還會是這個問題。到那時,同學們就反駁他,和他對抗。

弗洛伊德雖然是學校里的優等生,但同時也是一個玩心未泯的男孩子,加之他一直對學習和知識持敬重的態度,對于男老師不嚴肅的態度,他也很反感。因此聽到同學說用知識來抵抗知識,他當即表示贊同。

粉絲們見偶像點頭,也自然是要附和弗洛伊德的決定的。于是眾人很快達成了一致。

弗洛伊德的贊同讓那位“領導”欣喜不已。他說既然是對抗,肯定就需要一位博學多才的人來執行,否則被老師三言兩語問倒,別說反抗失敗了,只怕還會助長這個老師的氣焰。而要說起博學多才,在他們中間,弗洛伊德要說第二,就沒有人敢說第一。于是,弗洛伊德便被任命為“先行官”,與男老師正面交鋒。

等到男老師上課時,恰如他們預計的那樣,老師繼續和他們講多瑙河對維也納的重要性的問題。

這時,弗洛伊德站起來,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雖然才十五歲,但他的問題很尖銳,讓男老師應接不暇。

看著男老師支支吾吾的狼狽樣子,同學們都哈哈大笑。

同學們的嘲笑讓男老師羞紅了臉,他恨恨地看了大家一眼,問弗洛伊德為什么要這樣做。弗洛伊德回答說:“對不起,我們只是在開玩笑。”但他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那就是,“沒有所謂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我就是想要你出糗。”

男老師自然也是看出弗洛伊德欲言又止的話,他厲聲讓眾人起身罰站。

弗洛伊德歲數比同學們小,個子也不高。不過,同學中有個個子很高的男生,因為脖子長、四肢也長,一直以來就被稱為“長頸鹿”。聽說讓眾人罰站時,弗洛伊德下意識地看向“長頸鹿”。而他只看了一眼,便忍不住發笑了。只見“長頸鹿”站得筆直,筆直讓他的脖子和四肢更顯得長了很多,那樣子要多滑稽就有多滑稽。

多年以后,弗洛伊德經常夢到這個場景:氣急敗壞的男老師,哄堂大笑的同學們,以及長手長腳的“長頸鹿”。

弗洛伊德說:每次夢到這一切,我就覺得真是快樂啊。我從來沒有因為讓老師吃了虧而內疚,因為老師講授知識時的態度太不夠嚴謹了,我覺得他有誤人子弟的嫌疑。我們那樣做,其實也是希望他能夠改正。

這件事是弗洛伊德有記錄的唯一一件調皮搗蛋的事情,但就是這件事情都讓弗洛伊德感到快樂。

弗洛伊德從幼年開始,便一直因為身為猶太人而深受排擠的困擾。但在中學期間,弗洛伊德卻很少因為這件事煩惱。因為弗洛伊德上的中學就在家附近,同學們大多數都和弗洛伊德一樣來自猶太家庭,加之他放學后都窩在閣樓里看書學習,很少接觸社會上的人和事,所以那段時間弗洛伊德過得很快樂。

后來他說:“我一直覺得中學那段時光是人生中最快樂和幸福的事情。”

學生時代,是每個人生命中最幸福和快樂的時光。

生命朝氣蓬勃,生活無憂無慮,對世界充滿好奇,對人性的惡毒和虛偽看到得少,還不懂得失望和沮喪。

因此,覺得這段時光最美好。

是當溫克爾曼的副校長,還是去做漢尼拔大將軍

他感到很糾結,來回在書房踱步,內心深處進行著非常激烈的斗爭——是當溫克爾曼的副校長,還是去做漢尼拔大將軍?

——弗洛伊德

從弗洛伊德敢挑戰男老師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來,雖然弗洛伊德文學知識掌握牢靠,但這不能說明他是一個崇文派。

當然,這不是弗洛伊德少年時期才萌生的,其實在更早的童年時期他便有了尚武精神。他在自己的書里說:“那時,我常常會和一個比我大一歲的孩子一起玩,我們之間的關系時好時壞。在身型有著明顯差別的關系里,弱的一方自然就會產生這種心態。”

他說的這個孩子便是他的侄子約翰。在一次次被欺負的過程中,他強烈渴望自己有能力打敗對方。

后來他學會閱讀,圣經讓他萌生了自信心。但在圣經里,他渴望強大武力的心愿無法得到滿足,于是他開始讀退耳的《執政與帝國史》,這是一本以武力征服世界的書。

幼小的弗洛伊德用標簽記下拿破侖手下元帥的名字,將它貼到那些玩具木兵的背上。當時他最崇拜的是北非古國迦太基的名將漢尼拔·巴卡,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一,同時也是拿破侖一直崇拜的人。但弗洛伊德并不崇拜拿破侖,反而更敬仰指揮意大利軍團的司令官馬塞納,他覺得馬塞納和漢尼拔有相似之處,他敬仰馬塞納,其實也是對漢尼拔的致敬!

他甚至不屑于拿破侖與自己一樣崇拜漢尼拔,在他看來,自己崇拜漢尼拔是因為他的武士精神和巨大的智慧。但拿破侖將自己視為漢尼拔,僅僅是因為他同漢尼拔一樣翻越過了阿爾卑斯山。

雖然才十多歲,但弗洛伊德已經搜集了許多本關于漢尼拔的書籍來看。在一位古典作家寫的有關漢尼拔將軍的書里面,他清晰地記得其中的一段話:“當他終于下定決心去羅馬時,他感到很糾結,來回在書房踱步,內心深處進行著非常激烈的斗爭——是當溫克爾曼的副校長,還是去做漢尼拔大將軍?”

很快,弗洛伊德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十六歲的一個周末,弗洛伊德坐在閣樓里有些心煩意亂。因為他即將面臨畢業考試,到底考什么大學、選擇什么專業,這一系列問題讓他有些煩亂。

父親在這個問題上明確表態,讓他自己做選擇。雖然弗洛伊德才識淵博,但終究只是一個十六歲的小少年,他也不知道究竟怎樣的選擇才能對自己更有利。

想了很久也得不出結果,弗洛伊德干脆撇開這個問題。他站起身,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歷史書,翻到布匿戰爭那一段。從兒時開始,每次渴望有力量來幫他解決問題時,弗洛伊德都會看這一段歷史。

陽光從窗外斜射進來,將書上的文字照射得燦燦生輝。在明媚的陽光里,他大聲朗讀起來:“公元前217年4月,迦太基軍隊與羅馬軍隊在特拉西梅諾湖畔進行了一場交戰。迦太基統帥漢尼拔率軍約4萬人大膽冒險穿越阿爾努斯河泛濫沼澤地,繞過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軍團的堅固陣地,向南意大利佯動。為了阻止漢尼拔向羅馬進發,弗拉米尼開始追擊,但他既不偵察也不警戒。當3萬1千人組成的羅馬軍團進入特拉西梅諾湖和群山之間狹窄的通道時,遭到了漢尼拔的突然襲擊。羅馬軍團在白刃戰中潰退,共死亡1萬5千多人,余皆被俘。漢尼拔軍僅損失1500人。”

看完這一段,弗洛伊德陷入了沉思。

他很崇拜以武力征服世界的人。但他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可能去做將軍,因為和平年代,是靠法律來維持和平的。想到這里弗洛伊德眼前一亮,他當即給自己做了一個決定:選擇法律系,將來做一名律師。

而且這也正好符合了他十一歲那年在公園餐廳里那個男子的預測,至今他仍記得這個預測。弗洛伊德回頭看向墻壁上的幾幅掛像,那是不久前父親買回的一些官員的肖像,有赫布斯特、吉斯克拉、昂格爾和比格爾。

弗洛伊德心中清楚,父親之所以買他們的肖像,是因為他們中有猶太人,同時也是因為預測弗洛伊德將會是部長的緣故。父親雖然說不左右兒子對前程的選擇,但他將這些肖像都掛在了家中非常顯眼的地方,而且這些肖像里的大多數人都是猶太人,父親的心思全部在這些細節里透露了出來。

弗洛伊德轉身從書包里取出父親剛給他買的一個公文夾,這是當時非常流行的比格爾部長式的公文夾,比格爾正好是當時的內閣部長。

弗洛伊德將歷史書裝進公文夾,然后掛在肖像下面。那一刻,他下定決心要學習法律。他要做當代社會的漢尼拔將軍。

一個人,總是要有理想的。

有了理想,才會有奮斗的動力。

在尋找理想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能獲得精神上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又能幫我們沖破困難和阻力,最終成就理想。

做好當將軍的準備,卻無緣見到羅馬

在這方面,我步入漢尼拔的后塵。因為我和漢尼拔的經歷類似,我們都一樣無緣見到羅馬。

——弗洛伊德

畢竟只是一個少年,弗洛伊德也曾對自己的信念有所動搖。但他在剛進入學校時的一位高年級的好友,現在已經成了一位頗有名氣的政治家,聽說弗洛伊德想要學習法律,他很高興,并且肯定和鼓勵了他的這種想法。

在好友強有力的影響下,弗洛伊德堅定了自己學習法律、從事社會活動的想法。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弗洛伊德做了充足的準備。

他除了把功課做好之外,還開始學習外語,因為他知道,想要成為一名參與社會政治的優秀人才必須精通多門語言。

每天都能聽到小閣樓里傳來拼讀外語的聲音,母親為此很擔心。她既心疼兒子給自己施加的壓力,又擔心他會因此耽誤功課。要知道,作為一個猶太族窮人家庭的孩子,學習不好的話是基本與好大學無緣的。

母親想要去閣樓阻止兒子,卻被父親制止了。他對妻子說:“雖然我們家生活極為困頓,但在選擇終身的職業上必須依據西格蒙德自己的志向。”

父親一直以來對弗洛伊德采取的都是粗魯教育,但唯獨這次,他給了弗洛伊德絕對的權利。

父親的支持給了弗洛伊德一個自由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弗洛伊德學會了七門外語,分別是希伯來文、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可以說,弗洛伊德為了實現自己的將軍夢,做了足夠充分的準備。

1873年,十七歲的弗洛伊德從吉姆那森學校畢業了。

因為弗洛伊德在中學里連續七年名列前茅,所以享受了許多特權,包括保送到維也納大學就讀。

弗洛伊德和家里人都高興極了,要知道,這可不是一所普通的大學。當時,維也納已經成為歐洲最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而維也納大學更是學者們群居之所,國際上許多科學文化成果的獲得者都來自維也納大學。

但在這時,他再次意識到自己身為猶太人所受到的不公平的社會待遇。

他崇拜漢尼拔,是因為同樣身為猶太人的漢尼拔率領著強大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打敗了歧視和壓迫猶太人的羅馬帝國。這讓從小就身陷種族歧視漩渦的弗洛伊德感到很自豪。而他想要學法律做一名當代的漢尼拔將軍,也是想要像漢尼拔將軍那樣參加政治,與歧視猶太種族的不公作斗爭。

畢業前夕,弗洛伊德將自己的理想告訴了學校里一位很器重他的老師。讓弗洛伊德意外的是,他的決定受到老師的強烈反對。

老師告訴他:“盡管帝國頒布解放猶太人的法律距今已經有近二十年,猶太人也被允許進入大學讀書,但從現在的局面來看,猶太人依然被排擠在主流社會之外。你看,現在很多職業都不允許猶太人從事。”

弗洛伊德點點頭,這一點他早就有所了解。

老師說:“你要是攻讀法律的話,將來就肯定會參與政治。但你知道嗎?猶太人是不準進入高層公職的。”

老師說完就走開了,弗洛伊德陷入沉思。做一個中低層的公職人員,是無法實現自己的將軍夢的。他抬頭望向遠方,腦子里卻想起漢尼拔將軍當年指揮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勝利后的事情。

漢尼拔后來又設計將羅馬軍團再次擊敗。就在眾人都以為漢尼拔會攻進羅馬城時,卻不知漢尼拔面臨羅馬城里依然軍容壯盛、而他的部隊卻軍糧短缺的困境,為此,漢尼拔不得不在人們期盼他進軍羅馬時移師去了亞得利亞海岸。

從讀歷史那一天起,弗洛伊德就有強烈的愛憎情緒。在三次布匿戰爭中,他一直認同的是迦太基人,而不是羅馬人。

雖然從小就知道猶太人受歧視和排擠,但他并沒有深刻地認識到不同種族之間的爭斗到底有多么殘酷。這一次和老師的談話讓他第一次意識到作為異族意味著什么。

他視同為猶太人的漢尼拔為偶像,但此時他清楚地明白,如果自己堅持下去的話,終將會步漢尼拔的后塵。因為他和漢尼拔的經歷類似,他們都一樣無緣見到羅馬。

這條路走不通,就換條路試試

那時的我,其實后來也如此,對于醫生這一行,并沒有特別感興趣。

——弗洛伊德

就在弗洛伊德思想動搖時,他得到消息說著名的卡爾·布呂爾教授會給畢業生們上一堂大課。弗洛伊德很敬慕這位教授,他的課自然是不愿錯過的。

在課堂上,教授向同學們致辭,首先給他們的八年學習生活做了系統的總結,然后描繪了他們即將踏入的大學里面的美好新生活,最后,教授以歌德那篇最著名的散文《論大自然》作為這次大課的結尾:

“她在無數兒女的身上活著,但是她,那母親,在哪里呢?她是至高無上的藝術家:把極單純的原料化為種種宏偉的對照,毫不著力便達到極端美滿和極端準確的精密,永遠用一種柔和的輕妙描畫出來。她每件作品都獨出心裁,每個現象的構思都一空依傍,可是這萬象只是一體……”

隨著教授優美動人的朗誦聲,弗洛伊德仿佛看到生命的美妙和神奇。這份沉醉讓他忘掉夢想即將夭折的煩惱,同時勾起他心底的另一份興趣:那就是對人類的好奇心。

當時最熱門的達爾文進化論正深深地吸引著弗洛伊德,他覺得,達爾文的那些生物進化理論將會讓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產生一個重大的飛躍,所以弗洛伊德萌生了對世界更進一步了解的愿望。

只是這些日子,他一心想要在將來從事社會工作,所以忽略了心底的感受。而現在教授的朗誦將他的興趣再次勾起來。

他想,既然從事社會活動的路走不通,那么做醫學研究也不錯。

其實,弗洛伊德這種處事方式真的很值得推廣和倡導。

現在很多年輕人在大學期間不喜歡所學專業,以打游戲、曠課等形式逃避上課,卻從來沒有想過去深造自己喜歡的專業;進入社會后,一份工作不喜歡、做不好,卻擔心失業而不敢辭職。如果他們都能像弗洛伊德這樣,這條路走不通,就換條路試試,那么他們的生命一定不會總處于抱怨和負面情緒的狀態。

當然,弗洛伊德并不是對醫生這一職業有特別的偏好,即使后來成為醫生,并開設了私人診所,弗洛伊德始終都對任職醫生沒有興趣。

讓他決定走進醫學這個行業的原因,是“一種對人而不是對物的好奇心”。只是那時候他還年少,并不懂得觀察乃是滿足這種好奇心的最好方式之一。

后來,他對夢的解析、對病人的分析,都來自長期的觀察。觀察不但滿足了他的好奇心,而且還讓他開創出一門獨立的學科,讓他成為精神分析領域的開創者。

沒有學習法律專業,一度讓弗洛伊德感到絕望。

他后來經常做夢。在夢里,他夢到自己渴望得到教授的頭銜,甚至不惜對兩個同事進行詆毀。

他對自己的這個夢做出這樣的分析:“因為改變所學專業,使我遠離了部長的事業。這個夢實際上已將我從毫無希望的現在帶回到滿是希望的比格爾內閣時代,而我努力要實現的正是回到比格爾內閣時代去。我的那兩個有本事又卓越的同事,也都是猶太人,因此在夢里我將他們說成是傻瓜和罪犯。我會這樣做,是因為我已將自己當成了部長,并且我還對部長實施了報復,因為他沒有批準我晉升。在我的夢里,我干脆就取代了他,以此報復。”

從弗洛伊德對自己的剖析中不難看出,他對沒能學習法律參與公共事業有多么耿耿于懷。不過,他必須調整自己,讓自己適應所做出的選擇——做一名優秀的醫學院學生。

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理想和現實發生矛盾的情況。不顧現實而一味地去追求理想,顯然是不合實際的。而屈服于現實,與理想說拜拜,也是不可取的。最好的辦法,便是從現實出發,修正自己的方向。在現實的基礎上樹立自己的理想,那樣才會有實現理想的可能。

專一而精,才能找到你的歸宿

你不用為學問東奔西走,每個人只能學習他所能學到的東西。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有很強的自律能力,心理調節能力也是極強的。雖然并不喜歡醫生這一職業,但進入維也納醫學院后他依然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

他每天都興致勃勃地研習醫學的各科課程:生理學、動物學、病理學,等等。這些課程復雜又抽象,即使對醫學懷有滿腔熱忱的學生都不一定能夠學好,但弗洛伊德卻科科成績都很優異。

除了學習醫學課程,他還繼續涉足哲學、文學等學科。但很快他就認識到,一個人縱然有再高的天賦,也免不了會有所局限,一個人是不可能在多個領域中同時有所作為的。

于是他決定只選擇一門學科,做到專一而精。但他的習慣和愛好總是讓他忘記這個決定。為了督促自己做到這一點,他便把靡菲斯特告誡的真諦寫在日記本上:“你不用為學問東奔西走,每個人只能學習他所能學到的東西。”

每天他都能看到這句話,從而生起要專一而精的警惕心。這份警惕心能夠督促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到醫學上來,哲學、文學等學科只作為生活調劑。

醫學院里著名的神經生理學家思斯特·布呂克很快便注意到這位年齡小卻成績優秀的男孩,他邀請弗洛伊德去他的生理實驗室做研究。

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是多少醫學生夢寐以求的事情,現在突然降落在自己身上,弗洛伊德又驚又喜,欣然答應下來。

從此,弗洛伊德除了在課堂上學習,便是跑到布呂克教授的實驗室去觀察和研究。在這里,他的好奇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除了研究和觀察,布呂克教授還把他帶入自己的朋友圈。教授的助手西格蒙德·埃克斯納和思斯特·弗萊施爾·馮·馬克索夫,都是在醫學研究方面很有天賦的優秀人才,對于這位比他們年幼的小伙伴的加入,他們都表示了極大的友好。很快,弗洛伊德便與他們結成了好朋友。

他們告訴弗洛伊德,醫學本體中是有很多分支的,一個人不可能所有都學會。

他們的話讓弗洛伊德想起自己在醫學和哲學、文學等學科中所做的專一而精的選擇,于是點頭對他們的話表示認同。

這兩位好友把生理實驗室里的每個科室都展示給弗洛伊德看,以此幫助他尋找自己的興趣點在哪里。

在他們的幫助下,弗洛伊德在眾多的醫學分支中發現,除了精神病學,其他的學科都引不起他的絲毫興趣。

教授為他尋找到自己的興趣感到高興,并允諾讓他專門做精神病學的研究。

這一天,弗洛伊德上完課,便跑到實驗室,準備繼續他的研究課程。他推開實驗室的門,便看到布呂克教授正和一位中年男子聊天。

“嗨,過來,我要把一位很優秀的朋友介紹給你。”布呂克把他拉到那中年男子面前,說,“這位是著名的醫生布洛伊爾(Joseph Breuer),而且他還是一位修為很高的生理學家,對你現在所研究的精神病學有很深的造詣。”

布洛伊爾打量著眼前這個相貌清秀的男孩,笑著說:“你一定就是布呂克經常和我說起的那位聰明好學的小伙子了。”

布洛伊爾在當時的生理學界可是名聲赫赫,弗洛伊德早就夢想能夠向他請教。但他既是一個大名人,又是一個著名的醫生,哪里有時間來接受一個毛頭小子的拜訪?萬萬沒有想到竟然在實驗室里認識他,而且聽他的語氣對自己的印象還不錯。這讓弗洛伊德竊喜不已。

從此,弗洛伊德遇到什么問題都會向布洛伊爾請教,而布洛伊爾也對這位比他小十四歲的醫學院學生青睞有加,對他的問題更是知無不言。同時,布洛伊爾還引導他如何進行精神病理研究。有布呂克提供場所,還有布洛伊爾的引導,弗洛伊德在醫學研究的路上越走越順暢。此時,弗洛伊德才覺得自己終于找到了歸宿。

布洛伊爾不但引導弗洛伊德進入精神病理學,還與他一起進行案例分析。二十年后的1895年,弗洛伊德和布洛伊爾共同發表了心理分析學的第一份個案報告——安娜·歐案例。同一年,弗洛伊德將自己與布洛伊爾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癥的成果寫成《歇斯底里研究》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俗話說:廣學而博,專一而精。

很多人和少年時期的弗洛伊德一樣,以廣學為傲。廣學的確可以讓人學識淵博,卻很難有一科是專長的。

其實,很多事業成功的人恪守的品質都是“專注”。專一而精,才能有持久的力量,幫助你走向成功。

弗洛伊德是幸運的,他遇到布呂克以及布呂克的朋友們,從而能夠從廣學而博的路上拐過來走上專注的路,最終獲得成功。

你有你的驕傲,我有我的自信

我認為,對于一個積極的進取者來說,再怎么排擠,他還是能在社會的某個角落尋得一塊立身之地。

——弗洛伊德

關于弗洛伊德青少年時期的經歷,不得不提到他的第一次旅行。

在他中學畢業之前,父親就許諾了弗洛伊德,如果他考上大學就讓他去英國旅行。弗洛伊德一直期盼著這次旅行,因為英國有他的同胞兄長和兒時的玩伴約翰。早在上次約翰到維也納來看望他們時,他就和約翰約好去英國。

但弗洛伊德考上大學后,父親卻沒有讓他馬上去英國,直到兩年后弗洛伊德才完成去英國旅行的心愿。

不過父親既然許諾讓他去旅行,自然是不能食言的,于是弗洛伊德的第一次旅行就選擇了在奧地利國內。

但這次旅行,給弗洛伊德記憶最深的不是目的地的美景,而是在火車上與反閃族的正面碰撞。

因為猶太人屬于閃族,所以反猶太主義就是反閃族主義。

弗洛伊德從小就開始看歷史書,他早就知道,早在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征服巴勒斯坦時期猶太人就遭到了各種剝削和壓迫,導致猶太人遷離故土流散異國。反猶太主義的思想和行為早在那時就已經在歐洲全面擴散。

那天,弗洛伊德很早就起了床,洗漱完畢后,他和父母辭別,去往維也納火車站。他將要搭乘火車開始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

隨著川流不息的人流進入車廂,弗洛伊德便低頭尋找自己的位置。

但人群實在是太擁擠了,人們將座位上的標號遮得嚴嚴實實,弗洛伊德需要不停地拜托人們挪移一下才能看清標號。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弗洛伊德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座位。但座位上此時坐著一個男子,正冷冷地看著他。

弗洛伊德彬彬有禮地出示車票,并請這位男子起身讓開。誰知男子大聲叱罵:“我認識你,你是一個猶太鬼。”

弗洛伊德愣了一下。雖然在選擇大學專業時,他就已經清楚地知道,自己身為猶太族人,必然會面對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但這樣面對面地受到反閃族的挑釁卻是第一次,他不由得火冒三丈。

但他依然壓住怒火,說:“先生,請你讓開,這是我的位置。”

那男人傲慢地回答:“這里不歡迎猶太鬼,你這個下賤的人,給我滾遠點。”

弗洛伊德氣得捏緊拳頭,想要揮手給他一拳。但他的手臂還未揚高,就被身后一個人摁了下去。

那個人沖他挑挑眉,示意他看看車廂里面。弗洛伊德這才注意到,在這節車廂里,擺著白色的康乃馨。

弗洛伊德愣了一下,身后那人拉起他說:“跟我走。”

那人將弗洛伊德拉到另一節沒有白色康乃馨的車廂里,這才舒了一口氣,然后問:“你不是維也納人?”

弗洛伊德:“我從四歲開始就在維也納生活。”

那人說:“那你怎么不知道,在維也納,白色康乃馨是反猶太人的標志。那節車廂里全都是反閃族,你知道自己有多危險嗎?”

弗洛伊德雖然從來不怕事,但聽了這話也是后怕。他要是打一個人是沒問題的,但要是一車廂人都與他為敵,那他將會死得很難看了。

從那以后,白色康乃馨就經常出現在弗洛伊德的腦海里,無論是做夢,還是讀詩看書,甚至開放的花朵,都能讓他聯想起車廂里那些白色的康乃馨來。

旅行結束后,回到維也納,弗洛伊德開始關注起身邊發生的種族爭斗的事情來。他發現那些反閃族在猶太人面前總是擺出高高在上的驕傲姿態來。

弗洛伊德對這些反閃族的行為很不以為然。他想:你們自以為傲,是因為你們的祖先沒有被壓迫到離開家園,過流離失所的生活而已,但論起智慧,你們的祖先哪里能和猶太族人的祖先相比呢?雖然我的祖先不停地被排斥和驅逐,但我們依然充滿自信地很優秀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弗洛伊德此時感受到的種族排斥只來源于社會,但很快他就發現,大學里也存在著種族排斥。

1873年秋天,弗洛伊德剛進大學不久就覺得有些失望。他發現,周圍的同學很多都是反閃族人。不過這些人終究還是思想比較單純的青少年,反猶太族人只是他們從父輩那兒延續來的習氣,所以他們不會對弗洛伊德破口大罵,但他們會經常排擠他,以為他會因為自己是猶太人而感到自卑和疏遠。

但弗洛伊德卻絕對不會這么認為,他想:“我為什么要對自己的出身或者如人們所說的‘種族’感到羞恥?”

弗洛伊德就這樣置身于不受歡迎的大學社圈里,可他并沒有因為自己不受歡迎而感到太多的遺憾。

從其他學生反猶太族的情緒中,弗洛伊德逐漸明白自己明確的立場:你有你的驕傲,我有我的自信。他的自信來自代表猶太族人誓死與羅馬天主教會斗爭的猶太將軍漢尼拔,以及歷代優秀的猶太族人們。

不過,在旅行途中與反閃族的正面碰撞,以及大學里的大大小小反猶太運動,還是對弗洛伊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他的思想有了固定的模式,那就是:你們可以反對我,但我還是要做我自己。

年紀輕輕便已處于反對派的地位,嘗到了被“緊密團結的大多數”壓制的命運,這為弗洛伊德以后形成獨立判斷力打下了基礎。其實這對弗洛伊德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另類的幸運。

對于“壓制”,每個人都不會陌生。

兒時經常受到來自父母的反對和壓制。

后來長大了,跨進職場就會發現,壓制無處不在。有壓制,就有排擠。

想要不受人排擠,是不可能的。畢竟我們都是社會人,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去看待排擠,去面對排擠。

遇到這種情況時,最好想想弗洛伊德的話。

他認為對于一個積極的進取者來說,再怎么排擠,他還是能在社會的某個角落尋得一塊立身之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游| 武安市| 丹东市| 常熟市| 鄂温| 辽中县| 云梦县| 渝北区| 石柱| 翁牛特旗| 奉化市| 嘉黎县| 当雄县| 宁明县| 自治县| 大关县| 会东县| 华宁县| 江门市| 团风县| 巴彦淖尔市| 商南县| 砚山县| 漠河县| 沙河市| 凌云县| 海伦市| 华亭县| 汉源县| 灌云县| 临高县| 山东| 沁阳市| 宁蒗| 商丘市| 额济纳旗| 鞍山市| 株洲市| 澜沧| 阿拉善左旗| 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