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文化諸元(2)

下面列舉幾項食功,分別做些介紹。

(一)祭祀慶典

1.祭祀

供神祭祖,別說過去,而今又大行其事了。桂林人許多在家中供觀音菩薩,除了長明燈燭之外,有四時鮮果(或人造的,幾可亂真的果品),有供財神的,那就不僅時蔬了,還有雞鴨魚肉,還會供上三杯清酒;還有供關帝爺爺的,供品也十分豐潔。恭城一年一度的關帝節,游街之后,慶賀的人還大張筵席,高興而熱鬧的吃、喝,菜肴豐盛,酒漿量足,猜枚劃拳,甚是鬧熱。祭祖不說了,父母過世了的,是祭祀的首要,每年忌日,必定祭供的,煮一只雞,煎一條魚,還有一塊五花肉,叫小三牲(大三牲是全牛、全豬和全羊),供在遺像前,斟三杯酒,盛半碗飯,還有一杯清茶。焚香燃燭,敬拜如儀。祭畢撤供,一家圍坐食之。也有祭供過夜的,那第二日撤下小三牲之供物,代以果品。撤下的供物,也就入了生者的腹中。當然逝者已經享用過那供物的氤氳香氣了。祭祖又有春節上供的,元宵上供的,清明上供的,端午上供的,中元(七月半)上供的,中秋上供的,重陽上供的,冬至上供的。配合一年四時,擇其節令美食,擺上供臺。以饗逝者。比如,春節無非雞鴨魚肉,再加柚橙柑橘;元宵湯圓;清明粉蒸肉;端午五子(粽子、蛋子、蒜子、桃子、李子);中元(七月半)除雞鴨之類,還應有半碗泡上清水的水飯(這水飯,應在夜間燒紙錢香燭時潑灑于地的)。中秋當然供月餅,重陽就要供千層糕了,而冬至是個大節,俗話說,冬至大過年。祭祖的,自己食用的,十分豐盛。

祭祖供神,一家一戶,做得十分認真,如果是一村、一鄉(鎮),逢年過節,又有十分盛大規模的宴飲活動。

昔日靖江王后裔,每年夏歷二月十五,必定不約而同,前往王陵祭祀,數千數萬人,燃香燒紙鳴鞭,煞是鬧熱。新中國成立前,因有王府王田可得租稅租谷若干。如是,便在春、秋二祭之日,大張筵席,殺豬宰羊,用谷墊鋪設于地,凡朱氏宗親,甚或與朱姓沾親帶故的,更或毫無牽扯,只要來到王陵,上一炷香,燒一張紙,鳴一封鞭,也一并禮請入席,吃喝快樂!

今日,永福縣福壽節,除長壽長者(七十歲以上)有專席吃喝之外,還布下百千米的長筵,邀請賓客入席暢飲,數千人舉杯慶賀,場面甚為壯觀。

這樣的祭祖供神,民俗慶典,熱絡人心,團結群眾,構建和睦,建樹祥和,十分有益。

2.慶典

節日慶典是桂林人很重視的,各個單位也很熱心組織。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七一建黨節、十一國慶節,特別是國慶節,中央有國慶招待會,地方也有相應的活動。又如元旦、春節,特別是春節的團拜,不少單位還舉行會餐。全體員工歡聚一堂,領導通席敬酒,下屬也起身回敬,氣氛熱烈,關系融洽,十分歡喜。

至于個人的家庭慶典飲宴,也名目繁多。喜酒有紅白喜事之席(婚、喪),工作也有慶賀之筵(升職、調動、加薪),搬入新居,喬遷之喜;生了孩子,彌月之慶。生日壽辰自不可少。反正時人——不僅桂林人,請客吃飯,找個題目歡聚已成時尚。而這食功顯而易見,歡飲之中,小者說,親情融融;大者說,加強凝聚,構建和諧社會,我認為都是很好的。

當然,這里還有一個度的問題。富裕了,請得起客、赴得起宴了,也應量力而行,不可巧立名目,以收取紅包為目標;也不可鋪張浪費,暴殄天物,更要注意身體健康,養生惜福。

(二)聚親會友

1.聚親

桂林人過春節,大年三十晚上(除夕)定是要在家中吃年夜飯(團圓飯)的。

接著便是“初一仔,初二郎”——初一,自己一家,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兒子、媳婦、孫兒、孫女,全家團聚。從前生有二子、三子、四子、五子是常事,如是一家人,七子八媳,兒孫滿堂,齊聚一堂,歡度大年。初二,兒子媳婦帶上兒女,到外公外婆家去了;而且你的女兒也攜著丈夫,帶著外孫回來了,必定要大張家宴,歡聚一堂。所以,臘味是早做好的,丸子也是年前備下的,扣肉當然有七八碗,活雞活鴨活魚也是豐富的。人說,過年過年,吃剩菜,喝剩酒,這話是不錯的。到了初三走親串戶了。比如一家子,老娘是有兄弟姐妹的,那就是舅爺舅娘了,這是要挨家去拜年的。人多的話,還要排隊,得講個先后順序,這順序就是從尊長年高的開始,比如說初三大舅、初四二姨、母親排到第三,那初五就一定要在家恭候,然后又次第輪去,直至終了。有的家庭,怕要走到初九、初十,甚至元宵前后。當然,也有大家伙兒都到一家去,化繁為簡的。不過春節放假八天,也就說明了時下政府體察民情,要讓百姓歡喜快樂、盡心暢意地過好年節。

除春節之外,還有元宵。而最重要的,就是清明的會親祭祖。全家人,有的還遠道而歸,一齊給祖宗上墳(掃墓);中秋,大多也是要回家過節的,賞月、品嘗月餅。即使如今淡化了,即使那月餅是越做越走樣,也越賣越貴了,也還是要買的,要吃的,要供的,更是要饋贈親友的。圓圓的月餅包含了人們多少的期望!

中元是七月的一個特別的節日。統稱“七月半”,即農歷七月十五日,桂林人又稱“鬼節”(此節源自佛教的“盂蘭盆”[齋僧]節),實際上就是祭祀祖宗的一個節日。清明上墳,中元燒香。所謂“燒包”,就是用一個大的紙封,封面寫上列祖列宗的官銜名諱,自高祖考始,下訖已過世的祖、父、伯、叔,封內裝上紙錢、金錠、銀錠甚或冥幣,封口,到了晚上,將其堆放在地上,就在庭院中點火焚燒,并及燒香、鳴鞭、灑水飯。這灑水飯很有意思,桂林人稱“七月半倒水飯”,又叫“餓癆鬼,搶水飯”。那是施舍給孤魂野鬼、無后代家人祭供的死鬼的。過這么一個節,祭鬼倒在其次,生者倒可以借此吃喝一餐。于是,鴨子,主要是吃鴨子,酸蘿卜燉老鴨,一大鍋;再加上油炸花生米,還有酥炸茄盒;墩子肉、五柳魚也是不可少的。全家人吃喝一回,也其樂融融。

平日親戚走往,也是要聚在一起,吃上一頓飯、喝上一壺酒的。特別是兒女親家的往來,也必定是要吃飯喝酒的(不飲酒,就喝茶)。

2.會友

同事、同學、朋友,特別是朋友,有戰友、學友、室友,甚而有病友、難友,名目繁多。時下有的女士早晚到公園鍛煉身體,結交了新友,也會時不時邀約一起,五七人結伙去喝油茶;有驢友喜歡到野地里徒步的,也會一塊兒吃個飯,聚會一回。

有的人會友,還有圈子,圈內人是講得來相交十數年,甚至幾十年的,每年甚至每月都要聚會一回,輪流做東。或家中或餐館,敘敘舊情,說些逸聞,交流感受,很有興趣。有的人,還不止一兩個圈子,今日這幾個人,明日那幾個人,后日又有一伙兒,一個月倒有個五七回會友。友的名目繁多,同事、同學,特別是同學,有數十年不見了,于是,住地相近的發出一個邀約,即使遠在外市外鄉外省,也是要依時前往的。

因為這種種會友的聚會,大多不是為了酒肉,而是一種宣泄與溝通,人們在這禮讓菜肴、觥籌交錯中得到了很大的滿足。

朋友經常來往的,酒菜可以隨意;朋友久別重逢,就應盛情款待了。同事、家人、朋友遠行,就應“長亭送別”,來一回餞行酒;遠行歸來,又來一回接風洗塵酒。總之,各種名目,不一而足。

至于桂林的苗、瑤、侗等兄弟民族待客會友的飲食文化,不但富有民族特色,而且情之殷勤、禮之周備,更是難以形容。

盛唐大詩人孟浩然有一首《過故人莊》,他吟道:“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就是南來北去的本土、外鄉士子,游賞桂林山水,于是三五好友、六七知己,或亭閣,或舟船,飲宴賦詩,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游賞桂林山水的佳構名篇,這當然是桂林飲食文化美不勝收的瑰麗珍寶。

(三)尊長愛幼

尊長愛幼,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表現在飲食上,更顯鮮明突出。

1.尊長

敬老尊長,不僅在一個家庭,就是在全社會,都是傳統美德。桂林農村,尤其如此。

表現在飲饌筵宴上,就有祝壽、謝師、敬尊的各種活動。

先說祝壽。桂林人六十始壽,稱滿壽。但一般僅限于在自己的家庭中舉行,猶如過生日。做點好菜,喝點好酒,全家表示慶賀。

七十稱大壽。古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又稱稀壽。

既然是做壽,當然有一定的排場。一般在酒樓擺上十幾二十幾席,或更多,視親友多寡而定。事前三日,發出請柬,祝壽當日,再以帖禮促。當然,時下為某人做壽,主要由子女發端,但也有同好三五人,首倡其事,并且董其成。多見學生為老師設筵祝壽的,也有單位領導為單位的老人設宴的,但較為罕見。

過去壽席菜肴,記得有一份菜譜,試列如下:

大羹:龜鶴延年(鱉雞、鱉鴿,當然也有龜鴿的)

冷菜:松柏常青(什錦拼盤)

錦上添花(鹵味拼盤,圓頂處是花生)

五福臨門(板鴨)

渭濱垂釣(子姜鴨脯涼拌)

熱菜:歡喜無極(酥炸歡喜)

金玉滿堂(荔芋扣肉)

蟹粉獅首(蟹粉獅子頭)

富貴有余(紅燒鯉魚)

福壽綿長(芝麻、松子脆皮大腸)

百代子孫(帶子、海參、蝦仁燴肉丸)

甜羹:白雪紅梅(銀耳、草莓或櫻桃,西瓜紅瓤,冰糖羹)

主食:壽面、壽桃(面點)、千層糕。

有更講究的,鮑魚、魚翅、燕窩、魚肚等海味;裙邊、川筍、口蘑、竹蓀等山珍都上,那一桌酒席,其價也就不菲了。

壽酒的菜品,是有忌諱的,比如不要上苦瓜,不要上豆腐,更不要上兔肉,配料不用大蒜,香料不用胡椒。

壽席果品,以柚(祐)、橘(吉)、蘋果(平安)、香蕉(相交)為宜,忌梨子(離子)、梅子(霉子),時令的敬上好鮮桃。

這菜譜的菜名,這飲食的搭配,就是文化。

謝師宴,古已有之。平日有例席,逢年節請一請老師,也不過雞鴨魚肉。到了孩子一旦考試成功,升了學。特別是古時考中秀才、舉人、進士,甚至狀元。

今時升高中、升大學大多行之。考上大學了宴請班主任,有關的各科教師,怕是題中應有之義。有一學子考上北大,全家歡喜,請了所在班級全體老師,甚而還請了初中老師、小學老師。那菜譜也十分有趣:

太羹:三元及弟(肉丸、魚丸、蝦丸湯)

冷菜:雛鳳新聲(子雞白斬)

錦繡前程(什錦拼盤)

元寶玉笏(蒜泥白肉、咸蛋切半圍盤)

蘭桂齊芳(鵝脯、玉蘭片、蜇皮醋拌點綴桂花)

熱菜:肚里乾坤(豆腐、大椒、瓜花三釀)

師露沐恩(蠔豉紅燒豬肉)

菊桂齊香(菊花鱖魚)

地久天長(韭菜、干絲)

甜羹:蓮子百合羹

主食:煎粽子、煎芋頭糕、煎蘿卜糕、花蟹粥。

當然,謝師宴的菜名,也不要如此講究,只要菜好酒好茶好,吃的實惠,盡到情意,也就夠了。

敬長之席,各有千秋。宴請的理由名目繁多,有一般結交示好的,有請求關照的。調動工作,有切盼之意;得到提拔,表感激之情。總之,有如臣下向皇帝貢食,下屬向上司獻肴,拉近距離、融洽關系是其食功。

一般示好,可隨意些,在家中請主廚燒三兩個拿手菜就行;有求于人,或感謝恩惠那就上個館子,點上一桌,好酒好菜好煙好茶招待,甚至還要邀來一兩位有頭臉的人相陪。自己不善飲,還要請一兩位量宏者陪飲。甚至助興的也缺位不得,有了這樣的客,才使酒席上氣氛熱烈,大家高興。這當然也是飲食文化,不獨桂林如此,全國也大多如此。

2.愛幼

對孩子的疼愛,不僅表現在平時的飲食照應上,從孩子出生滿一個月起,就以請客吃酒來表示祝福,直到成年、步入婚姻殿堂才算告一段落。

滿月酒,叫彌月之喜,是家家戶戶要辦的。來客主要是親戚,兒女親家不可少。也就是說,孩子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娘,主家的伯叔娘嬸、兄弟姐妹,孩子父母親的同事朋友,甚而爺爺奶奶的同事朋友都要來。滿月酒少則十幾二十席,多則二三十席,十分喜慶鬧熱。

過去,彌月之喜的滿月酒叫作湯餅會。湯餅會即為湯餅席,第一道大菜就是湯餅。

湯餅,束哲《餅賦》有:“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成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

《新唐書》唐玄宗之《王皇后傳》:“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耶!”

這就是傳統的湯餅會。舊俗,生兒三日就設筵以待親友,或請湯餅會,后則在孩兒滿月之日舉行,故又稱湯餅會為彌月之喜。

湯餅到底是什么佳肴呢?其實,據考查研究,湯餅就是一種湯煮的面食,叫作馎饦。

《齊民要術》:“馎饦,挼如大拇指,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急煮。”

歐陽修《歸田家》卷二:“湯餅,唐人謂之不饦,今俗謂之馎饦矣。”

馎饦又是什么呢?其實,就是今之云吞,或叫餛飩。極薄面片包肉餡做成,又似今之餃子。

《一切音義》引《廣雅》說:“餛飩,餅也。”

陸友仁《硯北雜志》卷上記楊師文:“一日,作餛飩八枚,其法,每枚用肉四兩,名曰:滿楪江。”

這個面餅就大了,與今天的不類,還說:“知府不能半其一。”半個都吃不下。

桂林的湯餅雖是北方傳來(這一道菜當然是薄皮肉餡的云吞馎饦),但又有許多改進或創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绥县| 丹东市| 涞源县| 沙雅县| 襄汾县| 怀来县| 长丰县| 溧阳市| 塘沽区| 朔州市| 嵊泗县| 曲靖市| 井陉县| 新泰市| 大埔县| 新河县| 新河县| 上饶市| 蓬莱市| 达日县| 贡觉县| 罗甸县| 哈尔滨市| 安康市| 思茅市| 辽宁省| 格尔木市| 鱼台县| 拉萨市| 乐业县| 同仁县| 连云港市| 皮山县| 阿拉善盟| 遂宁市| 张北县| 河西区| 凤翔县| 嫩江县| 普宁市| 鄂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