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哲學思想講義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回顧西方思想發展的時代界標
近代以來的中國學人,除了關注和學習西方的科學,同時也翻譯和研究西方的哲學,這是對一種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文明的虛懷若谷的學習態度。對西方哲學的了解,是對西方文明之根基的認識,其結果一定有助于我們國人對自身文明之根基的認識,因為不同的文明一方面源于不同的物質生產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源于對生產生活方式的思想自覺。哲學正是這種思想自覺。一個有哲學的民族,正是從其對生產生活方式的思想自覺中生發出豐富乃至燦爛的文明創造。
不同文明的相遇,既能帶來彼此之間的學習,也會帶來富于意義的對話。文明的對話只要被限制在思想本身的范圍內,而不是擴展至為政治對抗和資本競爭服務的意識形態沖突(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一書所講的即是這種擴展),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對話雙方可以借此發現各自的缺陷和病癥,并為實現自我更新而獲得新的啟示。一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證明了這一點;海德格爾在發起西方哲學的革命時對中國先秦道家思想的高度關注和認真汲取也證明了這一點。
本書的寫作借助對西方歷史上十位哲學家的集中介紹和對其思想的闡發,盡可能精要地展示西方文明從古代到近代發展過程中那條延綿不斷的思想線索。本書作者認為,在21世紀的今天,以這種簡明的方式對西方思想再做一個回顧,有助于國人對當代問題的思考。當代中國所面臨的時代挑戰和時代任務,要求自身在哲學層面上做基本反思,而這些反思無一不包含“中西古今”之辨。
本書所選的哲學家,其學說在西方思想發展歷程中都有“時代界標”之地位。所謂界標,指的是在一條道路上的承前啟后的轉折點。思想發展之總過程并不是線性的展開,而是連續性的中斷,即變革。但變革不是過去思想的消失,而是使過去的思想在一種新的形態中獲得新的生命,以理解和應答時代課題。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問題并不在于從思想上給過去和未來劃下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而在于實現過去的思想。而且人們最后就會發現,人類并不是在開始一件新的工作,而是在自覺地從事自己的舊工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當代的斗爭和愿望做出當代的自我闡明(批判的哲學)。這是既為了世界,也為了我們的工作”(見馬克思1843年9月致盧格的信)。
馬克思的這段話,當為今人記取。
王德峰
2023年2月28日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