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愛的詛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
- (英)雅基·馬森
- 1172字
- 2019-01-03 20:46:51
莫妮卡:1000瓦的燈泡
39歲的莫妮卡(Monika)來找我,她覺得自己孤立無助,十分不安。她感覺自己無法像其他人那樣去交朋友,并且,盡管她和她的另一半相處得不錯,但她的社交恐懼癥已經開始導致他們之間產生了一些摩擦,尤其是在她不想花時間與他的朋友和家人相處的時候。
一眼看過去,莫妮卡并不像是個遭遇“可愛的詛咒”之人,但隨著與她的交談越來越多,情況也越來越明顯——她無法維系友情的主要原因是,她自己付出得太多,以至于覺得筋疲力盡、難以支撐下去。這種習慣存在已久,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莫妮卡根本不會想到要去改變它。“我做不到和別人相處時不去付出,”她解釋說,“我只知道如何去做一只1000瓦的燈泡,照亮每一個地方,振奮大家的情緒。我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只能要么全盤付出,要么就躲得遠遠的。”
就像很多“可愛的人”一樣,莫妮卡并不認為她自己的精力同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而且她可以自行選擇使用它的方式、時間及對象。她潛意識里遵循著這樣一條“死板的個人規則”:“當你和其他任何人在一起時,你應該拿出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鑒于這個案例跟“死板的個人規則”有關,我想要幫助莫妮卡發現“不然”情況下會怎樣。
“那么,如果你不做一個1000瓦的燈泡會怎樣?”
聽到我的問題時,莫妮卡身體緊繃,看起來像是被嚇了一跳。一個一直滔滔不絕的人竟然沉默了。
“你在害怕什么?”我溫柔地繼續著。莫妮卡開始哭泣。
“別人會不喜歡。我無法承受別人一丁點兒的不喜歡,哪怕是陌生人。我對別人的肢體語言很敏感,一點點變化也能感覺到。我不停地察言觀色,那才是讓人筋疲力盡的事。”
我們聊起了她的童年。莫妮卡三歲時,他們全家移居到了一個非常孤立的村莊。她的父親是個四處游走的銷售員,常常不在家,她覺得她母親當時肯定很孤單,也不幸福。“每周只有一輛公交車開往最近的城鎮,她是個喜歡購物的人,所以,我想她那時肯定無聊至極,也可能非常生氣和沮喪。我們每天早晨送我哥哥去學校,然后回家,一起度過漫長的六小時。我是她的小幫手,幫她做各種家務,我記得當我做錯事時,她常常勃然大怒,也會因此打我,例如發現餐具柜上有一點灰塵。但之后,我們也會相處得很愉快,我會為她唱歌跳舞,她會很高興,還說我是她最好的朋友,沒有人能像我一樣讓她冷靜下來。”
“你最害怕什么?”我問道,“她生氣,還是不喜歡你?”
“嗯,我想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我那時小,分不清具體的差別。我只知道,如果我無法讓她高興,她就會發瘋,大喊大叫,甚至打我。”
“你是否覺得,如果現在有人不喜歡你,他們會對你發脾氣,甚至打你?”我問道。
莫妮卡吃驚地望著我,“不,當然不,那太荒謬了!”可隨后,她又若有所思地講:“事實上,也許我會這么想。我的恐懼感太強烈,我應該是把某種非常強勢和戲劇性的東西與現實中的朋友關系聯系在了一起。但是,成年后的我從來不敢去測試結果,或許某種程度上我是這么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