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魚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①;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②,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③;義亦我所欲也④。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⑤;死亦我所惡⑥,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⑦。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⑧?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⑨。一簞食⑩,一豆羹[11],得之則生,弗得則死;臶爾而與之[12],行道之人弗受[13];蹴爾而與之[14],乞人不屑也[15]。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16],萬鐘于我何加焉[17]?為宮室之美[18],妻妾之奉[19],所識窮乏者得我與[20]?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21],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22]?此之謂失其本心[23]。”

【注釋】

①欲:想要,喜愛。②得兼:并有,同時都得到。③生:生命。④義:指作者所贊許的合乎封建道德的正當?shù)幕蚩少F的行為。⑤茍得:茍且求得,不擇手段地求得。⑥惡(wù):憎惡,厭惡。⑦患:禍患。辟:同“避”。⑧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⑨喪:喪失。⑩簞(dān):盛飯用的竹器。[11]豆:古代食器,形似高腳盤,木制或陶制。[12]臶(hū):同“呼”,呼喝。與:給,予。[13]行道之人:過路的餓人,流浪漢。[14]蹴(cù):踐踏。[15]不屑:不以為潔。屑,潔。后來把“不屑”用為“看不起”的意思。[16]萬鐘:豐厚的俸祿。鐘:古代的量器。六斛四斗為一鐘。辯:同“辨”。[17]何加:能增加什么,即有什么益處。[18]為(wèi)好:為了。下文“鄉(xiāng)為”、“今為”的“為”都讀(wèi)。[19]奉:侍奉。[20]窮乏者:貧窮的人。得:同“德”,感激,感恩。[21]鄉(xiāng):同“向”,先前。[22]已:止,指停止不做。[23]本心:本性,這里指羞惡之心。

【賞析】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與《孟子》中的其他與人辯論的章節(jié)不同,這只是孟子一個人的論述。主旨十分清楚,主要闡明舍生取義的道理。

孔子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孟子繼承了孔子的見解并進一步發(fā)揮,闡明了儒家的生死義利之辨。孟子反復論證“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這一命題,并指出,非獨賢者有這種思想,一般人也有,只不過賢人能夠保持它而已。孟子認為,志士仁人在生死與正義的關系上,如果求生則害義,那就果斷地棄生而存義,勇敢地犧牲自己的生命,保全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反對屈辱茍活,提倡為正義獻身,這一寶貴的人生哲學和倫理道德觀念,千百年來鼓舞著為捍衛(wèi)民族與國家利益而奮斗的仁人志士,成為中華民族后世子孫的寶貴精神財富。

本文在藝術上也頗多可取之處。論題嚴肅,但議論深入淺出,一開頭就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入手,巧設比喻,引人思考。可謂通俗易解,舉重若輕。接下來是層層對比,逐漸深入,一組一組的對偶與排比,形式整齊,音調(diào)鏗鏘。“萬鐘”一段由議論轉入對見利忘義者的質(zhì)問與譴責,語調(diào)嚴峻,正氣凜然。文章既能透徹說理,又能于說理中張揚作者的人格魅力,使整個文章的感情色彩顯得悲壯而高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峨山| 托里县| 卢氏县| 莱西市| 桑日县| 乐亭县| 浦县| 英吉沙县| 宁化县| 武鸣县| 满城县| 石狮市| 合山市| 马公市| 枣强县| 建湖县| 蓝山县| 兴和县| 苏尼特右旗| 临夏县| 贵南县| 元氏县| 邯郸县| 民丰县| 五峰| 房山区| 乌鲁木齐市| 乐陵市| 岳西县| 金湖县| 兴海县| 花垣县| 本溪市| 和政县| 甘德县| 刚察县| 揭阳市| 鹤峰县| 敦化市| 尼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