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精裝版)
- 黃仁宇
- 15字
- 2019-01-04 02:39:03
第一節 國家的收入水平與變動因素
定額制度
16世紀文人的描述常常會使人形成這樣一種印象:當時國家的支出與稅收急速攀升到很高的程度。這種觀點其實是一種誤解。與此正相反,當時最主要的問題是國家的計劃性收入太少,而且從不調整。1502年,戶部向弘治皇帝提交了一份長長的報告,列舉了國家所有的主要收入項目。其中最重要的是田賦正額,它大約占全部收入的75%。每年的收入總量,達稅糧26799341石。
在宋代,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已經以銅錢緡(貫)作為標準的財政計量單位。在明代,每緡銅錢與1石糧食相抵。宋代的記載顯示,到11世紀中期每年國家的預算已經達到12600萬緡到15000萬緡之間。盡管這些數字要充分地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影響,但可以認為,明代的財力要比4個世紀前的宋朝差了很多。10世紀50年代,宋王朝每年要生產3500噸(short tons,1短噸等于0.907公噸——譯者注)銅和5000噸的鐵。1159年,市舶司海關收入達到200萬緡銅錢
。而16世紀的明朝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造成16世紀稅收基數有限的原因是洪武皇帝的財政政策,在其統治期間,確定了稅收定額制度。1377年,皇帝分遣各部官員、國子監生和宦官巡視178個稅課司局,固定他們的稅收額度
。1385年,他命令將各省和各府稅糧課程一歲收用之數刊刻于石板上,并樹立在戶部廳堂內
。1393年,田賦收入達到322789900石
。洪武皇帝對此很滿意,隨后宣布北方各省新墾田地永不起科
。自此各地定額稅收作為不成文的法律固定下來,后來也偶爾進行過小的調整,但基本定額從來沒有被摒棄。
1412年,在永樂皇帝統治時期,來自于農業土地的稅糧收入據說達到創紀錄的34612692石。這種上升的原因并不清楚,很可能是安南作為一個新歸附的省份,其額度也包括進來的緣故
。而當發現在那一地區完全無法征稅時,帝國的田賦收入又重新調整到接近3000萬石
。
1430年,開始更進一步地調整稅收上限。在10年中,北京一直關注安南問題。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土地所有者們,對附加在他們田賦之上過高的額外費用已十分不滿,他們有意拖欠稅糧,以至于逋賦總額已經超過了3年的全部稅收。為此,宣德皇帝做了讓步,下令全面減免這些地區的稅糧,蠲免額達300萬石。長江下游地區受益很多。然而,這一缺額并沒有加征于其他地區。此后,每年的計劃收入一直保持在2700萬石左右,但對于可耕地和人口的上升卻不做考慮。實際上,絕大多數地方官員在給帝國政府的上奏中都只是想恢復地畝原額作為現在的統計數據(見第二章第二節)。新增地畝很少上報,一般的原則是以此進行稅額內部調整,而不是作為增加稅收的依據。這樣做的結果使得稅收與耕地面積相脫離。1502年戶部上報的情況就是最好的明證。應該指出,稅收定額制度是明代基本的政策,唐、宋時代從來沒有像明代這樣僵硬地執行這一政策。
除了田賦之外,明朝對勞役和基本物品的征派也有很大的依賴,也采用了定額制度,這同樣基于洪武皇帝的財政政策,其惡果將會在稍后的章節中進行討論。
預算不足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官員們普遍認為低稅收必然對納稅人有好處,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明代的例子就顯示出情況并非總是如此。稅收收入的不足意味著政府不能最充分地管理帝國的資源,這樣實際上會對納稅人不利。16世紀資金不足導致了許多政府職能的喪失。其中表現最顯著的方面是金屬貨幣(見第二章第四節)和戶口食鹽鈔制度(見第五章第四節),這給人民帶來很大的災難。
由于正常的稅收收入不能彌補支出,必要項目開支就要通過其他各種方式來解決。這些私下的派征缺乏有效的審核,容易造成資金的浪費。
預算不足的另外一個后果就是明朝官員十分猖獗的腐敗行為。很明顯,許多部門的管理費用甚至連最低水平的開支都不能保證(見第四章第五節),政府官員的俸祿水平荒謬可笑。明代的文官很少,1371年地方官員總數僅有5488名。1455年,京師在任的文官有1520名
。即使在16世紀早期,各個部門的規模已經很明顯地擴大了,但整個帝國文官也僅有20400名。吏員總數雖然達51000名,但既包括供職于文職衙門的吏,又包括供職于軍隊的吏
。行政機構的規模雖然不很龐大,但國家卻不能為其提供適當的俸給。
明朝的官俸制度確定于1392年,這一制度名義上延續于整個明代。明代官吏俸給低薄,正一品每年祿米1044石,依次遞減,到最低品級的從九品官員歲祿米是60石。然而,從14世紀晚期開始,祿米部分地折成寶鈔支付
。到15世紀,折支的物品還包括絲絹、棉布、胡椒、蘇木。折支比例也有規定,四品以上官員折支部分達到或超過一半,四品以下官員則折支比例較低,甚至全部支米。據估計,1434年確定的折支比例使薪俸時估僅相當于最初價值的4%
。1432年,甚至將贓罰庫所收衣服及府庫所積物資折充文武官員俸給
。1472年,倉料豆也作為俸祿支給,后來在南京發現倉料豆僅僅適合于喂馬
,這樣從1475年到1477年的三年中開始回收這些折支物
。官員們為了彌補其有名無實的俸祿,甚至采取放賣政府提供的勤雜人員(皂隸)的方式以換取資費,這一習慣開始于15世紀早期,官員在經過請求之后,遣出這些皂隸回家,他們每個人可折成白銀12兩。1429年以后,這一習慣得到普遍認可。僉派皂隸,本為地方力役之一,兵部放棄按例僉派,取而代之的是收集這些額費分配給官員
。戶部尚書,品級為正二品,他以這種方式每年可額外得銀144兩。這不是從戶部的銀庫中支取,而是來自于兵部。這些收入足以供養其全家。
在15世紀晚期,官員薪俸的一部分已由米折成白銀,但折支白銀部分很少,以至于由北京的中央政府支付的所有官俸銀兩在整個賬目上變得無關緊要(見第七章第一節)。因而政府官員的廉潔具有相對性。
整個15世紀,有許多例子顯示出一些高級官員卷入腐敗。暴露出來的丑聞涉及到了諸如都察院左都御史劉觀(1415—1428年在任)、吏部尚書尹旻(1473—1486年在任)、禮部尚書周洪謨(1481—1488年在任)等高級官員。而其他較輕的違法亂紀事件更是不可勝數。即如吏部尚書倪岳(1500—1501年在任)這樣受人尊崇、素稱廉平正直的官員,也被懷疑有違規章辦事
。1470年,吏部尚書姚夔上報說有些放債者專門探聽吏部內部消息,以此有選擇地對在京的官員放債,一旦這些官員赴任地方,他們就會隨之而去,其中一些官員就將永遠無法擺脫這些債主的控制
。到16世紀,情況顯然更加惡化。登記在案的彈劾事件顯示出官員們道德水準已經十分低下,在明初被認為是十分嚴重的違法行為現在已變得無足輕重。在京官員,當他們被外放到各省時,沒有旅行資費與津貼。顧炎武早在17世紀就已經指出那些官員除了舉債以外,根本無法到達新的任職地方
。
可伸縮的財政單位
盡管源于田賦的預算收入的最高額被確定為糧食2700萬石左右,但政府開支不能總是被限定在這個指定水平之內。而創造額外收入的最容易的方法之一就是擴張財政單位。國家對民眾征派的物資與徭役,名義上是通過地方交納的稅糧來支付,這被稱作為“坐辦”(見第一章第二節)。實際上,勾銷的稅款僅僅是象征性的,根本抵不上征派的徭役與物資的實際價值。永樂皇帝就曾大規模地采用這種方法。根據他的軍事行動、宮殿營建以及六次海上探險的記錄,可以看出其實際消耗要遠遠超出國家正常的財政收入水平,據推測可達到歲入的2到3倍。1422年,根據戶部尚書郭資的上報,從1419年到1421年的財政年度中,收入帝國糧倉中的田賦實征額不到2300萬石糧食
,平均每年少于800萬石。有理由相信大量的稅收以不合理的比價支付物資與服務。除了工程營建、造船以及坐辦木材和其他物料的記錄外,還沒有可以利用的賬目。而且這些記錄提供的證據并不能清楚地顯示出政府采購和直接征用之間的差別
。官方支付的款項,即使進行估算,也從來不會包括全部的花費。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涉及國家預算、稅率、地方額度以及會計制度等方面的細微差異都無足輕重。
永樂以后,沒有明朝皇帝敢于向納稅戶加重負擔到如此程度。在15世紀早期,幾個有作為的皇帝曾作出一定的讓步(包括1430年宣德皇帝做出的減稅行為),但其本意是消除永樂時代過度征斂所引起怨憤,而且這種節制是相對的,這部分是由于技術性困難。當時的基本財政單位——糧食石,還沒有被賦予絕對的貨幣價值,有時候,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就可能擴大它的貨幣價值。例如,在山西的納稅戶被要求解運一部分稅糧到北邊軍鎮,在1443年,稅糧每石被折成0.25兩白銀,而在14年后的1457年,這個折率就變成每石稅糧白銀1兩。這樣使得實際稅納是原來的4倍
。這種做法不僅加重了納稅人的負擔,而且也給會計工作造成了很多問題。
因為定額制度和稅收收入的不足,上級政府通常都將財政責任推給下一級政府,下一級政府為了彌補赤字不得不盡其所能,常常將這些負擔轉嫁給那些被僉派的民間稅收代理人,這對個人而言十分不公平。這種做法,盡管歷史上也有,但在明代應用得最為廣泛,因為政府的計劃性收入低得可憐。
與可擴大的財政單位相關聯的是加耗的征收。最受影響的是“漕糧”——大約400萬石米,其作為五個行省以及南直隸田賦的一部分,由運軍通過大運河運到京師。這種做法是在洪武與永樂時期確立的,人們要將稅糧運到任何一個政府指定的倉庫,解運費用也要由自己承擔。由運軍進行長運之后,運費還是要由納糧地方或者這一地區專門的納稅戶負責,即使到15世紀也是如此。這些加耗不被記入他們的正額之中,而是作為一種額外的義務。如果這些加耗很少,倒不會成為一個問題,然而這些費用常常數額很大。例如漕糧解運最遠的湖廣行省,其加耗就已占基本稅額的80%
。
征收這些沉重的加耗也并非完全沒有道理。遠運稅糧在到達目的地之前要經過多次中轉。在通過運河水閘時需要搬運工和馬車轉運,當運河和河流變淺時則需要駁船轉運,這些中轉都造成了大量的損耗。米受潮也容易發霉。每次中轉之后,都要曬干,這些過程都造成了糧食虧折,例如曬米5個小時能虧糧8.5%(這是官方試驗的結果)。
如果政府考慮到這些損耗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將其預算在管理費用之中,問題可能很簡單。但是在定額稅收制度下,為了保持與明政府的會計方法相一致,每一種收納項目都計算到很小值,無法包括這些額外的開支,只能從納稅戶另外征收。實際上,這些額外加耗也不固定為一種,而是分成六種或者更多的名目,包括提前支付的耗米、蘆席費、過湖米、過江米等等。到16世紀,漕糧被部分折納成白銀,各色名目也被計算進去。這一措施基于兩點:一是納稅戶和稅區已經習慣于支付加耗;二是政府也需要額外的收入。事實上,當以實物形式納稅時,加耗就已經被看成是一種盈余,列入預算項目之中,不可能被排除在外。
到了1471年,問題變得更為復雜,當時運軍接管了大宗的糧食解運。在此之前,這些糧食還是由納稅戶自己直接交納給運河沿岸的備用倉庫,它們即使同15世紀前期由運軍接管運輸的漕糧來自于同一地區,但也沒有與之合并為一。他們被稱為“改兌”,同“正兌”相區別。
支運改兌后,加耗標準要低于正兌的加耗。在16世紀中期,南直隸揚州的納稅戶正兌加耗為米1石,而實際上要納米1.73石,而改兌納稅戶則僅僅納米1.27石。當漕糧開始折銀時,規定正兌每石米納銀1.2兩,改兌每石米納銀則依據改折時間的不同而變化于0.5兩至0.7兩之間。這種加耗標準的不同所導致的混亂是顯而易見的,在官方賬目中應收稅額與納稅戶的實際財政負擔并不一致。有時即使以石作為評估標準,也無法確切知道一個地區的田賦稅率。換句話來說,就是財政單位是相對的,而不是一個絕對的指標。它部分是抽象的,部分是真實的。
糧食“石”也能低于實值。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所謂的“金花銀”,它在1436年成為一項制度。從表面上看,實行這項制度方便了稅收解運。可以想見,總額達405萬石的稅糧從南方各地解運,并非易事。而金花折銀按每石0.25兩白銀的統一比例進行折納,又無加耗,自然有利。然而,這種額度總是為最富有的府所獨古,在這些地方,稅糧解運并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金花銀的出現其實是朝廷對這些地區土地所有者的讓步,因為這些地區的重賦已引起了他們強烈的不滿。這一建議的發起人,戶部尚書胡
(1431—1436年在任)、南京戶部尚書黃福(1432—1440年在任)和江南巡撫周忱(1430—1450年在任),都是減免賦稅的擁護者。正統皇帝批準了他們的建議。雖然當時皇帝才9歲,還不能理解這一措施的全部意義。這樣交納的折糧稅銀,低于糧食價格和管理費用,通過這種方法,在沒有公開變更以石計算的定額稅收的前提下而減輕了這些地區的負擔。這項略超出100萬兩白銀的收入被稱為“金花銀”,從此成為王朝定制。按照傳統,這部分銀兩要被上繳到內承運庫,除了部分用于在京師的武臣俸祿外,余下皆為御用,戶部無權監管。
金花銀的出現具有深遠的意義。它從田賦收入中永久地分出了15%的定額,使得國家名義上的收入與實際收入之間又產生了另外一個差異。
缺乏服務保障
側面收受是適應地方定額稅收制度,兩者都強調在低水平之上的運作以及半永久性基礎之上的聯系。但是這種管理模式不可避免的要落后于服務性事業的發展。財政機構首先關注的是稅收的征集與解運,忽視了在中間層次上建立起后勤保障。下層部門要為上層部門提供各種服務,而上層部門卻缺乏對下層部門的維護和資助,最終使各項運作耗費巨大。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無用的重復性工作,物資與勞動力要么被浪費,要么是解釋不清其用途。
缺乏服務保障可以從大運河的管理上得到明證。明朝之前的三個王朝,僅僅元朝曾經致力于海運,包括唐朝與宋朝都是依靠內陸水路運輸來調配全國的財政資源。在這兩個朝代,運河是由一個或多個“轉運使”親自來管理。這些官員支配地方節余,常常還控制鹽的專賣。保證稅糧供應僅僅是他們職責的一個方面。許多轉運使能夠根據情況自由地處理政府的財物。他們也被期望在水路之間進行商品買賣來獲取利潤,獲得的周轉資金被用來推進轉運工作。他們的權限包括服務船只的修造、人員的組織、運河體系的維護。換句話說,他們綜合地區財務主管、運輸官員、采購代理于一身,按商業原則運營。
明朝的輕商政策限制政府機構參與商業貿易活動。而且整個漕糧制度和運河管理不能從中央財政獲得支持,水路是由地方無償征發徭役來維持,根本不能從中央政府得到任何補助。在15世紀中期運糧官軍有121500名,管理著11775只糧船。這些人員的口糧與配給來自于124個軍衛
。甚至每十年對服役的船只進行修造的資金也部分地從運糧軍士的行糧、月糧中扣除,另一部分則由輸納漕糧的地方承擔
。運輸費用,如上所言,是從納糧戶按比例加征。耗銀的剩余都要上交到政府金庫,解運到京師(見第六章第三節“輕赍銀”)。運輸費用的籌集是如此的分散,而帝國政府不但不對其承擔財政責任,反而樂于從中收取額外的管理收入。一位監察官員被任命為總河御史,一位軍官被任命為漕運總兵,但他們都不去為其下屬部門建立起后勤保障。下級官員,甚至旗甲之官,都要對其保管的稅糧負有財政責任,這些稅糧必須被運送到通州倉后才算完成任務。

圖1 大運河(漕河),1610年左右
糧船數量不斷減少并不讓人感到驚訝。15世紀晚期,就不斷有人上報運糧軍士的行糧、月糧被拖欠,軍士缺員嚴重,一些軍士已經積債達幾千兩白銀。在16世紀早期,有的軍官因為沒有完成解運任務而自縊身死,還有人則削發出家為僧
。為了維持運軍的生存,朝廷也開始放松管理,允許運軍士量帶私物,從中取利,以資用度,這在15世紀早期就已經被官方所認可
。到了15世紀晚期,士兵們的收入更低,不得不主要依靠這種私人夾運來維持生計。在1480年,有人報告說南行的漕船裝載著很沉重的貨物,而開往南方的民船則是空歸
。國家因此損失了大量的稅關收入
。
大運河的管理是政府對服務設施管理不當的一個例子。由洪武皇帝建立起來的后勤保障體系從來也沒有進行過任何改革,造成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國家收入的低下。在16世紀,政府收入的每一小部分都已經被編入預算項目之中,收入已經在征收之前進行了分配。收入機構也不允許利用其內部資金來改進他們的服務。這種投資的缺乏也阻礙了政府管理的工廠的發展。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國家管理下的礦山(見第六章第一節)。
政府控制下的工廠的規模和由國家調動的大量原材料、物資及人力容易讓研究者產生誤解。實際上,資金的積累無序、紊亂。管理它們的上級部門既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統一他們下屬單位的運作。每一個部門的預算收入實際上僅僅是一種計劃性最大收入,只有在最理想的情況下資金才能完全到位,因為分散的供給方法不可避免地導致解運部門會有疏忽過失。同時,也沒有機構愿意超額解運。總而言之,所有這些組織機構都潛伏著危機。位于淮安附近的國家造船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清江船廠是帝國建立的最大的國家工廠之一,它承擔一半左右的漕船修造工作。其全盛時期每年能夠造船764艘。到1464年,它每年還能造船550艘。依據前近代的標準,這是相當大的數字。從15世紀晚期開始,船廠所需要的原料與勞動力都已經用銀來支付,然而早期確立的由運糧軍士承擔30%運船料價的方法還是保留下來
。這個船廠依次被分成82個廠,每一廠被分派到淮河岸邊30碼寬的狹長地帶,形成了自己的區域。各個廠鱗次以居,長達2.5英里
。這82個廠的管理者要對各廠負有暫時性責任,要為造船計劃籌措船料費用。中央部門僅僅從其賬目上分派給他們原材料與勞動力,地方府州縣提供的資金很少。在16世紀,許多廠官因為沉重的管理任務而虧累負欠甚多
。
宮廷開支
盡管15世紀國家收入匱乏,但宮廷開支還是不斷地上升。宮廷人員數量的變化很能說明這個問題。1369年,洪武皇帝限定宮廷內宦官的數量為60名。對于這一數字,賀凱(Hucker)已經指出它要大大低于實際情況
。最大的可能是這一數字僅僅包括了那些有文職身份的宦官,而沒有把生活服務人員和輔助人員包括在內。
但似乎可以認為王朝剛建立時宮廷人員數量并不太多,也不臃腫。1420年以后,宦官開始接管了原來由宮女承擔的職責,他們的部門也增加到24個衙門。據1443年戶部的報告,宦官們要消耗掉120000石白熟米,如果這一數字的確是一年的消耗量,可以據此推測宮內人員數量有30000人。嘉靖朝曾經努力削減宮廷人員的數量,但到16世紀中期他們的數量還接近10000人
。據一位現代學者的估計,到明朝結束時,供職的宦官有70000人
。
洪武時代光祿寺廚役定額800人。永樂早期在南北兩京都有廚役,他們的數量增大到3000人。在永樂朝后期更是擴大到9000人。宣德朝廚役有9462人。1435年,由于一個厲行節儉的計劃使他們的數量降到5000人,但到1487年他們又上升到7884人,接近永樂朝的數量。
宮廷供給的增長也是如此。王朝之初,南直隸常州府歲進宮廷茶葉100斤。到1431年,數量增至290000斤,約為200噸。用來做蠟燭的黃蠟在15世紀晚期也增長得相當快。1430年歲計30000斤,而到了1488年就達到了85000斤,1503年則超過了200000斤
。
為了保證柴炭供應,宣德皇帝在北京西100英里左右的易州設立山廠,專門生產柴炭。按規定,采燒人夫從山東、山西及北直隸的三個府中征派,其數量超過30000人,他們每年要服役3個月。工廠的重要性不斷上升,相繼以工部尚書或侍郎督廠事。在初期,該山廠每年大約生產1000噸木炭和好的引火木柴。到1442年,它的產量已經上升了6倍。向首都運輸柴炭變成了沿途居民一項額外的負擔。這段距離雖然很短,但估計拖運一噸柴炭也要花費5兩白銀。這種辦法很不經濟,因此到15世紀末,一部分柴炭從京師購買,僉派到易州山廠的勞動力也逐漸由士兵取代。即使在那時,每季還要從民戶中僉派采燒人夫19900人。據此我們可以估計15世紀京城每年消耗的柴炭燃料需要花費500000兩白銀,這些花費朝廷要用現金來支付
。
宮廷的實際生活費用難以估算。其供給倉庫很多,應役者甚眾。宮廷人員消耗的白米是田賦正額的一部分。毛皮是由地方上供,緞匹是作為田賦附加稅來征集,或者坐派地方。一些特供,諸如皇帝想要的瓷器,因為它們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實際上無法計算其價值。1433年,宣德皇帝諭準江西燒造各樣瓷器443000件,一直到弘治皇帝1505年去世時,瓷器燒造未完者還有300000件。一些物品甚至有意被列入征收項目之中。所有已知的供應宮廷的各種花費每年可能要超過500萬兩白銀。
這些項目多由“役”來補償,這抵消了低水平稅收造成的后果。由于此類款項主要為勞役和運輸費用,這樣做很可能造成稅收負擔更多地落到窮人和本分人身上,他們常常被征召無償服役。
與宮廷開支密切相關的是公共建筑和陵寢的建設費用以及在首都的超編軍事人員的生活費用。京軍各營變成了一支龐大的建筑隊伍,建筑材料則從各省征用。從15世紀初到17世紀營建計劃從未間斷,它們可能已經不是政府財政資金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后者已經組織得更好。很明顯,考慮到王朝有限的財力,優先安排這些建筑工程是很不合適的。由于財政資源的劃撥缺乏深思熟慮,軍隊陷入了巨大的苦難之中。這除了造成京軍各營缺乏戰斗操練外,在15世紀和16世紀早期的好幾個皇帝還以不合格的編外人員填充官軍數額。
由于文職官員的任命標準嚴格,包括皇親、寵臣及寵臣的親戚都投充于軍隊之中,他們多是濫竽充數之徒,造成軍隊冗員嚴重。15世紀60年代,京軍一衛就有軍官近3000人,而其定額,包括軍官與士兵才5600人。皇帝的母舅、岳父、內兄內弟常常受封為伯侯,他們的子侄也隨后變成同知、千戶。受寵宦官的家侄,可能會成為指揮、僉事。一個宮女的父兄也可能得到校尉、百戶這樣尊崇的頭銜
,以此作為她勤懇服務的賞賜。這種答謝其功勞的方法與歐洲的王室賞賜給廚師勛章十分相似。
明代軍官世襲,造成京軍冗員嚴重,規模逐漸失去控制。同樣,居住在各省的藩王宗室也由國家供養。1371年,就有上報說大小武官有12980人。在洪武末期其數量已經上升到28000人
。到1455年,在京武職就有31790名
。在1469年,據說武職已愈80000名
。到1520年左右,武職增大到100000余人,已經失去控制
。其中的大多數人無疑要居住在京師。
這種濫封軍銜的陋習所造成的財政后果有些奇特,因為這些冗員的俸祿與正式的文武官員一樣,數額不大,不會造成國家的預算膨脹。向他們支付俸祿實際上是皇帝自己掏腰包,從金花銀中支付。只有一部分的實物(包括糧食與棉衣)由戶部來提供。俸祿冊上的人員數量越多,每個人所得的就越少。這就成為軍官俸祿低的一個原因。
漕糧受冗員影響最為嚴重。運到京師的漕糧數量一度有很大波動。從1472年開始,它基本固定為每年400萬石。其中有一小部分,通常約為300000石被直接送到邊境軍鎮。這樣在京師可用于支配的漕糧約有370萬石。其分配采用配給制度。一般情況下,所有的文武官吏,不管其職銜高低,每人每月為1石米,以此作為其俸給的一部分。服役的士兵與工匠則減半
。到15世紀晚期和16世紀早期,合乎領取祿米條件的人不少于300000名
。1502年,根據戶部尚書的報告,他們每年共要放支祿米338萬石
。每當解運的漕糧不足或者有額外支出時,京倉就會發生虧空。這樣,耗資巨大解運來的漕糧,卻于帝國的財政無補,它雖然解決了首都的食物供應問題,但接受者多為冗員,他們于國無益。
內閣大學士楊廷和(見第一章第一節)曾對這種情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1522年,在嘉靖皇帝即位時,這位素來厲行簡樸的政治家立即從俸祿冊上裁汰冗員148000名,恩幸得官者皆被斥去。這次裁革每年可節約漕糧153.2萬余石。這些節余所折成的銀兩成為明帝國度過16世紀中期財政危機的重要因素(見第七章第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