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命世之才 百代之師——亞圣孟子傳(2)
- 中國大儒傳:夾在道與勢中的儒脈
- 周月亮主編
- 4869字
- 2016-09-23 15:06:56
徐辟。徐偃王之后,封仙源伯。
彭更。封雷澤伯。
咸丘蒙。出自魯大夫食邑咸丘,齊之隱士,封須城伯。
桃應。封膠水伯。
季孫子。魯季孫氏之后,封豐陽伯。
子叔疑。魯叔孫氏之后,封承陽伯。
浩生不害。齊人,復姓浩生,名不害,兼治儒墨,封東陽伯。
盆成括。復姓盆成。嘗學于孟子,問道未達而去,后仕于齊,被殺,孟子以其小有才而未聞大道預知其必死。封萊陽伯。
此外,孟門還有陳良、滕更、孟季子、周霄等人,均為出類拔萃、滿腹經綸的才俊之士。
不管是誰,只要投到自己的門下,成為自己的門生,孟子都一視同仁地對他們進行教育。孔子講:“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睂鬃舆@種“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孟子是深深贊許的。他尤其欣賞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孟子認為,人的資質是各不相同的,他所能達到的精神境界也不一樣。
不但人的智力有高下深淺之別,孟子同時認識到,不同的人資質也各不相同,有的人長于此而短于彼,有的人卻短于此而長于彼。因此,必須針對教育對象不同而變通教學方法。他說:“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的雨水那樣沽溉萬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還有以流風余韻為后人所私自學習的。”孟子當年游學于魯,對魯地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深有體會的。
其實,孟子還有一種教學方法,只是較少采用而已。這就是“不教而教”,或稱“不屑教”。
滕更是滕定公之弟,平日錦衣玉食,花天酒地,聞得孟子賢名,于是自滕至鄒,就學于孟門。既是來游學,總得學點什么吧。于是他也時不時向孟子請教些問題,可是孟子總是冷冷不答。學生公都子很奇怪,問孟子說:“滕更作為國君的弟弟而樂于就學于夫子,夫子是不是應該待他客氣點?有問而不答,似乎有悖于為師之道,您這樣做是為什么呢?”孟子解釋說:“倚仗著自己的勢位而來發問,倚仗著自己賢能而來發問,倚仗著自己年紀大而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有功勞而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是老交情而來發問,都是我所不回答的。現在滕更仗著自己是國君之弟,又認為自己賢能,請教的時候,禮數不周,言語生硬,在這5條中占了2條,我為什么要回答他呢?”
徐辟、季孫子、子叔疑等貴族出身的子弟,都沒少碰過類似的釘子。
學校的主要課程是兩種“六藝”,一種是《詩》、《書》、《禮》、《樂》、《易》、《春秋》,以書面講授為主;一種是禮、樂、射、御、書、數,以實踐操作為主。孟子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智勇兼備的文武全才。然而人既然稟性不均,學生們各有長短也是理所當然。譬如,公孫丑、徐辟善于射御,高子、孟仲子善詩,萬章、公都子長于論辯。
孟子甚至也不反對學生們鉆研儒學之外的其他學說,雖然他本人是力辟九流十家的。他把孔子“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這句話理解為:只有鉆研、了解異端邪說,才能知己知彼,切中要害,反戈一擊;為害之烈,才能歸于平息。因此,他的門人浩生不害兼治儒墨,屋廬子甚至著書言彭聃之法。
但無論做什么事,孟子都強調一點,這就是思考的重要性。他痛心人們不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以至“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彼麖娬{,心這種器官是天特意給我們人類的,其職即在思考。能夠做到勤于思考、培養善性的人便成了君子,反之便是小人。
一次,樂正子問孟子:“夫子,《尚書》中講,周武王伐紂,殺人盈野,以致死者的血把搗米用的長木槌都漂流起來了,這種說法符合史實嗎?”
孟子斷然答道:“盡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于《尚書·武成》這一篇,所取的不過兩三頁而已。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兵不血刃即可取得勝利,哪里會有這么多戰死者呢?”
三、稷下歲月
孟子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度過了不惑之年,居鄒辦學的這十多年來,可以稱得上桃李滿園,碩果累累了??墒?,他總覺得失落了什么,尤其是夜深人靜、妻兒酣睡之際,他時不時感到一陣虛空凄涼襲上心頭。他想起有一天公孫丑問自己,老師假若做了齊國的卿相,有機會實現自己的主張,從此小可以成霸業,大則可以成王業,你會不會動心呢。他隨口答道,我已過了不惑之年了,還動個什么心呢?現在想來,當時的這種回答不完全能代表自己的思想。雖說自己對于功名利祿毫不動心,可是,如果能夠實現自己的仁政理想,王道天下,自己又何樂而不為呢。這十多年來,天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秦用商鞅進行變法,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用孫臏、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蘇秦、張儀縱橫天下,播搖唇舌,天下無不以攻伐為賢。就在前些日子,有消息傳來,秦兵大破魏軍,斬首八萬,逼魏割河西地與秦。對此,孟子深感痛心,多少百姓暴尸荒野,白骨無收,多少家庭妻離子散,流離失所啊。想到這,孟子感到自己有責任挺身而出,為民請命,游說各國君主布仁政、行王道,結束這種殘酷、丑惡的相互攻殺的局面。
隨著辦學的成功,孟子在各國的聲譽也如日中天。各國權貴也紛紛用金帛等禮物來與孟子結交。孟子暗暗下了決心,一旦時機成熟,馬上“駕車出游”。
機會終于來了。周顯王40年,孟子44歲,齊威王于首都臨淄成立了稷下學宮,招天下文學游說之士。“稷下學宮”是特地為了延攬天下豪杰、學者而建的大宅第。凡前來投奔的豪杰、俊彥,都在那兒受到豐厚的禮遇。這些“稷下學士”是由國家供養的智者。“稷下學宮”延攬到的著名學者數不勝數,其中即包括鄒珩、淳于髡、慎到、環淵、田駢、荀況、鄒奭、宋駢、尹文、接輿等。
孟子及其門人的龐大車隊,轟隆轟隆地駛離鄒國,浩浩蕩蕩地向這里走來。
孟子憑軾而望,青山隱隱,白水悠悠,齊魯大地沉靜而遼闊。
此行前景如何?孟子心里也沒底兒。孟子雖然自信能察言觀色,靈活應變,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一貫做法,知而后動,所以,他從齊國籍的學生、交往的卿士、各國權貴以及鄒君等人那兒搜集了種種有關齊威王以及齊相鄒忌、將軍田忌、孫臏諸人的背景資料。當然,對齊國的歷史,孟子心里是了如指掌的。
齊國最早是由姜姓建立的。其先祖即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東征西討、滅亡殷商的姜太公姜尚。周朝的統治確立之后,姜尚以功封齊,遂以傳國。后來,周室衰微,天下四分五裂,同時,其他民族紛紛崛起,勢力極為猖獗。北方少數民族犬戎甚至攻破周都,周王室迫不得已,只好東遷洛邑,各諸侯國也分別坐大,不再聽從周王室的號令。當此之時,齊桓公首先挺身而出,先擊敗了北方的異族,隨即又攻伐由南往北擴張勢力的楚國,使得周朝冊封的各國諸侯得以安定下來。
齊桓公之所以能“尊王攘夷”,稱霸諸侯,主要是由于賢相管仲的輔佐??鬃泳头Q贊他說:“沒有管仲,我們大概還像野人那樣披散著頭發,打著赤膊吧。”
到了戰國初年,齊國的新興力量田氏驅逐了最后一個姜姓國君齊康公,將其流放到海島上。不久,田和稱諸侯,但仍沿用了齊的國號。而孟子現在將要面對的那位齊威王即是田和之孫因齊。他原來是一酒色之徒,日日輕歌曼舞,醉生夢死,不視國事。以至好端端一個大國,給他整得內外交困、民怨沸騰,還連連遭受諸侯的攻伐。威王元年,三晉因齊喪而伐靈丘;六年,魯伐齊,入陽關;晉伐齊,至博陵;七年,衛伐齊,取薛陵;九年,趙伐齊,取甄。一連串的喪師失地,使他幡然醒悟,決心洗心革面,整頓內政,設“稷下學宮”以廣收天下豪杰,重振國威。用他的話來說,這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既然齊威王禮賢下士,虛心納諫,他的周圍也就出現了鄒忌、淳于髡等賢臣。著名軍事家孫臏也得到了重用,孫臏也知恩圖報,整日操練軍兵,加強武備。加上“稷下學宮”的設立,網羅了一大批各國的知識分子,在出謀獻策、揚威造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齊威王把這些有才能的人看作鎮國之寶。一次,齊威王與魏惠王會獵。魏惠王揚揚得意地問齊國有何珍寶,威王回答說沒有。他很詫異說:“敝國既小且窮,尚有珍珠十枚,其徑寸余,光澤可以照亮前后十二輛車。齊國是東方大國。豈會無鎮國之寶!”威王笑了笑說:“大王以明珠為鎮國之寶,寡人以賢才為鎮國之寶。我的大臣檀子守南城,楚國就不敢來犯,泗上十二諸侯都來齊國朝拜;朌子守高唐,趙人就不敢東入黃河捕魚;黔夫鎮守徐州,政治清明,燕、趙百姓遷來居住者有七千余戶;我派種首稽查盜賊,就出現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景象。我的這些鎮國瑰寶光照千里,那像你的僅照亮前后十二輛車呢!”
孟子師徒數百人來到了這樣的國度。臨淄到底不愧為東方第一大城:道路整齊,屋舍鱗次櫛比,街上人如潮涌,摩肩接踵,加上時值盛夏,人們決袂如云,揮汗如雨。做買賣的,耍戲法的,唱小曲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應有盡有。
學生們贊嘆不已。孟子也心下稱奇,臨淄之富,齊國之強,果真名不虛傳。
因為太過擁擠,孟子的幾十輛車被迫停下。并且,已經有了許多圍觀的群眾。
正在犯難之時,只見一隊衛兵屏退人群,向孟子師徒走來。為首一位管事模樣的人對孟子深深一揖,朗聲說道:“面前這位,一定是遠道來的孟子吧?!泵献右采钌钜灰?。只聽那人說:“我是稷下學宮的應接人員,請諸位隨我來。”
孟子師徒在學宮中很快就安頓下來。閑來無事,孟子便和樂正克對弈,從用完午飯開始,一直弈到紅日西斜。孟子似乎興致不減,手中攥滿一把棋子,似乎是要再來一盤。樂正克望了望孟子,試探著問:“夫子,天色已晚,是不是改天再弈?”孟子嘆了口氣:“也罷?!?
收棋的時候,樂正克忍不住問:“夫子既然安頓停當,為什么不進宮去見齊王呢?這難道不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嗎?”
孟子笑了笑說:“你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在齊國大行仁政王道,確實應該取得威王的支持。但你難道沒有聽說‘不為其臣不見君’這樣的話嗎?齊王如果真能尊賢重士,就應該馬上派人來約見我?!?
一直在旁邊觀棋不語的屋廬子插嘴道:“夫子,我也有一個疑問,不知當講不當講。”
孟子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講!”
屋廬子說:“任國的季子和齊國卿相儲子都曾以金帛結交于夫子。老師一到任國,馬上去拜訪了季子;到齊都,卻不拜訪儲子,是因為儲子只是卿相,地位比季子低的緣故吧?”
孟子說:“不是?!渡袝分姓f過,‘享獻之禮可貴的是儀節,如果儀節不夠,禮物雖多,只能叫作沒有享獻,因為享獻人的心意并沒有用在這上面?!@是因為他沒有完成那享獻的緣故?!?
屋廬子恍然大悟:“當日季子國政在身,不能夠親自去鄒拜訪夫子,儲子擔任齊國卿相,相比之下,可謂清閑,他卻只派了手下人送禮給夫子,當日他應該親自拜訪才是啊?!?
齊國宮廷內,鄒忌、田忌、孫臏、淳于髡、儲子、莊暴等文武百官肅列朝班,齊威王正在升殿議事。
威王50來歲,已在位20余年,雖然近年的勵精圖治使他更具威嚴,然而,早年縱情聲色依然在他臉上留下了痕跡,他的臉色略顯憔悴。
朝班中的儲子說:“鄒國孟子已抵臨淄,現在學宮下榻。”
威王一愣:“是那位以孔子傳人自居,廣收門徒,名揚海內的孟夫子嗎?”
“正是?!?
威王問:“孟子來齊,是喜是憂?”
鄒忌出班:“孟子來齊,實為國君洪福齊天,可喜可賀啊?!?
威王皺了皺眉:“鄒相國,此話怎講?”
鄒忌說:“據臣所知,孟子法先儒,敬孔子,不過欲以仁義為本,行王道于天下。此番來齊,不過是希望我主重用他和他的弟子而已。孟子是當今數一數二的賢人,我主如能以禮待之,當坐收漁利?!?
“請相國明示?!?
“以禮待之,更顯得我主是位思賢若渴的明君,天下豪杰、士人當奔走相告,競相赴齊,此其一;孟子博學多聞,于各國形勢、天下大事明察秋毫,洞若觀火,可資質詢,此其二;孟子此番來齊,門人眾多,其中不乏韜略才俊,我主正好量才錄用,此其三。有此三利,何樂而不為?”
威王綻開了笑臉:“寡人明日即見之?!?
第二天一早,威王就派人到學宮客棧敦請孟子。孟子欣喜異常,馬上帶著公孫丑、萬章、樂正克、公都子等人,驅車前往宮廷。
威王以禮樂相迎。
在司禮官的導引下,孟子一行穩步走向威王。孟子長揖:“鄒人孟軻及弟子公孫丑、萬章、樂正克、公都子拜見君王。”
威王起身,降階相迎:“夫子快快請坐。夫子一路勞頓,寡人不知,有失遠迎,寡人無地自容?!?
孟子又拜:“區區鄒鄉老儒,何勞君王掛懷?!?
威王說:“夫子賢名,敝國三尺小童亦知,寡人常恨不得相見請教,不料今日得遂心愿?!?
“不敢不敢?!?
“寡人常聞,夫子教學,以仁義為本,寡人不敏,未知仁義者何,還望夫子開示?!?
孟子應道:“先圣孔子有言,仁者人也。仁人合而言之,即為仁人,仁人即道。”
威王迷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