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發展民營經濟是一個國家的良知(2)
- 新動力: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中國民營經濟大展
- 王忠明
- 3280字
- 2016-09-22 16:13:38
當然,濫用的自由也注定不受歡迎。這似乎更考驗著人類的理性精神或自我約束能力。比如,美國固然能讓人感受到最充分的言論自由,對時事評頭論足,在廣播電視等傳媒上大罵總統,一逞口舌之快,似乎民間言論用不著彬彬有禮,允許花樣百出。然而,“允許”范圍內的恐怖主義言論也大搖大擺地在公眾場合露面,并且很可能會煽動某些極端分子,有意無意地充當教唆或煽動角色。難道人類社會的理性精神,已進步到完全可以控制自由而不失當的境界了嗎?
值得關注的是,當我們著力為中國民營經濟的自主發展伸張、呼吁時,西方的一些學者則在重新反思自由的邊界。比如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公共利益法教授喬納森·特利刊文稱:“盡管在西方,大多數人仍然享有相當程度的言論自由,但對于那些持有爭議的社會、政治或宗教觀點的人來說,這一昔日近乎無上的權力已經變得界定模糊,也不那么可靠了。奠定西方文明基石的最根本權力正日益被視為討嫌的東西,甚至是一種威脅。不管言論被視為煽動性的、仇恨的、歧視性的、抑或僅僅是錯誤的,社會都在以寬容的名義否定言論自由權利,通過無條件的審查強迫人們互相尊重。”英國《新政治家》周刊資深編輯約翰·肯普夫納也發表題為《言論自由的全球戰爭》的文章稱,“我們都希望適當地保持平衡,但完美是不可能的。被迫選擇的話,我寧愿要做得有些過火的公共空間,而不像世界上許多國家那樣,在權力面前變得柔順的那種。”“令人沮喪的是,英國如今似乎正在向這個方向傾斜。我們日益將言論自由視為危險事物。出現這種情況有許多原因:有些情況是由糟糕的法律造成的,有些則是出于經濟原因。政治家、律師和公眾難以應對快速的技術變革。”
誰忘卻自由的實質是履責盡職,誰就不配享有自由!民營經濟的創業與發展之路,呼喚著法律與道德重建。民營企業一方面在松綁之路上磕磕絆絆,另一方面也在濫用有限的自由,不斷觸犯法律與道德的底線。財富欲望的膨脹能夠消融任何被法律與道德守候的底線,其最直觀的社會表象就是“放心”(放心肉、放心菜、放心油、放心藥……)的供給短缺乃至危機。而自由走向放縱,便一定是貪欲的放蕩。君不見一些企業家總不甘寂寞,又想當政治家、思想家,又想當“意見領袖”、“創業導師”或“影子導師”……似乎什么都想當、什么都能當。有點個人偏好、愛好或興趣,當然不是壞事,但千萬別以無所不能自居,更不要以為什么錢都可賺、什么領域都能插一腳。近年來,不少老板包括民營企業家擺不正自由與自律的關系,出言或行事常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以致遭到公眾嘲弄或詬病,就是因為忽略了倘若就像喬布斯、比爾·蓋茨那樣一心當個“職業”企業家是傾注一生的努力與專注都不夠的,忽略了偉大、卓越和高貴都是約束出來的,忽略了自由的最佳保護神正是自律,忽略了誰讓貪欲支配自由誰最終恐怕連當企業家的自由也會被斷送!
同樣,當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后,很多人已明顯出現理解上的偏差。一些民營企業沒有看到改革既是激勵,也是約束。比如,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對民營企業來說,就意味著不能再延續原有的粗放經營模式、不惜犧牲資源和生態環境去謀取財富了;又如,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也要求民營企業應當堵上“權錢交易”之路,改變乃至廢棄“拉關系”、“送人情”等陳腐營商套路。全面深化改革,必將釋放出創業與發展的更大自由,但如果不能同時看到約束的存在、約束的必要、約束的價值,那么,這必然會帶來莫大的扭曲風險!
自由,永遠是有限的。而一旦有限的自由被濫用,遭受到法律與道德的彈劾,就會付出中斷財富創造進程甚至傷害正常自由的代價,進而影響整個民營經濟乃至市場經濟的社會形象。而這往往會為另一種濫用——權力的濫用提供口實。悲哀的現實在于,如果用權力控制的企業和資源越來越多,其發生的累積效應就會把真正的企業家精神排擠到無處容身。
人們日益堅信,發展民營經濟恰是一國政府乃至執政黨的良知所在。黨的十八大已鄭重承諾,要創建“服務型政黨”;中國政府也早已提出,要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順勢之舉,其中更包含著一個偉大的命題,即“拜人民為師”。而“拜人民為師”,自然也應包括拜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為師。可以說,支持更多的人投身創業、大力扶植民營企業,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乃至執政黨最有效、最成功的人力資本投資。民營企業,一頭連著經濟繁榮,一頭連著社會安定,已成為誰也不能忽視的巨大存在。無論是頂天立地的大企業,還是鋪天蓋地的中小微企業,都需要各級政府及全社會出于良知而給予厚待和善待。厚待和善待民營經濟,就是厚待和善待人民及其創業精神和創新自由,這也正是一個文明國家、和諧社會所應倡導的厚德與包容。
當城管部門在“嚴懲”那些只要有一線可能便不愿站在寒風中揮舞抹布招攬過往車輛“擦車”,或站在烈日下舉著“帶路”硬紙牌試圖掙幾個向導錢的人,亦或驅趕推著小三輪賣點自種水果或其他雜貨的人時,我們是否想過尊重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應當是一個文明國家、和諧社會最起碼的良知?是否想過一個厚德、包容的政府和社會原本就應當為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提供就業崗位、創造就業環境,尤其要呵護其萌芽狀態的創業精神,哪怕在方式上有多粗糙、簡陋甚至“違規”?《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4日刊發一篇短文,呼喚“柔性執法”,很有點意思。文章提出:“攤販要引車賣漿,而城市要秩序和衛生;攤販隨著市場走,而城管要跟著秩序走。生存權利與城市秩序的矛盾,似乎只能將城管和攤販置于對立的境地。然而,剛性執法容易帶來以暴制暴、導致矛盾升級,如果讓城管執法帶上人性溫度,帶著理解包容,未嘗不能在堅硬無比的現實中鑿出一片柔軟的地帶、和諧共存的空間。既然美麗可以穿越對立,那么城管執法為什么不能多一些柔和?”
令人欣慰的是,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就密集出臺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一系列舉措(接連4次下發文件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達402項、實行民間組織無主管登記、改革注冊資本登記制度等),以及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啟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對小微企業暫免部分稅收……而今,當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做出重要決定和總體部署,明確了總目標、路線圖和時間表之后,我們是否想過這對廣大民營企業意味著什么?是否想過又一波改革創新浪潮的涌起,將在何等深刻的層面上改變政府和市場的面貌、完善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毫無疑問,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定位,從原有的“基礎性作用”提高為“決定性作用”;將非公有制經濟看成與公有制經濟一樣,“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都預示著廣大民營企業必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新動力,獲得更為充分、更有保障的創業與發展自由,開辟更加廣闊的“民有、民富、民享”前景。
羅斯福有句名言:“總統,是人民的工具。”他還說過:“我們希望的繁榮不僅是金錢,我們想要的繁榮包括更好的家園和更好的居住條件,這個繁榮盛世里不再有血汗工廠,我們的母親和孩子也不要過度勞作。”這,耐人尋味!
當今之世界,正孕育著翻天覆地的新變革。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3D打印技術、大數據……新的技術革命將引領人類社會走向何方?或許,“待到山花爛漫時”,回首今天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很多紛爭、糾結、言論或期許……實在是不值一提甚至頗為渺小、可笑的了!
假如以1978年為界,民營企業乃至整個民營經濟大體可劃為走低的前30年和走高的后30年。那么,這樣一條變遷“U型線”,今后將走向何方?顧準說過,“我想,在看得見的未來,這個看起來都難受的體制還是會歪歪斜斜地向前走,但是會有一種力量來推翻這個令人窒息的制度。”今天,他的預言正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全面取代舊有體制。一切老路、邪路,都將在中國人民探索前行的康莊大路、新路面前退避三舍!
然而,關鍵在于對“中國特色”作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