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莊子彩圖館
- (春秋)老子 (戰國)莊子著 黃威編
- 771字
- 2018-11-08 17:11:32
第三章 圣人之治
【原文】
不尚賢[1],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釋】
[1]尚:推崇。
【譯文】
不推崇賢能之才,使人民不爭名奪位;不以奇珍異寶為貴重之物,使人民不做偷盜的壞事;不炫耀可貪的事物,使人民不產生邪惡、動亂的念頭。因此,有道的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要凈化人民的心靈,滿足人民的溫飽,減損人民爭名奪利的心志,強健人民的體魄。要常使人民沒有偽詐的心志,沒有爭名奪利的欲念,使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肆意妄為。以無為的態度去處理政事,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不尚賢,使民不爭。
【解析】
本章是老子對無為之治的具體論述與見解。

虛其心,實其腹。
圣人之治在于無為。只要心里沒有貪念,就不會有不滿及爭奪之心,從而使自己到達一種純樸自然的狀態。社會物質條件豐富,民眾就不會為溫飽而起紛爭,生活安逸自在,達到一種最理想的境界。民眾為了能使這種美好生活永遠延續,就會自覺地維護這種和諧共處的狀態。即便有一些自以為是的人想改變這種生活,民眾也不會同意,從而使有智的人也不敢有所作為。
老子還說,不要使民眾產生志向,但是要使民眾的體格強健起來,有了強健的身體,就不會有痛苦產生;不崇尚賢者,就不會產生志向,志向是人心滋生貪欲的前因,如果內心存有志向,人們就會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而不擇手段,這是惡行發生的一個前提。不以難得的貨物為尊貴,那么民眾就不會為了得到這些難以得到的東西而產生偷盜之心。老子還特別提到,作為最高統治者,首先不要存有欲望,而應與民眾一樣達到無知無欲的境界,因為民眾是以圣人為榜樣的,圣人如果有欲望表現出來,民眾就會覺得不知所措而出現混亂。最后老子說,能做到這些,就是無為之治,就沒有不能治理好的地方了。

不推崇賢能之才,使人民不爭名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