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道德經(jīng)大全集
  • 文若愚
  • 11970字
  • 2019-01-03 14:13:17

第十六章 歿身不殆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注釋】

① 致:追求。極:達到極點。

② 篤:篤實,堅定。

③ 并:全,都。作:生長。

④ 復:循環(huán)往復。

⑤ 蕓蕓:形容事物紛紜變化的樣子。

⑥ 復:又。歸:復歸。

⑦ 作:動作,行為。

⑧ 容:容納,包容一切。

⑨ 公:公正無私。

⑩ 歿:死亡。殆:危險。

【今譯】

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篤實堅定。萬物全都在蓬勃生長,我從中看出循環(huán)往復的道理。一切事物變化紛紜,最后又各自回歸到它們的根源。回到根源叫做“靜”,“靜”叫做“復命”, “復命”叫做“常”,知曉“常”的道理才叫做“明”。不知曉“常”的道理而輕舉妄動,就會發(fā)生兇險。知道了“常”的道理,才能夠容納一切;容納了一切,才能夠做到公正無私;公正無私,才能使天下歸從;使天下歸從,才是順應天意的;順應天意,才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終身都不會有危險。

【解析】

致虛守靜

老子哲學的整體傾向是保守的,本章所提出的“致虛極,守靜篤”就是一個重要的體現(xiàn)。“致”,是追求的意思;“守”,是持守的意思。老子說,要追求“虛”,持守“靜”,而且,還一定要達到極點,做到篤實。“極”和“篤”,體現(xiàn)出致虛守靜的徹底性。

當然,老子對于“虛”和“靜”的強調(diào),書中決非僅此一例,而是多處均有涉及。其實,老子對于“虛”和“靜”的提倡,歸根結(jié)底,也還是源自于“道”的。“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是無形無象的,這就是“虛”;而“靜”呢,是直接與老子思想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相聯(lián)系的,也就是“無為”。“靜”,就是“無為”的重要表現(xiàn)。因此,可以說,“致虛極”和“守靜篤”就是“道”對人的行為所做出的基本要求。

諸葛亮在寫給時年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說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在短短的幾句話中,諸葛亮三次提到“靜”字,而諸葛亮在此談論的是人生中最為根本的修身、養(yǎng)德、明志、成學的問題,由此可見,在諸葛武侯看來,“靜”對于人生修養(yǎng)是多么的重要。而也正是憑著這種“致虛守靜”的長期修養(yǎng)和持續(xù)的歷練,諸葛亮才能未出茅廬而曉天下三分,才能位居漢相,功高至偉,才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才能夠以非凡的智慧和高潔的人格而垂范千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寫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這并非完全是謙辭,而的確是當時的實情,也是諸葛亮秉持虛靜的一種體現(xiàn)。

這個“靜”,代表著一種境界。而與“靜”相對的則是“動”。動是由內(nèi)心的“躁”引發(fā)的。躁動是一種不安,是一種煩亂,在這種狀態(tài)下,不要說感悟大道,就是一丁點小事也做不成。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心緒煩躁之時,連一頁書都看不進去,何況其他。有句俗話叫做,“心靜自然涼”,這就是說,心中的平靜,可以拂去外在的燥熱。進一步引申,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任何事都不容易成功;而性格溫和心緒平靜的人,由于性情淡定思慮周密而容易成功。

另外,靜是制怒的法寶。科學研究也表明,人在生氣的時候,體內(nèi)會產(chǎn)生大量的有毒物質(zhì),對健康是十分不利的。有人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話的確不無道理。一個人為什么生氣呢?因為別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可是別人做錯了事,自己因此而動怒,受到傷害的卻是自己。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在現(xiàn)實中,時不時就大動肝火者還大有人在,就是因為人們“守靜”的功夫普遍還不夠。有人說,自己在感到生氣的時候,是有意地克制又克制的,但還是無法完全克制住。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守靜的功夫不夠。老子說,“守靜篤”,持守平靜,一定要做得徹底,將心中動怒的因子完全驅(qū)除干凈,如此,就再也不會因為生活中各種不如意的事情而動怒了。當然,這其實已經(jīng)是一種很高的修養(yǎng)境界了。也許,平平常常誰都能夠輕易做得好的事,老子也就沒有必要再訴諸筆端了。

諸葛亮接下來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兩句話所蘊含的道理是極為深刻的,只有淡泊,才能夠明確自己的志向;只有寧靜,才能使自己立身長遠。古人說:“藜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志以淡泊明,而節(jié)從肥甘喪矣。”意思是那些粗茶淡飯也能平靜生活的人,他們多半擁有冰清玉潔的操守;而追求華服美食的人,他們多半會去做卑躬屈膝的勾當。因為一個人的志向節(jié)操,只有在清心寡欲時才能表現(xiàn)出來,而一個人的品行道德,都是因貪圖享樂而喪失。這段話,可以說是對淡泊明志意義深刻而精到的解讀。

同樣,唯有寧靜,方可致遠。張愛玲有句名言,叫做“出名要趁早”。然而,出名早也未必就都是好事。一個人有了名聲,也就意味著會同時收獲到巨大的物質(zhì)利益。而名和利,是最容易將人的頭腦沖昏的。自古就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說法,“了了”,也就是很聰明的意思,一個人小時候就很聰明,很有名氣,長大了未必就會取得很大的成就,就像方仲永那樣,幼時被視為神童,可是長大了呢?“泯然眾人矣”,跟普通人沒什么差別了。成名之后,名利俱收,人往往也就很難再全身心地致力于自身造詣的提升了,而如果自身的素養(yǎng)不夠,當走到某一個高度的時候也就很難再向前行進得更遠了。這就是“寧靜致遠”的道理。

由此來看,老子講的“致虛極,守靜篤”,話語極簡單,但是道理極深刻,致虛守靜,應當是大家為人處世所當持守的一項根本準則。

復歸正道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老子對這個世界的觀察視角是很獨特的,他說,萬物都在各自地運轉(zhuǎn)著,這也就是所謂的世象紛繁。老子告訴我們,在觀察這個復雜的世界時,要從“復”這一點上來觀察,所謂“復”,也就是循環(huán)往復,而這其中又蘊藏著什么奧妙呢?“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這是老子給出的解答,他說,雖然世間萬物紛紜變幻,但總是各自回歸到他們的根源上,這就是“復”的奧妙。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這實在是概括力極強的一句話。各種事物,變來變?nèi)ィ倳幸粋€根本貫穿于其中,也就是所謂的“萬變不離其宗”。最為常見的一個例子,水會轉(zhuǎn)化成雨、雪、冰、霜等各種形態(tài),但是它的本質(zhì)是不變的,都是H2O(水的化學分子式)這種分子。再如,人們常說,“落葉歸根”,而龔自珍有兩句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美麗的花瓣雖然從枝朵上落下了,但是它們并非是無情的,因為落下之后,這些花瓣又化做了春泥,從而又滋養(yǎng)了其他的花朵。花朵從泥土中滋生出來,隕落后又化歸為泥土,這就是事物的循環(huán)往復。

所以說,明白了事物的循環(huán)往復這一根本的規(guī)律,對世間的很多問題也就會看得很通達了。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曾經(jīng)在當時看得很重要的一些事情,過去了一定的時間之后再回過來看,可能也就覺得很無所謂,至少不會像當初的感受那么強烈了。其實,我們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一些事情對我們自身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它們所帶來的影響究竟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中國一個非常普及的典故,可以將其看作是對老子“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之論述的形象演繹,而福禍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不也正體現(xiàn)了世間萬物循環(huán)往復的道理嗎?

在老子看來,萬事萬物,最終“各復歸其根”,結(jié)局是圓滿的。與之相對的是“萬劫不復”,這個詞雖然與佛教大有淵源,但是,“復”的內(nèi)涵卻取自道家。無論是道家、佛家,都認為如果事物永遠無法恢復,人類靈魂沒有歸宿,那是最糟糕和最悲慘的事情。所謂的永遠墮落與沉淪,所謂孤魂野鬼,所謂死無葬身之地都是對“無法回復”的形象化和多角度的闡釋和表達。不僅道家和佛家注重“復”,儒家也同樣重視。在《易經(jīng)》中有一卦名叫“復”卦,專門講“復”的道理。其中說:“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翻譯成白話就是,復,亨通,出入都沒有疾患,朋友漸次前來無所危害;返轉(zhuǎn)回復沿著一定的規(guī)律,過不了七日必將轉(zhuǎn)至回復之時。有利于前進。概括而言,復卦的內(nèi)涵就是返回到正道上,重新開始,一切都是有利的。由此可知,儒釋道三家所言之“復”,都是回歸正道,回歸本性,回歸本源,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老子要強調(diào)“各復歸其根”,為什么古代哲人對于不能回復是那樣的擔憂與恐懼了。

萬事萬物循環(huán)往復的規(guī)律,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短暫迷失而最終回歸正道的思想,對人們有著重要的啟發(fā)。它告訴我們,要認清和把握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趨勢,不可逆流而動。在生活中,有人感嘆這個世界太復雜。其實,物質(zhì)世界表面上茫然無序,實際上是有客觀規(guī)律可循的。我們要有一雙慧眼和勤于思考的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這樣才能復歸正道,不至于隨波逐流。如果違犯客觀規(guī)律,違背大道,只能自取滅亡。

在前進的過程中,誤入歧途是難免的,但要知迷而返。因為現(xiàn)實生活精彩多變,而每一個人對規(guī)律的領悟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失誤,比如對形勢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如果采取了不恰當?shù)拇胧蜁萑肜Ь场4藭r應該及時醒悟,迷途知返,否則只能越陷越深。在為人處事上,為金錢、權(quán)勢、美色等外物所迷惑也是常有的,但是人應該從中擺脫出來,尋找并回歸自己的本性,如果迷失自我,最終不會有好的結(jié)局。

把握常理

“歸根曰靜,是曰復命。”返回根源就叫做“靜”, “靜”就叫做回歸到生命的本來狀態(tài)。老子再次提到“靜”,并且指出,“靜”是生命的本原狀態(tài),這既指向于自然物理,也指向于人生事理,因為無論自然界的事物,還是人類本身,也包括人類社會的各種事物,它們最后所回歸到的本原狀態(tài)都是“靜”的。就如莊子所說,一個人的生命從寂靜虛無中來,而又復歸于寂靜虛無,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又何必為此而悲傷呢?個人的生命是這樣,而人類的歷史也是如此。“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歷史上的吳和東晉皆建都于金陵,當年的金陵是極為繁華的勝地,可是到了唐朝的時候,昔時的皇族和豪門,都已經(jīng)不復存在,當年的輝煌宮殿和華美屋宇,此時只是長滿了花草人跡罕至的小徑。一個個王朝,就這樣從無到有,從弱小到鼎盛,從繁華到衰亡,最終復歸寂滅。人類的生命、王朝的興衰,無不有一個規(guī)律在支配著,循環(huán)往復,終歸于無(死亡)。

而老子隨后即說道:“復命曰常”,也就是說,回歸到本來的狀態(tài)才是常理,而“知常曰明”,知曉了常理,才叫做明白通達。魯迅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以過去和現(xiàn)在的鐵鑄一般的事實來測將來,洞若觀火!”何能如此呢?就是因為其中有著常理在。而也正是因為有著常理,預測才成為一種可能。

那么相反情況呢,就是“不知常,妄作,兇。”如果不知道常理,隨意妄為,就會引發(fā)危險。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一篇寓言叫做《臨江之麋》:臨江地區(qū)有個人,得到了一只小麋(鹿的一種)將它帶回家蓄養(yǎng)。這個人家里也養(yǎng)了一些狼狗,這些狼狗見到小麋,一個個都垂涎欲滴,想要吃掉它。主人對此感到很憤怒,大聲呵斥了這些狼狗,而且此后親自抱著這只小麋給那些狼狗們看,以顯示自己對麋鹿的喜歡,讓它們也好好地對待這只小麋,又讓小麋和狼狗們一起玩耍。后來,這些狼狗也都遵從主人的意思,對小麋很友好。這只小麋鹿長大了一些,因為自己長期生活在狗群之中,就忘記了自己是一只鹿,而以為狼狗是和自己同類的好朋友,因此對狼狗們非常親昵。那些狼狗呢,因為不敢違背主人的旨意,所以對麋鹿也很友好,盡管如此,它們偶爾還是會不自覺地舔舔舌頭,內(nèi)心之中頗有垂涎之意。三年之后的一天,這只麋鹿出門到外面去玩,看見道上有很多其他人家養(yǎng)的狼狗,它以為這些狼狗也是自己的朋友,就想走過去與它們玩耍。這群狼狗見有一只麋鹿主動向它們走了過來,心中大喜,立時就兇猛地撲過去一起將它給吃掉了。而這只麋鹿到死的時候也沒有明白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為什么會得到這么悲慘的結(jié)局呢?因為它的行為違背了狼狗是麋鹿的敵人這一常理,所以造成了自蹈死地的悲劇。

接下來,老子采用頂真修辭的方式一氣貫通地說道:“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知道了常理,才能夠容納一切;容納了一切,才能夠做到公正無私;公正無私,才能使天下歸從;使天下歸從,才是順應天意的;順應天意,才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終身都不會有危險。

法國有一句很知名的話,叫做“了解一切就會包容一切”,這與“知常容”所表達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而中國也有“理解萬歲”的說法。其實,理解他人是一種很為寶貴的品質(zhì),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渴求他人的理解的,越是孤獨的人就越是這樣。也許很多人認為,理解別人和求得別人的理解并非難事,然而,這僅是浮淺的意義上來講的,如果溝通進入了更深的層次,彼此理解起來恐怕就不是那么輕易的事情了。事實上,人際之間的相互理解是需要共同的文化水準和心理傾向為基礎的。因此,文化修養(yǎng)、生活經(jīng)歷、社會地位等方面都差別很大的兩個人之間是難以進行很好的交流的。而如果不能夠?qū)λ诉M行很好的理解,也就很可能會產(chǎn)生偏見,大家經(jīng)常會覺得某人如何如何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做法。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感受呢?這就是理解的問題。所謂“知人論世”,也就是說,只有很好地理解了一個人,才會更加深刻和正確地體味他的處境,從而能夠?qū)λ男袨榻o予很好的包容。誠如孟子所言:“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實際上,很多人的看似難以理解的行為,也都是有著其“不得已”之處的。

理解,才能包容;而包容,才能做到公正。不能對萬事萬物都給予包容之心,也就難免會產(chǎn)生接納與排斥的區(qū)分,這樣一來,就會生成偏見。魏征是唐太宗的重臣之一,但是在此之前,魏征是前太子李建成的臣僚,曾經(jīng)出謀先行下手,除掉威脅太子之位的李世民。如果李世民不能夠理解“當其之時,各為其主”的道理,而因為魏征是自己敵人的舊臣并且曾有意加害于自己就對他棄置不用,中國歷史上豈不是就少了一段君臣相知相得,一個敢諫,一個善納的千古佳話嗎?唐太宗正是因為能夠包容,才能夠以公平之心來對待魏征。當年,齊桓公不計一箭之仇,重用管仲而成就了一代霸業(yè);而唐太宗也因為能夠盡棄前嫌,起用魏征等來自多方的舊臣而開創(chuàng)了享譽千載的貞觀之治。

“公乃王”——公正無私,才能夠使天下歸從。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道:“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秦王正是因為能夠公正地對待來自天下各國的客卿,才使得一大批文韜武略的才俊勇武之士爭相歸附于秦國,秦國才藉此而得以完成了蕩平天下的統(tǒng)一大業(yè)。

老子又說道:“王乃天”, “王”是與“天”相符合的,即令天下咸皆歸從,是和天意相一致的。在孟子的學說中,對“王道”思想多有闡述,“王道”是與“霸道”相對的,“霸道”推尚武力平治天下,而“王道”則提倡以仁德治理天下。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是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遭受懲罰,卻不會有廉恥之心;而用道德教化去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老百姓就會在遵守規(guī)矩的同時也具備廉恥之心。這種心甘情愿的服從,才是真正的服從。而“王道”與“霸道”的根本區(qū)別也就在這里。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諸葛亮對孟獲為什么要七擒七縱呢?其目的就是要獲取西南少數(shù)民族發(fā)自內(nèi)心的順服啊。孟獲最后說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由此,諸葛亮建立了一個穩(wěn)定的后方,才可集中力量進行北伐。孔孟屬于儒家,而老子屬于道家,但是老子所講的“王乃天”與孔孟所推崇的“王道”思想是頗相吻合的。

而天意,又是與“道”相符合的;“道”呢,是永久的,只有達至了“道”的境界,才可以善始善終,終生都不會遭遇兇險,即歿身而不殆。

【從政之道】

司馬懿的守靜之道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河內(nèi)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的重臣,曾受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兩代皇帝的托孤,后期掌控了魏國的朝政,成為西晉王朝的奠基者,后被追封為晉宣帝。

司馬懿雖然后來成為魏國權(quán)勢最高的大臣,但并非一開始就與曹魏集團進行合作的。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jīng)名滿天下,當時擔任司空的曹操,聞名派人去請司馬懿,讓他到自己的府中做事。但司馬懿見到漢朝國運已微,便借口自己有風痹病推脫了。曹操當然也不是那么容易欺騙的,他派人夜間去刺探。司馬懿卻早已料到了曹操的這一手,夜里躺在床上一動不動,身體十分僵直,就像真的有風痹病一般。

但是,司馬懿裝得一時,卻裝不了一世。曹操當上丞相之后,再次派人去請司馬懿,并且對使者說:“若復盤桓,便收之。”也就是說,如果他再耍什么鬼點子,就不要對他客氣。這樣,司馬懿也就不敢再推辭了,從此投在曹操的麾下。

曹操晉升魏王后,令司馬懿擔任太子中庶子,也就是太子的輔臣,因而司馬懿與曹丕的關系尤為交厚,而從這件事中也可看出曹操對司馬懿的信任。曹操死后,曹丕接任了曹操的職位,并很快篡漢稱帝,在這一過程中,司馬懿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曹丕對司馬懿也極為倚重。曹丕死后,司馬懿成為四位輔政大臣之一。而在魏明帝曹在位期間,司馬懿最為突出的功績就是有效地阻擋了諸葛亮的北伐。

公元234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伐魏,魏明帝命司馬懿赴前線迎擊。經(jīng)過戰(zhàn)爭初期所形成的布局,兩軍陷入了相持的狀態(tài)。雖然在戰(zhàn)場上兩軍是持平的,可視其內(nèi)部卻不然,因為蜀漢勞師遠征,消耗巨大,而魏軍則是固守家門,以逸待勞。況且魏國的國力要遠較蜀國雄厚,在戰(zhàn)爭的供給上,蜀國明顯是居于劣勢的。因此,諸葛亮務求速戰(zhàn)。但是司馬懿堅壁不出,只是靜靜地等待蜀軍糧食用盡、撤兵而還。雖然蜀軍反復搦戰(zhàn),魏軍就是不予迎戰(zhàn)。司馬懿做足了守靜的功夫,連日緊閉寨門,任憑蜀軍如何叫罵,只是充耳不聞,唯求日日安閑。為此,諸葛亮采用了激將法,找了一箱婦女用的飾物送給司馬懿,以此來譏諷他縮頭縮腦,打起仗來就像女人一樣膽小。然而,司馬懿豈能如此輕易地中計呢,看著那一箱女人的飾物,他僅僅是一笑了之,因為他深知諸葛亮的用意所在,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但是,司馬懿本人有這種老謀深算,他的那些部將見到主帥如此受辱,可就不答應了,非要出寨迎敵。司馬懿見眾憤難平,就故意以退為進,也裝作忍耐不住,揚言要領兵出戰(zhàn),但是卻又聲稱固守不戰(zhàn),是皇上的旨意,若要出戰(zhàn),則必須先請示皇上。上表的結(jié)果是,魏明帝不許出戰(zhàn),并且派遣了骨鯁之臣辛毗手持象征著皇權(quán)的使節(jié)來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jié)制他的行動。而后,蜀軍一來挑戰(zhàn),司馬懿就做出要帶兵出擊的表示,然后見到辛毗仗節(jié)立于軍門之處攔阻,便又安然無事地退回來。

與司馬懿每天的悠游閑適相反,諸葛亮卻是日夜操勞,積久成疾,身體變得非常虛弱。時間也快,兩軍對峙已經(jīng)百余日,司馬懿依然不肯應戰(zhàn),而諸葛亮卻病倒了,未及撤兵,就辭世于軍帳之中。這一次戰(zhàn)爭的勝利,可以說是司馬懿所奉行的以逸待勞、以靜制動之戰(zhàn)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魏明帝曹也是一個短命的皇帝,年僅35歲就病歿了。繼位的是剛剛八歲的曹芳,司馬懿再一次成為輔政大臣,而與他一同輔佐新君的另一人是大將軍曹爽。曹爽是一個頗具野心的人,為了專權(quán)獨斷,強烈地排擠司馬懿。不久,司馬懿被升為沒有實權(quán)的太傅。后來,曹爽越來越飛揚跋扈,在朝中遍植黨羽。由于與曹爽矛盾日深,司馬懿干脆開始假托生病而不問朝政。見司馬懿不做掙扎就做出退讓,曹爽懷疑司馬懿是裝病,因而派心腹前去刺探。司馬懿再一次使出了看家本領,見到來使,讓兩個侍婢扶著自己,掙扎著從臥榻上站起來。穿衣服的時候手顫抖得十分厲害,以致衣服都失手掉在了地上;接著又說口渴,侍婢喂他粥喝,他用嘴顫顫巍巍地去接,粥灑得滿衣襟都是,樣子十分狼狽。在與來使答話的時候,司馬懿也是錯亂其辭,顯得神智不清。使者回來對曹爽說了這種情況,曹爽由此認為司馬懿已經(jīng)病入膏肓,對他不再戒備。其實,司馬懿病成那個樣子完全是偽裝的,他表面上不問政事,但暗地里卻在加緊謀劃,積極準備著一舉消滅曹爽。

249年,司馬懿乘曹爽隨同皇帝曹芳外出祭奠魏明帝的陵寢之機,一面上書皇太后,請求廢黜曹爽一般人等,一面派兵控制了京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變”。曹爽聞知后,優(yōu)柔寡斷,錯失了反抗的時機。司馬懿又放出音信,聲稱朝廷不過是想免掉曹爽的官職罷了,而并無加害之意。曹爽信以為真,遂返回京城。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此一回返,即如鱉入甕,落進了司馬懿的掌控之中。不久之后,司馬懿即以謀反的罪名,盡誅曹爽及其黨羽,牽連甚眾。司馬懿從此完全掌握了朝政,曹氏江山落到司馬家族掌中。十六年后,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位稱帝,改國號為晉,司馬懿被追封為宣帝,廟號高祖。

賈詡料敵決勝

賈詡(147~224),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是三國時期魏國的重要謀士,時人稱之為“毒士”,有“奇謀百出,算無遺策”之美譽。試看賈詡的一系列重要謀略,我們很自然地就會對這一說法感到認同。

賈詡早年有一次在辭官還鄉(xiāng)的路上被氐族人劫持。氐是西部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與中原人多有不和,因而賈詡等人兇多吉少。見此情景,賈詡機智地詐稱自己是段的外甥,說如果放過他的話,他的家人必定會以厚禮前來贖謝。段是當時的太尉,曾經(jīng)長期駐守邊陲,在氐族人之中的威望很高,因此氐族人不敢輕易加害于賈詡,將他放了,而同行的一干人等則全都被殺害了。

董卓進京之后,賈詡成為董卓女婿牛輔的部下。后來董卓被殺,他的余部乞降,然而當時主持朝政的司徒王允不予同意,于是李等人深感恐懼,企圖解散所部,逃歸鄉(xiāng)里。賈詡對他們說:“現(xiàn)在朝廷正在謀議將西涼人(即董卓的部下)全部殺掉,現(xiàn)在你們撇開軍隊孤身逃跑,只要一個亭長就能將你們抓住,不如起兵攻長安,也好為董公報仇,如果成功了,就可以奉國家以征天下;如果沒有成功,再走也不遲。”于是,李等人決定起兵,浩浩蕩蕩地攻入了長安。雖然起兵得勝,但李、郭汜、樊稠三個主將之間多有不和,最后撕破臉皮,相互殘殺,三人最終也都被他人所殺。

后來,賈詡投靠了段煨,但是段煨又害怕他奪取了自己的兵權(quán),因此表面上待之甚厚,心中卻很為憚忌。于是,賈詡又轉(zhuǎn)而投靠了張繡。對于這一選擇,賈詡分析得非常透徹,在他臨走的時候,有朋友送他,問為什么段煨待他那么好,他還要離開呢?賈詡說:“段煨性情多疑,對我多有猜忌,雖然對我很好,但是終不可倚靠,時間長了難免會遭遇不測。可是我離開了,他就會很高興的,因為他期望我能夠連結(jié)強大的外援,所以一定會厚待我的家人,而張繡那里又缺少謀臣,也很希望我能夠過去。這樣,我自己和家人就都能夠得到保全。”而事實果然如賈詡所言,段煨和張繡對他的這一選擇都感到很高興。

當時,屯兵宛城的張繡與荊州的劉表聯(lián)合起來,成為曹操的心腹大患。因而,曹操親征張繡。不久后,曹操聞悉袁紹要抄掠他的后方,便打算撤軍。這時,劉表與張繡聯(lián)合夾擊曹操,但被曹操出奇兵擊退。曹操得勝之后,立即北撤。張繡想要追擊,賈詡說:“不能追,追則必敗。”張繡不聽,結(jié)果的確打了敗仗。而賈詡卻對鎩羽而歸的張繡說:“再去追擊,一定可以得勝。”張繡說:“剛才沒有聽從您的話,以至于此,現(xiàn)在我軍已經(jīng)遭受了挫敗,怎么還要去追呢?”賈詡說:“兵勢有所變化,這次去一定會勝利的。”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再次帶兵追擊曹操,竟然將曹操的后衛(wèi)部隊一舉擊潰,大勝而還。張繡非常高興,問賈詡道:“先前我用精兵去追擊退軍,您說一定要失敗;而后我用敗卒去追擊勝兵,您卻說一定會得勝,結(jié)果全都像您說的那樣,怎么這兩種完全相反的說法都會應驗呢?”賈詡解釋說:“這個是很容易知道的,將軍雖然善于用兵,但并非曹操的對手。曹軍剛剛撤退的時候,為防備來襲,曹操必然親自斷后,這樣一來,我們雖然是用精兵追擊,但對方的將士卻也全力戒備,所以知道一定會遭到挫敗的;曹操此次出征,并無失利之處,然而匆匆撤兵,一定是后方有事。因此,在擊退了將軍的一次追襲之后,自己就會加速回趕,而留遣他人斷后,而其他的將官雖然勇猛,卻敵不過將軍,所以再追必勝。”

官渡之戰(zhàn)前,袁紹派人來招降張繡,張繡有心同意,但是賈詡卻當面拒絕了來使。這令張繡感到很尷尬,他問賈詡,那又該如何呢?賈詡說不如歸降曹操。張繡問:“袁強曹弱,而且我們又與曹操有仇,怎么能去歸降他呢?”賈詡說:“正因如此,我們才應該歸降曹操。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此其一;袁紹強盛,而我們的人馬很少,去投奔他,是不會受到重視的,曹操人少,我們過去一定會很受歡迎的,此其二;曹操有霸王之志,一定不會以私怨為意,而必然明德于四海,此其三。因此,將軍但行無疑。”于是,張繡歸降曹操。果然,曹操大喜,熱烈地歡迎張繡。

其后,在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渭南之戰(zhàn)、征東吳等多次戰(zhàn)事中,大都是聽從賈詡的建議就會得勝,不聽就會挫敗,賈詡超凡的智慧屢次得到明確無誤的驗證。

賈詡出謀劃策,之所以能夠立于不敗之地,是因為他深諳人事之常理,對各種人物的心理揣摩得非常透徹,而且對自保之道尤為精曉。他自己并非曹操的舊臣,卻才智奪群,未免會引起曹操的猜忌,因而言行十分謹慎,沒有私交;兒女結(jié)親,也不找高門大戶,顯得極為謙恭。賈詡可以說是一個智識通達之人,在動蕩不安、禍亂四伏、血腥殺戮的漢末、三國時期,能夠輾轉(zhuǎn)于諸侯之間,得享高壽、獨善終年,可謂難得。

【為人之道】

呂布之死

呂布(? ~199),字奉先,五原郡九原縣(今內(nèi)蒙古包頭)人,以驍勇而聞名,早年投于并州刺史丁原麾下。當時,漢靈帝寵信宦官,宦官與朝臣之間的矛盾非常激烈。靈帝駕崩后,大將軍外戚何進圖謀誅除宦官,但是錯誤地采取了召西涼軍隊入京的策略,結(jié)果,西涼刺史董卓進京之后即占據(jù)不出,把持了朝政,并且為惡多端。董卓的倒行逆施自然會招致眾人的反對,而丁原就是反對者之一。董卓欲誅丁原,但又因為怯于呂布的勇猛而不便下手,遂略施小計,誘降了呂布。呂布轉(zhuǎn)而殺掉了丁原,投奔了董卓。

董卓對呂布非常看重,并且認其為義子。但是,董卓又是一個缺乏自我控制力的人,曾經(jīng)因為一點小小的齟齬,就兇狠地用戟向呂布擲去,呂布雖然躲過了戟,身上沒有受傷,但在心理上卻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另外,呂布還與董卓的一個小妾有染,因懼怕被董卓發(fā)現(xiàn)而頗為擔憂。

在這一時期,司徒王允認為呂布是一個豪杰,因此與他的交往頗為親密。一次,呂布去探望王允,將董卓一時怒憤,向他擲戟的事情講了出來,并且表示出極大的不滿之意。而當時王允則圖謀除掉董卓這一禍害,便趁此機會讓呂布作為內(nèi)應。但是呂布也有自己的顧慮,因為畢竟他與董卓已認定為父子,以子弒父,殊為不妥。王允對他說道:“將軍姓呂,而太師姓董,本來就不是骨肉至親,況且他要殺你的時候,難道就有父子的情分嗎?”呂布聞聽此言,便定下決心,不久之后即親手殺掉了董卓。

誅除董卓之后,呂布晉升為奮威將軍,留守朝中,但是原董卓部將李、郭汜率西涼兵殺入洛陽,呂布抵擋不住,遂去投奔袁術。他本以為自己除掉了袁術的仇敵董卓,因此會受到袁術的歡迎,可是袁術卻討厭呂布這個人反復無常,對他拒不接納。呂布只得再投到袁紹的門下。袁紹與呂布在常山擊敗了張燕,而后,呂布居功自傲,請求袁紹給予自己更多的兵馬,同時他的部下也頗為驕橫,到處劫掠,這令袁紹非常忌恨。而呂布也察覺到了袁紹對自己態(tài)度的變化,就請求離去,袁紹擔心此后呂布成為自己的禍患,就派人夜間去襲殺呂布,但是沒有成功。

呂布從袁紹那里逃走后,就又投奔了張楊。李、郭汜聞知,就致書張揚,叫他殺了呂布。呂布知道這一消息后,就趕緊去面見張揚,向張揚陳說了事情的利弊,張揚答應保護呂布出逃。呂布就又輾轉(zhuǎn)到了張邈那里。聽從陳宮的勸說,張邈令呂布趁曹操出征之機襲取了兗州。曹操回攻,最終呂布不敵,丟失了兗州,到徐州投奔劉備。

呂布見到劉備,恭敬有加,而劉備雖然表面上善待他,但是心里也很厭惡呂布的反復無常,因此外派他前往小沛駐扎。這時,曹操又使出了“驅(qū)虎吞狼”之計,令劉備和袁術交戰(zhàn),而呂布則乘此機會奪取了徐州。這樣一來,劉備又反過來投靠了呂布,呂布則又命劉備去小沛屯駐。

袁術有意勾結(jié)呂布共擊劉備,但是呂布擔心袁術擊破劉備之后對自己不利,遂采用“轅門射戟”之計,化解了袁、劉之間的爭戰(zhàn)。顯然,呂布是有意偏袒劉備的,而袁術又擔心呂布和劉備聯(lián)合起來不利于己,因而派遣使者與呂布通好,有意同他結(jié)為兒女親家。呂布應允,但隨后又聽信了陳的挑撥,轉(zhuǎn)而背諾,斷然回絕了袁術,改變主意,遣人與曹操修好。

袁術得知呂布拒絕了求親,立時大怒,派兵攻打呂布,但是遭受了挫敗。這時,屯駐于小沛的劉備積極招兵買馬,實力日益壯大。呂布見此,又連結(jié)袁術,一同攻打劉備,使得劉備只得去投奔曹操。

漢獻帝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曹操率大軍攻打呂布,呂布雖勇,但是勇而無謀,又多有猜忌,不肯聽從陳宮的勸諫,致使屢屢敗績。曹操圍城三月,呂布手下的將士多有叛心。見此情形,呂布心知大勢已去,就令左右人等將他捆起來去向曹操請賞,但左右之人不忍如此,遂下城投降。

呂布被押縛著見曹操的時候,說道:“從今而后,天下可以安定了。”曹操聽了感到詫異,問道:“何出此言呢?”呂布說:“明公(對曹操的敬稱)所憂患的不過是我呂布罷了,現(xiàn)在我呂布已經(jīng)歸服了。如果我?guī)T兵,明公帶步兵,平定天下豈非易事?”呂布又看了看劉備,說道:“玄德,卿為坐上客,我為降虜,繩縛我急,難道就不能替我說句話嗎?”曹操笑著說:“縛虎不得不急啊。”隨即命人給呂布松綁,意欲釋放呂布。但是劉備趕緊阻止了曹操,說道:“不可。明公不見呂布事丁建陽、董太師乎?”這句話是說,當初呂布曾事奉丁原和董卓,可是后來丁原和董卓都死在了呂布的手中,那么現(xiàn)如今讓他來投靠你曹操,難道就會得到什么好的結(jié)果嗎?曹操對劉備的說法表示贊同,因此縊殺了呂布。

老子說:“萬物并作,吾以觀復。”事物不論怎樣變化,其中都蘊含著循環(huán)往復而始終不變的因素。呂布轉(zhuǎn)投多人,薄情寡義,翻臉即叛。這種反復無常的做法,說明呂布始終不能復歸正道,而呂布之死,也正是死在了這一點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寿县| 偏关县| 桐乡市| 自治县| 邵阳市| 赤水市| 辽阳县| 双峰县| 永登县| 龙胜| 巨鹿县| 历史| 锦州市| 尤溪县| 安化县| 四子王旗| 南召县| 仙游县| 台州市| 兴隆县| 台北县| 南京市| 疏勒县| 新干县| 昂仁县| 闸北区| 常宁市| 桑日县| 开鲁县| 锡林浩特市| 淮北市| 玉山县| 灵宝市| 商都县| 北碚区| 新密市| 丰原市| 广汉市| 沈丘县| 曲阜市| 高邮市|