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身邊的語言邏輯想每次都贏,先弄懂對方的邏輯(5)
- 魔鬼邏輯學:讓你每次辯論都能贏
- 趙傳武
- 2804字
- 2016-09-07 14:48:09
聽話者通過所列舉的熟悉事物的比較聯想,很容易就可以在腦海中勾勒出對方所描述的形象。在專業方面,語言邏輯專家稱之為比喻推理。通俗來講,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打比方”。
跟冗長煩瑣的表達相比,“打比方”這種方法更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比如“某某聽了對方的話以后,產生害羞的情緒,這引起她的交感神經興奮,腎上激素分泌提高,心跳加快,于是毛細血管開始擴張,出現臉紅的癥狀”這句話,語言邏輯高手聽完后一定會偷著樂,因為這段話只要用簡單的打比方就可以說清楚——“她害羞的臉蛋像熟透的蘋果”。
在日常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很喜歡運用比喻推理的方式,我們常常可以聽到打比方的話語,用以證明自己的話有道理,甚至到了不打比方不罷休的地步。
在語言邏輯高手眼中,邏輯中的比喻論證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類比式的比喻,比如“一個女人就是三千只鴨子”、“她的歌聲如同黃鸝鳥一樣美妙”、“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比喻會受到環境的限制,人們通常會選擇自己熟悉的類比物。同樣是一輪圓月,處于鄉村的農民可能將它比喻成一個盤子,而城里的詩人則可能將之比喻成一顆明珠。
二是推理式的比喻,比如,中國古代比喻嚴苛的政治環境的時候喜歡說“苛政猛于虎也”,因為老虎在古時候是一種很兇猛的動物,古人非常懼怕,而政治統治竟然比老虎還要令人心驚膽戰,可見人們心目中對統治者的害怕和痛恨。
在溝通的過程中,邏輯高手常常使用比喻論證來說明復雜的道理,這種論證方式看似簡單,其實也大有奧秘,假如不恰當地使用,則很容易犯下邏輯錯誤,使交流陷入困境。通常來說,打比方之所以容易出錯,往往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
一、不懂得換位思考,對方無法理解
話語中的對象和我們的想法很難完全相同,在跟陌生人第一次溝通時,我們必須根據對方的文化背景、國家民族、所處學習工作環境進行換位思考,然后再打比方,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比喻言辭達意,發揮應有的作用。
《梁祝哀史》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一部比較優秀的戲劇作品。當時周恩來出國訪問的時候也將這部片子帶出去了,到了外國,為了宣傳中國文化,周恩來吩咐隨從放映這部彩色戲劇。一聽要放映中國傳統優秀戲劇,很多外國友人紛紛前來,看到影片的名字后,不少人就離開了,放映室非常冷清。
周總理聽說這個情況后,派人去調查,結果發現,許多外國友人根本看不明白影片的介紹,因為當時工作人員將這部片子翻譯成《梁山伯和祝英臺之悲劇》。外國人并不知道這兩個人是誰,而且影片名字也沒有吸引力,于是觀看的人就失望地走了。
了解了情況以后,周恩來笑著把影片的名字改成了“中國版的羅密歐和朱麗葉”。過了幾天,影片果然觀影者眾多,好評如潮。
之前的工作人員的翻譯之所以得不到被可,是因為他們沒有仔細考慮到觀看者的文化背景,外國人對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并不熟悉。后來,睿智的周總理用了一個巧妙的比方,考慮到對方的文化認知,最終得到了國際友人的理解和肯定。
二、本體和喻體缺乏實際的關聯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見周圍的人說出一些很奇怪的比喻論證,比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它用“天要下雨”的自然現象來比喻“娘要嫁人”的事實,其實這是不妥當的。由于這兩者之間沒有太多的相似點和關聯度,不具有比喻性,說服力并不強,所以它是一個錯誤的比喻論證。語言邏輯專家指出,比喻論證中的本體與喻體之間一定要有高度的關聯性,最好讓人一聽就明白。
很多人都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面對楚國的刁難,晏子并沒有直接反駁,而是用高超的比喻論證來維護國家名譽。在和晏子飲酒的時候,楚王故意讓官吏綁一個齊國的罪犯經過,想要給晏子下馬威,沒有想到晏子神色自若地說:“我聽說橘樹生在淮河的南邊就是橘樹,到了北邊就成了枳樹,可見不是人的問題,是水土的問題。齊國人在齊國不偷東西,反而到了楚國就成了大盜了。”就這樣,晏子的比喻很巧妙,成功堵住了楚王的嘴。
打比方是為了更有力地論證自己觀點,中心的主體是論點。因此,語言邏輯專家提出,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說話都要緊緊扣住論點,圍繞論點形象地打比方。比如,西漢時期的文學家劉向說過,“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他把書本比作良藥,認為能夠醫治愚蠢,這個論點關鍵詞在于“書的作用”,假如我們說“讀書好像藥”或者“書本就是藥”,那就鬧笑話了。
有其父必有其子
我們經常聽身邊的人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或者“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生來會打洞。”它們主要用來說明兒子和父親在某些能力和性格上的相似性,同時也是以出身論英雄理論的源頭。這種出身決定論符合邏輯推理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分析。
假設你是一個知名外企公司的人事經理。作為工作的一部分,你對全國著名的大學和學院了如指掌,并且對畢業生的基本情況一清二楚。尤其,你知道浙江某學院在這個領域內名聲不怎么樣,而目前,你的公司正在招聘一個重要的職位。在瀏覽候選人資料時,你看到這個學院的一位畢業生——夏磊,你立刻決定取消他的筆試資格。
如果僅僅是因為面試者所畢業的學校,你就淘汰了對方,那你已經產生了謬誤。不是說你的決定完全不合理。畢竟,以你對這個學院的了解,夏磊或許確實不是一名合格的人選。但是,這不是必然的,一顆閃亮的新星也可能出自于名聲不佳的學院。此時,你犯了一個常見的謬誤:知道一個來源一般是壞的,于是認定出于這個來源的所有都一定是壞的。這并不必然成立。
考慮我們所考察的人或事的出身確實有其必要性,但是我們必須走得更遠。首先我們要問:夏磊來自哪個學校?緊接著,更關鍵的問題是:他個人的品質怎樣?
自古以來,人們都相信這樣一條定律:什么人的后代必然也是什么樣子,英雄豪杰的后代還是英雄豪杰,奸臣惡人的后代還是奸臣惡人。出身真的能代表個人品質嗎?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奢曾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在趙國享有很高的威望。秦軍攻打趙國時,趙王覺得趙括是趙奢的兒子,跟其父比起來一定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于是讓他取代廉頗與秦軍作戰。趙括取代廉頗后,改變了廉頗的全部作戰方針,他求勝心切,馬上派兵出擊,秦軍佯裝敗走,趙軍追趕,結果陷入秦將白起設置的包圍圈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在趙王起用趙括的時候,趙母就曾勸諫趙王不要用她的兒子,在趙王一再堅持的情況下,她只好說假如趙括兵敗不能把責任推給她,結果不幸被趙母言重,趙括大敗。
其實,趙王的思維邏輯有問題,他以趙奢的才干來推斷其兒子的才干顯然行不通,這兩者并不存在必然的關系,從趙奢的才干是不能推出趙括也有相同才干的。如果想知道趙括的能力,趙王應該從他的日常行為,從他帶兵的情況和對兵法的掌握等技術上去考量,而不應以其父親為論證的依據。
能臣良將的后代不一定是能臣良將,奸惡小人的后代也不一定是奸惡小人。秦檜是歷史上著名的賣國賊,遭到眾人的唾棄,他的曾孫秦鉅卻是一位抗金名將。
南宋嘉定十四年二月,金兵南侵攻破了黃州。三月,十萬金兵抵達蘄州城下。當時的蘄州通判就是秦檜的曾孫秦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