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命世之才 百代之師——亞圣孟子傳(1)

舜亦人,吾亦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

孔子死后107年,孟子誕生了。

比起孔子活動的春秋時代,孟子生活在一個更為動蕩、混亂與兇險的時代。

一個武士喋血、處士橫儀、豪杰輩出的時代;一個刀與劍、血與火、眼淚與狂笑、希望與絕望的時代。這就是以“攻伐為賢”的戰(zhàn)國時代。“開疆拓土”與“霸業(yè)一統(tǒng)”寫在這個時代猩紅的旗幟上。

公元前386年,位于山東的強大的齊國,被宰臣田氏所篡奪,孟子的誕生,是在田氏篡齊后的14年,即公元前372年。歷史選擇了孟子作為這段動蕩歲月的見證人與批判者。

一、孟母三遷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春秋時魯桓公分化出來的三大家族(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之一的孟孫氏的后代。這三大新興貴族,以世卿身份長期左右著魯國政治。季孫氏權力最大,世襲丞相職,叔孫氏世襲司寇職,孟孫氏世襲司空職——掌管全國土地兼管工程建設。孟子先祖的譜系是慶父(仲孫)—孟穆伯—文伯—孟獻子—孟莊子—孺子秩—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孟敬子—孟孫激。孟子的先輩不知什么時候從魯國搬到了鄒國居住。

孟子3歲的時候,父親孟孫激就因家境貧寒而勞累過度致死。所以,教育孟子的重擔就全都落到了孟母身上。孟母娘家姓仉(zhāng),系魯國的名門之一。她自幼聰慧過人,又受過良好的教育,故而知書達禮,頗曉詩文。孟孫激死后,孟母就帶著孟子居住在鄒馬鞍山西麓之鳧村。鳧村不遠,東有沂水和四基山、馬鞍山,南有泅水支流,往北可達魯國國都曲阜,倒也是塊山環(huán)水抱、鐘靈毓秀之寶地。不過,離孟子家不遠處有一大片墓地。平常出殯、送葬的人都從他家門口經過,一路上吹吹打打、哭哭啼啼,每逢掃墓季節(jié),前來祭奠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顯得極為熱鬧。孩子們最善于模仿,見大人如何,他們便如法炮制。孟子住在這么一個環(huán)境中,耳濡目染的無非是殯葬、筑埋以及吊祭活動,所以他一會兒假裝孝子賢孫,哭哭啼啼,一會兒裝著吹鼓手的樣子。和左鄰右舍的孩子們嬉戲時,玩得最多的也是殯葬那套玩意兒。

孟母看到兒子這種樣子,心里非常難過。她也暗暗地責備自己平日管束不嚴,但又想,小孩最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在鳧村這種偏僻的地方,接觸到的無非是些殯葬筑埋的粗人,哪里談得上學習什么好的東西呢。還是搬家吧。不久,孟母從鳧村遷到了廟戶營(今山東鄒縣城西北三華里處)來居住。廟戶營是座很大的集鎮(zhèn),來往的人很多,鎮(zhèn)上雜貨店、茶館、飯莊、陶器店、榨油坊,應有盡有。孟子住家的西鄰是打鐵的,東鄰是殺豬的。才搬去沒多久,孟母又覺得不對勁。孟子不但沒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而且經常為集鎮(zhèn)的熱鬧景象所吸引,溜出家門逛街去了。尤其是那些蠅頭為利的商賈和小販,他們那種論斤計兩的做生意方式,以及沿街吆三喝四的叫賣聲,最能吸引小孟軻的注意和興趣。日子一長,買賣人的聲音腔調、姿勢動作,孟子已經學得惟妙惟肖了。母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到處打聽,準備再次搬家。最后,在城東的學宮對面,找到了一間房子,就立刻搬了進去。學宮里面書聲瑯瑯,附近進進出出,全是些循規(guī)蹈矩的讀書人,這可把小孟軻深深吸引住了。他經常到學宮門前張望,有時還看到老師帶領學生演習周禮。孟子十分羨慕,也跟著學習禮儀,在行為上模仿那些人的規(guī)矩。不久,孟子就進入這所學宮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有一天,孟子從學宮里放學回家,母親坐在機前織布,問起他最近學習的情形。孟子漫不經心地應道:“馬馬虎虎。”孟母心里一沉,臉色陡變,順手抄起剪刀,“噌噌噌”,將織機的經線剪斷,麻線紛紛垂落,幾個月的工夫毀于一旦。孟子被嚇蒙了,他清楚,母親和自己的生活、學習費用,全來自母親績麻換來的一點小錢。但他仍然沒有明白為什么母親要對自己生這么大的氣。他低聲問母親為什么這么做。孟母噙著眼淚,長嘆一聲:“兒啊。你可知道。為娘這樣辛辛苦苦是為了什么?”

“為了我們的生活,”孟子低著頭,啜嚅道:“還有孩兒的前程。”

“是啊。可是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經線一樣,還能派上什么用場呢。我的辛苦,豈不白費了嗎?兒啊,你傷透了為娘的心了。”

從此,小孟子在學宮里的學業(yè)蒸蒸日上,深受老師們的鐘愛和同學們的擁戴。他8歲入學宮,到這時已經精通六藝了,尤長于《詩》、《書》和《論語》,還射得一手好箭。此時的孟母,深感孟門有幸,滿懷著兒成可待的喜悅。

二、問道興教

為了加深對儒學的理解,在學宮師友們的鼓勵下,孟子決定離開學宮,訪求名師,增長見聞。而魯國理所當然地成為他游學的首選目標。魯國離鄒國不遠,又是孟子先祖故國,更重要的是,“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是儒學的發(fā)祥地,是孟子所深深敬愛的孔老夫子生息的地方。游學而到魯國,就如游泳而至江海,采玉而至藍田。孟子要讓自己真正浸染在儒家的文化空氣里。

到達魯國之后,孟子首先參觀了曲阜各處的名勝古跡:周公廟、魯桓公大廟一帶殿堂嵯峨,飛檐斗拱,金碧輝煌;少昊陵一帶樹掩殿陵,蓊蓊郁郁;顏母莊陋巷故址,飛甍翹檐,碧色參差;城東南的尼山是孔子的出生地,層巒聳翠,起伏逶迤。他尤其要去曲阜城北泗水岸邊的孔子葬地——孔里,追懷他衷心敬愛的這位儒學先圣。

游覽之后是尋師訪友,經過長時間走街串巷、登堂入室的尋訪,孟子對儒家思想及其派系,比起在學宮里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而言,有著更加深入、細致的認識。

他了解到,孔子歿后,儒家分成了各種流派,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等。而這些分派最早起源于孔門弟子子夏和子游等在學說傳承上和曾子一派的對立。曾子重視孔子學說中人文精神的忠恕誠信之德,而子夏、子游他們則著重形式的禮儀及實際的政務。曾子的學問傳給了孔子之孫孔伋,即子思。孟子經過推敲,認為曾子學派為儒家的正宗,因而決定學習曾子這一派系。然而,孟子訪魯時,不僅子思早已作古,連其子子上業(yè)已沒世,只有拜子思的門人為師,受業(yè)于子思的門人。年輕、聰穎而又滿懷求知熱忱的孟子,在魯國國都定居下來,專心致志跟隨子思的幾位門人悉心求學。

孟子在魯國求學期間,曾子、子思一派的儒學觀點深刻地影響著這位成長中的年輕人。這從孟子晚年著述的《孟子》中可以見出。比如,曾子重視孝道,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孟子主張厚葬久喪;曾子主張“吾日三省吾身”,孟子重視自我修養(yǎng);子思說“不誠無物”,孟子聲稱“萬物皆備于我矣”;曾子說:“仁以己任”,“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孟子以天下為己任,他說過“威不能屈”;子思的“中道”觀、“誠”的思想及五行相生學說,也深深影響了孟子。

孟子的思想飛速地走向成熟,他對經典微言大義的闡發(fā),他滔滔不絕的辯才,他高遠的志向,連他的幾位老師都自嘆弗如。許多青年子弟都表示要拜孟子為老師,孟子的老師們也不再把他當作自己的學生看待,而是與他共同切磋,共振儒學道統(tǒng)。至于孟子,他對孔子最為敬仰,他不希求高官厚祿,只是一心想振興儒學以匡時弊、行王道。他深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即將湮滅,曾感慨地說:“從堯、舜到湯,經歷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些人,便是親身看見堯舜之道而知‘道’的;像湯,便是只聽到堯舜之道而知‘道’的。從湯到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萊朱那些人,便是親自看見而知‘道’的,像文王便只是聽到而知‘道’的。從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些人,便是親自看見而知‘道’的;像孔子,便只是聽到而知‘道’的。從孔子一直到今天,一百多年了,離開圣人的年代還不遠,距離圣人的家鄉(xiāng)這樣的近,然而已經沒有親見而知道圣人之‘道’的人了,以后恐怕連傳聞而得知圣人之‘道’的人都沒有了!”孟子想要實現孔子未竟的仁政理想,他要一身承擔孔子未完成的道統(tǒng)使命,游學期間的日日夜夜,他熱切地、赤誠地學習、冥思、鉆研,自信已能對孔子的學說有所傳承和發(fā)揚了。

孟子的聲名在魯國各處傳開了,甚至連魯君也聽說了這位鄒國來的年輕人。但他認為這不過是一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毛頭小伙子罷了,因此對他置之不理。

孟子卻想大干一番事業(yè)了。既然在魯國得不到任用的機會,他自然而然地想到歸返故國,一來看望母親,二來也想為祖國做點事情。

這日宴坐餞行,老師們問起孟子:“子輿,此番學成歸國,意欲何為啊。”孟子朗聲應道;“除以德服天下外,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弟子此次返國,欲效法孔老夫子興杏壇,辦教育,以先知覺后知;為天下廣育治統(tǒng)英才,以行各位恩師及夫子之道。”

“子輿為教,以何為本?”其中一人間道。

“明人倫。必須興辦‘庠’、‘序’、‘學’、‘校’來教育人民。眾所周知,‘庠’是教養(yǎng)之意,‘校’是教導之意,‘序’是陳列之意,即陳列實物以便實施實物教育。地方學校,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至于大學,三代都叫‘學’。目的無非是明人倫,闡明并教導人民人與人間的各種必然關系及相關的各種行為準則。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

“這些關系及相關行為準則,具體而言,指的是什么呢?”又有人問道。

“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種關系是人與人的基本關系。人之所以為人,吃飽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沒有教育,也和禽獸無異。圣人憂于此,便讓契做司徒之官,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堯曾說:‘督促他們,糾正他們,幫助他們,使他們各得其所,然后加以提攜和教誨。’人倫明而萬民安,萬民安而家國興,王道蕩蕩,我輩之愿也。”

眾位老師感嘆不已。

人爽車輕,不到半日時辰,孟子已返回故土,看看已望得見學宮高大的門楣了。孟子心潮澎湃,桑梓一別,忽忽多年,如今宛然在目,卻是舊日情狀。人事如何?

孟子行前給母親捎了信。孟母早已倚在門前,翹首而待,街上站滿了圍觀的鄉(xiāng)鄰。

孟子劈眼望見,忙令車夫停車。自己沒等馬車停穩(wěn),就跳下車來跑到母親跟前,“撲通”一聲伏地跪拜:“不孝兒孟軻拜見母親。”孟母攙起孟子。四目對視,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母親老了。

第二天,鄒國國君就派使者前來,舉孟子為士。孟子的賢名國君早有耳聞,這次孟子回國,也是國君召請的結果。

孟子愉快地接受了鄒國國君的征召。對他而言,這只是小試牛刀而已,他的理想是“布衣卿相”,輔佐仁君“一匡天下”,哪兒在乎一個“士”職?但孟子畢竟沒有展露過自己的經天緯地之才,再說,“士”的主要責任是向君王進諫,為國家建設出計獻策,也是一種有職守有言責的職務。因此,孟子接受征召之后,倒也很重視這一“士”職,經常進宮與鄒君商討治統(tǒng)大計。

然而,孟子用力更多的卻是興辦教育。他清楚地知道,振興儒學道統(tǒng)非一人一時之力能完成,必須向社會廣泛宣傳,未成氣候,而達到這一目的最快捷的辦法便是廣收門徒、興辦私學。孔子如果不是廣收門徒,育成弟子三千,英才七十二,他的思想哪能到現在還有這么深遠的現實影響呢。雖說孔子之儒到如今分裂為各家流派,各道其儒,但畢竟仍然傳承著孔子的儒學思想啊。況且,自己奉為正統(tǒng)的儒學,也是通過曾參、子思及子思的各位門人也即自己的各位老師傳承下來的。還有,實現“仁政”、“王道”,平治天下,需要各色文武人才,興辦學校,得天下英才教育之,方能夠供應國家的人才需求。

主意已定,孟子就到處活動,尋求各方面的支持。他首先取得了鄒君的大力支持,贈黃金五十鎰以資辦學。縉紳鄉(xiāng)老也紛紛解囊,并表示要把自己的子弟送來入學。

新的學校坐落在因利渠傍,背依山阜,真?zhèn)€是造化所鐘,神秀所孕。門前碧水清淺,搴裳可涉,戶外清風徐徐,鳥鳴成韻。

慕名而來就學于孟子的青年子弟接踵于道,絡繹不絕。他們中間有各國人等,而以鄒、魯、齊人居多;很多人是寒門子弟,但也不乏膏粱公子、冠蓋王孫。到孟子開始游說旅行之前,先后至鄒就學于孟子的各國青年達數百人之多,均為一時才俊、名播天下,后世被封謚、配享于孟廟者凡十八人。他們是:

樂正克。復姓樂正,名克,魯人,曾為魯臣,孟子評其為:“善人也,信人也。”學古之道,為屬辭比事之儒,優(yōu)于天下,封利國侯。

萬章。齊人,博學好問,與孟子多有辯難,封博興伯。

公孫丑。齊人,潔凈精微之儒,有政事之才,封壽光伯。

陳臻。齊人,封蓬萊伯。

公都子。楚人后裔,孟子稱公都子學業(yè)好。封平陽伯。

陳代。封沂水伯。

屋廬子。復姓屋廬,名連。疑為魏人,曾著書言彭聃之法,封奉符伯。

高子。齊人,曾學《詩》于孟子,通聲樂。年長于孟子。封泗水伯。

孟仲子。鄒人,孟子從昆弟,亦游學于魯,后學于孟子,著書論《詩》,毛氏取以為說,封新泰伯。

充虞。出自周克官人之后,以官命氏封昌樂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阳县| 中方县| 阳新县| 南昌市| 怀安县| 潼关县| 米泉市| 德阳市| 刚察县| 集安市| 波密县| 钦州市| 新疆| 清水县| 泊头市| 泰和县| 炎陵县| 砀山县| 冕宁县| 尉犁县| 敦煌市| 浦城县| 娱乐| 行唐县| 盘锦市| 马山县| 称多县| 亳州市| 兴文县| 绵阳市| 泰州市| 大同市| 天柱县| 新兴县| 天水市| 尉氏县| 峨山| 额敏县| 绥江县| 鹰潭市| 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