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What——強調“先總后分”的立體化思考方式
一、強調“先總后分”的思考過程
結構思考力是指以結構的視角從多個側面全面而清晰的、強調“先總后分”的分析事物的一種方法。比如我們一起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能夠將200ml的水裝進100ml的杯子里?”我聲明這不是一個腦筋急轉彎,而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想到答案了嗎?在課上,很多學員都會七嘴八舌搶著回答,有人說喝一半再倒、有人說換個杯子等,而每次都會從遠處隱約地傳來一個答案“把水凍成冰”。各位你想到了嗎?沒錯,這是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之一。而在此我們的重點不僅要找到答案,而且要找到分析問題的思維過程。那么,我問大家,為什么200ml水倒進杯子里水會流出來?
有人說這還不簡單?因為你杯子小嘛,而且又不具備像氣球一樣的張力,可以隨著水增多而變大。
好,杯子小水一定就會往下流嗎?還有什么原因?沒錯,因為地球有重力。
那杯子小、地球有重力,水就一定會流出來嗎?還有什么原因?沒錯,因為水是液體。
好,各位。到現在稍微總結一下水之所以會流出來無外乎有三類原因:第一類原因是杯子本身,比如太小或沒有張力;第二類原因是外部環境,比如有地球引力;第三類原因是水本身,比如它是液體會流動(見圖0-2)。

圖0-2 水流出來的原因
杯子、外部環境、水這三個維度就可以理解為分析這個問題的一個結構,不但把問題想全面了,而且還分的很清。如果你從這三個方面分析,會發現很容易找到多種答案。比如,針對杯子方面的解決方案是換大杯子或換一個有張力的杯子,但前提是我不讓換。那就從外部環境角度分析,比如可以把水和杯子拿到太空上去,有可能解決吧?理論上是有可能的,但你又說拿到太空上成本太高了。還有一個角度就是水本身,我們把它從液體變為固體凍成冰就可以解決了。所以,這就是一個簡單運用結構思考力分析問題的過程。結構思考是人類思維領域的基本規律,內化為思考、外化為表達,所以通過結構思考力的訓練可以讓我們做到思考清晰、表達有力。
運用結構思考力更容易把握問題的關鍵。因為運用結構思考力看待事物時,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問題的幾個方面,強調的是“先總后分”,從而把握事物的關鍵本質與問題的關鍵,就如同古詩中提到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想要全面清晰地審視事務和問題,需要從總體到局部的鳥瞰,而不是拘泥于細節。
二、金字塔結構是有效的訓練工具
其實想要擁有結構思考力是不大容易的,甚至需要把它視為一個具有相當周期甚至需要窮其一生的系統工程看待。不過比較幸運的是,結構思考力作為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是可以借助工具通過后天訓練培養的。
金字塔結構正是提升我們結構思考力的有效工具。結構思考力的核心理念源于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一書。如圖0-3所示,縱向結構上,每一組的觀點都必須是其下一個層次觀點的概括;橫向結構上,每組各個觀點互不重疊且有一定的邏輯順序。這就構成了一個嚴謹的結構。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在思考時,就可以在大量復雜的信息中,用最短的時間明確方向、鎖定所需要的信息。我們在溝通問題的時候,就可以讓聽眾迅速抓住我們要表達的主旨,幫助聽眾沿著我們的思路去理解內容,提高溝通的效率和效果。

圖0-3 金字塔結構
當然“結構化”是由麥肯錫提出來的,但并不是麥肯錫創造的。比如,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它也是一種結構。還比如,中國三千多年前也有人開了一家咨詢公司,這個人就是孔子,有一天他問老子說,我這么多的咨詢顧問該如何培養呢?老子就告訴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說的也就是一種規律和結構。
三、橫向與縱向相結合的立體化思維
結構思考力擁有橫向和縱向兩種思維結構。如圖0-3所示,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在思考時,既要運用橫向結構總體分析問題,又要運用縱向結構對某些方面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然而很多人習慣一上來就縱向分析,比如倒水的案例,很多人一上來就只考慮了杯子的問題,所以會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分析如何通過杯子的層面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而忽略了問題還涉及其他兩個層面。因為有些人的思維方式是習慣運用縱向結構,遇到一個問題以后可以鉆研得非常深;而有些人的思維方式是習慣運用橫向結構,當面臨問題時可以迅速地找到很多解決問題的方向,但哪個方向都不會想得太深入。結構思考力則是將這兩種方式有機結合在一起,先要橫向結構上對問題的主體有個認識,然后再根據輕重緩急對橫向結構中的要點進行深入分析,因此它更是一種立體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