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愛的詛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
- (英)雅基·馬森
- 1010字
- 2019-01-03 20:46:51
為了生存而“可愛”
其實,孩子們沒有真正的力量去反抗、逃離或尋求別人的幫助。他們所擁有的選擇極少,其中一個便是管控自己的行為,讓他們的監護人滿意。因此,是否可愛仿佛就成了一項關乎生死的事情。
對莫妮卡來說,如果能夠取悅母親,或讓她高興,而不要生氣或難過,那她就能避免痛苦及伴隨而來的強烈恐懼。但她把這種幾乎算是恐懼反應的心理帶進了她的成年生活中,用于應對每個人(尤其是女人)臉上最細微的不喜歡的暗示,她下意識地把這類表情當成了拒絕別人后身體或精神將承受痛苦的預兆。
至于那些讓母親生氣和情緒陰晴不定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幼小的莫妮卡的責任,事情并非因她而起,她也無法解決。然而,七八歲之前,我們的大腦幾乎沒有什么理性思考的能力,這期間,我們通常依賴于所謂的“奇幻思維”來思考問題。這就意味著,我們只是以為我們能夠控制這個世界,以及周圍人的行為。正因為如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能會有一些執著(例如,“如果我不踩人行道兩邊的線,熊就抓不到我”),他們與世界交換條件,以緩解他們的不安。于是就有了這樣的“死板的個人規則”:“如果我一直都表現得很好(細心、安靜、勤奮,或其他很多能夠得到別人認可的行為),那么,我的媽媽(爸爸或哥哥)就會高興并愛我(或者,他們就不會吼我或懲罰我)。”有些時候,遵守這樣的規則確實奏效,這就加強了孩子的這種觀念。
有時候,我們會很聽話、貼心、親切而善良,大人就會用一種充滿愛的方式來回應我們。接著,就像對小型賭博機上了癮的人一樣,我們會一再嘗試,試圖贏得頭彩,殊不知我們的勝利其實是非常隨機的。而且,我們根本無法通過不斷重復同樣的贏取戰略來控制他人。當然,當我們沒有贏得頭彩卻從大人那得到了想要的回應時,我們還是會認為自己應該更努力一些,而沒能經常贏得勝利是我們自己的過錯。
這些思維及行為模式在我們年幼時有效地幫我們得到了我們需要的東西,因此,雖然沒有得到檢驗,它們還是輕而易舉地進入我們的成年生活。但到了這時,它們的效力已大大減弱,反而無益于我們心愿的達成。因此,對于莫妮卡來說,她的戰略是打足精神做個讓周圍人都愉快的人,但這種戰略只在她小時候有效。但現在,這個戰略卻讓她筋疲力盡、疲憊不堪,以至于她想要避開社交活動,于是她才會覺得孤單和沒有朋友。我能為莫妮卡做的就是,找到讓她能夠穩妥地測試她的觀念的方法,通過進行一步步小的行為實驗讓她知道,別人的不喜歡并不會導致難以控制或承受的結果(相關內容見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