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功成弗居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1];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2],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3],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4],生而弗有,為而弗恃[5],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釋】

[1]已:語氣詞,可譯為“了”。[2]音聲:古代音和聲是有區別的。單調的、無節奏的叫“聲”,復雜的、有節奏的叫“音”。[3]是以:疑為后人所加。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的相對論,后八句是老子的政治論,文意不相連。圣人:老子理想中的“與道同體”的人物,他與儒家圣人有很大不同,是“有道的人”。[4]始:管理、干涉的意思。[5]恃(shì):依賴,依靠。

【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也就出來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有”和“無”互相對立而產生,困難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長和短互相比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對照才有分別,音和聲由于對立才顯得和諧動聽,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順序,這是永遠如此的。因此,有道的人用“無為”的法則來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撫育萬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勛而不自我夸耀。正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解析】

本章主旨講的是“道”的內涵。

天下萬物,在表象上都可以分為真善美和假惡丑兩個對立的方面。美的可以造成惡的結果,善的可以造成不善的影響,任何美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著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也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美轉化為不美,善轉化為不善,乃是大道運行之必然,亦是事物發展之規律。若把美的事物當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視為絕對的善,那必然會事與愿違,終究會導致不善的結果的出現。

老子說明事物相互依存及變化發展的規律,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行為準則,即“無為”、“不言”、“弗始”、“弗有”、“弗恃”、“弗居”等。這些準則在老子道論中是深得于“玄德”的體現,也是老子道論的基本行為主張。

當然,人類作為宇宙中的一個小分子,和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樣,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等基本元素轉化或組合而來的,所以人和其他事物是同源的,沒有本質上的不同,都是由大道衍生出來的,所以也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和變化之中,而且和其他物體同樣可以相互依賴、互相轉化。

人類從生命一開始,到最終走向墳墓,從來沒有終止過變化。在此過程中生過病,犯過錯,當然也享受過成功的樂趣,體驗過失敗的沮喪,也因而知道了什么叫對錯、什么叫榮辱??稍谶@布滿荊棘和矛盾的人生道路上,無論是享受幸福和喜悅,還是體驗迷惘和無奈,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既然這樣,那又何必給自己制造那么多的苦惱?所以,面對榮辱、得失、成敗、哀樂、愛怨,為何不能泰然處之?其實,矛盾的產生是因為人們的頭腦中有了知識的概念。矛盾導致兩個方面的結果,一是好的結果,一是壞的結果,可人們總是喜歡接受好的結果而難以接受壞的結果,缺少應有的從容和淡定,因而滋生痛苦迷惘,或是悲痛欲絕。

圣人處無為之事。

大道無言,大道無際,它孕育了天地萬物,并使天地萬物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和巨大威力,但人們始終無法對其進行準確的描述,任何概念和范疇都是牽強的,都沒有恰當地概括出大道的真義,正是因為這種不準確、不完全、不真實的概念直接影響了人們對大道的領悟,所以也就無法真正融入大道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境界中去。而圣人明白大道的絕對性和它的真實內涵,他們能拋棄和超越人類的自私和貪婪,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來對待人和事,這種無所作為的處世哲學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真正的、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對人類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他們能真正理解大道并和大道融為一體,順應自然和各種變化,也就無所謂“得到”和“失去”,因而也就沒有憂愁和煩惱了,這也是智者和凡人的區別。

圣人行不言之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山县| 府谷县| 娄底市| 田东县| 曲阳县| 福安市| 博罗县| 揭阳市| 嵩明县| 绥德县| 且末县| 文安县| 翁牛特旗| 云浮市| 汉川市| 武穴市| 大洼县| 轮台县| 正安县| 南岸区| 汶上县| 无锡市| 郧西县| 民县| 文安县| 盐亭县| 洞头县| 会泽县| 图片| 纳雍县| 邢台县| 丰顺县| 安新县| 安溪县| 务川| 东阿县| 澄城县| 靖边县| 大同市| 垦利县| 武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