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莊子彩圖館
- (春秋)老子 (戰國)莊子著 黃威編
- 2331字
- 2018-11-08 17:11:43
第十四章 執古之道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1];聽之不聞,名曰希[2];搏之不得,名曰微[3]。此三者不可致詰[4],故混而為一[5]。其上不皦[6]?其下不昧[7],繩繩兮不可名[8],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9]。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10],以御今之有[10]。能知古始[12],是謂道紀[13]。
【注釋】
[1]夷:看不見。[2]希:聽不到。[3]微:摸不著?!耙摹薄ⅰ跋!?、“微”三字均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握的“道”。[4]詰(jié):追。[5]一:即“道”。[6]皦(jiǎo):光亮,光明。[7]昧(mèi):昏暗,陰暗。[8]繩繩(mǐn mǐn):渺茫、不清楚。[9]惚恍:閃爍不定的樣子。[10]古之道:就是太初的大道。[10]有:指世上萬事萬物。[12]古始:就是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13]道紀:“道”的綱紀。紀,準則,法度。
【譯文】
怎么看也看不見,我們把它叫作“夷”;怎么聽也聽不到,我們把它叫作“?!?;怎么摸也摸不著,我們把它叫作“微”。這三者的形象難以區分開來,它原本就是混沌一體的。它的上面并不顯得明亮,它的下面也不顯得昏暗,它綿延不絕而又不可名狀,又總要回到看不見物體的虛無狀態。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物象的形象,這就叫作“惚恍”。從前方去接近它,看不見它的頭;從后面去追趕它,看不見它的尾。根據早已存在的“道”的運行規律,來考察現在的具體事物,我們就能了解宇宙的原始,這就叫作道的規律。

聽之不聞,名曰希。
【解析】
本章著重描述“道”體。在前面的第六章和第八章里,老子分別以具體的形象——山谷和水,來比喻道的虛空和柔弱。本章則抽象地描述道的性質,并講了運用道的規律。在這里,老子所謂的道超越任何事物,是無形無狀,因此是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的。對于這種沒有形體的抽象之物,我們根本無法進行感官上的體驗,所以就無法用語言描述它的屬性。可在前面幾章中,老子所說過的道有兩種內涵,一是指物質世界的實體,即宇宙本體;一是指物質世界或現實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這兩者之間實際是相互聯系的。本章所講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講道的兩方面內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虛無飄渺,然而它又是確實存在的,是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變化運動規律,掌握這種規律,便是了解具體事物的根本。

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因此,在本章中,為了讓人們對超脫于具體事物之上的道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老子就用具象世界的一些概念,來對它加以解釋,然后再一一否定,反襯出道的深微奧秘。但是道的普遍規律自古以來就支配著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要認識和把握現實存在的個別事物,就必須把握道的運動規律,認識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夠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可以駕馭現實存在,這就是因為他悟出了道性。
什么是夷?肉眼無法看到的東西,我們稱為“夷”,看不見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是它無法被我們用眼睛所認知罷了。比如,我們站在平地上極目遠眺,目擊到的東西極其有限,而地平線那一端我們是根本看不到的;而一些微生物,我們必須借助儀器才能看到,肉眼根本達不到這樣的境界。但我們卻不能因此就下沒有看到就不存在的斷言,而是必須以充分肯定的態度,承認在地平線的那一邊是存在的,微生物也是存在的,它們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這正像“大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一樣,它是客觀存在的,并時時刻刻對人發生著影響,我們也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更好地遵循大道的規律,而不是與大道相背離。
什么是希呢?“?!本褪俏覀冇枚錈o法聽到的聲音,它的特點是細小、飄緲、輕微,這些特點就決定了它不可能被我們聽得真切,除此之外,還有距離因素,我們所能聽到的聲音,都是有一定范圍的,所以距離也會令我們無法聽到一些聲音,大道即使有聲,也不會被我們聽見,因此我們常說“大道無聲”。
那么,什么是微呢?微就是小的意思,小是相對而言的,當一個東西小到無法被我們摸著時,我們就稱它為“微”。
大道就是那個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無法用我們常規的視覺、聽覺、觸覺來感知。希、夷、微這三個概念,也無法窮究道的本源和真正內涵,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我們稱之為“一”。
什么是惚恍?我們說大道是一個東西,東西應該是有形象的,但它看不到摸不著,它是一個超乎物質世界的東西,它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無法用概念來解釋,只能用心去通達;無法用感官去體驗,只能用身心去感知。對于這種模糊而又深奧、亦真亦幻的狀態,我們稱為“惚恍”。
為了便于表述,我們就必須給道加以定名,所以就稱道為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物象的物象。恍惚雖然有些牽強,但它已是所有詞語中最能表現這一特點的詞匯了。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大道是支配萬物的,但它又存在于冥冥世界之中,無跡可循;同時它又是多變的,是不易被人所把握的。它沒有前進和后退,沒有運動和靜止,沒有光明和黑暗,所以它是永恒的,是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當我們感覺到它的存在時,它又回復到無跡可尋的狀態中了,它恍惚縹緲,若有若無,若明若暗,令人捉摸不定。
何謂“道紀”?簡單地說,就是大道的綱紀和規律。認識和理解道紀比認識大道本身更有意義,大道的規律和綱紀能有效地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旦我們的行為順道而行,就能一帆風順,事事遂心;相反,如果逆道而行,我們的行為就會處處受阻,甚至遭受禍患。
綜上所述,道雖然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但它的虛無不是絕對的“無”,它是由萬物混成之物,無中含萬有,無中出妙有,它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因此,道的綱紀與宇宙同壽,運用極廣,看不到“首”,也看不到“后”,自古以來就支配著世間的具體事物,統率著一切“有”。因此,要認識和把握世間的萬物,就必須把握道。掌握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就能知陰陽之消長,明五行之變化,知過去,探未來,識破天機,明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