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身邊的語言邏輯想每次都贏,先弄懂對方的邏輯(4)

年輕人見狀,笑瞇瞇地掏出四塊錢,說:

“我多給你兩塊,也讓我一起上大學吧?”

盡管這個故事只是一個笑話,但是我們可以輕易地看出,這個愣頭愣腦的年輕人犯的就是偷換概念的錯誤。誰都知道,“只差兩塊錢就可以湊夠學費”并不等同于“只要有兩塊錢就能上大學”。混淆了這兩個概念,會給人詭辯的感覺。

遇到偷換概念的情況,語言邏輯高手總是能巧妙地識別出來。而普通人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卻很容易就被他人的概念偷換所影響,稀里糊涂的上當。

我想,也許是大家對偷換概念還不是非常清楚,下面就給大家講解一下。

按照邏輯思維的要求,說話或者論辯中的概念都應該保持統一,由于辯論和言語具有思想的自由性,因此,說話者通常可以自己設置規則,來改變其中的游戲玩法。偷換概念正是由于說話者、辯論者趁對方不注意換掉了原來的說法的概念,而導致了邏輯錯誤,想借機蒙混過關,擾亂對方關于某件事情的判斷。

我們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來給偷換概念下定義。剛開始,對方在你面前放出了一只兔子,你看著兔子鉆進了樹洞,出來了一只土撥鼠,土撥鼠爬上了樹,樹上原來有五只鳥兒,然后對方問你,這種情況下,樹上還有幾只鳥。

當你絞盡腦汁地思考樹上的鳥兒還剩下幾只的時候,對方就偷偷笑了,因為你忽略了重點,兔子怎么會變成土撥鼠呢?

在生活中,只要我們一個不留心,兔子就被替換成了土撥鼠。類似這種偷換概念的現象簡直太多了,而且防不勝防。概括來說,假如概念本身的意思被替換掉,它的修飾詞、應用領域和所指代的目標、對象等都會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就是“偷換概念”。偷換概念常常跟詭辯聯系在一起,是一種蒙蔽他人的重要手段。

在語言邏輯高手面前,詭辯家們通常都會無計可施,因為他們慣用的技巧就那么幾種,只要多用心就能識破。接下來,咱們就揭了詭辯家的底,看他們是如何成功偷換概念的。

很多情況下,詭辯家們在偷換概念之前就已經給你設了套,先入為主地設想正常人的思維,模糊對象的性質。比如“蘋果作為蔬菜,是炒著好吃還是蒸著好吃”這個問題,它的前提就已經是默認“蘋果是一種蔬菜”。你在思考到底選擇哪種做法的時候,就已經不知不覺地鉆進了對方設下的圈套。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一個青年人向遠近聞名的智慧老人請教,“請告訴我,到底什么是詭辯?”

老人笑著讓青年人坐下,然后問:“假設沙漠里有兩個行人,一個灰頭灰臉,一個干凈整潔,當遇見綠洲的時候,你認為誰會去洗臉呢?”

青年人不假考慮地回答道:“當然是那個灰頭灰臉的家伙了。”“你錯了,應該是干凈整潔的那位會去洗臉。因為愛干凈的人不管身在何處都要求干干凈凈的,而邋遢的人情愿像豬一樣賴在泥地中,也不會去把臉洗干凈。你好好想一下,到底誰會去洗臉呢?”

“那位干凈的。”

“你又錯了,應該是灰頭灰臉的那個人。干凈整潔的那位不需要再去洗一把臉了,而臟兮兮的那個卻很有必要。有需要就會有動力,這是做事的慣常道理,難道不是如此嗎?”老人微笑著繼續說道,“你再想想,是不是那位灰頭灰臉的家伙會去洗臉呢?”

“就是這樣。”青年人滿懷信心地說道。

“你又錯了,年輕人。既然干凈整潔的人有洗臉的習慣,灰頭灰臉的人有洗臉的需要,那么兩個人應該會一起洗。那么,你再說說,是不是這兩個人都會洗臉?”

“是這樣吧。”青年人已經沒有底氣了。

“還是錯,兩個人都不會去洗臉,因為干凈整潔的人沒必要洗臉,而臟兮兮的人不喜歡洗臉。”

青年人已經懵了。這時候,睿智的老人對他說:“瞧,這就是詭辯。”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見到,智慧的老人不停地給青年人假設前提,而且一直在偷換概念,導致作為聽話者一方的青年人失去判斷力,一次又一次地掉入他的語言邏輯陷阱。那么,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該如何自保呢?

一、留個心眼,搞明白概念的含義

在交流的過程中,概念含義非常重要,假如一詞多義,就很容易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果想讓詭辯家的伎倆無法施展,就要提前留個心眼,先仔細聽清楚對方到底在說什么,把對方提到的概念牢牢記住,然后再跟對方明確一下是否是這個意思,并確定以后提到這個詞時也是同樣的意思。這樣才能使對方的詭辯不攻自破。假如不確認復雜概念的確切含義,你就很容易落入圈套。

二、設定前提,不給對方“跑題”的機會

邏輯說話都會有明確的邏輯主語,假如說話者口中的對象出現了偏移,那么就很容易出現“跑題”,主語或者指向對象可能正在被轉移。此時,我們一定要跟說話者明確邏輯主語,等得到了對方明確的答案以后,我們必須給對方加個前提,限制概念使用的范圍,以防止對方有機可乘。

比如上文提到的詭辯家的例子,青年人其實可以跟智慧老人先確認一個前提——老人所說的“誰會去洗臉”,是誰需要洗臉,還是誰會按照個人習慣去洗臉。只要得到了明確的前提,那么就很容易得出正確的答案,也不會一再陷入對方的邏輯陷阱了。

中國人都很喜歡“偷換概念”,他們覺得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彰顯自己的智慧,博得他人的贊賞,還可以隱藏自己的小陰謀,讓別人在文字游戲中上當。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學會辨識,這樣才能在應用時得心應手,不誤人也不誤己。

概念性錯誤三:模糊概念

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提出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比如,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中的“氣”到底是什么呢?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道”和“名”又指的是什么呢?追究起來,不管是“氣”、“道”還是“名”,其概念都是模糊不清的。即便是到了現在,也沒有誰能給它們一個確切的定義。

古時候的人們不探求事物的本質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當時的經濟水平較低,受條件局限的人們沒有辦法通過先進的技術去獲得關于事實的真實信息;二是說話的習慣,模糊概念,故意留白,意在給人無窮的遐想,使得答案豐富多彩。

到了現代,這種狀況也沒有發生什么變化,不過是場景和地點變化了。如前幾年紅極一時的“小明體”,就是一個這方面的典型例子。

小明去給領導送禮。

領導問:“小明,你這是什么意思?”

小明答:“沒有什么意思,就是意思意思。”

領導說:“你這樣就不夠意思了。”

小明說:“這只是小意思,小意思啊。”

領導又說:“小明,你這人還挺有意思。”

小明賠笑:“我沒有其他意思。”

領導笑了:“我就不好意思啦。”

小明說:“我才不好意思。”

明明是在行賄,但是雙方都沒有明白地說出來,到底“意思”是什么“意思”也沒說清楚,很像在打啞謎。在特定的場合中模糊概念,往往是為了掩人耳目。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模糊概念,往往會給自己惹來麻煩,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為了不犯“模糊概念”的錯誤,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么是模糊概念。在思維過程中,人們所提及的概念應該有準確的范圍和含義,概念之間也要有確切的關系,但是,有些思維過程中卻出現了模糊和錯亂的現象,這種現象大量地存在于我們的觀念、看法和意見之中。概括來說,模糊概念就是對象性質、范圍及相互關系不確切、不明朗的現象。

一般情況下,概念在特定的氛圍、場合等都具有明確的外延,比如一個人的身高、體重、收入等,這些概念都有明確的范圍。而具體的身高、體重、收入,都有著明確的數字來限制其范圍。但是假如我們用下面的字眼進行描述,那么聽話者就糊涂了。

“這個人長得挺高的。”

“這個中年男子還是蠻重的。”

“小王的收入處于中等水平。”

不難看出,在上面的例子中,“長得挺高的”這句話并不明確,不知道到底是多高,而“蠻重”究竟是多重,也沒有一個清楚的說明。“中等水平”看似沒有破綻,其實不然,因為各個國家地區,甚至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城市,對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劃定都不盡相同。因此,在語言邏輯高手看來,這些具有相對意義的詞語,稍不注意就很容易造成概念的模糊。

要判斷某段語言是否存在概念模糊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假如一個人沒有講明白他所要闡述的東西,使聽者想到了其他事物時,我就可以說出現了概念模糊。至于克服模糊概念的話語邏輯問題,就得先弄明白它是怎么來的。概括來說,概念模糊發生的情況通常有以下兩種。

第一,是概念本身導致的。世界上的事物是豐富多彩的,就因為它是豐富多彩的,所以我們無法主宰其含義的復雜和變化。比如,人口到底是多少,假如沒有限制一定的時期,我們是沒有辦法確定它的總數的,因為人口的數目總是在不斷地增長;再比如,人的健康狀況,此刻還活蹦亂跳的人,可能下一秒就被檢測出身患頑癥。

第二,就是上文提到的,一些概念本身具有相對的含義,其范圍具有不確定性,比如體重和身高等等。

在溝通的過程中,假如不注意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很容易在話語中犯下邏輯錯誤。我們來看一個典型的案例。

世有伯樂,后有千里馬。伯樂本名叫作孫陽,是春秋時代一個非常出名的相馬之人。伯樂有了兒子以后,很想把相馬的本領傳給自己的后代,于是每天潛心教誨。轉眼間兒子長大了,伯樂覺得兒子學得差不多了,就讓他出去尋找千里馬。

兒子臨行前問伯樂:“到底什么是千里馬呢?”

伯樂笑著說:“你看有著隆起的額頭,突出來的眼睛,脊骨彎曲,而且會叫善跳的就是了。”

兒子高興地點了點頭,找千里馬嘛,太簡單了。于是,他背著行李出發了。

伯樂的兒子在外面游蕩了一年,四處尋找著千里馬,他去過很多著名的地方,可還是沒有找到伯樂所說的千里馬。一個夏日的晚上,伯樂的兒子因為走得太晚,沒有地方可以投宿,于是在就近的荷塘邊休息。聽著荷塘的蛤蟆叫聲,伯樂的兒子若有所思地起身看,然后喜出望外地說:“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哇!”于是,他捧了一只蛤蟆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到了伯樂的跟前,兒子興高采烈地說:“父親你看,這莫不是隆起的額頭,突出來的眼睛,脊骨彎曲,而且會叫善跳的千里馬嘛!”

伯樂看著蛤蟆,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在這個例子中,其實伯樂并沒有準確描述“千里馬”的范圍,只是對“千里馬”的外形和特點做了解釋。伯樂的兒子在不了解概念的情況下,犯了模糊概念的錯誤。

正因為在話語邏輯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模糊的概念,所以我們要聽話有術,仔細聽出一些具有相對含義的概念,并根據這些概念進一步提問,以避免出錯。當然,光能聽懂還不夠,我們還要能表達清楚。

按照話語高手的邏輯,現實生活中的人對于某一件事物的認識過程總是要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比如主體的心情、外在的情境等。作為人們思想的載體,語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達說話者內心的想法,使得說話者“發乎情,言于外”。但是,誰都可能會碰到詞窮的情況,言語并不是隨時隨地能傳達說話者真正的意思。因為話語好比舀水的瓢子,而事物的性質和狀況就像一望無際的大海,話語能夠舀越來越多的水,但是不能把大海舀干的。

簡單理解就是,語言本身就是模糊的發源地,因此,當我們使用語言來進行推理或者判斷的時候,也免不了會出現概念模糊的情況。也就是說,模糊概念會因為言辭的匱乏或者詞不達意而產生。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這樣的話:

“我覺得你今天穿得非常漂亮。”

“老師好,我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論唐詩宋詞’。”

“你做得十分糟糕。”

其實,這幾個句子都犯了概念模糊的錯誤。假如為了恭維他人,我們說“你非常漂亮”,對方并不一定會感到高興,因為你可以跟任何人說這句話,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人都是無法忍受徹底的重復的,但是假如你把這句話換成“你穿這種款式的衣服能凸顯你的好身材”,或是“別針的搭配非常適合你的氣質”,那么,對方一定會樂于接受你的贊美。

同樣,“論唐詩宋詞”這句話的范圍也過于寬泛,唐詩、宋詞多如繁星,可以討論的話題也多不勝數,具體要論述哪些類型,哪位詩人,哪種詩風呢?既然知道了話語的有限表達會導致邏輯錯誤,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縮減話語所指對象的范圍這個問題呢?

語言邏輯高手建議,如果想把話說得更加精確,就要在對話中堅持“能簡則簡”的“簡”法原則,摒棄抽象的描述,簡單化話語的枝枝葉葉,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把所要表達的事實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來。這樣一來,聽話者就不會云里霧里,而恍然大悟了。

比如,上文提到的“論唐詩宋詞”這個話題,我們可以采取這種簡化原則,將唐詩宋詞的論述范圍進一步縮減為“論李白的詩歌意象”或者“蘇軾的用典分析”等等,使論述范圍更為清晰。再如,“你做得十分糟糕”一句,批駁對方時,一定要找對陣腳,明確指出哪里做得不對,哪里做得不好,這才是邏輯說話的王道。

打比方的學問

為了說明深奧的道理或者術語,語言邏輯高手常常會使用形象的比喻,或者生動地打比方來引起對方的聯想。在他們看來,之所以會用到比喻句,是因為人們在述說一件對方并不熟悉的事物的時候,想讓對方更好地理解,以便讓自己的語言更有說服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河县| 平和县| 乌拉特前旗| 浑源县| 和平县| 宜川县| 双鸭山市| 林西县| 乌拉特中旗| 黄冈市| 乳源| 汕头市| 谷城县| 洛扎县| 安远县| 木兰县| 白玉县| 车致| 遂溪县| 庄浪县| 广宗县| 玉林市| 涿州市| 铜山县| 永年县| 晋州市| 漠河县| 大冶市| 栾川县| 夏河县| 沙雅县| 托里县| 射洪县| 苍溪县| 乐亭县| 儋州市| 云林县| 雷州市| 宜州市| 佛冈县| 临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