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當時有大量湖湘民工(即當時的戰俘),極喜辛辣的食物,恰好桂林這一盆地,氣候較寒而濕氣很重,這些食材,正合本地居民的需求。靈渠修通之后,又有大量的湖湘民工留居桂林。此后,歷朝歷代,都有中原的、荊楚的、皖贛的移民到來,尤以湖南人為甚。
這些外來移民,它們的文化,首先是飲食文化,對桂林有巨大的影響。
荊楚湘湖來修渠的民工,帶來了一種用竹葉包裹煮熟的食物,餓了解開竹葉,就可以食用,這大概就是粽子的來由了。興安人包的粽子的確是既好看又好吃的。
由這米團子得到啟發,興安人發明了糯米粑粑。圓圓的扁扁的,稍干后泡在陶缸里,十天半個月換水一次,頭年搗的,第二年端午,甚至到割禾了,還可以帶到田地里,當作一頓午餐。
清明前一日叫寒食節,家家戶戶不許開火做飯,只能吃冷食,這個習俗其實是從北方傳來的。北方吃炸好的馓子,南方用大米制作寒食,當時叫粔籹,其實就是粽子、糍粑之類的熟食。
粽子也是從荊楚湘湖傳來的,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大家都包粽子,吃粽子。
桂林的飲食一旦和節日結合,那文化的內涵就非常豐富了。
五、兩漢、南北朝、隋唐五代外來飲食文化的影響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設始安縣,轄境包括今之興安、靈川、桂林、陽朔、永福、鹿寨等地,隸屬于零陵郡,治所在今桂林市。三國吳甘露元年(265),置始安郡,郡治桂林。首任太守是黃蓋,他是零陵人,地道的湖南人氏,他來到桂林,除規劃城區,營造府署之外,又帶來許多湖南口味的菜肴。
東漢著名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張衡寫了一篇《四愁詩》,第二首就是“我所思兮在桂林”,但此桂林郡治在桂平,不是今日之桂林。這之前的公元42年,伏波將軍馬援調零陵郡等四郡兵10000余人出擊交趾(今越南北部)。
東吳之后,東晉大興二年(319),晉元帝任小說家干寶為始安郡太守;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宋少帝劉義符任大學問家顏延之為始安郡太守。他在任上,提倡墾荒,減輕賦稅,給百姓放貸糧食谷米,還把江浙一帶先進的耕作技術傳了過來。
他自己愛讀書,在獨秀山下一個洞穴內讀書,這就是后人盛譽的“讀書巖”。
此后,北來士人到桂的絡繹不絕。僅以旅桂人士來說,自南朝宋、齊始,到唐、五代止,留下石刻的就有47件(南朝2件,隋朝1件,唐代42件,五代2件)。那些沒有留下石刻,而留下大量詩文的,更是不計其數。
這些仕桂、旅桂、謫桂的士人,不僅詩文書畫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同時,他們的飲食愛好當然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飲食文化。
南朝對桂林飲食影響最大的是江浙菜肴的清蒸系列,很受桂林上層人士的喜愛,而鮮活的水產品,卻用了燉煮的辦法。
唐代,中原的面食進入桂林,面條、饃饃等已成為大眾的方便食品。
唐代南來的士大夫文人在如此美麗的山水之中,飲酒賦詩,是一大賞心樂事。
宋之問(656—712)有詩《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遙樓》(此樓原在桂林市現濱江北路近伏波山江邊);晚唐詩人李商隱(813—858)在桂林不到一年,寫下了大量好詩,其中《思歸》開頭就說:“固有樓堪倚,能無酒可傾?”還有曹鄴在碧潯亭宴飲,又有楊漢公《訾洲宴游》。
唐時桂林已有茶樓酒肆,且多依山傍水而筑。又有仕宦、謫戍官員、失意士子,多邀朋聚友,在此共買一醉。中土士人,不僅傳來中原文化,還帶動了桂林飲食的發展,在盛大的有唐一代,奠筑了桂林飲食文化的基礎。
六、宋元時期北方粵東巴蜀飲食文化的整合
從北宋末年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以見到北宋汴京(開封)城的繁華富庶。畫上漕運繁忙,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車水馬龍,街道縱橫交錯,各種店鋪鱗次櫛比,有茶坊酒樓、腳店、公廨,等等。此時的桂林城也大抵如此。
川味廣味,次第引入,風味小吃,品種繁多,南北東西美食薈萃于此,桂林城已是一座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中心城市。
南宋時,有更多的文人來居,陜、甘、晉、冀不必說;魯、豫、皖、鄂也隨戰亂而南來。此時,湘湖、兩粵已是南宋穩定的后方,川蜀來東,閩粵來西,這南北東西的人們,都集于山水秀甲天下的桂林城了。僅以兩宋名人在桂林留下的摩崖石刻計數,竟有487件之多,這就足以證明,此時桂林,不僅經濟發達,文化也十分的繁盛了,這當然影響到了桂林飲食文化。
宋初大名人柳開,河北人,990年任桂州知州;楊億(974—1020),福建人;梅堯臣(1002—1060),安徽宣城人;李師中(1013—1078),山東曹縣人;章峴,福建浦城人;黃庭堅(1045—1105),江西修水人;賀鑄(1052—1125),河南汲縣人;孫懿(1081—1169),江蘇武進人;李綱(1083—1140),福建人;范成大(1126—1193),江蘇吳縣人;王正功(1133—1203),浙江寧波人;張孝祥(1132—1169),安徽和縣人;張栻(1133—1180),四川廣漢人;方信孺(1177—1222),福建莆田人;胡規,嘉定十二年(1219),知桂林府,江西吉安人;劉克莊(1187—1269),福建莆田人;李曾伯(1198—?),河南沁陽人。
這些文人、官宦,從各地而來,對桂林的飲食文化當然是有影響的。據說黃庭堅在桂林僅稍作停留,就有一道“東坡肉”存世,桂林老人據此做成了“墩子肉”。
桂林的回族人,據老人說,首起為伯篤魯丁,他于至元三年(1337)任廣西廉訪副使。至今的桂林白姓人家,大多是他的子孫,而且代代排有字號,今日的幾輩是“繼”、“志”、“崇”、“先”等。
有一白姓師兄,他說,回族人極喜吃蘿卜糕,且傳我秘制之法:一斤米粉子,要放四斤蘿卜絲,小蔥、蝦仁等輔料是必需的。
回族人喜吃油炸食品,最有名的是油香、油堆等,大約都從元朝后期傳入桂林。新中國成立前,王城正陽門左側,有一家翁記,是回人開的甜品店,老字號了,如今已蕩然無存。
七、明靖藩時期興發的本土飲食文化
明朝之前的歷朝歷代,隨著桂林逐漸成為東西南北的通衢,容納了八方美食,奠定了桂林飲食豐富多彩的格局。進入明代,桂林因為靖江王國延續了280年,本土的獨特飲食文化終于形成。
靖江王國始封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首封靖江王是洪武帝長兄、追封南昌王朱興隆的孫子、大都督朱文正的兒子朱守謙。朱守謙是洪武九年(1376)就藩桂林的,入住經過改建裝修的原元順帝妥歡帖木兒的潛邸獨秀峰下的王城。
此后,明靖江王延續了十一代(如再加上始祖朱興隆,二代朱文正,則是十三代)十四王。在獨秀峰下,風云起伏,王陵墓地堯山,也歷經滄桑。這十四個王,有德行高尚、愛民善政而又清廉節儉的賢王;有平庸無奇、毫無建樹、不留痕跡的庸王;更有幾位貪酷暴虐、欺凌百姓、攪擾地方的戾王。而偏就是這幾位戾王,嬉戲玩樂,逸居華衣不算,更兼之酷好美食,從另一個角度,又成就了桂林的部分美食文化。
大背景是明朝二百八九十年的政治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特別是明代中期以后,市場經濟發達,市民階層發育,市井文化繁盛,造成了各省各地富有一方特色的美食文化、茶酒文化。
桂林也不例外。桂林的飲食文化,在明朝的二三百年間,也繁盛了起來。
桂林地處南陲,英宗對北境瓦剌的戰爭,離桂林太遠;即使是明中期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也沒有波及桂林;就是那明武宗正德皇帝的荒嬉禍民,也沒有影響到桂林。桂林“山高皇帝遠”,倒成了一方凈土,安穩和平地度過了一兩百年。于是,靖江王在生活上,特別在飲食上的喜好倡導,就成了桂林飲食文化一時的風尚。
靖江王祖籍安徽。朱元璋當了皇帝,不忘根本,在宮廷里常用徽菜。而從小在宮廷長大的首封靖江王的朱守謙,也受叔祖皇帝的影響,對家鄉菜情有獨鐘。所以,要說桂林菜肴,應是從靖藩來桂之后,以徽菜為主而形成的。
朱元璋打天下,又多在安徽、江蘇、江西、浙江這些長江中下游地區活動。做了皇帝,又以南京為首都。那么,江蘇菜(所指下江菜)又成了他的喜好。而白煮鵝就是他的最愛,甚至不顧開國功臣徐達背生癰疽,還賜他一只。君有授不敢辭,一只煮鵝,全部吃了,癰疽大發,嗚呼哀哉!他又極喜紅燒獅子頭,此菜傳到了桂林,就成了四喜丸子。
桂菜早就以湘菜為主,已經混合了川菜、粵菜、江浙菜、江西菜的風味,到明靖江王時代,才開始形成以徽菜為主體,輔以下江菜,再兼以湘菜(取其咸辛)、粵菜(取其鮮甜)、川菜(取其麻辣),打造出了口味繁多,又獨具特色的桂菜。例如徽菜的網油鱖魚、桂花鳊魚、香酥子鴨、茶葉熏雞,等等;粵菜主要傳入燒烤鹵臘,最有名的是烤乳豬、臘香腸;川菜主要傳入五香牛肉、麻辣牛肉;湘菜入桂歷史最長,而以熏肉、熏魚為大眾喜愛。有一種用干辣椒熏制的牛肉,又香又辣又咸,是十分好的下酒菜。
靖江王府很會享受的王爺,除了首任靖江王朱守謙,還有他的孫子莊簡王朱佐敬,朱佐敬的弟弟輔國將軍朱佐敏,朱守謙的第九子、封輔國將軍的朱贊億都品嘗過“八珍席”。最會吃喝的算是恭惠王朱邦苧和他的兒子康僖王朱任昌。朱邦苧吃了一回全狗席,念念不忘,從此酷嗜狗肉,竟然在王府里開辟狗圈,養了百只黃犬。而世子任昌,成天在茶樓酒肆鬼混。一大早,品嘗各色桂林風味小吃;午間飲茶;晚餐更是規模宏大,帶一幫王府家眷、親信,什么酒樓酒好,什么飯館菜好,都一一品嘗。
這些好吃好喝的王爺宗室,成就了桂林本地的飲食文化。
八、清代各民族飲食文化的繁衍
眾所周知,清代有所謂的滿漢全席。好吃好喝的乾隆皇帝,本心想通過飲食調節滿漢關系,在他的熱心倡導下,不僅滿人飲食,就是其他少數民族的飲食,也發達起來了。
桂林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明、清兩代,回族大量進入桂林。回族姓氏有白、馬、麻、以、哈、薩、翁等四十九姓,大都是明清時期入住定居的。回族人民帶來了伊斯蘭(清真)的飲食特色文化。
壯族。清代康熙年間,來桂林任陽朔知縣的陳洪暉說:“桂林所轄二州七縣都是壯瑤與漢民雜居。”壯族是廣西最古老的土著民族,所以壯族的飲食文化當然也是桂林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瑤族是廣西歷史悠久的世居民族。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說:“瑤之屬桂林者有興安、靈川、臨桂、義寧、古田諸邑,皆迫近山瑤。”《靈川縣志》載:“瑤系土著,一云明末自廣東韶州遷來”,“義寧縣的焦嶺隘、岡嶺隘之北部即瑤壯雜處。”
瑤族習俗有大小節日30余種,最為隆重的當是盤王節。過各種節日,除了老少歡歌曼舞,青年談情說愛,當然還有各種美食,而且這種種美食以及飲酒的風格,當然是瑤族的飲食文化了。
苗、侗和其他南方古老的世居民族。清乾隆五年(1740),清政府曾經鎮壓過龍勝、桑江苗侗的人民起義。平息后,清政府改用安撫政策。于是苗族、侗族的同胞在龍勝一帶安居下來。苗、侗人家非常好客,客人來了,就設盛宴款待,而且酒是一定是要喝夠盡興的。如果客人推辭說不會喝酒,那主人就一定不高興。喝酒還有許多禮節,還唱助興歌,年青姑娘勸酒,水平很高,不知不覺之下,頹然醉倒,是經常事。有美酒就有佳肴,尤其是熏臘肉炒冬筍,可謂一絕。至于什么酸肉、酸魚,吃不慣的人不禁皺眉咋舌。
桂林許多少數民族的美食至少已有一兩百年的歷史,而且進食的禮儀,特別是飲酒的禮儀,都顯出濃濃的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