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 道德經
- (春秋)老子 李若水譯評
- 2069字
- 2016-09-19 09:53:44
道[1]可道[2],非常道[3];
名可名,非常名。
無[4],名天地之始;
有[5],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6];
常有,欲以觀其徼[7]。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8]。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1]道: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變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規則。
[2]道:動詞,說出。
[3]道:名詞,萬物遵循的規律,即老子所說的“道”。
[4]無:天地萬物沒形成時的混沌狀態。
[5]有:天地萬物形成并產生名物之狀態。
[6]妙:微妙、奧妙。
[7]徼(jiào):邊際、邊界,這里引申為端倪。
[8]玄:深奧的、不可預知的。
譯文
能用言語說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道”;能形容出來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名”。
無影無形的混沌狀態,乃天地萬物之始。
天地萬物形成時的本原狀態,乃孕育萬物之源。
所以要常從“無”中領悟“道”的玄妙;
要常從“有”中領悟萬物產生的端倪。
“無”和“有”本原相同名稱相異,但都體現了“道”的深遠玄妙。
這不是一般的深遠玄妙,而是深遠又深遠,玄妙又玄妙,這就是宇宙天地萬物之一切奧妙的總門。
解讀心得
1.開篇第一章,老子即提出了“道”之存在,以及它的無形、無名、玄妙。老子認為,是“道”使宇宙萬物“無”中生“有”,化生有名之萬物。所以,“道”為“眾妙之門”。他的這種思想,體現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2.“道”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它存在于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無”中,又主宰并化生天地萬物。這個“道”,實際上就是對天地萬物的規律性認識,即自然大道。
3.“道”是規律,是真理,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所以我們只有遵循,不能違背,否則,就是背道而馳,必然走向滅亡。
4.“名”,是概念,能用言辭表達出來的,多帶有主觀色彩,自然,它是有局限性的。而“道”是無影無形的,所謂“大道無形”;“道”也不是概念和語言所能表達出來的,所謂“言不盡意”。
前人校注
常道無道,常名無名。
——王夫之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王弼
老氏憫夫世人逐末忘本,浸失真源,不得已而應機垂訓,又恐人溺于言辭,弗能內觀,故復示人以深意,必使反求諸己,欲其自得之,而入眾妙之門以復其初,又能體是而行,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同歸于一也。宜深味之。
——范應元
經典故事
孔子問道于老子而得道
老聃,就是老子。老子的大智慧,孔子早有耳聞,心向往之。孔子當時雖然也是名聞天下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但他認為自己的思想和學問遠不及老子,于是始終想著有朝一日能向老子求學問道。
一天,孔子去見老子,老子剛洗完頭,正披著發待干。老子凝神佇立,形直身僵,像個木偶人。
孔子見老子在靜思練功,就知趣地退到門外等候。
過了一會兒,待老子練完功,孔子進去,說:“我剛才看見先生形體直立不動,猶如枯木,又好像超然物外而遺世獨立的樣子。”
老子說:“我心回歸到生命的最初狀態,游于萬物的初原了。”
孔子說:“怎么講?”
老子說:“心困而不能明理,閉嘴而不能說話,給你說個大略吧。至陰寒冷,至陽炎熱;寒冷出于天,炎熱出于地。陰陽相交,萬物化生,這是萬物產生發展的規律,但你看不到。生死興衰,時隱時現,日遷月移,道無時不在此中起著作用,但你卻不見它的形跡。生有所始,死有所歸,生死循環,無有窮盡。這就是萬物生死之根本。”
孔子說:“請問游心于此的情境是怎樣的?”
老子說:“這種境界,是至美至樂的境界,能夠達到的,可稱為圣人了。”
老子所說的,正是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它“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孔子由此得知,大道無形無跡、玄奧無窮,為天地之母之根,更領悟到老子靜心功夫的關鍵,在于讓內心回歸淳樸真我的狀態,而這,正是一個人超凡入圣的修養功夫之所在。
又有一次,孔子對老子說:“我研究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自以為很久了,熟悉其中的道理了,但憑此謁見72個君主,講解先生您的道理,闡揚周公召公的業績,可是沒有一個君主采納。太難了!是這些人難以說服,還是道理難以發揚呢?”
老子說:“幸好你沒遇到治世的君主啊!所謂六經只是先王之時的陳舊知識,怎么是真正的道呢?你所謂的知識和道理,就像是足跡,是先人的足跡,足跡又不是鞋呀,怎么有用?百鳥雌雄相視但可生育;而蟲類則是雄在上,雌在下,上下相交應和才生育。有種叫‘類’的動物,身兼雌雄兩性,能自生自育。本性不可改,運命不可變,時間不可留,道不可閉塞。得到道就能成功,失道必定失敗。”
孔子聽得云里霧里,此后,他三個月沒出門,在家靜坐自修,然后,他再去見老子。
孔子說:“我懂了。烏鴉喜鵲孵化而生,魚兒濡沫而生,蜂類則是化生。弟弟出生,哥哥失愛而啼哭。我離開自然造化已經很久了,自己尚未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怎能去教化人呢?”
老子說:“很好。孔丘得道了!”
老子告誡孔子,他所學的所謂六經不過是陳舊的知識,遠遠不是道。道需要法天效地,與自然天地合一,觀察天地萬物,觀察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得到道;得到道,才能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從而學以致用,教化天下。孔子最終認識到此,所以老子說他得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