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湮滅
身為桂林人,無桂林菜可吃;遠道來桂林,無桂林菜可品。山水風景名城,歷史文化名城上下幾千年,在許多方面,沒有傳統,沒有特色。就是城市建筑,一座座高樓大廈,一板板玻璃幕墻,一孔孔半圓拱形門窗。有的是什么夏威夷,什么芭堤雅,什么維也納……“張永發”沒有了,“日日安”沒有了,“老鄉親”沒有了,“五昌”沒有了,“飛飛”沒有了,“艷香居”沒有了,“大三元”沒有了,出了一位全國勞動模范,金牌服務員韋統豪的桂林酒家,當然也沒有了。唯一給我們留下來的賣馬肉米粉的老字號“又益軒”,可惜,二兩的一大湯碗,里面還放兩個鵪鶉蛋。難怪有的來客露出驚訝又疑惑的眼光,問:“這就是我爺爺說的桂林馬肉米粉么?”
我懷念從前的老字號。王城正陽門西側,有一個專營粵菜的廣東酒家,后來遷到中山中路,也在西側,大光明電影院旁。那是正宗的粵菜,烤乳豬的皮又紅又亮,一片皮入口即化,香酥極了。1998年,我到泰國曼谷拜訪朱氏宗親,他們就是用烤乳豬招待我的。慶幸得很,在國外華人那里,保留了傳統,我終于吃到了真正的廣東名菜烤乳豬了。即使是現如今在廣州,在香港,也吃不到如此的美味。
我們現在也有不少粵菜館子,主打菜肴,就是廣東菜,什么烤鴨、燒鵝,可惜又非正宗粵菜。有朋友自廣州來,我想,桂林菜是拿不出來的了,只好請他吃燒鵝。他瞅了半天,疑惑地夾了一小塊,問,這就是燒鵝么?我只好訕訕地說:“如今店多了,到處賣燒鵝,只好批量生產,派送到店里,客人點了,就放在微波爐里再烤一烤……”話剛落音,他點了點頭,說:“我們廣州也是如此?!庇谑侵缓贸郧嗖?。他夾了一條蕹菜,問:“這是什么?”我苦笑一下,沒有話說。
有一位四川成都來的朋友(四川大學的教授,成都人),我既拿不出地道的桂林菜招待他,就只好特地邀他去吃四川菜。他更絕了,望望那鴛鴦火鍋,噗的一聲笑了,說:“請的是川菜師傅么?”我也答不出。這大概也就是川菜不川了。
有一回,幾位朋友聚在一起,談論起各地的特色菜來,又有朋友大聲說:“湘菜也不湘,×菜也不×……”
沒有了桂林菜,沒有了桂林老字號也就罷了。國際旅游名城,海納百川,日本、韓國料理,泰國、印尼飲食,不去說它,因為我除了到那個地方去,無法選擇,只好充饑飽腹。想想去吃一份“蟹粉獅子頭”吧,沒有;就是“紅燒獅子頭”吧,有倒有,叫四喜丸子,那肉是絞肉機絞碎的,入口即渣。將就吃吧,價格還很貴,吃過一次后,便再也不敢去品嘗了。
過去,清明節時,我們桂林幾乎家家要吃上“粉蒸肉”,現在的那還像粉蒸肉么?一盆機打的粉子,把肉裹起粉子一蒸,就是粉蒸肉了?那粉子不說沒有香味,就是進入口中,也像被糨糊抹上了舌頭。
我們的桂林米粉呢?那倒是人人都鐘愛的,土色土香的快餐?。∫粋€小店,五七張小桌,甚至兩三條凳子,也擠滿了人,大眾在那兒用餐了。這該是我們的傳統美食了吧?
但如果你隨意問一下,哪個地方的米粉特別是鹵味米粉好吃?他總是說:都差不多。鹵水?不過就是鹽+醬油+味精吧!有的放點豆豉,一塊多錢一小袋的;有的放幾塊豆腐乳;香料也無非八角、沙姜、小茴香、草果、陳皮、香葉、香茅;再加點花椒、豆蔻、丁香、甘草,不錯了。香料也不過就是這十幾二十種,可惜香料放的大多比例不對,而那香料或從藥鋪買來,已過期兩三年了?;驈牟耸懈韶洈偵腺I來,也了無香味了。就拿那鹵水的主料八角來說,又大多是蒸走了八角油的,你說,那哪兒還是大茴香?!
吃豬肉,大家都懂,要想法子去找“土豬肉”,你找得到么?反正我找不到。
有的小店,獨家經營的,叫土豬肉,一頭至少三四百斤,那是從前的土豬么?要說牛肉,那只好看價錢了,現時牛肉,好一點的,干水牛肉,是二十幾元一斤、三十幾元一斤,甚至四十幾元一斤,買這么貴的牛肉起鹵鍋,想賣三四塊錢一碗的鹵菜粉?沒門兒。
所以,我們只能在米粉店里吃到沒有香味、被榨了油的香料熬的鹵水,吃到價位便宜的,泡在水里撈起來的,誰知是黃牛還是水牛,還是什么牛的鹵肉。我曾經好心地告訴一位米粉鋪的老板,說牛肉是貴,你不會買點牛肝、牛肚、連貼一起熬鹵水么?他嘆一口氣,說,我曉得那些是很便宜,牛肝也只三四塊錢一斤,但是,都是泡在水里的,我怕有什么問題,哪敢買呀!我無話可說。所以,桂林米粉沒有了傳統的美味,別怪我們米粉店的老板們,他們難??!
《舌尖上的中國》有柳州螺螄粉,就是沒有桂林米粉,你氣也白氣。所以,廣西南邊一個縣的人到北京去賣“桂林米粉”,大大的火了一回,你氣也白氣。氣來氣去,還是氣自己。因為,包括我在內,我們不爭氣。
二、民間桂林飲食文化式微
昔日,正陽門口西側還有一個甜品店,叫翁記。這是回民開的,做的甜品是桂林一絕。起沙的綠豆沙,噴香的芝麻糊,還有那甜酒雞蛋、冰糖蓮子、冰糖銀耳、冰糖百合、薏米白果粥,最特別的是“沙谷米”。這“沙谷米”,恐怕許多桂林人連名字都沒有聽到過,更不用說吃了,什么樣子,怎么做的?我在后文“桂林小吃”還要說,在此不贅。而涼粉,真正的涼粉是用涼粉果的籽,用冷冽的井水洗出來的,在此也暫且不說,下文再敘。再有,就是油貨了。油貨就是油炸貨?;孛竦挠拖闶墙^妙的美食。油堆,炸成蘋果那么大,皮薄而脆,撒上噴香的白芝麻,剪一個口,再往里填進白糖糯米軟糕。這翁記沒有了,這甜品也就沒有了,雖然有的還有,也不是那個樣子,那個味道了。
又說日日安的點心。核桃酥就是核桃酥,你能吃出核桃清香又夾帶點澀味來,杏仁酥就是杏仁酥,你也吃的出那杏仁的香甜和微微的苦味來?,F在也有核桃酥,就是面粉白糖酥,油卻舍不得放一點兒。那核桃仁好一點兒的,五六十元一斤,做出來的核桃酥,只賣十三元一斤,不是面粉餅又能是什么餅?
五昌的月餅,廣式月餅,遠近聞名,外地來桂的客人,恰逢中秋佳節,定要帶幾大盒回去。小時,還不到七月天,我母親就去五昌領回十斤二十斤紅瓜子,母親、姐姐和我,就夜以繼日地用一只小鉗子夾瓜子,偷著吃了一兩顆掉在地上的瓜子仁,是要挨打手心的。這瓜子夾好了,把瓜子仁一稱,一斤幾個銅板,雖說這勞作單調而又辛苦,但母親常說,大家吃的月餅,有我們夾的瓜子了,我們就覺得十分快樂。后來長大了,我就明白了,這也該是一種飲食文化吧!
新中國成立后還有的老店,或是新中國成立后才開的飲食店,像老鄉親,我的一個中學學生的父親袁師父,是老鄉親的廚師,我至今仍然記得他做的五柳全魚和糖醋排骨,非常懷念。三四十年了,沒有再吃到這樣的美味了。
還有飛飛粥店的稀飯。濃稠適度,白如春雪,米油浮面。瘦肉粥、魚片粥、雞茸鴨茸粥,那種美味,實在讓人難忘。
又有北方餃子店,手工餃子,天忠餛飩店,薄皮滑餡兒,雖是北來面食,但在桂林已有多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前,我們住在南門福旺街通泉巷的朱氏宗祠第三進的大雜間里,隔壁就有一位年已半百,背佝僂挑擔子夜晚出去賣餛飩的,我們都叫他“餛飩二叔”。那時,我才四五歲光景,但受他之托,每晚都候著他,給他開大門。說來也怪,只要他回來了,不管多么深夜,只要他在門外敲了三下竹板:“篤、嗲、嗲”,我就一咕嚕翻身而起,輕輕地給他開門。而他,早已在門外下好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餛飩,我不忙接過來,先把門輕輕地關好,小心翼翼地才捧起這碗餛飩,把六七歲的姐姐叫起來,分享這絕世美味。我母親不在家,她在大戶人家做廚娘。我以為,這就是桂林的飲食文化了。
鴻慶隆的糕點是上佳的,特別是春節的傳統“南糖”,那酥糖就是真正的酥糖,那寸金糖就是寸金糖。其他不多說,下文還要詳細敘及。
我教中學時,班上有一位女學生,姓石的,她家祖祖輩輩做糖食。她是傳人,有一個小店(或說小作坊),叫“石記傳統糖”,用今天的話說是微小企業。她做的糖,由于原料、資金以及人們飲食習慣的變化等等緣故,維持艱難。她做的這些糖,我以為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的,就拿“胡子糖”(現在也有人做,叫龍須糖,但離正宗的“胡子糖”相去甚遠了)來說,極細極長的絲,銀白色的滾以極細極粉的花生、芝麻粉,卷成一寸半長,六七分粗的筒。捏一個,放入口中,又酥、又甜、又香?,F在吃不到了。
至于說到桂菜,正如前言所述,連我自己也搞不懂了,到底什么是桂菜?到底桂林還有沒有傳統美食?到底桂林還有沒有飲食文化?
我想,大多數的桂林人,如我一樣回答不出來。
過去,桂林民間請酒,有八大碗、十大碗?,F在,許多桂林人都見不到這些菜了,更說不出八大碗是哪八大碗菜,十大碗又是哪十大碗菜。
小時候,我家娘仔三人過著很窮的日子,但吃飯是有規矩的。即使年節,吃什么,怎么吃,也是有規矩的。很稀罕的,母親帶我去吃一回酒,(姐姐不能去的,因為她是女孩),那更有繁瑣而又復雜的規矩,這規矩,或說吃飯的禮儀,當然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說今天已時過境遷,不講這些規矩了,但依我看來,傳統的一些禮儀、規矩,還是應該講究的,這個吃的文化,是不好丟棄的?,F在,這一些東西基本上沒有了。
從菜品小吃,從老字號的制作工藝,到飲食的禮節規矩,這傳統的飲食文化,真正的式微了。
三、各大菜系對桂林飲食文化的破擊
我個人認為,這是破擊,不是沖擊。破了還擊了,就崩塌了,垮了,滅了。這是說得很嚴重的,我是看得十分嚴重的。
過去,桂林有川菜、粵菜、湘菜、蘇菜、京菜、魯菜、徽菜,但因為他們的川菜就是川菜,粵菜就是粵菜,什么菜就是什么菜,各有鮮明的特色,所以桂林人吃這些菜,是嘗新,是一飽口福,是大快朵頤。
我問過一家川菜館,說,為什么你這菜不麻不辣,是正宗的川菜么?他很干脆地回答說:“桂林人哪吃得那么麻辣?我們是適合桂林人的口味?。 苯又?,他又補了一句:“就是到了四川,也難找到一家真正的又麻又辣的鋪子了?!边@話我當然不敢茍同。我就有幾位在桂林工作二三十年的四川朋友,他們每年都要回家鄉一兩回,回來還給我帶來一包又紅又香的純正花椒。他說叫他們去成都看看,不麻辣不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