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為而不恃,功成弗居

  • 道德經
  • (春秋)老子 李若水譯評
  • 1579字
  • 2016-09-19 09:53:44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1]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2]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3],前后相隨,恒也。

是以圣人處無為[4]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5]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釋

[1]惡:惡,指丑,與美相對立。

[2]相:互相。

[3]和:聲音相應,引申為相互對立和依存。

[4]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

[5]作:意為興起、發生、創造。

譯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于是丑也產生了。

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于是邪惡也產生了。

所以有與無相互生發,難與易相互轉化,長與短相互彰顯,高與下相互依存,音與聲相互配合,前與后相互跟隨。

所以圣人以順應自然的心態處理世事,施行不發號施令的教化。

讓萬物按照自己的規律生長,任其自由發展而不強加干涉,生養了萬物卻不占有它們,培育了萬物卻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萬物但不自居有功。

正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業才不會失去什么。

解讀心得

1.本章講矛盾和轉化是永恒的,而且這種矛盾不斷變化、相互轉化。所謂的“道”,就在這里。

2.世間沒有絕對,只有相對。事物間總是相輔相成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惡,有生就有死,有樂就有悲,等等,說明事物都有兩面性,一面走到盡頭,就轉化為另一面。所謂物極必反也。

3.圣人因為看到了事物的兩面性,看到了事物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所以能辯證地看問題,行無為之治,行不言之教,絕不去主觀臆造,更不去勉強而為,而是認識到規律,任由其發展,以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

4.正因為看到了事物自身發展的必然性和物極必反的兩面性,所以圣人即使獲得了某種成功,也不居功自傲,而是懂得急流勇退,功成不居,對成敗榮辱淡然處之。

5.大美不言,大道無形。無上的智慧!

前人校注

凡事有形跡者,必不可齊。不齊則爭,爭則亂,亂則窮,故圣人不貴。

——司馬遷

圣人處無為之事,以道治也。行不言之教,以身師導之也。

——河上公

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司馬光

萬物之生育運為,皆由于道。而道未嘗以為己有,亦未嘗自恃。至于功成而未嘗以自處。夫惟不以功自處,是以物不違也。圣人體道而立,故亦如是,豈有惡與不善繼之哉。

——范應元

經典故事

張良功成不居

戰國時的張良,原是韓國人,祖上為貴族。秦滅韓后,張良一直圖謀恢復韓國,于是結交天下豪杰,曾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但沒有成功。隨后,他逃到下邳,遇到黃石公,得到《太公兵法》,悉心研讀,以圖復韓大業。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后,張良也積極響應,率領部下投奔了劉邦。不久,他聯合項梁擁立韓國貴族恢復韓國,擔任韓司徒。但后來韓王成被項羽所殺,張良又投到劉邦門下,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

他追隨并協助劉邦,一路出謀劃策,一直打到咸陽城,斬將奪關,攻下咸陽城。張良經常給劉邦講兵法。楚漢戰爭期間,鴻門宴上,張良與項羽、范曾周旋,使劉邦得以脫身,立下汗馬功勞。他建議劉邦不要立六國的后代為王,以免留下后患,并建議劉邦重用韓信,封他為齊王,以調動他攻楚的積極性。

張良又建議劉邦乘勝追擊項羽,迫使項羽在烏江兵敗自刎。

然而,當劉邦建立起大漢王朝,當上皇帝后,劉邦論功行賞,賜給他齊地的三萬戶作為食邑,但張良沒接受,只要了一塊小小的地盤——留地——即他和劉邦初次見面的地方,以此表達他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

按說此時應是張良享受榮華富貴的時候了,但他決定急流勇退,歸鄉隱居。他想自己滅秦復仇的目的已經達到,由平民而位至列侯,也到了人臣之極,該滿足了。加之他親眼目睹了彭越、韓信等功臣的悲慘結局,又聯想到范蠡、文種復興越國后逃生留死的歷史教訓,深怕自己重蹈覆轍,因此不慕名利,決定回鄉,遠離官場紛爭,修性養心,研習黃老之學。

張良的行為,不只是自保,更是一種“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美德。

所以他既能自保,也能流芳百世,達到“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境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姚市| 临猗县| 甘德县| 临泉县| 东乡县| 万全县| 广汉市| 泽州县| 衡阳县| 罗源县| 读书| 凤山县| 永康市| 五华县| 黄浦区| 宾川县| 潮州市| 慈溪市| 高淳县| 靖安县| 民乐县| 三河市| 洪江市| 大方县| 油尖旺区| 柯坪县| 平陆县| 黑龙江省| 邻水| 清水县| 江北区| 庄浪县| 浠水县| 琼中| 西盟| 定边县| 泾川县| 桑植县| 五河县| 凤城市|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